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的末日》读后感1000字
《經濟人的末日》是一本由彼得.杜拉克著作,寶鼎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图书,本书定价:HK$127.00,页数:200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經濟人的末日》精选点评:
●讀完繁體電子版太不容易了...
●这 经典了
●“經濟人”即是完全依據經濟利益來行事的社會參與者,他們建立并維繫了資本主義歐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運行。杜拉克在本書中闡述了納粹這種極權主義在歐洲興起,源於經濟社會的現實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破滅,納粹通過對現有制度的破壞,迫使人們在一種反常的狀態下接受了它,而作者也預言了與納粹本質類似的蘇聯必會與納粹德國聯盟,後來歷史也印證了這一點,4顆星
●本书大陆和谐中。和《德鲁克看中国和日本相比》这才算是显示了老人家的分析水准,预言欧洲大陆的未来、苏联和德国的媾和等方面完全是先知的存在。
●出版不了,中间有一章马克思的落败,假装读过
● 两种秩序:平等与集权-平等与自由
●重商主义、社会主义的挫败,与极权主义的起源。德鲁克思想长征的坚实基点。
●最近写小文,重读笔记,想起这本书对纳粹的法西斯言论分析,现在想起来还是相当精辟,虽然不像哲学著作,有些泛泛之谈,但核心明确易懂,非常好读。有机会再把他另一本《企业人的未来》给嗑了
●Best
●一本極好的,修正你許多傳統而錯誤觀念的書。強烈推薦。
《經濟人的末日》读后感(一):简评
这书没在中国出版。或许是不能在中国出版,里面有一章节就叫“马克思主义的落败“。
况且该书不是实用性很强的管理学专著,它是一本剖析法西斯主义崛起以及西方危机的书,是德鲁克用早年社会学、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写的。
本书比较晦涩,读懂的话需要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功底。
《經濟人的末日》读后感(二):理性与自由的大溃败
先记录几个有感触的句子:
1. 亚洲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是扎根在《经济人的末日》的社会和经济之中。〉旧社会已死,新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一片喧嚣与混乱中建立的新中国问题百出也不足为奇。
2. 本书认为纳粹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是蔓延欧洲政治体的疾病,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救世主;反之,我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全盘失败,才是欧洲大众逃向极权主义绝望的主要原因。
3. 人们再也无法把个人理性的存在,和一个滋生战争与经济恐慌的社会连结在一起。
4. 造成民主制度崩溃的原因不只存在于德意两国。这两国的独特之处,在于缺乏一种诉求,让民主信仰的教义、机制与口号,像在西欧国家一样打动一般人的心。
》我们也是如此。中国千年封建历史扎根群众心中,我们信民主、信自由吗?恐怕不是。
5. 群众愈是坚定地依附政权,就愈容易感到不满。产生矛盾的关键,在于民众无从选择。
6. 随着‘经济人’的没落,个人丧失了原本仰赖的社会秩序,世界也失去了理性的存在基础。人活在一部巨大的机器中,但与周遭一切疏离,既无法接受这部机器的目的和意义,也无法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社会不再是由许多个体基于共同目标而组成的公众团体,反变成一片漫无目的孤独流浪者的杂乱喧哗。社会理性特质的瓦解,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理性关系的崩溃,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革命性的特征。
再记录一下阅读第二章《群众的绝望》的读书笔记。(读了两遍也没有全部读懂。)
群众的绝望,源自欧洲社会秩序的崩溃,而这个崩溃有两个层面:一是资本主义信条的崩溃;二是马克思社会主义信条的崩溃。
先说资本主义信条的崩溃。资本主义的原有信条为:在自由平等的社会中,经济成长可以带来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因此赋予经济活动以极高的地位,因为经济增长背负着实现“个人自由与平等”的重任。但是,尽管经济增长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余,却无法带来平等,甚至连”机会平等“都没有。尤其是对于工匠、底层劳工来说,经济自由让他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保障。对于中下层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来说,长期坚信的自由竞争可以带来平等自由,却也因“福特主义”式的大规模生产的成功而宣告破灭。虽然欧洲的资本主义似乎无法经由经济增长带来自由平等,但是美国的存在给欧洲人以极大信心:美国的繁荣与自由平等让欧洲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最后一丝希望。但不幸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崩溃,欧洲人才真的相信了“资本主义是创造不出平等”的。由此,资本主义信条信条崩溃(尤其对于底层和中下层中产阶级来说)。
再来说说马克思社会主义信条的崩溃。其信条为:必先废除私有财产和利益才能实现自由与平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将会产生一个二元对立的社会,即少数掠夺者/剥削者,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对立。因此,只要打倒剥削者,所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都会归于无产阶级,因而也能产生无产阶级社会。但是事实证明它错了。随着生产的扩大,出现了一大批“中间阶层”,他们虽拥有特权,但受雇于人。且这个阶层的人数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由于无法解释并且无法解决的“中产阶级”问题,给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致命一击,使其无法自圆其说。既然无法建立无阶级社会,马克思主义转而将目标改为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即工会主义社会主义。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它想要改变的工人/无产阶级,恰恰是隶属于资产阶级的一个阶级。自此,社会主义运动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之中。虽然工会主义和劳工运动可能会改善工人的现状,但这并不是马克思社会主义从一开始承诺的“自由与平等”、新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主义信念宣告崩溃。(注:马克思本人也无法对现存的“中间阶级”的成因和存在给予合理的解释。)
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为什么美国有劳工运动,却没有发展为社会主义运动?因为美国的产业从一开始就以大企业的形态出现,存在大量的中间阶层。但是欧洲劳工运动滥觞之时,仍旧多是小商店、小产业的模式,缺乏中间阶层;看似推翻了掌权者,下层阶级就会一跃而上。随着大企业的发展,欧洲的劳工运动自然而然地从革命,变成变革、进化,保护性的立法等等。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主义信仰会在前工业化/前资本主义的殖民/封建国家深入人心的原因(没有中间阶级,群众天真地相信,只要消灭了剥削阶级就能建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秩序)。然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的工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必然导致中产阶级的兴起,因此也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承诺无法实现(中国好像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马克思主义誓要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站在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一旦资本主义崩溃,马克思社会主义也就丧失了所有的信念和正当性。由此,欧洲原有的社会秩序彻底崩溃。
《經濟人的末日》读后感(三):平等的祸害
《经济人的末日》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德鲁克23岁时开始写,到29岁时正式出版。如今,在论述法西斯主义方面,它已成为经典。不一定很多人愿意去读,但总能看到有学者引用书里的内容。德鲁克最重要的一个观点,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是,“本书认为纳粹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是蔓延欧洲政治体的疾病,且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救世主;反之,我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全盘失败,才是欧洲大众逃向极权主义绝望烈焰中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曾被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引述过,我第一次知道德鲁克的名字,也是因为那本书。
书的副标题“论极权主义的根源”,令人想起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但是这条思想溯源的道路上,德鲁克才是先驱,他早了十几年。有关这两本书的区别,德鲁克曾亲自做出说明。他说,阿伦特的书是反政治的,属于观念史,缺少“社会性的分析”;而他的书是“一本真正的政治书籍”,探讨现实层面的政治运作,将极权主义视为“一种政治与社会现象”来解释。这两本书我都读了,德鲁克说的颇有道理,阿伦特的致命伤是不懂经济,只靠哲学观念来推导,对现实政治几乎一无所知。她不能企及的,刚好是德鲁克擅长的。
书一开始,德鲁克先批驳各种关于法西斯主义的流言。例如有一说,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是大资产阶级。他反驳道,“意德两国中,法西斯的主持者和赞助人在工业和金融阶级所占的比例非常非常小。说大企业从法西斯主义获益也同样不正确;它还可能是所有阶级中,受到极权主义经济和国防经济创伤最重的一个。”还有一说,声称法西斯主义胜在强大的宣传攻势。德鲁克则说,“宣传只能改变本来就相信的人,也唯有满足人们现在的需求、或平息人们面临的恐惧时,宣传才具有吸引力。”至于有人将法西斯主义归纳为暴虐、残酷和血腥,他认为只是皮相之说,没看清楚法西斯主义是一场社会革命。既然是革命,必然有破坏。因此,真正重要的是诊断出革命的起因,德鲁克认为,“唯一可能的起因,就是价值秩序发生根本的、彻底的改变。”
那么,原本的价值秩序是什么呢?德鲁克说,“相信人皆自由而平等,是欧洲思想的精粹。”但正是这一信条,在现实中屡屡受挫,将欧洲人驱赶进了绝望的山谷。对群众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期望不仅有“自由”,还有“平等”。可是经济自由并没有消灭阶级的不平等。于是,资本主义秩序渐渐失去了魅力,“经济自由的本质(也就是依据个人最大的经济利益来采取行动),已经失去了过去曾有的社会价值。不管优先考量个人经济利益是不是人真正的天性,因为无法促进平等,大众已不再认为经济行为本身对社会有益。”马克思社会主义盛极一时,正是因为它承诺要透过无产阶级社会实现平等,点燃了欧洲的希望。但这一学说并未成功,苏联没有出现无阶级社会,只有庞大的官僚阶层奴役着人民。在欧洲,马克思主义者渐渐蜕变成工会主义者,他们不再相信改变世界,走上了改良的道路。
法西斯主义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失败的地方开始的。德鲁克反复强调,群众的绝望引来了极权主义。恶魔只需承诺一种全新的秩序,便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实际上它最终做的只是掏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留下变了味的计划管理和民主选举。“自由经济企业、将营利动机视为社会建构力的观念,以及经济成长的自主等,都必须抛弃,因为大众已经认定,是它们唤来经济恐慌的恶魔力量。然而工业表面的工厂管理,筹措资金、制定价格、计算、会计、制造和配销方式都必须加以保留。这才叫‘真正的资本主义’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而在政治领域中,个人政治自由、社会弱势族群(即少数族群)的权利、以及对‘普遍意志’的智慧、人民主权和代议原则的信仰,全都失去正当性而遭到扬弃。然而民主的表面形式(虚有其表的人民授权),透过投票表达人民意见或意志的方式,以及每位投票者表面上的平等)仍被保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宣称自己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因为他们的政府表达了百分之九十九人民的心愿。”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率先崛起,德鲁克说,这是因为意大利从未真正认同过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和资本主义在意大利从未成为情感上的价值观念。西欧的社会主义和工团主义的刻板教条阻碍了民主的自由在意大利的发展。”。德国也一样,一直以来,“无论在政治还是社会上,德国资本阶级永远不可能成为统治阶级,公务员和行政官员中的贵族和世袭阶层,仍是社会和政治的主宰。”在这两个国家,法西斯主义的任务是“反对一切自由、废除一切自由”。但他们蚕食“自由”的方式,却是通过“平等”来实现的。德鲁克指出,“纳粹主义想以社会平等为手段,弥补劳工阶级长久以来受到的经济不平等。”“法西斯运用有机理论的目的,则是要创造出一种非关经济的社会重要性、社会地位与社会功能的平等,一次平衡各阶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
极权主义的起源于对“平等”的追求?这个结论听起来骇人听闻,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法西斯主义是靠满足群众的“平等”诉求上台的,它在政治运作中也始终严酷地追求这一目标。“德国和意大利都费尽心力维持下层阶级民众手中马克或里拉的购买力。”在这两个国家,国防经济的目的是“充分就业”,结果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了。农工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在德国“农民阶级”被称做‘德意志民族的脊梁”,“劳工”则被纳粹誉为国家的“精神支柱”。相应地,资本家则地位下滑,“已完全丧失控制权和自主决定权,每个人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私人获利只是润滑剂。”这样的极权主义也有所谓“经济奇迹”,但牺牲要比获益多,“其他所有阶级的牺牲,都远远超过了劳工阶级。他们不但被骗走了利润,还被迫削减当前的消费。”为了“平等”,整体消费水平被拉低了,中上阶层的收入向低下阶层靠拢。“意大利对于国内企业连续课征了三项资本税,而在意德两国,企业税都上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除了企业收入遭到削减外,中上阶层每个成员的收入也短少了。部分是因为总收入的降低,部分则是税负加重和强制捐款的结果。损失最惨重的是专业中产阶级和商人,他们的净收入最多减少了百分之六十。”
“经济人的末日”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信念的崩溃,不再有人相信“经济自由”能造福人类。德鲁克指出,极权主义利用群众的悲观,妄图以“非经济”的手段“创造历史”。纳粹主义针对犹太人的行动看起来是“种族歧视”,本质上却是“信仰歧视”。德鲁克说,“绝大部分的纳粹分子根本不把种族的反犹太主义当一回事。”纳粹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优越感,藐视世俗中的商业运作,将市侩精神当成社会的毒瘤。很不幸,犹太人又被当成了市侩精神的化身。“就纳粹主义内在的目的而言,反犹太种族主义只是一种手段。纳粹真正的敌人不是犹太人,而是资本家秩序,它其实是借用打击犹太人的名义来打击资本家秩序。”即是说,纳粹的种族不平等观,服务于“经济平等”的总目标。
这样德鲁克的诊断结果就一目了然了:极权主义是欧洲两种价值观冲突,“平等”战胜了“自由”,成为政治运作目标的结果。因此德鲁克呼吁,重新审视欧洲人赖以自豪的价值观,不能再对“平等”寄予过高的期望。而驱除极权主义的良方是,“只有当经济平等不再被视为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新领域中的自由平等也成为新秩序的承诺时,经济平等才可能实现。”
德鲁克对于“平等”的警告,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主导的情况下,可谓振聋发聩。但今天看来,他的警告还是过于温和了,给“实现平等”留有一点不切实际的希望。其实在我看来,除了描述无人能享有法律之上的特权,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观念百无一用。人一出生就不是平等的,肤色、相貌、体态,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乃至社会阶层,都有极大的差异。每个人在社会里,也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不平等”之中追求幸福。人类发明了各种游戏,就是让具有不同优势的人发挥所长,取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每种游戏里都有胜有负,结果必然不平等。没有理由去改变这种不平等。如果游戏没有输赢,不分强弱,强者得不到鼓励,游戏也就玩不下去。“自由”的本意就是要让更多人不受阻碍地凸显自我,它从不许诺“平等”,它的前提就是“不平等”。在自由的框架内,游戏五花八门,只要想得出来,人人都可以发明出来,通过发挥自身所长而优于他人。自由唯一的承诺是,当这样的游戏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于他人的价值。通过劳动分工和利益交换,自由的秩序亦能成为共赢的秩序。这就是说,“自由”不需要“平等”陪伴。相反,我们从历史中更多看到的是,以“自由”之名追逐“平等”,结果败坏了“自由”,迎来了奴役。从斯大林主义,到大跃进和文革的极左运动,再到红色高棉的共产实验,每一次人类铲除“阶级不平等”的努力,都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实际上,这本《经济人的末日》是另一份佐证,告诉我们,祸患无穷的法西斯和纳粹同样源于对“平等”的孜孜追求。联想到我们建国后有一段时光,“平等”明目张胆地成为政治狂徒四处抢掠的借口,虽然捧读的是1939年的政治读物,但我并没有过时之感,反而觉得别有深意,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