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常共处》读后感100字
《与无常共处》是一本由佩玛·丘卓著作,北京大方弘文(中国藏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无常共处》精选点评:
●其实只要读过《当生命陷落是》并理解她所说的慈悲法门 就没必要读她的其他书了 如果明白 当下就明白
●学习安住于无依无恃的状态。
●装帧和开本都很恰当,方便拿在手里随时阅读。
●前篇读来,探入我心,触到痛处,却深深抚慰到极致。难求正是这股大力却温和的力量。后面,因为不能畅悟,始终游离在外,却也不必强求,得一点点慧光映照内心已是难得
●安静的阅读,喜欢的枕边书。
●看此書前已經在Youtube上把Pema Chrodon的開示聽得差不多了。親切的聲音幫我戒掉了Melatonin. 胡因夢同道中人,譯文準確。看完江味濃和元音老人的書再看這本,深契于心,一目瞭然。然而解悟畢竟不受用,禪坐和覺照的功夫不下去、平常的日用灑掃進退處不用功,終究說食不飽。
●把握当下~
●从恐惧中觉醒
●我翻阅过了,还不错
●看后豁然开朗
《与无常共处》读后感(一):假如你不快乐
对于一切快乐的人,灵修的书不用读。对于一切不快乐的人,灵修的书,不妨拿来一读。无论你的不快乐是由于性格的缺陷,还是由于人生路上的坎坷,所有的不快乐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这些灵修的书,的确可以改变你的感受,通过改变你的感受,还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灵修的书,我读过与神对话,新世界,如果算上克里希那穆提传的话,与无常共处这是第四本。我是在自己的人生遇到严重的瓶颈,并在长期的不快乐之后,开始读这些书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很有效果。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还是必然性和确定性?人生中也有很多能够确定的东西,都是些痛苦的事情。如衰老,死亡。这是一个人未来之中最能够确定的。人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何时遇到自己的心仪之人,何时成功。
有些东西,需要早一点想通,想通了之后,才会有一个合适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改变了态度,世界就会随之改变。
《与无常共处》读后感(二):勇士之道
与无常共处
佩玛•丘卓
摘要:《与无常共处》是佩玛•丘卓的一百零八篇生活智慧段落集。本书的主旨是:愿众生都享有安乐及安乐之源、愿众生都能解脱苦难及苦难之源、愿众生永不脱离无苦之乐、愿众生永住平等之心、愿众生远离爱欲、侵略性和偏见。这是一本随手可以翻看到任何一页都会觉得温暖和恍然大悟的修行之书,这是一本集结了大乘佛法的智慧之书,这是一本可以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禅修之书。
佩玛•丘卓一直在把“勇士菩萨”的品质带给读者,这个词包含着鲜活而勇往直前的力量,甘愿为众生的利益而受苦受难的涵义。菩萨就是发愿从觉醒的本心采取行动的人,而我们就是要变成这样的人,怎么变?此书中已经把修行之路循序渐进的娓娓道来。
每一篇独立的段落可以作为日常或每周、每月的修行警讯,尤其对于已经有静坐训练的读者更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译者胡因梦提: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不安的未知时刻,愿本书能带给读者无可限量的勇气、悲悯和安忍的毅力!
精彩语录:
一旦开始禅修或进行任何一种心灵上的修持,我们通常会以为自己将有所长进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自我侵犯。
勇士菩萨的训练,就是要将一切事物看成是梦幻泡影。人生本是一场梦,死亡也是一场梦,醒时是梦,睡时亦是梦。
众生受制于三法印:无常、无我、灭寂。
如何才能安住在沉溺和压抑之间?答案是留意每一个从心中生起的反应,而不带有任何批判,单纯地允许念头自然消解,然后回到当下这一刻的虚豁之中。这就是我们在坐禅时所进行的事。妄念不断地生起,但我们即不压抑,也不被它们缠缚住,我们只是立刻回来安住于当下。
任何一股生起的情绪能量,都会柔软我们的心——包括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等等。
因为沉溺在苦乐、得失、宠辱、毁誉四种对立的世间法中,我们才不断地轮回。
只有人类能听闻佛法,能修行,而且有能力爱其他众生。
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即逝的。
只有平等心才能让我们认清生命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
发四无量心可以训练我们认清心中的偏见,而不至于退缩或助长它们。逐渐地,我们会越来越不害怕自己的痛苦。如此我们才能涉入世间的苦难,将友爱、慈悲、喜乐与平常之心拓展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无一例外。
我们将因此而学会如何安坐在蒲团上,充分去体验在渴望、反感、嫉妒、自怜、绝望或沮丧的剧情底端,还埋藏着什么东西。我们会开始感受自己的心、身、颈部、头部、胃部的能量——埋藏在剧情底端的真实能量。我们会发现里面有一个极为柔软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了。如果我们能直接与它产生联结,那么所有的烦恼都会成为我们解脱的资粮。
被推倒生命的极限并不是一种惩罚,那反而是一种健康的征兆,因为我们即将面临自我的死亡,所以感到恐惧和战栗。
你也许是世上最忧郁的人,最严重的上瘾症患者,嫉妒心最强的人。你或许认为地球上没人比你更痛恨自己了。这都是很好的起点。就从你目前所处的状态开始修起——这就是你的起点。
我们修自己乃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帮助别人就是在修自己。
但佛法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教条,而是要彻底识出无常与变易。当我们想抓住佛法的时候,它们就崩解了。我们必须不抱持希望,才能有所体悟。许多勇敢而慈悲的人早已对佛法有所体认,而且将它们传授下来,其中的信息就是“无惧”。佛法绝不是让我们盲目追随的一种信仰,佛法完全不给我们任何可以攀附的东西。
我们培养喜悦的途径:学习不去防卫我们的根本善性,学习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恩。
《与无常共处》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我佛慈悲
简单介绍下作者,佩玛·丘卓(Pema Chodron),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西藏金刚乘比丘尼,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是现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导师。她的畅销著作《当生命陷落时》抚平无数人的烦恼心境,牵引众生体察当下,勇敢面对生命的悲苦与困窘。她出家前曾结婚生子,后因先生有外遇而离异。由于经历过痛苦的洗礼,她对佛法的体悟和诠释非常生活化,贴近现代人的内心需求和渴望。自一九七四年持戒以来,常常在世界各地主持工作坊和讲座。
基本上,佩玛·丘卓师从创巴仁波切,学得是藏传佛教,但是基本思维跟汉传佛教差不多,在方法论上略有差别。但是这都无关紧要。佩玛·丘卓对世界的贡献很大,她写了很多书,把佛教高深不易懂的东西用语言传播给世人,算是造福众生了,由衷的感谢、欣赏和敬佩。
以下是读书笔记以及少量感悟:
四无量心:慈心,悲心,欢喜心,平等心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痛苦的根由就是不肯接纳未知。抗拒人生就是苦的起因。
因为生怕会受伤,所以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蔽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菩提心就会觉醒。
我们应该把失望、丢脸、焦躁、嫉妒和恐惧的时刻,当做是一种提醒,让我们看见自己正在退缩,正在以某种方式封闭自己的内心。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可以提醒我们:要振作起来面对眼前的情境,虽然我们宁愿屈服和退缩。生活中的每件事都能使我们觉醒,或是令我们沉睡。愿不愿意让生活来觉醒我们,就取决与自己了。
修持的基础就是要接受你或者我或者当下的自己,如实的接受。我们要怀着高度的好奇心和兴趣来认识自己。
念头根本是虚妄不实的。前念变成后念的那一刻,就像是沸水变成水蒸气一般。每一个情境,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言语,每一份感情,都只是一闪而逝的回忆罢了。
禅定可以培养四种品质:定力,洞察,感受,专注当下。
趋乐避苦、追求安全而逃避无依无恃,讲求舒适而躲避不安,这些都是令我们不快乐和心胸狭隘的原因。我们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安全感,这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快乐,就是一种苦的恶性循环。
诚实和幽默比起任何一种正经八百的修持方法都更能激励我们,带给我们裨益。
无我指的是我们那坚实的自我感和自他的分别心,乃是一种狭隘得令人心痛的错误观念。我们把自己看得如此严重,在自己的心目中,我们确实是重要的有点可笑了。无我是一种轻松面对未知的能力,一种不需要确定自己是谁或者别人是谁的无为心境。每一刻都是独特的未知的,全然新颖的。
恐惧与自我保护意识有关,你觉得某个东西会伤害你,所以你想要保护它。只有对恐惧熟知而不抵抗,才能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妄念不断升起,我们既不压抑也不被它缠住,我们只是立刻回来安住在当下。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你是唯一知道自己是敞开还是封闭的人。
生命被推到极限的时候,就像是找到了通往神智清明和至善的出口一般,因此困境绝不是障碍或者惩罚。
我们因为沉溺在苦乐、得失、荣辱、毁誉四种对立的世间法里,才会不断地轮回。
四种警训: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才可以闻佛法,能修行,有能力爱众生;世事无常;每一个行为都会造成结果,当下的行为注定了会带来未来的果。
善待自己最佳的方式就是去关爱别人。这些都是消融众生苦难的最有力的工具。
本书提供了一种方法,叫做施受法,意思是把负面情绪痛苦等不愉快的东西吸进来,感受众生的痛苦,而把快乐呼出去,与众生分享。
痛苦并不是惩罚,快乐也不是奖赏。苦与乐本身并没有区别。
慈悲心升起,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强,而是众生的烦恼和痛苦都是相通的;你越是能清醒的了解自己的痛苦,越是能体会到众生的痛苦。
执著于各种信念,只会局限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抱着一意孤行的态度,执著于各种信念和概念,就会制造问题。
你不需要判断是非,只是认清真相就够了。分明的看着它,不带任何判断,随它去,然后回到当下即可。
布施的本质就是放下,放下我们执著的东西以及习性。
保持心胸开阔,认清自欺的行为和本质,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的警惕。
过程即是目标。人可以有目标,但是不可过于期待于果执著于果。所有的缘都会出现在每一个刹那,同时又会消失在我们身后。你不需要去意识到,因为缘来的时候不会告诉你,但是你自己却可以抓住它,只不过你感觉不到抓住了。窍门就是活在当下,过程即是目标。啥也别想,活在当下,一切自有暗示自有指引。
不经历痛苦,如何懂得众生的痛苦。人所能体验到的痛苦,皆是慈悲心的缘起,因为痛苦可以让你跟别人感同身受,因此也更能心生慈悲。当你内心悲苦,你才能直视对方双眼,因为你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悲惨会让我们内心柔软而谦卑,而这一切都是光明的前奏。当你不再保护自己,这就是开悟的转机。
只要依旧趋乐避苦,事情就不会有转机。人必须要与自己的惰性相斗争,敢于面对和承受自己的苦,接纳和解脱自己的苦。能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是在转变;面对苦的过程其实是以苦为乐,苦乐苦乐;等想明白了,入境了,就会明白,苦跟乐又有什么区别呢,苦就是乐,乐就是苦,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自由来去。
所有的不舒服都是一个黄金契机,让你了解自己改善自己。
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遇到这样的人,不要回避,反而是不断洞察自己,因为我们看别人都是自己心的投射,恰恰说明了我们身上有那些不好的特质,这恰恰是修炼自己的好时机。
6种独处方式:1.寡欲,安住于孤独;2.知足;3.不从事不必要的活动,不通过寻找某样东西来解决自己或者娱乐自己;4.守戒,不断回到当下,觉知自己;5.不留恋欲界,正视事物真相;6.不借散漫的妄念寻求安全感。
心中若是有任何信念,都必须彻底放下,因为执著于任何对实相的描述,都会落入圈套。我们要学会抹去成见,放掉所有信念,才能毫无偏见的看待事物。
本质和真理无法完全了解和解读,但我们都可以体验到。
四种安住方法:1.有了负面情绪不要找箭靶;2.联结心中的爱;3.障碍就是导师;4.一切现象都是幻影
我佛慈悲,愿众生都有机会闻佛法悟佛法,早早脱离苦海,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