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溥仪》的读后感大全
《我和溥仪》是一本由新凤霞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溥仪》精选点评: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苦中作乐
●浮缘如梦,泥碾作尘
●我竟然觉得有点甜
●整部书就是看溥仪花式搞笑,玩心太重了,简直是三岁。 发现很多都不符合史实。。。。
●屁股决定
●ANTI新凤霞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当然,感谢手指甲童鞋借我这本书看
●新凤霞的文字总是有趣里隐隐含着辛酸,眼巴巴等在门口盼着看溥仪一眼的老宫人,不忘去戴笠墓前看看的沈醉,大大咧咧要去看溥仪的小白玉霜,还有哇哇大哭叫小白玉霜嫂子的溥仪......
●这本书里 沈醉,杜聿明,溥仪的形象都不错,溥仪更是一个自在老实爱开玩笑的小老头。
●都是关于作者与皇帝一起劳改的生活琐事。读下来觉得他还挺悲剧的,从小被操纵,无生活自理能力,性格懦弱没什么能力又自尊心强,这种人大概是生活中我最讨厌的一类人~
《我和溥仪》读后感(一):生动有趣很多料
.
文笔顺畅,难能可贵。
有关小白玉霜的内容,字字血泪,引人泣下。戏子人生、戏剧人生,终活不过文革,终被谁夺命?特别是那篇《关于小白玉霜》,洋洋八千多言,可称小白玉霜小传,每一字都是珍贵史料。
本单位的那些狗男女,活着的应该很有几个吧?张少华同志未见悔意。
好在作者没在钱上吃紧,肚皮未亏。
《干校探亲》,很有生活,情真意切。
作者心态甚好,经历颇丰。
《我和溥仪》读后感(二):说几句
1966年8月,溥仪因为“晚清末代皇帝”和“伪满洲国康德皇帝”的身份被迫“劳改”,这,和溥仪一共参加“劳改”的有杜聿明、杜建时、沈醉,还有本书作者新凤霞,前三个都是“功德林监狱”的“狱友”,溥仪是“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狱民”。几乎都是分批特赦出来没过几年安稳日子人。
漫画家丁聪画的溥仪被批。1966年12月23日,溥仪因患尿毒症,住进了北京人民医院。
说明“劳改”时的溥仪身体状况已经很不佳了。
“1967年10月17日,这个末代皇帝溥仪因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人民医院9号病房去世了,1967年12月22日,他的骨灰盒安放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骨灰堂。1980年5月2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各界人士为他和同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一伙极“左”路线迫害而先后病逝的王耀武、廖耀湘举行了追悼会。”
《我和溥仪》读后感(三):深深的悲哀
刚看完”我的前半生”, 很想找本书看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是怎样的, 因缘际会很快找到这本. 本书是以文革劳改为背景, 以每日工作点滴为主题, 记录当时和溥仪一起被”教育”的种种细节.
每篇标题都是”皇帝”如何如何, 例如“皇帝”看医生, ”皇帝”搬砖…., 刚开始很不以为然, 觉得太讽刺了. 回头一想, 如果作者把”皇帝”改成”溥仪”, 那又怎样呢? 用”溥仪”来当人物名, 不过是本记实的书, 而用”皇帝”的称谓, 其实是更显示出他在中国变迁的洪流里一生的无奈.
这个讽刺源自于作者新鳯霞在每一篇的字里行间, 明明白白流露出她认为溥仪是怎么地无能, 她又是怎么地帮溥仪还被拖累, 说实话很不仗义; 另外, 花了两篇来写当年名伶小白玉霜, 除了小白玉霜的悲惨出身, 声音缺点还处处提及她的”坏”脾气, 而对小白玉霜的艺术成就只字未提, 如何为作者在生活及戏曲上倾力相助, 甘愿为这位小妹妹作配角的事却只字未提, 更是令人觉著作者是借着打压别人来提高自己. 好吧, 也许作者本无此意, 但我作为读者却感受到了, 写出感想是必然要提的. 全书文章都是日常流水账, 有时虎头蛇尾. 文字浅白, 倒也轻松真实.
读完”我的前半生”时, 对于溥仪种种错误的决定及卖国, 散尽历代皇室瑰宝只为一己无知的皇帝梦是愤怒的; 而读完此书, 对溥仪从小被封建教育及僵化制度禁锢, 甚至戕害而误了一生, 导致思考能力丧失, 生活能力全无而带来的冏境, 则是感到深深的悲哀.
对于溥仪来说, 如果命运让他当个甩手王爷也足够了, 却莫明其妙打小做了皇帝, 不仅是碌碌无为更是个昏庸的皇帝, 误了国家也误了自己的一生. 也许, 生在民间, 过着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 才是最适合他的.
《我和溥仪》读后感(四):溥仪
作为现代人,总是对清朝的皇室生活充满了向往,想切身体会一下统治的感受,万人之上的统治权。
末朝皇帝溥仪是最接近我们的一个皇帝,对于他的记录更是全面丰富。作为最后一个皇帝,他从小被控制,当傀儡,没有自己的思想,任人摆弄,说起来也真是可悲。在这本书中,和新凤霞等人的劳改中,也切实看到了这个皇帝未经世事的天真之情,老实真诚。从他努力干活却总是帮倒忙的点点滴滴中,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心生同情,苦涩难耐。从小被人伺候,没有真正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真正生活的细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很想做好,可是总是做糟糕。
这本书很好地体会到了环境造就人才这一点。沈醉、杜聿明、杜建时等人在劳改中的苦活累活儿,从以前的将军等公职人员到后面的劳改犯,也学会了贫苦生活中需要的方面。
在清朝末期,,他没有完全被同化为没有同情心善良心的皇帝,在劳改中学会了关心同志,为妻子做饭……这一切一切都像是一个孩子,一个努力讨好社会的一个皇帝。让我有些心酸……
尤其是红卫兵,可能是嫉妒的心理吧,知道他是溥仪,总是会上来欺负他一下惩罚一下,再配上践踏他人的话语“你还当过皇帝?手里拿过刀,还打过枪?这时你连拿把斧子都不会?你才是会吃不会拿的,不会站就会爬的货色了”。这样的话语使一个天真皇帝非常难过。很难知道,他在那个时候,经历了多少非人的谩骂。
溥仪靠着树吃油饼我们不能埋怨溥仪,只能怪那个清朝制度,毁了很多人
溥仪最后因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治疗无效而死亡。他在劳改时虚弱瘦高的身体就说明他已患这些疾病了。酸楚,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