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片羽毛》经典观后感1000字
《四片羽毛》是一部由佐尔坦·科达执导,John Clements / Ralph Richardson / C. Aubrey Smith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片羽毛》精选点评:
●出乎意料的好看,画面修复得相当好,顺便同情下John这个倒霉小青年
●约翰·克莱门茨(哈里·法弗沙姆),拉尔夫·理查德森(约翰·达兰斯上尉),★琼·杜普雷(伊思妮·伯勒斯)
●2.5,太平淡,色彩染得有点过头了
●mason的原著相信是个很好的史诗故事,但是导演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草率了,不用收藏的一部CC,四星鼓励一下原著故事
●A·柯达领导下的英国大片,看来很多人把新版和旧版搞混了
●不是教授推荐肯定不会看这样的电影,,
●明明比新拍的好!
●是被CC的水彩画风格封面吸引来看的,以现在的眼光看到的些许问题,结合1939年的技术和技法看来都完全可以忽略,色彩艳丽,表演到位,大场面和异国风情也是十分抓人。其透露出的捍卫个人及家族名誉的帝国阶级时代感在现在也已经消逝了,估计在中文语境里只会被简单撇作日不落战狼。CC里面关于导演的纪录片讲述了导演及其兄弟(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在电影业的成就,其尤以本片为首的“帝国片”系列而闻名。
●
●略闷,当然关键是我没怎么看明白
《四片羽毛》观后感(一):就是为了一根小小的羽毛?
哈利在狱中把羽毛给崔屈的时候,崔眼里含着泪水,笑声之下藏了太多的言语,出口只是“就是为了一根小小的羽毛”?
勇敢,智慧,坚毅,爱有多重呢?就是一根小小的羽毛。
当因害怕战争而辞职之时,父亲与其断绝关系,无法面对爱人,好友已踏入战场......生活已然地覆天翻。他仍然胆怯,依旧恐惧。”你横穿整个沙漠,却说你害怕面对朋友,那你来沙漠干嘛?","To help, if I can"。他不是为了荣誉,梦想,光荣而来,是为了”stand by your left","stand by your right"的朋友,为了逃避艾萨林的爱。
————————
留给第二遍再续。
eize the day, to make a difference, to make yourself somebody!
《四片羽毛》观后感(二):大英帝国的荣光不过是四根羽毛。。。
一个烧脑的好作品,足够考验每个人思想的深度,这主要得自于原著作者的灵魂高度。首先应该了解大英帝国的武力扩张的历史,一部血淋淋,践踏着大半个地球贫弱民族(其中包括中国)侵略成性的血腥历史,是以他人的屈辱换来大英帝国的无限荣耀。作品虽然表面虽然是已主人公以不畏生死以求证实自己的尊严,但更深的内涵更在于表明非正义的侵略行径不但是有违人类社会的基本道义和发展趋势(大英帝国VS苏丹马赫迪王国势力悬殊的战争最终以英国惨败告终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以牺牲普通英国民众的个人幸福为代价。国家的利益之上,最终应该以正当道义为准绳(譬如我们的抗美援朝)。侵略和压迫其它民族,换取的只不过是大英帝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其中授予军人的荣耀,不过是为其卑鄙自私的丑行盖上一块光彩的遮羞布而已。所以,原著作者的真实内涵足够深。只要我们对自己提下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为何决意辞去军职?片中已经表明不是为了未婚妻在一起的个人幸福,也不是他真的贪生怕死,否则就不会有后续的独自出生入死的经历。这不单只是自身求得道德救赎,坚持自己价值选择,更是对大英帝国所谓荣光的本质怀疑。历史终究说明了一切,大英帝国的荣光不在,以强凌弱不是作者内心那个万能的上帝的旨意,人类的尊严和荣耀终究要来自自身内心的良知!
《四片羽毛》观后感(三):漆身吞炭,不是过也
1
哈瑞打小就在家里受夹板气,他当大元帅的爸爸就是看不上他,连个12岁生日都过不好,特别是听到了这句话: There is no place in England for a coward. War is war, men are men。
哈瑞不缺少独立的思想,他不愿意被洗脑,学一个侵略者侵入中国,苏丹,去当殖民地的走狗。他宁可当懦夫,在家里清醒的活着。
可是朋友们赠送给他的4根羽毛,说明他是懦夫,刺激他去完成任务。
2
在1902年梅森的小说原著当中,杜伦茨上尉就是受到基希纳将军的指派,把苏非教团吸引走引开,让英国大军能够渡过尼罗河。以前在这个地方我一直没看懂,杜伦茨上尉怎么眼睛突然瞎了呢?
看了原著才明白,那是在沙漠中间不适应导致的中暑sunstroke。
中暑,也称为太阳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导致体温超过40.0摄氏度(104.0华氏度)和精神错乱。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发红、头痛,以及头晕。典型的中暑通常会出现出汗不足,而劳累性中暑通常会出现出汗。发病可能是突然或逐渐的。并发症可能包括癫痫发作、横纹肌溶解症或肾功能衰竭。
本片当中我们看到他也出汗,但是,已导致晕厥和最后的失明,是比较严重的症状。
3
很多讲苏菲教团Dervish的片段,还有尼罗河的风光,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样的盛大场景,都让人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是一部史诗的架构,同时又有纪录片的真实。
真实也有负效应。他们坚持在晚上拍摄埃及人偷袭的场景,结果导致整个场面一塌糊涂,什么也看不清,曝光太低。
可能是按照真实时间拍的吗?
发生的时间可能就是假黎明。false morning
爱情仍然让瞎眼的杜伦茨上尉前进,就好像狗的前面吊着一根骨头。
化妆成Sangali的哈瑞,救了杜伦茨上尉。他是最英杰的男子,有漆身吞炭的坚忍能力,他完全可以到日本的北方去当一名忍者。
4发现
发现了民国时候在中国演出的海报,里面的故事梗概可以说是一篇林琴南写的小古文,铿锵有力。这是英文梗概,部分:
Harry suddenly resigns from his regime on the eve of departure to Egypt, saying that he is needed more at home than abroad, but his three comrades suspected him of cowardice, and send him three white feathers with their cards attached. When harry goes to explain his actions to Ethne he his fiancés, Doctor Satton, an old friend finds that, she too, does not understand and she plucked the white feather from her fan to make four.
可见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故事梗概。
这里又有两个问题,民国时候上演此片的时候,有没有中文配音呢?据说世界上最早的字幕是1968年香港才有,所以当时肯定不能用字幕。也许当时是在电台里灌好唱片,然后现场播放。如果现场有人同声传译的话,应该会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