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摘抄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吴虹飞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娱乐至死》精选点评:
●不怎么样
●芙蓉姐姐强!
●那年好热闹啊
●不错的八卦 评价白岩松的觉得中肯
●八卦访问汇总么。。。居然和另一本学术著作同名,害的我买错了!
●嗯,很喜欢……(莫非我的阅读方式已经彻底被这个“娱乐化的世界”打造完成、无法再进化??哭TT
●不是访谈就更好了
●不算是一本很好看的是书。早知道就不看了,浪费时间。没多少营养。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部不错的访谈笔记,只是仍然有掩盖不住的引导和诉求
●买的时候有点老了,不是很适合发展!比如韩寒的和黄健翔的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零度是没有态度?
很认真地看完,但是看到后来,很无趣的感觉。
她的文字我是喜欢的。她对采访的态度我也是认可的。但这样的零度文字,一篇连着一篇读下来,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的是什么呢?少的是态度。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被访人的判断,认识,甚至评论。在一篇完整的采访中,是应该不可缺少的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二):愤青到底该不该当记者
无他,仅是看完《娱乐至死》之后的第一感想。
在我狭隘的认为里,我一直觉得记者是一个忠实记录的角色,还原人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人物的想法,不可根据自己的猜测来描绘人物,他甚至不需要有思想,或许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记者做高保真的复读机就好。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最伟大的代表是司马迁,即使内心的想法波涛汹涌,但从不会误导读者,只是在记述事件,而不是编故事,更加不是借着叙述别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若是这种状况,就极为糟糕,这是记者用偷天换日的手法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别人的认知,引导读者走向一个并不符合事件真实的方向,是比剽窃更加恶劣的行为。
话是这么说,可是没有一个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能完全不夹杂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良心,不论是基于理性还是感性的角度,都决定了我们有自己的立场。每个采访的事件和人物也会发生种种的意外状况,只能说,我们在每次面对的时候,都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带入太多个人的因素。
网上搜作者吴虹飞的名字,会出来很多链接,其中第一个是她的新浪博客。有着许多文学青年的标记,我一直觉得区分愤青和伪愤青的一个标志是,愤青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外界,而伪愤青用批评的态度面对除了自己的人和事。倒是如何区分批评和批判,其中的程度还得好好拿捏。不管是批评还是批判,对着别人应该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冷静,甚至不近人情,但是却精准,犀利,一击而中。并且对采访者有着自身看似公正实则明确的价值判断,对读者的引导是默默的。不知为何,可能是看惯了邦妮写的人物,总觉得她笔下的那些人都亲切真实了许多,只是邦妮总说一个好记者不能和自己的被访者距离太近,因为她总是把要采访的人当做朋友,所以最终发现有些事情不能问,有些事情问了出来却不能写。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这样一段:
然而,当人亡物丧,往日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还会长存。它们如同灵魂,虽然比较脆弱,却更有活力;更为虚幻,却更能持久,更为忠实。它们在其他一切事物的废墟上回忆、等待和期望,在它们几乎不可触及的小滴上坚韧不拔地负载着回忆的宏伟大厦。
我希望记者能尽可能捕捉到这些真实的“气味和滋味”,因为这些内容将成为以后的人理解这个时代的依据和证明,亦是对于这个时代的记忆,即使我们只能留下一个疯狂的真实,也总比一个存活在人们幻想中的世界要好得多。
评判的永远是别人。
《娱乐至死》读后感(三):把名人那些事儿卖个好价钱
《南方周末》是我很喜欢的一份报纸,多年以来经常当作有深度的文字材料阅读,而非像本地的都市报、晚报那样在性病广告和楼盘广告中寻找些许的真实。作为《南方》的一名记者,更准确说是一名娱记,能出一本集子确实说明吴虹飞女士功力不浅,尤其是把以前的“功课”真实再现一次,更说明她对自己文字的信心。当然这些都与她所从事的职业细分有关系,在一个全民娱乐、娱乐至死的年代,名人、明星们的那些事儿就是电、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话,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的娱乐记者,自然是一块丰富的宝藏,潜在价值转换成物质价值符合资源配置的规律,也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所以这本书注定要出版,而且可以预测的是,几年之后还会有第二季、第三季……不同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致使贫富差距加大的时代,很多旧的铁律变成了废纸,观念多元化让过惯了计划型经济的老百姓无所适从,这么多年都调整不过来,反映在娱乐方面就是一个字——乱,没有固定的价值观、没有固定的是非观,甚至没有底线,一件事不再是对错之分而是纠缠不清、各执一词,过程是乱乱哄哄,最终不了了之。比如黄健翔的离职事件,在当年的轰动指数不次于世界杯,以至于很多网站的编辑为了黄老师的事件到底应该放在体育版还是娱乐版而自己人伤了和气,可见这件事在当时是多么的有价值,各方对于黄的观点又是多么的不着调,但事隔多年的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件事,还是不着调,各网站仍热衷列举离开央视的那些名嘴,却没有一个深入分析体制与个性、体制与利益对一个主持人乃至艺人的影响,或许这样的话题是在掀桌子、撕脸皮,惹得一身骚也落不得什么好,公众即便知道真相又能如何,还是娱乐一点吧,大家都轻松。再比如赵忠祥老师与饶颖的事迹,到现在此事也没有明确的说法,说赵道貌岸然的有、说饶颖自己炒作的有、说都不是好鸟的也有,就是没有真相,而且自打饶颖和张钰两个豁得出去的女人开了“潜规则”这个先例之后,每年都有人前赴后继的传递火炬,让人看着都烦,根本没了想知道真相的心情。
或许这就是娱乐至死的真相,没有真相没有真理没有真实的事情最有的就是生命力,名人明星的那些事儿就是要大家看了又看的、无休止争论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保持新鲜。而作为这个过程的忠实或别有用心的记录者,娱乐记者们即便站的再中立也无法回避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她们就是再宣传,而且是将一种即成的现象宣传出去,这里所说的即成不是真实,因为很多即成的现象是做出来的,通过娱记的报道、采访甚至评论,一次次的召唤公众的注意力和表述欲,“人民拥有八卦的权利”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很有鼓动性,但如同中国形形色色的N多口号一样,并非出自人民的心里和嘴里,而是被人灌进脑子里,反正娱乐规则早已定好,现实不可改变,不八卦又能如何?《娱乐至死》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娱乐记者、一群娱乐名人明星,独娱乐,与众娱乐,孰乐?答案不言自明,都是生意人无利不起早,把别人和自己这些事儿卖个好价钱才是正经的事儿。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娱乐致死
最近细看了吴虹飞的《娱乐致死》作为开学前最后一本闲书吧。整本书是吴本人在做《南方热人物周刊》期间几年的访谈录。07年买的书,作为当下发达的技术,迅捷的媒体传播之下。07年发生的事,当然真的不算什么,很多事情,人啊,物啊。都成云烟了,或者没有人再去“炒作”他们了吧。但是现在重新读读,突然感觉很感动,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感觉人都在,有些人努力去辩解什么,有些人去努力掩饰什么,有些人已经看透了娱乐圈的丑恶,但是仍然在那儿,寻找自己的定位。时间仅仅是过了两年,但是这些事真的已经没有人再去关注,可能一件性丑闻,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他们或者她们花了一辈子去辩解,去上诉。可是最后获利的仅仅是媒体而已,他们这些个行为,用媒体的话说是炒作与作秀,那么没有媒体的支持与追捧这样的秀也做不出来。自己的炒作目的是什么?现在真的没有必要去细究什么了,媒体诉说的是大众的话语,这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算不承认好吧,至少他们的引导成分很大,多家的观点,再怎么样也得选上一家,就像总统候选就那么几个,总是要得选上一个支持的吧。全民的意识就这样被媒体所引导了,自己的好恶,难道不是媒体所带来,想想看也可怕。
关于娱乐,我不否认现在人们都渴望娱乐吧。相比之前的文字书本为媒介的时代,现在流行的很多的是速食图像的形式。之前我买的一些书,当然这些书也挺好,冠以的名字变成了《视读%%》,可想而知现在的书本都被视觉的图像所取代,文字上所给人的联想与娱乐性,来的实在是太过于缓慢了。现在喜欢睡前看看电视,不可否认一些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其中的笑点还是用心良苦的。既然都是一笑了之,看过就忘。那又有什么好深究下去的呢。书中访问有人说,一些社会的精英,还有一些文字读书时代长大的一代,往往觉得这样的节目庸俗,但是并不能以少数几个人所呼吁的观点,来概括吧。里面说中央二套,有人担心收视率,但实际上的情况是,二套的收视率不比央视的其他节目要差,并不代表大家不都是投资者,就不能看经济频道了。回到刚才的问题上面,社会精英也不见得说是,都排斥这样的节目,看的人一样很多。作为自己看来,我爸很讨厌看这样的娱乐节目,但是有天看何炅,谢娜在台上恶搞的时候,他一样笑的很开心。这样的效果其实就足够了,娱乐大众嘛!干嘛那么较真。但是话说回来,娱乐给当今孩子们,作出的标准,具体的好坏,还是要考量,社会是在发展,但是并不是要倒退。
关于央视,的确是对于地方台的打压太多了,本来的消息就那么多,央视把消息占了一大半,剩下的地方台,你说不搞娱乐,不想歪点子怎么办呢?我们这边有个节目叫做《娱乐818》用的南京话来恶搞一些当红明星,与他们最近的丑闻等等。我看了半天就光听南京话傻笑了,具体他们在谈什么问题,其中又想多少表达那么一点严肃的思想,还真的看不出来。有人抱怨说,现在的节目严肃不起来,的确,该严肃的东西,非要“戏说”一下,但是那么多严肃的问题都集中到了央视处理,地方台的严肃,我想也只能集中在家长里短的公正公平了吧。还有个问题,就是剖析深度的问题,深了吧,节目就没人看了。作为以收视率为重要收入的地方台来说,怎么去做严肃?最多的看到的仅仅是,选秀,娱乐节目中,不时搞一些煽情,这样起到了该有的严肃。什么时候能百家争鸣时候,现在放手,的确可能乱套。
关于体制,里面访问到了白岩松,他说,哪里都有体制,央视这边有,难道凤凰就没有了吗?可能那边钱的问题就是更大的体制。现在名不缺,钱也不缺,而央视提供的舞台,又有什么地方还能提供这样的机会,不在央视,可能自己会错过更多的鉴证大事件的机会。这样的说法的确合情,但愿能在体制允许的范围之类,报到真实的事件,这也是老百姓的庆幸。访谈中提到,央视的观众基数。的确,就算有很多电视台做的比央视好,比央视真。但是毕竟那只是少部分人的权利。我们要确保大部分人的基本知情权就行啦。
关于炒作,书中提到两位女性的丑闻事件,我们先把真假放在一边,作为女性,能把这样的事情公之于众,上诉法庭是需要勇气的。不管她们最终需要达到什么样子解决,结果。但是媒体此时做的事,实在是太不耻了。往往事情发展到最后不再是当事人想炒作了,而仅仅是媒体为利益而炒作了。炒作,未尝不可,如果能获利,炒翻天都不要紧。娱乐时代需要炒作,明星想红,真假好坏,炒作都无妨。呵呵,人家章子怡的负面新闻那么多,但是不妨碍人家赚钱。可能你不红,没有炒的价值,想炒作人家还不带你炒呢。炒炒更健康~娱乐大众还能吸引眼球~在不把自己炒死的情况下,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