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呈现》读后感锦集
《材料呈现》是一本由史永高著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材料呈现》精选点评:
●呈现 消隐 消隐中呈现 都是予物以人性 浪漫式的想象 古典式的想象 宇宙式的想象 呵呵 反正自然屈服了 上帝不在了 随便怎么想都可以 只要能作为资本进行社会生产 连意识都是一种资本
●
●看完了博士论文,没有看到书稿的。深深感到这种先确定两极,之后排排座归类的方式,真的是没有半点取巧,实实在在地拼信息量。不过自从开始读理论书就一直都掉进两极化思维的怪圈的似乎正是我呢,博论的结尾果然用到了Mallgrave给Frampton写绪论的那个梗哈哈哈哈哈
●大一的时候看过 需重看 哟 东南大~
●东南的博士论文,有介绍很多材料相关理论和分析,值得一读。东南在建筑理论这方面还是蛮强的
●太理论了 要疯
●思路清晰。
●值得一读
●其实我只读了案例
●史博士的博士论文。很尽心地把19、20世界欧洲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有关材料使用及空间表现的学说和讨论,总结了一遍,适合那些关心材料史和设计的同学阅读。该书如能讨论一下西方思想史中的“物质认识”史,则更为丰满——虽说这个作为常识、作为科学知识、作为哲学家世界观的“物质认识”,并不一定直接导致了同时代的建筑学的物质使用。然而,我们还是看到,正是17世纪物质认识发生了转折之后,物质讨论才和生命现象分家了,科学家们也不会再用“元气”这样带有炼丹术的语汇去形容石头,对于建筑的覆层表现力来说,这是一个致命性的转折,一
《材料呈现》读后感(一):好的起点
用整本书来说明一个一篇文章就能说明的问题,真是纠结啊。同一句话绕来绕去,反复絮叨,这或许是国内理论著作的通病吧。建议读者读一下绪论,再读一下结论就可以了。。。完全不会错过任何有营养的部分。
言虽如此,本书却开放了一个很好的对材料研究的视角,即以空间和建构的双重视角来抵抗一种建筑学中两极分化的状态:建筑图像化和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中的空间霸权,试图达到一种材料意义上空间与建造的同时呈现。
《材料呈现》读后感(二):这个人似乎钻进了理论里
他写的文章,同样是分析森佩尔的,去看看几个老外学者的研究,短短两三页,没有一句废话,可是把观点表达的很明确。而史永高先生,一件事,翻来覆去的说,搞得人一头雾水,这是中国学者的通病吗?凑够字数才能发表吗?分析来分析去,也只是对森佩尔的一种总结性论述,没有自己的观点。看他的文章看多了,挺误人的。这本书,应付论文还行。做个知识普及也行,但是当你对于他所研究的人和事都了解了,就觉得他研究的其实不透彻,也不新颖。很多文章里都有他所说的观点。
《材料呈现》读后感(三):在呈现与隐匿之间,建筑被还原
大家都知道柯布的萨夫伊别墅,通体洁白,形式很纯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会用刷的很白的PVC板来制作萨夫伊的模型,而从此也认为建筑就是板,片,圆柱就能够搭接完成的,建筑是如此的抽象。
而实际上呢,萨夫伊别墅的墙体材料是砌块砖,只是通过粉刷掩饰了内部的材料。想象一下如果用砖作为墙体填充材料建造成的萨夫伊别墅会是什么样子,还有没有如此纯粹的视觉效果和抽象的解读。所以很轻薄的一层表面白色涂料实际上改变了建筑的构成逻辑。
这本书在揭开表面,呈现材料与覆盖涂层,隐匿材料之间有很精辟的论述,使建筑的面目逐渐得到还原。
当然建筑材料的呈现和隐匿并不只是薄薄的一层饰面那么简单。通过对材料的建构层面的解读会对建筑有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呈现》读后感(四):材料的呈现
整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在逻辑上,前两章分别讲述非面饰与面饰两种材料表现的方式,之后分别讲述材料的显现、隐匿与透明,最后是近似于结论的一章。而全书的叙述顺序也与时间顺序几无差别。全书似乎在寻找通过材料抵御图像化与空间霸权的途径,在显现、隐匿与透明三条路子上不停地抖动,从一极很容易震荡到另一极,而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举重若轻。材料本身两种本性的讨论也是如此。看似啰嗦的叙述并不是史老师个人的问题,而是话题本身的思辨性所致——恰恰相反的是,我能从书中读到史老师对于这个话题的极大热情与专注:史老师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中,透过字里行间的讲述,能感觉到史老师写下某些段落以后“当浮一大白”的心情啊。
1.关于建造
结构理性主义的最终指向,在于材料的呈现。建构的最终指向,也是材料的呈现。“相对来说,当代建筑则再次回归到对材料具体属性的重视,以及对于材料感官属性的挖掘。这种向着材料的回归绝非某种新的形式主义的忽略,也不是为了那种基于手工艺的建构学所做的辩解,更非对于所谓‘材料真实性’的怀旧迷恋”。如果用这种观念去审视结构理性主义,就会觉得这是它在当下的唯一意义所在。人们都说,要讲求建造的真实性,so?建造本身构成建筑的意义,但建造通常指向空间。或者说,一个丰润的“空间”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重要的是对物的感知,而不是怀旧的追求真实。类似地,建构的话题也是同理。讲求在木石搭接时注入人的情感,也是通过材料属性之属性来加以表述历史与地域甚至是集体或个人的记忆。对于物性的追求,正是所谓的氛围的重要一环吧。
想起一个半月前还在想着基于手工艺的建构学,真是有些狭隘啊。
2.关于“看起来”
我曾一直以为,建构这个话题,是属于审美的,归根结底是“看起来”如何的事情。其实不仅是“看起来”,而应该是广义的感知。视觉,触觉甚至嗅觉,人对它的触摸,甚至是使用。说到底,还是对于物的感知。是建筑师通过对物的操作而传给使用者的一些信息。
3.其他
这样,就会对一批建筑师有所安放,比如卒姆托,比如赫尔佐格德梅隆,甚至是王澍。对于一些话题的讨论也有所安放,比如氛围,比如建造与结构。结构真实没有错,围合面饰也没有错,都只不过是材料在不同两处的呈现罢了。建造本身构成建筑的意义,但围合才是建筑内在的真实。两派认为建筑的本质不同,而由于材料的话题是与围合和结构之分相对独立的,所以得以让材料介入这两个话题的讨论。而材料的呈现,也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之一啊。
4.一些碎碎念
这本书让我爱上了博士论文这种文体。某些章节本身话题很有吸引力,但在讲述的时候总觉得使不上力气,不够切中肯綮;某些章节也略显平淡,所以才从六星降到五星吧。
建筑师用物质的手段与空间的手段,来实现行为的物化,这个过程,称之为功能。三本书读下来,觉得在字里行间王老师迫切地想澄清一些误解,史老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有意无意地感染着读者,而朱老师…大概就是想教课吧哈哈哈;王老师胜在线索清晰流畅,史老师胜在史料丰润坚实,而朱老师…大概胜在长得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