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1000字
《作文三书(全三册)》是一本由王鼎钧著作,国际文化出版的152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200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文三书(全三册)》精选点评:
●恨不相逢年少时。 现在相逢倒也不晚。
●太有用了,可惜读迟了!
●个人认为是当代最好的作文教科书(没有之一!)
●通俗易懂的好书,中学时买的;读了前两本,浏览了最后一本
●圣经一般。
●十九问萌萌哒!
●作文三书有三本。《作文七巧》和《作文十九问》会对孩子写作文有帮助,只是需要长大两年再看,也可以我讲方法给他听。2015.12.07-2016.03.01
●心水。
●相见恨晚啊!然而,只是一个开始……
●75元购得
《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一):寓教于生活
在上大学之前对于语文课没有多么深的感觉,除了这门课程对于向来
不喜欢理科的我是门逃离现实的学科外,也说不上多么喜欢,甚至可以
说,这个学科也就是一个敲门砖,谈不上喜欢。于是报应来了,毕业多
年,工作中碰到写东西的事情就常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可能是初中语文
老师那一次叫我到走廊里罚站的经历,让我觉得作文是门非常大的学问,
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在芸芸众生里挣扎出来,这门课就只能靠自己悟,
没有什么可教的,学不好就是你不行。就这样挣扎来挣扎去,到了现在变
成了只会给人点赞却不知道如何形容人家的好的家伙。
直到看到萧秋水在豆瓣推荐这套书,看到议论文的素材可以从观察
别人里吵架里获得,还有新闻文学可以严肃到因为一个字就无法刊登,顿
时又觉得作文虽有浪漫元素,但是涉及到新闻更需严谨。
最后我想说,这篇书评用作文三书的眼光评判还是很烂,但是这
次,仿佛知道烂在何处,可以纠正了。继续滚去翻第二遍。
《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二):切实帮助提升写作水平的书
这套书,相读恨晚,虽然是巨忙之中,还是用零碎阅读的方法(一章一章地读),读完了三本,获得的启发,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原来写文章应该这样!原来写文章可以这样!
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我算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当然,那个时候,只是纯粹的喜欢,谈不上有意识地不断改进写作能力。在学校的作文水平,也还算不错,真正明白写作的意义,是在工作以后,突然发现沟通能力中,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都很重要,而文字写作涉及的方面更广,生活化的记录、工作方面的各种文档,尤其是在进入IT行业以后,各种项目建议书、文案、解决方案等,都需要清晰地表达。
从1999年开始的专栏写作,对自己来说算是个不错的锻炼。很多人忽略了文字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写得流畅就行,这样低的标准,也是一种自由。但就我自己的职业和写作生涯来看,我还是认同文字的力量。
这中间,也看过一些关于写作的书,比如张中行的《作文杂谈》,这也是一本好书,不过我承认,相比《作文三书》,还是后者的影响更大。
虽然这套书是关于文学写作的,但是至理相通,对于商务写作一样有益。
王鼎钧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以前买过他不少书。《作文三书》其实我较早就知道,秋叶以前手里有这套书,我央求他送给我,直接寄到山东给我外甥女,不幸的是,走的是平邮,书在路上丢了,又不好找,想起来真是遗憾,只望无意中获得书的人,能够珍惜吧。在那个时候,这套书已经买不到了。
近来,由于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想到这套书,于是到处寻找。从图书馆借阅了以后,又从淘宝买了两套复印版,一套自用,一套送给外甥女,她正要上初中,我觉得早些接触这本书对她的作用更大。
如果有出版社愿意再版,我觉得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从淘宝购买复印书,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想到这样会让王鼎钧先生蒙受损失,心中也很难过。
《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三):只看不练都是假把式
成为作家是一个梦想,总觉得通往作家的路上有技巧可寻。这次看《作文三书》同样不例外,期待里面含有秘藉。看完后,我思考了很久,把里面介绍的方法也做了笔记,不时拿出来翻看。不得不说,这套书对提高作文技艺是有帮助的,但作文不是写作。作文局限于练习阶段,或是初步进阶阶段,在作文基础上还要提升,恐怕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多写、多练,别无二法。
这套书写给学生的,因此多从教学的角度阐述作文的技巧。如果是为写作而头疼的学生,读这套书肯定会有帮助,至于帮助多大,还要看每个人的理解力和写作力。但也不能指望,看了这套书作文技艺就会大增。
这些技巧是作者在写作过程总结出来的,要想把这些技艺化为己用,也只有练习。边练习边思考边总结是个不错的方法。
但在写作中时刻想着这些技巧,恐怕也难写出好文章。写作同阅读一样,是一个体验与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气呵成,如果在过程中要考虑何处记叙、何处抒情,反而写不成文章了。这就如上中文课,阅读小说要时时记着分析架构、情节的起转、描写方式的运用,结果把一部小说读得支离破碎,全无欣赏小说的愉悦感。所以,太看重技巧反而失了技巧。就如武侠小说的武术高手,他们在与敌人对决时招术随手即来,并无并事先的排演和预想,如果那样可能也成不了高手。
这些天我遇到写作的瓶颈,对写出的字总也不满意,但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和表述,有些气馁。临到这时,才发现写作书教的方法一个也用不上。那些方法我记得很牢,就和我手中有一堆高精密仪器,却无从下手,一想到这些,也不禁有些垂头丧气。那些方法与技能在落笔时都失了效,全部成了摆设。
看来写字的路上无捷径啊。
看写作书,多多少少抱有想抄近路的想法,总想领先一步到达目的地。这半年看了许多写作方面的指导书,时至今日,我也终于想明白,这些指导书写得再好,终归也只是他人的技能,这些方法再好也是对写这本书的人最适用。
对于我,还是脚踏实地写起来吧,这个可能比任何方法都有用。
这套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七种文体,第二部分以一个学生向一位老师请教,用对话的形式讲解作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这部分读来生动有趣;第三部分是作文到写作的过渡,更多介绍了写作的技巧。
《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四):增進實力的優良讀物
作文三書分別是『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文學種籽』,另外還有一本『講理』,以上共四本。畢竟看了一些外國人談寫作相關的書籍,難得看到台灣人寫的,雖然看的時候不抱太大的期待,不過最近心血來潮,特地找來翻一翻,想不到出乎意料地一反我對教科書的成見,四本書由淺入深,各有特色的著述方式,令我翻閱之時只能說大乎過癮吶!
『作文七巧』是最入門的一本,作文的“七巧“便是: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綜合七部份,作者引用了許多例子介紹寫作文的基本“原則“,和我以前看過的『電影的語言』一書中所言不謀而合。
也就是在創新之前,我們必得要能夠掌握許多先人傳下的慣例、原則、方法,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我們新的作品,而創意本身也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可見“基礎“的重要可見一般,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發現寫作本身的用法確不脫上面這幾個大原則,看過後就像是地圖的細節又更加地明確、明朗,一些從前摸索未知的部份也因而不再迷惘。
『作文十九問』便是接著上一本著作,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答的當然是作者,而問的部份是用類似國中學生的口吻來表示,其實看到後面,很多重要的問題並不是國中學生程度可以問得出來的,由此可見作者之用心。本書談到了許多作文用字、用詞的要點,於作文的細節採取更加詳細的解說,破除了不少在寫作上的盲點,而且對話生動活潑,讀來毫無乏味之感,可說是教學與娛樂並濟的一本好書。
這裏先說『講理』,雖然這並不是作文三書中,但這本將“論說文“獨立出來討論,並將論說文與抒情文的差異作了說明,將論說文所需注意的相關技巧、方法,用類似小說架構的寫法,述說一名國文老師,如何把一名有口吃障礙毛病的學生吳強,教導他用學習寫作論說文的方式 ,來達到以筆代口,就像是古代有名的韓非子一樣,有口難言卻能書於文字,發掘其不為人知的寫作才華。
『文學種籽』便不限於學生或一般社會人士閱讀,就我而言,其對象幾乎是針對有志朝“寫作“一途的人所寫,所以內容其實不同於上述三本,在啟人思考的層次上也較高,若沒有點基礎的人在看來可能會有點艱澀,不過整體而言還是非常實用,把詩、散文、小說、戲劇的各種特點明確地指出,也把差異處作了深入的剖析,讓我們對文學不管在觀賞或實作方面,都能有非常大的助益。
以上就是簡單地介紹這四本作文的好書,其他我想我也不用多花篇幅去說書中的一些內容了,其實對文字敏感一點的人,大致上都能抓到基本的技巧,只是靠自己花時間摸索,倒不如讀些前人早已研究過的資料,像這四本書一樣,很多寫作方式都是再簡單也不過了,但若基礎不紮實,講再多創意、創意便都只是流於空談、沒水準罷了。
總之這些是針對作文考試、寫作入門的朋友,可以找來增進實力的優良讀物,有達到教科書教學的目地,卻也不流於枯橾,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畢竟本人的寫作能力實在太差勁了,需要好好地再修鍊一番,這四本書剛好是十分恰當的研習教材。
《作文三书(全三册)》读后感(五):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摘录,多是故事,还有一两句有趣的话
真是很不错的作文书,相见恨晚。
后面还有作文十九问,不过没做摘录。
从前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要演讲,他在发言之前先拿起一朵花来,听
讲的人中间有个人微微一笑,释迦看见那个人的笑容,就取消了那次演讲,理由
是不必再讲,“我要讲什么,那个微笑的人已经知道了。”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6日
在香港,一个提琴手失业了,站在行人道上演奏并接受报酬,报纸说他“流落街
头”,他到法院告报馆诽谤,结果报馆败诉,因为法官认为“流落”一词含有恶
意。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6日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描述一个叫杜子春的人发愿求仙,坚决要求一位道人指引。那
道人告诉他:如果他能坐在地上忍受任何痛苦而不发出声音,最后可以成为神
仙。杜子春欣然接受考验,他历经猛虎、毒蛇、水淹、火烧,至死保持沉默。在
地狱里,他拒绝回答阎王的问题而受重罚,刀山油锅的滋味尝过。他转世投胎,
成为女子,因不哭不闹不说不笑而成为哑吧。她受过刀伤、烫伤、被狗咬伤,她
被父母歧视、被兄弟姊妹欺负、被丈夫虐待,这一切她都忍住,吞回肚里。直到
有一天生了孩子,有一天那个残暴的丈夫把襁褓中的婴儿掷出窗外,她立时忘了
立志成仙的宏愿,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结果一声狂叫,前功尽弃。杜子春仍然是
一个“人”,与神仙无缘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7日
典型人物要做世上活人的代表,因此他们永远被后人引用,被后人想念,这就是
小说人物的不朽。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它有性格分明的人物,甚至
有不朽的人物。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7日
在战争片里,将军多半庸愚,军曹多半忠勇,为什么?因为在观众席上做过将军
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医院为背景的片子里往往批评医生,为什么?因为观众席上
究竟做医生的人少,做过病人者居多。美国社会崇拜金钱,可是美国电影往往鄙
薄富翁,美化穷人,因为制片人想过,一国之中有几个富翁?他们能买几张票?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7日
蚌在河岸海滩张开介壳,迎接阳光,它是无猜的,不设防的,没有预定计划的。
谁知一阵风吹过,蚌肉里落进一粒沙子。蚌肉是那么细嫩,而沙子那么粗糙坚
硬,真是一种难堪的侵害。蚌在受辱之后赶快把外壳合起来,关得那么紧,那么
严密,可是它再也没有办法把已经侵入的沙粒排出去,那沙子摩擦它,伤害它,
无止无休地折磨它,它只有从体内分泌出一种含有云母的粘液,涂在沙粒外面来
减轻痛苦,云母干了,再涂一层,……再涂一层,专心致志,念兹在兹,直到有
一天,那粒沙子变成了珍珠。
摘录时间:2011年6月27日
崔宁是一个玉匠,秘密和郡主相爱。在当时,这种恋爱触犯礼法,他们于是私
奔,于是被官府追缉。他们藏得很严密,但是崔宁碾出来的玉观音每一尊都逼肖
郡主,无法有别种造形。官府的侦探以崔宁的作品为线索,一路追查,逼得崔宁
无处躲藏。崔宁在家庭破碎之后流离失所,双目失明,他什么都不能做,可是仍
然能够碾玉,他碾出来的观音像更精美,观音的面貌也更像郡主——他的妻子。
摘录时间:2011年6月30日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摘录时间:2011年6月30日
把自己的感情当作羞耻的人,怎能走进文学的世界呢
摘录时间:2011年6月30日
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摘录时间:2011年6月30日
张千载,宋人,和文天祥是朋友。文天祥请他出来做官,他不肯。后来文天祥被
元朝囚在一间小屋子里,张千载就租了房子住在旁边陪着,天天送饭给文天祥
吃。等到文天祥被元朝杀害,千载负责办理丧事,把骨灰送到江西庐陵文天祥的
老家。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荀巨伯是汉朝人。他到某城去照顾一个生了重病的朋友,不幸遇上贼兵攻城。朋
友劝他赶快逃难,他不肯。贼兵攻进城里,见城里的人差不多跑光了,就盘问荀
巨伯为什么还留在城里。荀说:“我的朋友生病,我不忍把他丢下。”贼兵问他
难道不怕死?荀说:“我愿意为我的朋友而死。”贼人听了,十分感动,认为城
里既然有这样的好人,这个城实在不该受到扰乱破坏,就退到城外去了。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与良友为伴,不觉路远。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当你拿着两本书思索你的孩子该先读哪一本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早已把那两本
书都读完了。这是英国文学家约翰森的话,他的意思是劝人做事当断则断,不要
犹豫不决。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某人有两个儿子,都被土匪绑去。土匪说:“我要一百两金子,但是我只能放回
一个儿子给你。”这可把事主难住了,一百两黄金可以想办法,但是究竟把哪个
儿子赎回来呢?他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天,不能决定,土匪等得不耐烦,就把他
的两个儿子都杀掉了。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知足常乐——陶觉
摘录时间:2011年7月1日
王戎的故事曾经写在课本里,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跟许多同伴一起到野外玩
耍,走着走着,远远看见大路旁边有一棵李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孩子们
欢呼一声,飞奔到树下去采李,独有王戎坐在原处休息。有人问他为什么,他
说:“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怎么知道是苦的呢?“李树生在大路旁
边,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该给人家采光了,怎会有许多果实留在树上?”不
久,那些爬上树去的孩子,都兴致索然地走回来,李子果然是苦的。
摘录时间:2011年7月2日
美人未尝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
摘录时间:2011年7月2日
人生行乐耳,富贵须何时
摘录时间:2011年7月2日
坠甑不顾东汉孟敏在市场上买了一个煮食物用的瓦器,带着回家,半路上,瓦器
掉在地上摔碎了。据说,孟敏照常行进,没有停下来回头看看,他说甑已碎了,
回头看又有什么用?郭泰就凭这件事称赞孟敏,说他“果决”。
摘录时间:2011年7月2日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摘录时间:2011年7月3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
○冬呢?
□冬赋白雪诗。
摘录时间:2011年7月4日
从前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生活很苦,身上生了虱子,皇帝不知道这叫虱子,
写信回来说:“朕身上生虫,形似琵琶。”
摘录时间:2011年7月4日
泰山旁边有老虎出没,把一个妇人的丈夫吃了,把她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妇人
还不肯搬家,什么原因呢,因为当地“无苛政”。
摘录时间:2011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