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锦集

2020-11-28 03:0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锦集

  《解构的共通体》是一本由[法]让-吕克·南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6开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构的共通体》精选点评:

  ●购自传媒大学

  ●水平不够,三年后再看原版吧。

  ●唉,还是翻译问题。。

  ●对共产主义作为共通体的理解启发了我,另外还应该去读《存在与时间》

  ●我们不可能不共-显。所以使我们联合的不是所谓的认同,而是毁灭欲和抵抗力。共同体的理想和渴望只是一个迟到的失落的发明。

  ●很难懂啊 翻译也很诡异

  ●速成是不可能速成了

  ●“闯入者”。

  ●??这是夏可君他们自己编的书吧..............................

  ●重新看了一遍夏可君的中译本,与英文版只有第一部分有交集(以及破碎的爱),法文版的非功效的共通体也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加入了很多南希的其他文章。夏可君的脚注很有用,有些甚至来自南希本人。但是读起来仍然吃力,常常走神,前后很难串联起来。但是对共通体的理解比原来透彻一些了,大概知道南希的问题域了。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一):共同体的分裂

  让-吕克·南希认为现代最痛苦的莫过于共同体的分裂

  他的共同体是一个存在于想象,不可建构的共同体

  而古希腊的共同体是有凝聚力的 是一个强烈的目的

  共同体的分裂 实际等于抹杀了这个目的

  因这共同体没有承担的义务,,难怪哈贝马斯说现代性没有终结呢。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二):quote

  ——没有夸张,也不会一次次地被卷入语无伦次中:必须是这个他者吗?即使没有爱,你也只能把爱发送给那个人(à qui)吗?即使你每天换好几个爱人,或者同时爱好几个人,但是,每一次,你都只能无限地和独一地将爱交给唯一的一个人:你难道忘记了爱是轻轻松松的吗?

  ——不,我没忘。然而,无限是微小的,无法容下爱的豪迈言辞。或者说,爱的言辞太微不足道...我不知道。也许我应该给出一切,把一切都烙印上,如同人们到处触及每一小寸皮肤,带着不耐烦,带着狂乱的无序,从不可能发现秩序和尺度,除了不停的被震颤,被冲上,自身多样的催逼,手指在体积、侧面上的颤动,在秘密中折叠的颤动——最终,不再有什么秘密了...我应该将一切,无数页爱的言语,只发送给你,只有给你一个,只给你一人,对爱却只字不提。所有人的所有爱的言辞...这已经是我将所有爱的言语纷扬着抛洒向你,当它们一被发送,就已经分裂为碎片(éclats)而纷扬...     

  ——但,是的,这是为了它(ça)而产生。

  --- 解构的共通体 P328  

  «L'amour en éclats»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三):quote-爱与静默

  而且无疑,一番关于爱的长篇大论,假设它还能说出点什么东西来的话,最好同时也是一段爱的往来记录,一片短简,一封长信,因为爱既表达自己,也传送自己。但爱的言辞,如我们所熟知的,要么总是在贫瘠而可怜地重复着同一个声明,因为它的自说自话,很容易让我们怀疑里面是否缺乏爱的内容;要么始终摆脱不了指望将自己展示为某种独一无二的体现,独有而特定的,如果说不是可笑的,爱的体现。对于这个已经烂熟了的爱,除了共同的贫瘠,以及四处分散、暗淡无关的碎片,最好就不要再多说什么,多描绘什么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不过稍稍尝试进入爱的思考,它就把我们引入了高度静默的原因。……但这种静默并不标志着爱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必要的,也不标志着所有可能的爱事实上都是爱的可能性,爱的声音,爱的特征,这些不可能混淆的东西却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怜悯与色欲、情感与猥亵、邻人与婴儿、恋人之爱与神之爱、兄弟之爱与艺术之爱、吻、激情、友谊……因此,对爱的思考要求一种对这些可能性的无边的慷慨,正是这种慷慨命令我们保持静默:不要在爱之间挑三拣四,不要特权化,不要划分等级,也不要排斥。因为爱不是它们的实体,不是它们共同的概念,也不是你可以摆脱或者远远地沉思的某种东西。当爱被无条件地绝对获得时,其本身在独一性上或许不是别的,而是无限丰富的一切可能的爱,是一种放弃,听任这些可能的爱自行播散,听任这些爆裂的爱之碎片纷乱无序。对爱的思考应该学会顺从于这种放弃:去接纳爱的挥霍,爱的碰撞和爱的矛盾,而不是把它们归拢在它们本质上反对的秩序下面。

  ---<碎裂的爱> 解构的共通体 P293

  l'amour en éclats

  《解构的共通体》读后感(四):离弃的身体

  今天早上偶然玩手机,发现备忘录里抄下来的一段话,是去年6月从汪民安编的《后身体》里南希的《身体》里的一段话,当时是比较不知所云的,那篇文章与周围的福柯啊、朱迪斯巴特勒啊都形成鲜明的反差,那时我认定身体就是话语的,还没看到更多的无奈和不可能性。下午到文图又拿来《解构的共通体》重读,mr夏可君校过后总算有了个别法语单词,也更好读。原来南希在说的就是这几天我在思考的东西。

  好吧,主要是关于无奈和不可能性。这跟思考时间时的挫败感是一样的。如果你将一样东西设定为谜,这个谜为其他的一切提供意义和符号,那么你反过来怎样追溯那个谜?你被生活、作品or other places里面的时间感深深打动,于是在一个状似河流体的时间处长久驻足,希望找到时间的秘密。你被一张脸深深的打动,想找到面容背后的秘密。可那只是一张皮啊。所以南希说没有脸。有的只是外展,“如果不是某种程度地脱离皮肤、脱离外皮、脱离表面,那又是什么样的身体呢?如果不是脱离和搁置一种被揭示和自行揭示的界限,那又是什么样的身体呢?”迷恋还有困惑都发生在外展的临界处。

  然后,在迷恋发生的关节,或在事后,当认为在身体上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言说什么?能不能通过一种散漫沉浸在语言的狂喜(jouissance)里?能的,但是如果要一个终极,那就是触及身体的“绝对”。这个“绝对”又是不可触及的。身体和语言对彼此而言都是不可渗透的,身体“永远不能体验话语的快乐,而话语也永远不能享受这个身体”。

  那么就不言说了?不,反而要不断地言说,不断地试图触及,这是一种外-铭写(execrit),即“通过触及、通过落入沉默来加以命名”。首先,关于一种“事后”,身体的意义总是不能在当下获得,我们会在事后咀嚼符号、伪造符号、编织事件、更新意义,身体的意义就一直在延宕中,哪怕最微小的一个感触也永不能占有。其次,关于一种“事先”。不能被意义渗透的身体没有事先存在在任何地方。这个身体事先被离弃。这种离弃总是已经被给予。身体已经早早撤离,我们握着触感的踪迹。

  身体的享乐发生在什么地方?“这个身体,在其自我的深处享乐,但这种享乐或快乐是作为身体的外展而发生的”。既是深处,又是外展,像一个兜,翻出来就是由里及外。享乐也存在与一个微妙的临界上。我们都需要一种技术,把临界的深渊转化为临界的享乐。

  总归,还是不存在“身体”的,这是“由于身体不是一个概念,这样一种填充既是零又是无限,所提供的总是比一个概念逻辑所要求的既多又少”。

  这篇短文有多处需要做mark。需要疏导的时候不妨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