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的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永远的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17 02:1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的张爱玲》经典读后感有感

  《永远的张爱玲》是一本由潘飞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27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8.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张爱玲》精选点评:

  ●千疮百孔让人心疼的张爱玲

  ●一口气看完的好书。作者文字晓畅,结构整齐;毫不做作,有一气呵成之感。不过这也是沾张爱玲本人的光:如此传奇的一生,如此傲立超脱的一个女人,真的是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把此书看完,满是感动,心酸。

  ●一本书债可以欠五年,不知道该夸自己耐心好还是拖延症放弃了治疗。

  ●一般般吧,如果说好,就在于她能够从女性的视角写偏执的文字。

  ●张爱玲好美,身上有远超那个时代独立女性所具有的独特气质

  ●她的一生 原本就是个最不真实的真实!

  ●只能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个传奇。

  ●张爱玲,没看过她写的书,先看了传记。我觉得她的一生挺坎坷的,但她总给人她不是可怜的人的讯息

  ●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浮生若梦。华丽的转身,寂寞如同繁花,免不了花落、人散、两阑珊。最后,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永远的张爱玲》读后感(一):也评“永远的张爱玲”

  书拿到手,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终竟还是看到了小飞侠彼得阿潘飞同学著作的《永远的张爱玲》一书。封面是我喜欢的桃红色,如同京城这个季节里,肆意正开桃花的花朵,虽然花犹在但依人已去,可那样活色生香的形色,就像是无形的气场仍能扑面向我呼啸倒来、春意盎然情流涌动。我确实很期待看到,从一个男人笔下是如何带着我去知晓这个女人的传奇一生。

  回忆起,初接触到张爱玲的文字则是在南漂的日子里。那时候也许我也曾和张爱玲一样,在一份眼里眉目里都是他的感情里纠结着自己。当从朋友子书处得来一本盗版的“张爱文集”,里面集结了张爱玲的几部作品,这本书很强大,里面有“白玫瑰与红玫瑰”、“倾城之恋”、“天才梦”等,也许是因为我不懂张爱玲,一向翻书速度较快的我花了一个月余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每每拿起书再续看时,总只觉得无端端的心就随着痛了起来!还记得初初把书拿回窝里时,他曾喝斥我说:“你不要待在窝里看这类的书,看了你会变得很灰色的!”

  牛年清明得假期两日半,已是春未的京城阳光明媚,独坐窗前静看岁月安好。开始翻开书静坐卧室中偷得半日安闲,踏上识“张爱玲”其人之旅。从幼年开始直至孤老安然终去,在潘飞的笔下细细的呈现了张爱玲完整的一生。书里面配了大量的图片,有张爱玲成长中不同的影念,有张爱玲才艺横华的作品。我喜欢看那些插画,非常的有意思。我想只要细读了张爱玲那些作品的人,多抵都不会不自觉的用一些华丽的词藻、矫情伪小资的调调、模仿张爱玲来润柔自己的笔墨吧?也许就像潘飞在后记中写到一样:“十年前我只是记住她的名字和她的小说”,而对于我,则是十年后,我通过潘飞的这本《永远的张爱玲》完整的记住了一个女人的一生。我不能说我懂了,我只能告诉你,这本书写得真好。

  这个女人也曾是幸福过的。因为她所经历的过繁华人生是许多的人,那些繁华是包括我这代人的许多人都不曾经历的。幼年时上海父亲家底殷厚、母亲智慧美丽。但这个女人后来的许多人生里处处透着“苍凉”。倘惹我生在那个年代,我是她的处境,我会怎样?不能释怀、不愿意提起是与胡兰成“情伤”、为了“财”而出卖“才”,为了“情义”而被生活锁碎磨去光华。但这样的一个女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处境,她都是小资的,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她是坚强的是独立的是不愿意去麻烦别人的。她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她是极具才华但又十分拙笨的。

  她和普通人也一样,也经历世间平凡的一切。童年的稚趣、成长的烦恼、父母的离异、陷在爱里面、承担婚姻的责任、四处漂泊流离失所寄人篱下。可她又和普通人有太多不一样,正是因为她身上那些属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另类的也是标榜的,才成就了拥有无数读者迷们多少年来对她的一直迷恋。

  看完书,把书里面所有张爱玲相片的页面又再看了一次。这个女人真的很美,这种美来自于气质,一种被称之为才气的质气,一种被称之为优雅的气质,一种被称之为女人的气质,一种被称之为张爱玲的气质。

  感谢潘飞,用十万字的讲述,成全了我许久以来想识张爱玲本来之面目之心之意。推荐此本是因为,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十年前只记住她的名字和她的小说,那么请你一定要记得在十年后,通过这样的一本书,识得她的人知晓她的故事。

  潘飞,书已阅,谢谢你!

  --------------Suzywen

  2009年4月6月 22:00

  《永远的张爱玲》读后感(二):小团圆,大团圆

  欣闻张爱玲的遗著《小团圆》即将在宝岛台湾付梓出版,一时间,慨由心生,甚为宽慰。对于和我一样,沉迷于其传奇人生的千千万万“张迷”们来说,这不啻于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从《传奇》、《倾城之恋》,到《色•戒》、《红楼梦魇》,如若少了这最后一部据说是爱玲最为成功的作品,她的人生以及创作生涯又岂能称得上完满?人们对于她的津津乐道又何时才能停休?

  她用生花的笔为人生的真实模样描摹了一个其实不怎么圆满的状态:“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自己以及她在作品里浓缩的人生故事,无论呈现如何的千姿百态,一样总有残缺!

  胡兰成曾经称她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

  她便觉得世界上多如繁星的眼睛中,惟有他的一双,才是最通彻明亮的,因为如蚁众生,只有他看得懂自己的孤芳自赏和内心的无比悲凉,于是,一直坚硬的心终于软将下来,暗自嗟叹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拨开历史的茫茫尘烟,全然看透这个“民国女子”的真实面目,因为“懂得”她的内心和灵魂,从而为她所经历的爱断情伤而大发“慈悲”呢?

  我们常说:月有阴晴圆缺。人世的反复无常,在张爱玲的一生中得到了最好的应证。甚至可以这样说,“月”成为了她的人生以及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和符号。

  她生于一个殷实富足的封建大家庭,拥有李鸿章这样声名显赫的外祖父,然而,父母因为饱受包办婚姻之苦,在她小小年纪的时候便结束了痛苦而畸形的婚姻,母亲远走天涯,父亲狎妓、抽大烟,劣迹斑斑。这样颠沛的家世,便给幼小的张爱玲留下深刻的印记——繁华景象再盛,也遮掩不住暗藏的几许衰败。因此,等及成年后的某天晚上,在阳台上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那边,一轮圆月红红地升起来,仿似一大块胭脂红,她便顿生感慨:“这是乱世”。

  在爱人胡兰成看来,爱玲生得一幅大脸,像一轮圆得满满的月亮,“像平原缅邈,山河浩荡”,她和他之间的爱,能让她感到“心酸眼亮”,能让习惯傲然于世的她变得谦卑和温顺,然而,就是这个她能为之“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风流男人,却在远离她的时候,游戏于其他的女人之间,给她带来无尽的伤怀,其文化汉奸的身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等到晚年时邂逅第二任丈夫赖雅时,被光阴沉淀过的爱情虽然带来了真正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而,比爱玲年长许多的赖雅一直饱受病痛和贫穷的双重折磨,反而成为了她晚年的负担。

  难怪弟弟张子静都感叹“姊姊聪明一世,爱情上却沉迷一时”,也正如张爱玲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爱情、生命、人心、欲望……便是如此吊诡,任你如何东奔西突,追索不停,终究不可能两全其美。

  张爱玲曾经形容自己的失恋之苦是:“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这是一种无比饱满的情绪,然而所谓“团圆”,在张爱玲看来,却是一种适当留白的境界。不论大团圆,还是小团圆,是那种欢笑有时,悲伤有时,幸福有时,痛苦有时,安静有时,喧闹有时的状态。她懂得守恒的规律,舍得失去,以求回报,于是,她用尖刻的世事磨砺自己的心灵和文字,变得比它还尖刻,所以,她的笔锋和眼力才会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直刺事态的核心,绝不隔靴搔痒,挥笔就能写出类似“通过女人心里的路经过阴道”这样让人脸红心跳又击节叫好的语句。

  去年拙著《永远的张爱玲》书稿完成之时,我郑重地在文尾打上了“9月8日”,蓦然惊觉:十年前的同一天,爱玲的尸体静静地躺在美国的公寓里。是天意,还是巧合?我站在公寓的窗前,远眺偌大北京城里的万家灯火,久久都没有驱走那时那刻突然涌起的悲凉与错愕。

  这也是另外一种“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轮回与相遇吗?

  张爱玲的好、才气、乖张与冷艳,无不像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叫人看不透,也说不明。仿佛她总是习惯于用她笔下的那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来掩盖千疮百孔的人生。这个谜面底下暗藏的谜底,又岂是我们这些粗愚的凡胎肉眼能轻易猜度和揣测?

  试想,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人能入得了她的眼呢?这世上即便有傲然如花的一个张爱玲,却找不到一泓可以将其全貌倒映的水。没错,她就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只看得见自己眼睛里的自己,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宠爱着自己。与其说她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倒不如说,她的心才是一面湖水,映照着自己以及周遭繁华又寂寞的世界。

  优秀如斯,孤独也如斯。

  所以,她,只是她自己的“临水照花人”。

  她的人生和我们的一样,是残缺的。残缺即是美!

  小团圆,大团圆,人生怎么可能获得终极的圆满呢?

  《小团圆》是她为一切划上的一个句号——她在离开的那一刻,终获永恒。

  《永远的张爱玲》读后感(三):用张爱玲说张爱玲

  为名人树碑立传,第一,需要勇气,第二,需要功底。复述张爱玲人生里遍布的“苍凉的故事”,更是如此。

  2008年,根据张爱玲旧作《色•戒》改编的同名电影里香辣俗艳的限制级镜头,吊足了世人的胃口,男女主演绞缠杂糅的体位,也沦为好事者津津乐道的谈资。再加上2009年伊始,宝岛台湾传来了即将出版其雪藏了许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团圆》的消息。一时间,张爱玲,这个带着极其浓厚小资色彩和风情的名字,仿佛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最耀眼的焦点。对于那些痴爱张爱玲,甚至到了把其作品的各种版本一一收藏地步的“张迷”们来说,这部险遭销毁命运的《小团圆》的问世,不啻于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仿佛只有把她最后一部作品加在浮尘的书架上,张爱玲或许才是完整的张爱玲,否则,她就像是一本脱了封底的书,既禁不得翻,又贱价了不少。

  张爱玲一直在用生花的笔为人生的真实模样描摹了一个其实并不怎么圆满的状态:“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自己以及她在作品里浓缩的人生故事,无论呈现如何的千姿百态,一样总有残缺!诚然,如若没有这部小说的问世,张爱玲的人生至少是不够圆满的。《小团圆》写尽了她毕生的恨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张爱玲为自己的创作乃至生命划上的一个句点。

  永远有多远,谁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现在的确是个值得为张爱玲盖棺定论的好时机。《永远的张爱玲》在这个时候出版,不能不说是个“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的姻缘际会,也算是恰逢其时。

  关于张爱玲的各种传记,其实,已经为数不少。再谈张爱玲,仿佛要从众多看似一致的材料典籍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得不钦佩该书编辑及作者的勇气和决心。张爱玲是大家的张爱玲,是“永远的张爱玲”,长谈长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文学界甚至整个国民为之关注、为之倾心的焦点。

  翻阅《永远的张爱玲》,你可能似曾相识,因为,那些粗浅的故事梗概也许你早已熟记在心,毕竟,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已成历史,以决绝的姿态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然而,看历史,也是需要态度的。角度不同,便能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迥异效果。《永远的张爱玲》从标题到内容,都能看出该书责编和作者的匠心,至少,他们是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来描摹这个谜一样的“临水照花人”,并且,该书作者敢于接近和直面,敢于体会和玩味,纵使是所谓的“张迷”,也绝对不是附庸风雅的“伪张迷”,他定是将张爱玲的全部作品通读过的有心之人。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用张爱玲说张爱玲”的书。

  该书的章节全部用张爱玲的作品来取名,非常精到和浓缩地提炼出其每个人生阶段的特点。谈到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和身世,作者用《传奇》来取名,然后用《我看苏青》里的一段话“‘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但我想是可以有更大的解释的”作为点题;谈到其“温暖而迟慢,无虑而快乐”的童年时光,作者用《金锁记》取名;谈到其凸现的文学天赋时,用的是《天才梦》;谈到香港读书经历时,用的是《倾城之恋》;谈到其文学创作高峰时,用的是《创世纪》;谈到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时,用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谈到告别大陆时,用的是《多少恨》;谈到第二次婚姻时,用的是《怨女》;谈到其孤独离世,用的是《花凋》……这些标题和点题语全部取自张爱玲的作品,用得都非常的精准,恰如其分,一时间,让人感觉是张爱玲自己在写自己一样,格外亲切,仿佛是不经意间,张爱玲在创作中已暗自为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做了点题,叫人心生“一语成谶”的唏嘘和喟叹。与其它站在他者的立场的传记有所不同的是,《永远的张爱玲》脱离了以往第三人称的冷静和疏离,从标题设置上便呈现出第一人称的熟稔和亲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角度和视觉上的创新。

  张爱玲自己说过:“深知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入戏太深,难免参杂了太多讲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与事实相较,有失偏颇,流于俗艳,写名人传记要求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尽量避免过多的猜测和扮演。然而,换一个姿态,作壁上观,隔岸望火,又似乎过于冷漠和疏远,剥夺了人们对于一个人的一段历史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毕竟,是人自己创造了历史,而这段历史一定是可以被后来人感知和触摸的,因为,它充满了血肉和感情,那么,人物传记也应该是对人自身、对历史充满七情六欲的描述。这个“度”的拿捏和把握,想必是所有写人物传记的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永远的张爱玲》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夹叙夹议,更是大胆地引用了大段大段张爱玲自己的文字来作为补强,在增加故事的现场感的同时,有效地规避了人为的想象和推断,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增加了可读性和真实性。整体来看,该书作者文笔秀丽,甚至带有几分张氏风格的犀利,“到底是一个人迷陷于一座城,还是一座城倾倒了一个人呢”、“爱落两城,梦落一人”、“人生怎么可能圆满呢?她在离开的那一刻,才真正获得了永生”这样一些琅琅上口又字字珠玑的语句,既有文字形式之美,表达了作者的某种含蓄的情绪,作为故事白描的点缀和补充,又点到为止,适当留白,绝不咄咄逼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评论的空间。并且,不难看出,作者对张爱玲作品非常熟悉,引用的位置、时机、长短把握也拿捏有度,绝不喧宾夺主,反而有几分锦上添花之美。这足以看出作者的功底,既保留了自己恰到好处的点评,又不画蛇添足。毕竟,引用,这也是一种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每个人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最有资格定义自己。因此,《永远的张爱玲》一书用张爱玲自己来说张爱玲的“小团圆”人生,这是一种散发着特殊韵味的写作方式和情感体验!

  《永远的张爱玲》读后感(四):她的小团圆,我们的大团圆--难“圆”的张爱玲

  1993年10月8日,她在给好友平鑫涛的信里说:“欣闻《对照记》将在11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再会对读者食言。”原来,她也和千千万万的我们一样,期待人生的圆融和饱满,不留遗憾,对得起读者,更对得起自己。可是,在字里行间,她又为人生描摹了一个处处充满残缺的状态:“生于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你不可否认,在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传奇和争议的作家尘封了34年的书稿时,几乎没有人能保持冷静。和她的所有作品一样,有人击节叫好,有人嗤之以鼻。她曾戏谑地调侃男人的艰难:“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对于现今现时的读者们来说,你要说她的作品不好,别人可能说你不懂品味;你要说她的作品很好,别人又可能说你附庸风雅——果如她所描绘的那样,人生就是如此的吊诡和奇异。难怪她在阳台上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那边,一轮圆月红红地升起来,仿似一大块胭脂红,就会顿生感慨:“这是乱世”。

  “矛盾”在她的人生里无所不在。她出身名门,却遭家门衰败;她为一个风流男人爱到可以“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却在这个男人背信忘义的时候,成为了他“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和“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别人眼里的“盛世”,到了她的眼里,反而成为了“乱世”。

  因此,你怎么能如此残忍地评论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是“张爱玲自荐跳脱衣舞”?诚然,其中充满了同性恋、乱伦、妇科病、堕胎等种种为世道所不能容忍的变态情节。诚然,较之以往的作品,满篇尽见诸如“他忽然退出,爬到脚头去……他的头发拂在她的大腿上,毛毵毵的不知道什么野兽的头,兽在幽暗的岩洞里的一线黄泉就饮,汩汩的用舌头卷起来。她是洞口倒挂着的蝙蝠,深山中藏匿的遗民,被侵犯了,被发现了,无助,无告的,有动物在小口小口的啜着她的核心……”此般让人脸热舌燥的情色描写,引起诸多卫道士的口诛笔伐——上海的最后一个贵族,何以变得如此放荡?

  鲁迅曾在《伪自由书》里做过如下精辟的点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王,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小团圆》的成就远不及《红楼梦》那样的高度,她也不曾产生曹老先生那样的深远影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时,也许真是我们这些“庸人”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周遭的这个原本无比干净和纯朴的世界。

  所谓“情色”,是因 “情”才生“色”,因此,与其说是她借《小团圆》大谈“性”事,倒不如说是她借“性”而谈“爱”的美满——“性”生“爱”,“爱”又助“性”,生生不息。所以,在《小团圆》初稿写成之后,她曾幸福地告诉挚友:“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因此,我想,所谓我们孜孜以求的“团圆”,在张爱玲看来,应当是一种适当留白的境界。不论大团圆,还是小团圆,是那种欢笑有时,悲伤有时,幸福有时,痛苦有时,安静有时,喧闹有时的状态。她懂得守恒的规律,舍得失去,以求回报,于是,她用尖刻的世事磨砺自己的心灵和文字,变得比它还尖刻,所以,她的笔锋和眼力才会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直刺事态的核心,绝不隔靴搔痒,挥笔就能写出类似“通过女人心里的路经过阴道”这样让人脸红心跳又击节叫好的语句。

  如果说,《色戒》里的这句“他一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还只是她在描摹人的欲望方面做的粗浅尝试,那么在《小团圆》里类似“有一天又是这样坐在他身上,忽然有什么东西在座下鞭打她”的情节,就是她在以往的作品中玩了一些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的小把戏之后,这次终于索性猛地一把掀开“生命的袍”,你会愕然发现,原来,在这张华丽的袍子下面,除了有恼人的虱子之外,还有男人的阳具、女人的私处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时时挑逗我们,折磨我们,陷害我们的欲望。

  蜗居在美国的小公寓里把自己孤立起来,在远离祖国、亲人的“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一定不会再如当时那样感到“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是无比孤单的,心境必然决定文字的力道。应当说,时至暮年已是她对人生进行回望和总结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名字到题材,《小团圆》都比她以往的作品多了几分迷思和玄机。在这部作品中,情绪的铺陈依然是绵延不绝,细节的刻画仍然如剥茧抽丝,然而,爱情婚姻的跌宕和晚年生活的拮据,一切美好的幻像,在她心里都已毁灭,她既无儿女承欢膝下,又无爱侣相扶相携,所以,苦心经营了一辈子,仍然潦倒困苦的她才前所未有地还原出了人生的残酷面,将一切可能惹人反感的字眼和情节悉数托出,也再一次用作品中色情男女们的缠绵和辗转,引得千万读者内心无比纠结。我们不妨大胆猜想,她为作品取名“团圆”二字,或是极大地嘲弄并不“团圆”的人生,或是寄托了她对于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的某种期盼与祝福。“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小团圆》是她在行将离开人世的生命暮光里,脸上泛着泪花的惨淡笑容。

  因此,她实在不想粉饰太平。她的眼里生来就装着一架放大镜,把人性的美好和丑陋看得通透彻底;她的笔下还有一杆显微镜,生命的本质和纹理在她的笔力之下纤毫毕现。她把我们凡夫俗子的欲望看得如此通通透透,像是一下扯下了遮羞的衣服,剥得精光,所以,被点到了痛处,有人才恼羞成怒,急于反击。

  这才是对于事实和人性的尊重,只是,这世上,没有谁敢如此决绝和痛快。

  而她敢!

  因此,无需紧张!要像《小团圆》中的九莉一样,“看着体内已经成型的婴儿从马桶里消失的瞬间,她都不曾惊慌失措,仿佛抖落身上的灰尘一般无谓。”时光要走,就让它走吧,让我们坐下来聊天——内心始终从容不迫,处变不惊,便是维持这种团圆且饱满的人生应有的姿态。

  她的最后一部书稿终得出版,为其人生和创作生涯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这是她的“小团圆”。

  我们翘首企盼的热望得到了满足,并从这部作品中感悟了不少禅道哲理,看到了人生的空远与旷达,这是我们的“大团圆”。

  到此,功德圆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