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领事先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领事先生读后感1000字

2020-11-25 01:1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领事先生读后感1000字

  《领事先生》是一本由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领事先生》精选点评:

  ●读不下去了……我失败了……

  ●中国没人那么真实得描写那段....

  ●我明白为什么知道安娜玛丽才得龚古尔了 前两部多姿多彩的模样都比不上最后一部激越的情感

  ●见所未见之恶。这本书评价如此之低,不得不对国人之自我感觉良好侧目。更有未看完者低评,更不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作者花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写了三部曲,却如此为人所不敬,实在让人感到不平。

  ●真实感。不在于故事本身,在于对彼时中国和中国人生活状态的描写。

  ●对1920年前后的成都市井、四川局势进行了文学还原,纤微毕见:鸦片、小花、和尚、仆佣、各路军阀,吕西安·博达尔饱含嘲讽的笔锋充满洞见,对他的父亲领事先生尤其不留情面,全书的高潮是领事先生抽大烟之后长达百页的白日梦:铁路从法属越南延伸到成都,印度支那总督亲临,自己功成名就。

  ●文笔很不错。越发想去成都感受一下它的真假皮囊了

  ●领事三部曲~第一部。有些疲乏。

  ●被妖魔化的中国和中国人……啃到一半实在啃不动了0_0;;

  ●本书第1部到第3部都不错,尤其第3部,一个老外文学笔法下的上海发达史,但是第4部就跑火车了。。。ps:译者还是错的,自己手动还改不了。。。

  《领事先生》读后感(一):从法国人眼中处处看到我们民族的苦难

  中国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发端与1840年,而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是在18世纪。从一个比较极端的角度,我则一直认为可能要更晚,也许要到20世纪初。同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直到现在中国还没有彻底的走完近代社会。

  这个评判的标准就是社会中底层大众(即多数人)的心理和思维。我无意蔑视大多数人的智慧。我只是想说:中国2000多年的集权统治,其惯性是如此之大,从来没有掌握过话语权的底层大众即使到今天,也还没有做好转变为公民的准备,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和苦难。

  一口气看了博达尔的领事三部曲,发现这位作家真的是点点滴滴,啰啰嗦嗦,观察细致入微,但难免带有很强的法国眼光。不过公平的讲,其悲悯的人格,细腻的情感,都是作品中闪光的地方。其实中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虽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有一个表象却很相似,就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建国又腐烂,复辟又崩溃。不过今天的法国早已度过那个悲惨的年代,而东方的这片土地,不知道还要经过几番争取和努力。

  祝福这片我出生并长大的苦难深重的土地上的人民,能够逐渐醒来,结束我们民族性格深处埋藏的梦靥,以最平和的方式和最轻微的代价换来自由和幸福的美好生活。

  《领事先生》读后感(二):看“领事先生”,吃惊!

  很久没逛书城了。今日,与侄女同乘车,侄女在重宾站下,去打理她的三千烦恼丝,而我继续坐至终点站——解放碑,下车前行几步便是重庆书城。

  星期天,书城人流比平日增加了不少,挤挤挨挨进得门,还好,常逛的第一层人并不太多,可以慢慢踱步浏览。

  “领事先生”素雅的白色封皮吸引了我,透明包装纸把整本书包裹密实,不能翻看书页,只好看看书的封面、封底。作者是法国人,讲述的是他父亲在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任领事的记事。

  回家,翻看,震惊、猜想、叹息、反感,放上书签,掩书休息。作者出生在重庆,三岁与母亲随领事父亲到成都,在他幼小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战乱景象,他目睹一切,似乎从没觉害怕,当然更没觉得惨,只是厌恶、奇异,字里行间充满欧洲人的优越感。

  书看了一小半,虽不喜欢但仍会继续看完。中国的落后自知,但作者来自宣称民主的国度,小小年纪居然如此漠视另一国度受灾受难的民众,还是颇为吃惊! ——写于2007年9月9日

  《领事先生》读后感(三):太阳帝国成都版(08.02.16)

  同样是从西方孩童的眼中看中国,同样是动荡不安的时代,法国作家Lucien Bodard写于1973年的<领事先生>似乎是另一部<太阳帝国>,但品读起来却又多了些法国式的天马行空和淡淡的留恋之情。作为法国领事的独子,作者生于重庆长于成都,童年时代所见的白种人寥寥无几,且多是神父、外交官等冠冕堂皇之辈,给他印象更深刻的是中国人,是他的阿妈、他的马夫,还有无数在他身边这个内陆城市里默默生活、死亡、腐烂的中国人,"…成都不过是个庞大的饲料场和妓女窝。这边,穷人在垂死挣扎;那边,有钱人欢饮达旦:海参、鱼翅、小花、歌妓,夜夜歌舞升平。姑娘们用尖利、奇怪的嗓音欢呼着禽兽们赢取的点数。麻将桌上,稀里哗啦的搓牌声压过了泼妇们的嚷嚷声,这象牙牌奏出的背景音乐告诉人们,生活就是一场游戏…"。

  全书的华彩是他那位法国驻成都总领事父亲的白日梦,这位一心想把印度支那铁路延伸到成都从而功成名就的领事先生,发现自己在中国陷入了军阀、英国佬和上海奸商的泥沼不能自拔,某夜酒宴过后,颓唐的他吸了一管又一管的鸦片,梦想着铁路通车、印度支那总督亲临的伟大时刻,"…高潮应该是火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成都火车站,那是我下令修建的大车站,有巨型玻璃窗、道岔、分叉口、月台和车档。我的妈呀,该是多大的排场!这地方要是全完工了,可比建成凡尔赛宫或万国博览会的某个展馆更加功德无量。整个火车在彩旗的摇曳下摇摇晃晃,到处依然是醒目的横幅标语、大大小小的军旗和法国国旗,汇成一片汪洋,盆栽的鲜花则合成一处神圣的小树林,位于最前面的是凌空举着的两幅巨照,从头到脚,唐继尧的全身照。与之并排的当然就是我的照片,也是从头到脚,另加一行注:献给我们的大恩人,是他们为四川带来了前进的春风…"。梦境总是美好的,历史的真实是此后三十多年,这条铁路还只是想象中的,直到1952年才有了成渝铁路,而那条连接印度支那的成昆铁路要到1970年才成为现实~~

  1920年前后的四川是战火中的天府,川军被国人讥为只会打内战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自1916年蔡锷潜至云南高举护国大旗分路进军讨袁而来,四川就成为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拉锯的前线,本土军人自此亦分为含糊不清的两派借助外力攻伐不休,刘存厚、熊克武、杨森等大小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么不过以月计,一会儿是川军驱逐滇军,一会儿又是滇军拉上黔军杀将回来,其间背叛、收买、密谋不计其数,Bodard先生从事新闻业后若是回顾这段历史,恐怕也只能感慨身处漩涡中心却不识其真面目了吧。

  .s. 书中一段提到了上海,似乎对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提供了新的线索,"花园里,英国小鬼和他们的阿妈开心的嬉戏,狗苦力是不准进的,他们是专门为英国胖老太婆遛狗的",历史书固然难免受后人修正,所幸口述的历史却能保存些许当年的原貌吧。

  《领事先生》读后感(四):动荡与民国图景

  读法国著名作家吕西安·博达尔的自传性质的《领事三部曲》有种复杂的感受难以言明。坦白说我一点都不喜欢其中的《领事先生》和《领事之子》,至于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安娜·玛丽》嘛,倒是还能读下去,毕竟书中讲述的故事已经远在法国巴黎,与中国人无关。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是一种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在作祟。我倒不会自大到反对外国人讲述中国人的历史,但是看到外国人揭露中国人身上伤疤的时候,自尊心的驱使,心里总觉得有些别扭,不舒服,要不是觉得吕西安·博达尔的文字还过得去的话,我估计早把这三本书撇一边儿去了。

  牢骚归牢骚。吕西安·博达尔作为一个法国领事———其父阿尔贝·博达尔时任法兰西驻中国地方领事之职———之子,1914年生于中国重庆,而后因父亲工作调动之故,辗转于成都和云南昆明等城市。在中国生活十年后,1924年,吕西安才同母亲一起回到巴黎。《领事三部曲》的前两部大都取材于吕西安在中国生活的十年经历,因此一经问世,又被法国文学界称之为“中国三部曲”。吕西安在《领事之子》中曾经标榜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中国人,会用流利的中文骂粗话,会喜欢中国街头上形形色色的各种下等人,会同情中国人遭受的罪责,但是读下来的时候我依然对他笔下描述的那个动乱时代的中国图景感到刺眼。

  几乎所有肮脏的词汇,都能形容那个时期的中国。每每在阅读中看到那样的词汇修饰在“中国”两字的前面,心底就会莫名抽搐一下。那个时候的吕西安才有多大?也不过刚刚懂事的年龄,但是对中国这个灾难深重的大地上的一切却是印象深刻而且久远。他走在成都的街道上,所能入眼的是活活饿死的乞丐、自寻短见的小妾、在泥坑里腐烂的女婴、不堪重负劳累致死的苦力、活生生肢解而死的犯人、还有那一堆死人的生殖器。这一切都让人想起胡风为萧红《生死场》写的后记中所描述的中国的百姓: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存,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而吕西安对中国人的精微认识同样让我感到惭愧:“在死亡面前,哪怕还有一线生机,中国人都会拼了命地挣扎、反抗,但后来便不再呻吟了,屈服了,认命了。面对要把人压垮的沉重不堪的命运,面对无法躲避、无法逃脱的劫难,最后,他们会报以微笑,用桀骜不驯的态度藐视生命的失败。在大清天子的领地上,失败者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孤独地死去,至少还能图个清净。在那彻彻底底的孤独中,最后的‘面子’就是接受死亡。”这就是中国人的宿命,活着就如已经死去,说麻木也好,说堕落也好,说迷信也好,真实的生命就如草芥一般。

  其实我是无法接受吕西安用这样悲观凄惨的眼光打量中国人的,这也许又是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在作祟。在吕西安看来,和中国人相处,面子哲学是必须的。在后来的《领事之子》中,吕西安对中国人的“面子”有更为深刻的描写,那就是中国式的微笑。而让吕西安感到最为震惊的就是军阀们的那一副副嘴脸,他们的面孔可以是严肃的,惹人喜欢的和和蔼可亲的,看到他们脸上的表情你根本无法想象,可能几个小时之前他们还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让街上的百姓闻名丧胆,但是在这里你只能看到他们的微笑。这种笑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微笑,有一半是做出来的,有些让人捉摸不透,而在这副笑脸后面藏着的,是“极大的胃口,强烈的情欲,惊人的粗暴”,但是因为有微笑就可以巧妙地掩盖住这一切!但是就在这一个个军阀的微笑的面具背后,可怕的奴役和杀戮,数不胜数的饿殍,被浑浊的江水卷走的尸体,伴着有钱人酒池肉林的荒诞画面把庄重威严的中国给撕扯得四分五裂。

  我无意声讨那个动乱时代,更无力控诉那个万马齐喑的中国。作为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来看的话,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尽管可能是以真实图景作为依托。其实历史距离已经很久远了,就如同吕西安几十年后描述的那些军阀们唐继尧、冯玉祥、张作霖、吴佩孚等等一样,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厌恶,我们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同样形成了固执的偏见。而历史则成了我们任意涂抹打扮的小孩子。现在才恍然明白为何我如此排斥阅读这些书。

  就如同我无法承受那种沉重感,因而不想再读吕西安的书一样,现在的书写我同样感觉到了一种无力和虚脱。吕西安在书中对中国人的描述过于精致细腻,那些用文字传递出的血淋淋的场景仿佛在我面前复原了,让我突然感觉到了一种诗意的残忍。我承认,我无法坦然地正视这种残忍。面对这种对中国动乱时代的真实图景的再现,我倒是宁愿选择逃之夭夭,合书,上架,束之高阁。

  《领事三部曲》

  作者:(法)吕西安·博达尔

  版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领事先生》

  译者:陈寒 沈珂

  定价:29.00元  

  《领事之子》

  译者:王殿忠

  定价:28.00元  

  《安娜·玛丽》

  译者:许钧 钱林森

  定价:30.00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