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裂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100字

2020-11-28 00:3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100字

  《历史的裂缝》是一本由雷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01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07-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裂缝》精选点评:

  ●这本书把“以史为镜”发挥到高处了

  ●因为在 经济观察报上看了他不少专栏文章。 再看的这本书

  ●掠过~

  ●个人偏好

  ●前半部分不错,最后的一部分是用来凑数的吧,和主题有什么关联?

  ●内容很深,比较喜欢前面那部分晚清到后面竺可桢那段。最后写茨威格的那两篇,一来因为还未拜读过《昨日》和《群星闪耀》,不可做评价。会慢慢读的。毕竟茨威格也是我喜欢的作家。

  ●不如《进退》 最后一章可以忽略

  ●当年我把此书总结分析感想认认真真写成论文顺带查了很多资料,当成近代史结课作业,结果得了61分。。。评分老师估计是个学院派吧。。。总之受了打击就再没对近现代史有兴趣过。。。

  ●香港便溺事件网络舆论、500海龟事件后,有感而读。

  ●N年前的消遣书 不喜欢雷的行文风格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一):印刷错误多

  中国近代史乃是中国历史中的冷门,能找到一本能读下去的已经不错了。此书趣味性不如张鸣的著作,但是发掘了更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否有吸引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广师大出版社一直是很不错的出版社,出了很多好书,但这本书印刷错误有点多,让人遗憾。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二):历史的味道

  历史研究的干瘪--主要是叙述历史的作品的干瘪,要“讲故事”,这样的历史叙述才有味道。毕竟喜欢清淡口味的实在少数。

  虽然基本上都是作者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后半部分,但起码这些个历史的东西看来也确实不那么的干瘪无味。“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一碗面条加点醋还是面条,但是可能味道更好。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三):为卖国贼一叹

  弱国无外交,像李鸿章这样识见才干俱出类拔萃的人物,一朝办起外交来,也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革职削爵不说,国人目为国贼,更有义士饱以子弹。时人不思反省,只顾诿过于当事者,正是人性之幽暗。

  郭嵩焘的故事更令人叹息。走在时代前头的人,只能身殉乱世,留下骂名。好在他自信自己的正确,总算能聊以自慰。

  作者希望寓史论于事实,把历史讲得有趣,多少达到了目标。其实就像茨威格说的,历史本身比任何小说戏剧都更有戏剧性。不过我觉得,作者讲历史尚可,作起文论来就稍逊些。对卡夫卡小说意象的简单比附,简直像中学生作文,比如约瑟芬之于江青。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四):历史散文

  《历史的裂缝》雷颐,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写的清末民国史的若干故事。

  讲了李鸿章1862年去上海协防真正自立门户一事,曾国荃囿于看不懂历史大势,仍旧执着于军功封侯,反倒成全了李鸿章。

  阿思本舰队反映出洋务运动开始时交学费的故事,所托非人,李泰国算是越权代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失败,亏损严重。

  铁路与政争,看出李鸿章的政治智慧,在一个意识形态很愚昧的年代如何绕过去,曲线行驶,还有改革哪有不涉及政治权力的时候,因此一切都涉及政争。

  清末企业的问题,再次证明了产权明晰的重要,专制体制下的国企必然是腐败丛生,产权不明必然无法长久发展。

  君臣关系,义和团运动确实值得反思,这算是一场农民起义吗?不是。是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引发的群众暴乱,但凡认定为暴乱就是没有底线、没有组织,是一场无政府主义的运动,谁激进、谁疯狂谁就是领袖,乌合之众何以成为政府反对洋人的工具呢?真的是相信了神功盖世?如果不是,那就是企图发动一场群众运动,也算是走群众路线了,如果是那得是多愚昧无知才能相信的呀。作者的着眼点是君臣关系,我看本质上还是专制问题,专制主义不管是对臣还是对民都必须是正确的,至少具体的最高统治者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没有合法性了。所以,忠臣也罢、奸臣也罢、良民也罢、悍匪也罢,都是必须的代价。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真是成也抗战,败也抗战,因为抗战,统治合法性渐渐树立,军阀割据有所缓和,然后,抗战造就了中共的强大,抗战胜利成就了国民党的腐败,注定了他的失败。

  郭嵩焘,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不肯向官场恶习屈服,终仕途不顺,他是一个开明的人,终未能开启对西方的认知大门,反被骂为汉奸,他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墓志铭。

  《历史的裂缝》读后感(五):从裂缝里打捞出细节

  从裂缝里打捞出细节

  ——读雷颐《历史的裂缝 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感

  “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这是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一句名言。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是五四大家胡适的两句名言。

  这是从雷颐所著《历史的裂缝 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所阅读到的。

  历史往往被涂改与掩蔽,一切出于特殊利益集团而考虑。当宏大的历史叙事,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时,有士子们就被迫从历史的裂缝中打捞出细节来让读者拼合历史。

  并且,雷颐的书写策略是遵从于近代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的策略。

  无论是法国的托克维尔,还是中国的胡适或是威权专制的拥护者,或是无可奈何的生存者。

  托克维尔另有一句名言:“就我而言,我无法想象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政府集权可以生存,更不必说繁荣昌盛。”他又说:“文化是制度之母”

  那么,经由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宗法制度内化之后,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士子们,虽说学贯中西,饱受西方自由之风熏陶,也不得不在中华文化学理上,屈从于宗法文化而建言我公实施黄老之术,而做“三无”元首,其隐藏的旨意竟为一种威权之下的变象民主。胡适于1956年秋的《自由中国》上为蒋介石七十大寿贺文《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中劝进说:“一国的元首要努力做到‘三无’,就是要‘无智、无能、无为’;‘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这是最明智的政治哲学。”

  由此,看来,胡适不但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学生,也是托克维尔的“高度的政府集权”的承受者。但,让胡适的万万没有想到是在今天在台湾,孙文创建的,蒋介石独裁过的政党居然凤凰涅槃,吊诡地成为“亚洲灯塔”。

  实际上,我们不但能够从历史的缝隙中打捞出细节,也可以从现实的缝隙中观察出真实之痛。

  四川5•12大地震,川西大地到处都是可怕的裂缝。无数粉碎性的公共教育建筑的坍塌,也让无数亡子之巨创的灾民蓦然惊恐的看见自己原本以为最安全的家园中家园——校园,在山崩地裂之后,竟然为豆腐渣工程!而有关当局发言人还振振有词道:“学生上课时集中在教室,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这些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言下之意,遇难的学童们是死得其所。最终企图掩饰地震所毁坏的学校建筑在建设时所存在的种种黑幕细节!这样的解释又如何能够弥合殇子之痛的心头裂缝?!

  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生活在现实。套用托克维尔的名句语式,我们可以说:当现实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让我们在现实的一语独大的缝隙中打捞出细节的真实与真实的细节。

  2008年5月29日 于成都天开居

  《历史的裂缝 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雷颐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28•00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