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企业巫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企业巫医》读后感精选

2020-11-29 04:4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企业巫医》读后感精选

  《企业巫医》是一本由(美)米可斯维特,(美)伍尔德里奇 著,汪仲 译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业巫医》精选点评:

  ●逐步增加的想法,是改良最糟糕的敌人

  ●一个管理咨询顾问推荐的,果然是很与众不同的一本书,两位作者是《经济学人》的记者编辑,保证了书的品质和犀利的风格,翻译也非常上道,唯一的问题是华夏出版社大概没有校对。适合企管小白。

  ●内容太抽象…没有感觉 管理其实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但是管理产业却不断告诉我们,他们从事的是科学,而非艺术。管理学界最该打屁股的地方在于他们卖出一个点子时,都会告诉顾客:这个点子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替你解决问题。

  ●很靠扑的一本书,对于管理可以说好多书,都要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管理说白了,就是管人,人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博览群书,还是 开卷有益地!

  ●管理类的书籍其实就是个巨大的新兴的产业,通过此书初步认识到一个浅显的道理,所谓的管理学说,有很大可能是黄绿医生,而真正的医生,却又不一定是你想找的那个病症科。

  ●和另一本《管理大师》是一本书

  ●管理思潮评述

  ●其实后面的看不下去了,可能境界不到

  ●读了一半就毕业了,书还了图书馆

  ●虽然没有看完全书。但是从价值投资文摘里面看到的对汤姆彼得斯的评论就感觉很不错了。

  《企业巫医》读后感(一):管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

  就像书的前言所述,这本书适合两类读者:一类是买了大量管理书籍被各种管理理念洗脑混乱的职业经理人,另外一类像我一样刚刚对管理感兴趣,需要建立起正确的大局观的局外人。

  两位作者使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管理学科中的各种思想风潮、宗师泰斗人物、术语及关键词等诸多内容,可以快速正确的建立起正确的体系概念,并在当今国内管理全部西化的营销潮水中保持清晰的辩证、批判性思维,避免自己迷失!

  《企业巫医》读后感(二):老书重读

  这本书到手才发现确实就是很久以前读过的。只是这次第二次重读还是花了很多时间,消化起来似乎更容易了一些,也算是这几年读书有了进展。

  但是具体到这本书来将,作者主要批判的就是流程再造所带来了的管理界迷失,或者说管理界给实务界带来的迷失。不过反过来想,为什么企业再造在当时获得了那么多的欢迎与鼓掌?说明企业再造思想可能没有全对,但是找准企业界的“痛苦”上还是有点准头的。

  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让人系统地从中端,不是理论研究端,也不是企业操作端,来思考到底是什么管理。不过如绝大多数管理书所写的,作者没有去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更多地指出了什么不是管理,或者说什么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管理。

  似乎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又似乎还没有全部明白,还需要读读这本书!

  《企业巫医》读后感(三):难以忽视的真相

  群星闪耀的管理学精英们,在光芒四射的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呢?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管理学发展的历程中,不会少了书中提到的斯隆、德鲁克、彼得斯、波特的一片天地,他们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推崇的。大师们思想的传播,都是通过著书来实现的,这一人类思想传播的媒介仍就延续着它的传奇。思想要延续其生命力,不止是继承,还需要对其批判,找出当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在历史的轨迹中延续的更长更远。本书就是一位戴上“黑色思考帽”的旁观者,对管理产业理论中主流思想进行了矛盾的分析,展现了人们以前忽视的真相,给那些“追星族”上了很好的一课。千淘万漉虽幸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练就一把宝剑需要不断的锤炼,成就一种思想也需要不断的继承和批判,这是我们对思想最好的“礼物”。

  《企业巫医》读后感(四):管理理论的产业分析和理论审视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几个地方:

  1. 管理理论产业的生态分析:

  推荐序中提到学生领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脉络清晰:

  上:理论基础深厚严谨的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中:企业管理理论

  下:企业实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程序和方法,直接面对客户。

  后文详细介绍了中游:理论发端,出版,演讲,商学院,咨询项目等等,比如如何将书买进排行榜,和接踵而至的商业利益。

  2. 管理理论的缺点

  作者在前言中列出了管理理论的四个主要缺点(p10)如下:

  1) 本身没有自我批判机制 - 这是区分一个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基本标准,试用范围,是否可重复... 管理学科本身似乎久不太满足这个条件;

  2) 使用的词汇不能厘清概念,反而令人混淆;- 故弄玄虚,标新立异居多,但好的文章,一定是要直白的,如连岳所说;

  3) 常识的堆砌 - 这点还好,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新理念慢慢变成了“常识”

  4) 各种流行的玩意儿,相互矛盾 - 在充满焦虑和不安的时代,大师和先知应运而生。从这个角度上讲,各种新理论和宗教的安抚意义差不多。 但不同于宗教的是,所有理论都有应用的范围,也一段时间内也能看到效果,不管用的时候就需要新的东西出来,制造下一个热点,大师各种理论就应运而生,如同秀场潮流。

  3. 管理学理论的沿革和变化

  选了几个流行的观点及业界实践述评,慢慢看。

  顺便吐槽:且不说中间的拼写问题,单看封底大字推荐中“气管书籍”,都不知道它怎么一关关过审付印的,这工作质量实在是打击对纸质书的信心。

  《企业巫医》读后感(五):企业巫医——一本不应该被遗忘的书

  http://blog.sina.com.cn/u/1264969217

  雪莱(Shelley)曾经宣称诗人为“人类世界中未经认可的立法者”。今天,这个荣耀该归于管理理论家。一些管理大师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或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等,或许名气还不如渥兹华斯(Wordsworth)或济慈(Keats),但是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管理理论的存在:设立规矩、重塑组织、改变语言,甚至还重组人们的生活。的确,在最极端的状况下,当管理理论与自助自励(self-help)产业结合为一体时,大师们甚至可以指挥人们的心智,教导人们如何思考:从个人如何整理书桌,到评估爱情生活,都要插上一脚。一九九四年底,当黛安娜王妃向那个鼓励客户走在热炭上,以“解放自己内在力量”的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Anthony Robbins)请教的消息传出时,并没有引起英国媒体多大的惊讶;在大西洋彼岸,当金里奇(Newt Gingrich)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后,表示将阅读德鲁克的作品为新工作做准备时,大众也觉得很正常。

  就在黛安娜和金里奇从管理理论中寻求答案的同时,有数百万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正在感受管理理论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效应。从1979到1995年间,美国减少了4300万个工作机会(虽然在这期间有更多新的工作机会被创造出来);父系社会的德国,一九九六年初的失业人数也因为“规模缩减”的缘故超过四百万人,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点;遵奉终身雇用制的日本,临时约聘及计时员工也占了所有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企业忠诚度逐渐瓦渐;而在英国,根据劳工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的报告指出,1990年以来男性工作人口中有44%(六百六十万人)曾经失业,而女性工作者中也有三分之一(三百九十万人)经历过同样的命运。

  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蓝领阶级早已习惯被解雇、勒紧皮带过日子。但是这个情况已经蔓延至经理人阶层,连一些没有财务问题的企业也开始缩小编制。一九九五年四月,总部设在伦敦的沃森怀特顾问公司(Watson Wyatt)在调查时发现,调查名单中四分之三的美国公司承认在过去两年中曾经重组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