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之城》读后感100字
《奇迹之城》是一本由[西班牙] 爱德华多·门多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之城》精选点评:
●我至爱的城市。。。
●翻译太差
●去年为了翻门多萨的颁奖词特地看了这本书。将主人公的兴衰和巴塞罗那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诙谐又讽刺
●翻译……
●节奏紧凑
●一百年前的巴塞罗那。不明白门多萨为什么隔一会儿就要给读者上大段背景课,就算有颗为城市做传的心也不用这样吧?难怪评论界会说他像大仲马,确实是几个世纪前的写作风格,但是大仲马从不会把波澜壮阔的各种事写得平淡无味啊。字号又比蚂蚁还小,看得我累死了。
●写的太好了天啊……我没有看原文但觉得翻译的很棒,语言流畅也很美。主要是Eduardo 的叙述方法太牛逼了,把1888年到1929年整个巴塞罗那的历史和奥诺弗雷的人生完美糅合在一起,历史和虚幻的边境都分不清。第一段爱情我看得最难过,虽然塞万提斯奖还说他是靠卡斯蒂利亚语拿的奖,全篇都在吐槽马德里啊哈哈哈,当然也在吐槽巴塞罗那。
●在火车硬座上读完的,来回两趟。其实远没有书皮上说的有趣,行文(译文)冗长,内容跳跃,不过真的有一股满满的百年孤独范儿。耐着性子读完,却被那个坏蛋主角奥诺弗雷迷住了,怀着对窝囊父亲的憎恨,少年时便孤身一人从乡下去巴萨罗那,磕磕碰碰,颤颤巍巍,也精明算计,费尽心思,他冷酷无情,他杀人越货,他事业蓬勃,终于白手起家,成为西班牙首富。但即便如此,他也只是一个暴发户,接待沙皇夫人他买单,他却只能坐在第三桌。终于在娶了一个笨老婆生下两个傻女儿之后,由迷茫在人生里。于是他不惜代价的复原那座叛乱贵族的豪宅,甚至专程飞去巴黎只为复原豪宅里一个旧陶罐。他招兵买马的制作直升飞机,终于在世博会上,带上他爱的女人,于众目睽睽,远走高飞。说不出的浪漫,恶狠狠的孤单。
●不错
●为了下学期的巴塞罗那而看,加泰的历史也真是一波三折。
《奇迹之城》读后感(一):巴塞罗那的“百年孤独”
罗豫/文
在西班牙的大部分历史时期,巴塞罗那都是比马德里更为重要的城市。1137年成为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联合王国的首府,有过辉煌显赫的年代。15世纪初期巴塞罗那及其所辖地区并入西班牙国,自那以后马德里与巴塞罗那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土地富饶、居民认同感强烈的加泰罗尼亚,在马德里当局的眼中,只相当于一块颇有油水的殖民地。
地理位置的先天注定、历史动荡的后天磨难,塑造了巴塞罗那的鲜明个性。1888年和1929年,巴塞罗那为了举办两次成功的世界博览会,倾尽血本,甚至不惜四处举债,这自然也与两座城市的地位之争有密切关系。世博会给巴塞罗那增加的政治筹码微不足道,社会民生却受到严重破坏。巴塞罗那人满怀抱负争一口气,只得到昙花一现的国际关注,沉重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支付。
爱德华多·门多萨的长篇小说《奇迹之城》正是以巴塞罗那两次世博会期间近半个世纪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农村男孩奥诺弗雷的发迹史。他凭借狡猾、残忍、精明、冷酷和运气,变成了打个喷嚏就能在欧洲金融市场引发大浪的超级富豪。1888年世博会后,巴塞罗那开始焕发活力,奥诺弗雷白手起家,向这个日新月异年代里此起彼伏的潮流借力,以极富传奇色彩的形式攀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然而他富甲天下,在地位岌岌可危的皇室贵族面前却依然只是个暴发户;他摆脱法律制裁就像拂去身上的蜘蛛网,年老时仍旧要经历《教父》式的孤独。事业如日中天时,奥诺弗雷已青春不再。1929年世博会上,他以一生中最后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为自己的传奇划上圆满句号。奥诺弗雷的发迹史,把某种巴塞罗那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而随着他的骤然离去,元气耗尽的巴塞罗那将独自收拾残局。
小说前后跨度只有四十二年,这一城一人,却颇似《百年孤独》中小镇马孔多的巴塞罗那翻版。门多萨在叙事间歇,穿插了对巴塞罗那许多著名历史片段的风趣幽默的描述,不仅可以算得上是巴塞罗那的文学旅游指南,而且几乎让巴塞罗那成为了与奥诺弗雷同等重要的小说主人公。
除了故事结构,门多萨隐隐的魔幻现实笔法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门多萨笔下的故事并不失真,却充满传奇味道,甚至有不少夸张和神秘的色彩。正如当读者问道“您的作品是小说还是历史”时,门多萨指出,他复活历史事件不是以资料为基础,而更多是以集体回忆为基础。如果说有一种历史是史学家的记述,还有一种历史是百姓的口耳相传,那么巴塞罗那和奥诺弗雷的故事显然更接近后者。这些故事看起来都经过了记忆的筛选和润色,显得简洁、鲜明、典型,有强烈的戏剧感。
门多萨在《奇迹之城》中,最让人觉得有趣、甚至惊讶的地方,就是他描写历史事件时的“现实主义”视角。比如在奥诺弗雷与马德里其他要人去码头恭候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一行时,奥诺弗雷不幸错过了迎接盛况,却在车马和运送物资的大部队中看到了众多山羊。他从沙皇太子口中得到这样的解释:皇后对其他国家的奶能不能放到茶里不放心,甚至连喂羊的草料也是成捆从遥远的大草原运来的。加泰罗尼亚物产丰富,居民伙食好,个儿长得高,门多萨不无戏谑地说:“这种生理上的特性曾影响过加泰罗尼亚的历史:西班牙政府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的理由之一便是:如果加泰罗尼亚独立,将会降低西班牙人的平均高度。”选用如此富有戏剧性的细节来“复活”历史,是《奇迹之城》最为迷人的地方。门多萨以历史为基础,又极大地发挥了想象力,诙谐机智的行文,多有可玩味之处,难怪法国书评杂志《读书》有这样的评价:“《奇迹之城》和安东尼·高迪的建筑杰作同样伟大。”
《奇迹之城》读后感(二):【书行者017】奇迹之城
【书行者017】奇迹之城
文/柳具足
2010-12-30
刊载/新蕾STORY100-2011年2月号
电影《巴黎,我爱你》很美,充满了对大都会的想像和深情;《纽约,我爱你》多了俏皮和匠心;接下来的《上海,我爱你》将是怎样的风华?
我们处于城市化进程,乡村远去,小镇变成城市新区;昨天还是大型书店,今天变成名牌铺;度过童年的母校,一转眼就合并迁址;就业、失业,多少随城市变迁而生的悲欢离合!与我们成长同步、能给青少年看的城市小说却凤毛麟角:先不提深度,连娱乐作品都很少!石田衣良有《池袋西口公园》系列,成田良悟有《无头骑士异闻录》,他们把东京风物、人情世故、加上都市传说,像显微镜一样放大成青少年喜爱的小说。如果青春文学作家希望有所突破,真不妨往“城市小说”方向下功夫,让我们也读上够味的新书。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巴尔加斯•略萨,又印证了一个西班牙笑话,“最好的西班牙作家都在拉美。”到了十月,西班牙最大金额文学奖颁给了本土作家爱德华多•门多萨,他的《猫战,马德里1936/Rina de gatos, Madrid 1936》描写一名英国人于内战前来到风云际会的西班牙,发现一幅价值连城的委拉斯贵支油画,虚构情节与弗朗哥等真实人物交织;由此获奖601000 欧元。门多萨在我国翻译出版的作品有《奇迹之城》,写的是一名穷小子来到巴塞罗那,历经1888年和1929年两次世博会,从穷光蛋变成富甲一方的名流。
《奇迹之城》第一页,写的是巴塞罗那建城史,从腓尼基人到1887年,巴塞罗那像一个有自身意志的魔物,将神职贵客、贫苦工匠、黑道流寇统统揽入怀,发酵成一座膨胀的魔都,它才是第一主角。读者武束衣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小说,让生活更纠结。就我记忆里,写城市的小说多是写人际复杂关系,写各种发展,多多少少背景下工业式异化都会有投射。城市本身的变化,也在莫测中前进着。”12岁的奥诺弗雷住进一家低级旅店,找不到工作,只好听旅店老板的瘦女儿调遣,向工人散发传单,他根本不知怎么办!于是一边和工人交朋友,一边贩卖生发剂,竟然还小赚了一笔;更有滑稽的插曲:他萌生征服欲,想追踪瘦女孩的秘密约会,哪知夜游的竟是男扮女装的旅店老板!巴塞罗那就是这么一座风俗混杂之城。因为机灵,奥诺弗雷被黑道头子看中,踏上发迹之路。一个落魄女巫临死前告诉他,“你会遇见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一个不幸的女人让你有钱,但会咒骂你;一个富裕女人让你高攀,但你会沦为奴隶;一个女圣徒让你幸福,但你将因此不幸;你还会遇见一个男人,这倒霉鬼不知道上帝让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复仇。”奥诺弗雷与英俊而无脑的奥多搭档,又找来爱男扮女装的旅店老板,还有卖生发剂结成的伙伴,在时代洪流中遨游。世纪交替,有经济兴衰与社会动荡、有尔虞我诈也有圣洁品质,后者以强悍而充满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出现。看到第四章,狭小的巴塞罗那1899年掀起地产风潮,即使最穷的人都期望靠买地卖房发财,甚至沦落到举债流浪的地步,对照现实,真让人唏嘘!
也许被轻小说惯坏,读信息量密集的小说,总觉有点严肃;门多萨又堆积太多文献资料,从经济作物到工匠、行会等背景素材,略显生硬;当然也有不少风趣句章,比如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王室,“西班牙国王从来不解雇哪怕只为他服务了一小会儿的人……在国王周围形成了一大堆人的迷宫,从而在战时妨碍将军们与国王的沟通,和平时期影响大臣们与国王的交流。”看到奥诺弗雷20岁上下,以英年才俊的姿态火并黑帮、倒卖地产时,又像是拙劣的黑帮片。但谁说现实不就像粗糙的虚构,善恶、奇遇与命运让人一望即知、却又无可奈何呢?
END
《奇迹之城》读后感(三):城市文学的典范之作
For《文汇读书周报》
一个作家,和他笔下的城市,往往相得益彰。犹如,狄更斯之于伦敦,巴尔扎克之于巴黎,鲁迅之于鲁镇,沈从文之于湘西。说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唯有德华多•门多萨和他的《奇迹之城》是不二选择。作者这样说道:我少年时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有写一个城市,任何一座城市的历史的愿望。我选择了巴塞罗那,因为它是我的城市。
德华多•门多萨,在西班牙绝对属于国宝级小说家。其处女作《萨沃达兵工厂一案的真相》,被誉为见证西班牙民主变革的力作。长篇小说代表作《奇迹之城》更是一举奠定了他作为西班牙顶尖小说家的文学地位。
作为德华多•门多萨的第四部小说,《奇迹之城》以巴塞罗那城1888年度和1929年度两届世界博览会为背景,描述一个于连式的主人公奥诺夫雷•波乌维拉,处心积虑,竭力钻营,摆脱穷困潦倒的境地,成为权倾全城的最富有的资本家,全景式地展现了巴塞罗那城市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作品对城市与人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思考。诚如作者说的:“我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复活巴塞罗那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某些事件,而我复活这些事件更多的是以集体回忆为基础,而不是靠那些忠实的历史资料。我就是通过这一个一个的事件和一些重要人物复原当年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原貌,因为这是我的城市。” 德华多•门多萨进一步阐述:“我是把历史小说化,或者说这是小说化了的历史。”这句话可以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钥匙。
历史小说化,顾名思义,以小说手法展现历史变迁,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作者的笔下,巴塞罗那由一个古老、破旧、脏兮兮的落后小城变成了一个现代国际城市,发展契机便是举办了两届世博会。这符合巴塞罗那的历史轨迹。历史上,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脱胎换骨的蝶变过程,至今为一些社会学者所津津乐道。但在发展的背后,在历史的细节中,有多少阵痛,有多少投机取巧,市民心理又经历了怎样的突变,却往往被忽略。《奇迹之城》所要揭开的便是发展背后的种种状态。
作者毫不客气地如此形容发展前的巴塞罗那:“就像是刚生下一大窝幼崽的雌性稀有动物,它失血过多,精疲力竭地躺下了,并且,再也不能生育了。裂口里流淌着臭烘烘的脓液;街道上,住宅里,散发出令人恶心人的气味。居民们疲惫而悲观。”可谓尴尬而丑陋,毫无生机。但就是这样一个几近腐烂的城市,却依然有着一股渴望摆脱贫穷的企图和韧劲,每一个人都像鹰隼一样贪婪地伺机而动,并且冷酷无情、不择手段,寻找着发财走运的途径,无论是小说里面的革命者、地痞流氓、黑社会组织,还是政府官员、普通市民,都有着这样的心态,所以当世博会决定在巴塞罗那举行时,大家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上蹿下跳,浑身解数。小说把它归纳为巴塞罗那城市精神——既有阴暗、冷酷、贪婪,充满企图心的一面,又有标新立异,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内在宽容。
城市精神总是通过人体现出来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努力从社会底层往上挣扎奋进的男人形象——奥诺夫雷•波乌维拉,犹如《高老头》里的拉斯蒂涅,《红与黑》中的于连等人物一样,怀揣梦想来到大城市,渴望出人头地,却逐渐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挤压,逐渐失去原有的纯真,变成一个道德沦丧的投机者。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题。奥诺夫雷•波乌维拉来到巴塞罗那时,一度以为自己来到了大城市,便可以更好地生活,结果现实是想找份糊口的体力活都没法实现。后来在房东女儿的帮助下,靠发革命传单,总算生存了下来。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当地一黑社会组织,凭借八面玲珑的手腕,和出色心计,渐渐暂露头角,而后通过除掉竞争对手,玩弄商业把戏赚得足够多的钱,和设法娶得堂温贝特的女儿,从而开始挤入政坛,最后成为一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富翁,在国内可谓呼风唤雨。
对于这个人物,德华多•门多萨说:“这个人物精力充沛,性情暴烈,果敢刚毅,充满奇思妙想,奇异古怪,流氓成性,我正是利用这么个人物的阴暗和冷酷无情的方方面面比任何人都更好的体现了我想表现的巴塞罗那精神。”你会发现,巴塞罗那城和奥诺夫雷•波乌维拉简直一个德性,穷出身,满城的失业者和流浪者;在金钱势力支配下,不忌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聪明绝顶,整人伎俩烂熟于胸,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就是巴塞罗那人的化身,代表了巴塞罗那的城市精神。
这部作品令人想到我们国内的城市文学,长久以来,国内的评论家们一直在批评和期待,什么时候真能出现城市文学的优秀作品,德华多•门多萨的《奇迹之城》值得借鉴。
《奇迹之城》读后感(四):《奇迹之城》
去年圣诞节假期我在巴塞罗那待过三天,从寒冷飘雪的波兰返回西班牙,踩上巴塞罗那土地的第一件事是把严严实实的围巾解下来。圣家堂琉璃窗子透进的七彩的光,在海风间隙中上下翻飞的海鸟,三王节游行中如花瓣般散落的糖果......虽然只是一个游客,我却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得到了自作多情的归属感,并且把这份好印象一直留在心底。
合上Eduardo Mendoza的《奇迹之城》的那一瞬间,我才明白,这座城市是一本书,我只看到了它好看的封面,却没有打开它。
《奇迹之城》带给我的最大的震撼是Eduardo精湛的叙述技巧。这是一本双主角的书——“奥诺弗雷”和“巴塞罗那”。如果把巴塞罗那物化成一个人,那就是奥诺弗雷的样子。它自1888到1929两次主办世博会之间所呈现的的社会发化和城市变迁,同奥诺弗雷的个人发迹史相呼应;甚至两者的气质,智慧狡黠,残忍贪婪......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都是相似的。Eduardo已经不单单是把巴塞罗那当做他刻画人物的背景板,而是赋予他们同等的分量,巴塞罗那的变化推进了奥诺弗雷命运的改变,同时他的一些举动也改变了这个城市的面貌。
同时,他的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写作手法是将真实历史和虚构之间的边界无限淡化,在小说中出现了非常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史实,他们同文中的虚构人物是有真切的联系的,可以对话甚至相爱,我读的比较粗没有去查一些人是真的存在还是杜撰的,对于我这样懒惰的读者来说,《外星人在巴塞罗那》显然更贴心,它都标注了书中历史人物的介绍。
2015年Eduardo获“塞万提斯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赞扬他继承了塞万提斯的叙事手法,语言犀利而充满讽刺,使读者重拾阅读叙事文学时的阅读享受。我觉得不愧是评审委员会鞭辟入里的评价,读Eduardo的《外星人在巴塞罗那》时大笑的频率和读《堂吉诃德》时相仿。
但是塞万提斯奖还很políticamente地提到这位加泰罗尼亚作家是通过西班牙语(castellano)写成的作品获得了西班牙语文学的大奖。其实我觉得他们也没啥可得意的,因为这本书里Eduardo可没少描写马德里中央政府的滑稽嘴脸,尤其是派两个代表去马德里争取资金的那段让人不由联想到Larra的Vuelva usted mañana。虽然Eduardo对巴塞罗那的讽刺也毫不手软,但毕竟是不一样的,对故乡和祖国,我们总是远离她的时候想念她,回来的时候又开始骂她。
对于主角奥诺弗雷,奇怪的是虽然他做过不少坏事,但我始终想从他冷漠和贪婪中寻找一丝温情。比如他同父母相处的那几段,我总觉得看得特别难过。奥诺弗雷离开家以后母亲养成了天阳落山前去门外看看的习惯;母亲死之后他父亲一直跟着他的马车后面希望他能带他一起去巴塞罗那生活,“不要把我一个人撇下,我一个人不会生活,不会照顾自己”;以及父亲老死在修道院前一直念叨自己有个厉害的儿子,有一天他会来接自己去巴塞罗那。父亲死后,奥诺弗雷开始寻找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拿去做的猴子标本,甚至不惜辗转到了很远的地方。“他认为他在做一件傻事,荒谬的结果总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想,或许,立刻放弃这种感情上的冲动还不迟。”那个猴子是父亲从每周为他带回的唯一的礼物和财富,正是在做这个标本的路上遇到的三个故人揭露了父亲一贫如洗的谎言,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猴子代表了真相揭穿前奥诺弗雷美好的童年回忆,以及对父亲最初的崇敬之情和依赖,因为在孩子人生的初始阶段总是盲目相信父母无所不能的。奥诺弗雷想要抛弃自己卑贱的出身和无能的父母,却又在完全失去亲情的庇护的时候想通过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捉住同他们的联系。
另一个我特别心疼的人物是德尔菲娜。一开始我只觉得她一个冷冰冰的瘦骨嶙峋的古怪女孩,奥诺弗雷把她作为自己的初恋,一是因为这是他性冲动萌生的年纪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接近的目标,二是因为他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在得知德尔菲娜有秘密情人的时候,他的心仿佛被抓伤”。奥诺弗雷一直在利用这个可怜的女人,以解救她的父亲布拉乌里奥为条件残忍而粗暴地占有了她,把她的特赦权作为布拉乌里奥先生放弃救奥东的筹码,多年后重逢却只是冷漠地计划将这个女人培养成演员来完成自己的电影大业,德尔菲娜精神失常后默许别人将她丢弃到修道院。然而读者们是知道德尔菲娜对他那份深沉的爱的——从第一眼看到他,她就决定为他付出一切,凄美的是这份爱到最后都没有传达出去。在读者拥有上帝视角的情况下看两个人在这段关系中的地位,就会更同情这个一生都没有得到幸福的女孩。
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是奥诺弗雷大病一场险些死去后,他突然良心发现,去修道院看她,她已经呆滞,与自己深爱了一生的人并肩而坐,享受着他少见的温存,听他说“尽管如此,当时我拥有你,我们从来没有处好关系,但我知道你在那,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因为我向来知道你是唯一理解我的人”。然而这一次他不会得到任何回应了。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电影《雨果.阿黛尔的一生》最后一幕。而且我觉得这席话大部分是出于他的寂寞而不是爱,德尔菲娜是一个见证了他整个发迹史的人物,知道他最初是多么的潦倒卑贱,德尔菲娜是那些见不得光的回忆的寄存地,就像一个树洞,可以让他疲倦的时候卸下自己的伪装,放弃羞耻之心,毫无隐瞒地对她哭泣。然而奥诺弗雷当他恢复元气,又会回到冷漠和贪婪的常态,所以这个树洞就算失去了,也只会得到他偶尔回忆起时微乎其微的叹息。德尔菲娜就是这样的存在。
总之,我觉得读这本书真是太享受了,是需要重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