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摘抄
《充满奇想的一年》是一本由琼·狄迪恩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充满奇想的一年》精选点评:
●说实话没有十分看懂,也的确是冲着名气和译者去看的,看的过程很费力,可能是存在文化差异,也有片段式的原因不是很愿意看下去,不过也的确能感受到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
●读此书,觉得无情的上帝离你很近。 李继宏的译后记非常值得一读。此书非回忆录,没有将哀悼对象客体化,而是真诚地正视哀悼本身,并探讨了哀悼的实质:自怜。“玛格丽特,你在哀悼的/是金色树林的落叶吗”“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你在哀悼的正是玛格丽特”
●死亡预防针
●不好看
●亲爱,你已离我太远。
●并不Magical,“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书中写道。 与钱杨一家如此相似。 “我将献给你/一个夜晚的回忆和叹息”--《露丝·艾尔默》 作者说:“一个夜晚,不够”
●挺好的一本书,心有种被抓紧的,收缩的感觉
●更喜歡另一個譯名,奇想之年。有一種因簡潔而生的幻想色彩,又因其古典而雅韻非常。關於死亡和悲傷。
●前面写的不错。。
●寒假时读的,一点一点的磨完了。略有感。
《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一):当世界只剩下你
所有亲人都走了,比你老的和比你小的,同辈的,长辈的,小辈的......
为什么上帝独独让你留下来面对无尽的寂寞与悲哀呢?
此书让我想起杨绛的"我们仨". 真的很象.
《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二):面对悲伤
说实话这本书我一直没能读完,并非它不好看,而恰恰因为它太好看了.读它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后.作家笔下对悲伤和痛苦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不能自已,几次读到都不得不掩卷而泣.我常想,人总要面对自己的悲伤的,正视死亡让我们能更相信生命的意义所在.但我不知道我需要多久才能走出这样的悲伤的情绪,或许是一辈子.
《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三):不仅是奇想
生活就是这样的。
你根本不知他什么时候幽默你一把,让你欲哭无泪……
变化之快连用瞬间也形容不了。
让你措手不及。
你的反应甚至都跟不上这个变化。绝对是奇想呀!
一种人生的无奈吧。
不够前我一个家人就离我而去,之前还同他视频呢。
一瞬间就改变了,我的大脑回路还没反应过来。愕然,这10分钟后的……
你想抓也抓不住,想在感受一番也不能了……
那触感永远只留在脑海中……
《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四):死去的部分,依然连接着我的生活
近期唯一一本没有看完的书。
因为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选中了这本想安抚空寂的内心。
空寂并非来自孤独,而是来自哀伤。哀哀的隐隐作痛,哀哀的痛彻心扉。
想用文字来平复伤痕,却无法用别人的文字来抚慰不一样的心灵褶皱。
只得作罢。
死去的部分,不能用一本书来划作界碑,因我终其一生,还会找寻;
死去的部分,依然以某种形态连接着我的身体,
犹如一只无知觉的臂膀,犹如轻拂面颊的发丝
来源于我,生根于我,造就与我。
各自的轨迹不同,也在不同的哀婉中荡漾开去。
《充满奇想的一年》读后感(五):不及..
几年前读过杨绛的<<我们仨>>,喜欢得不得了.
对那一类记录生活片段的温情小书,总是没有抵抗力.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号称是美国版的<<我们仨>>,还有它好看的装祯,让我对它充满期待.
可是..是因为我生活阅历太浅,缺少这样深刻的体会,无法感同身受吗,我真的没有被打动,只觉得是一个人沉闷的碎碎念.
我喜欢在床上看书,总觉这种姿势是读书最惬意的享受.
可是对于这本书,每每翻上几页就会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打开过好多遍了,还没看完,颇有些烦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