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2020-11-30 02:3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锦集

  《杜甫诗歌讲演录》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诗歌讲演录》精选点评:

  ●前面还挺正经的 后面暴露了 莫老师终于像个迷弟一样 疯狂为老杜打call 不停地喊出自己心中深沉的爱意 好了下一本 我开动了哦✓

  ●对于诗歌研究入门而言,这本书可以算是基础必看书了。涉及的问题很全,很受用。

  ●我觉得古代学者在找注上面算得上是他们的趣事了。也明白很多句子感到莫名其妙的还有很多人呀。入门甚好。

  ●人家上一学期的课我两三个小时就给看完了,感觉挺对不住那课上的学生的……从反面说明上课确实信息量太低了。一二三四章实用而富指导意义,咏物诗的一章挺有意思的。其他都很平实,主要关注的还是其中讲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很好的演讲法~

  ●130517标的想读。比较赞,读杜者可引以为真正入门的选择!前四讲辨析了杜诗的目录学和文献学以及语文学的基本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杜诗的诸家宋注本和清注本,学古代文学老师第一节课若没有从版本和语文入手,那基本可以说这位老师是不合格的研究引介者了。接下来,讲杜诗可从文学史、诗体、思想评传、鉴赏等角度切入,莫砺锋此处尝试是从诗歌细读和主题和比较这三个角度结合来谈的,可谓得心应手。之前我导跟我说上他和葛晓音的杜诗课若不背诵,则终究是纸上谈兵,我还不太能理解。等到背了一些尤其是长诗之后,以及读了几家的注解之后,才真正感悟到其间的天壤之别,从历史、思想、格律等角度去把杜诗理解得丝丝入扣固然意义非凡,但若没有长期背诵记忆化为内在思绪情感的体验,则终归无法将天下一人级别的至高诗性涵养为自身生命的美学意境本体。

  ●有知识无学识,貌若一书袋。治学还应沉静,私情不宜过涨。观点多有偏颇,难抵细究。

  ●音頻只有一大半 還是買書以後再看⑧

  ●叶嘉莹告诉我,仅凭杜甫一人就可进入古典诗歌的世界;莫砺锋告诉我,仅凭读杜一人所掌握的方法就可以进入整个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即“杜诗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

  ●前四章居然全是关于杜诗流传的文献学介绍,看得我非常懵……讲诗类书籍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选讲,不能兼顾,但就这本书所讲的篇目来说,纵横捭阖,有详有略,极为受益。对杜甫和其师程千帆的敬意也溢于言表。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一):书评

  这是一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十分优秀。前4讲讲历代注本的优劣,这部分我只看了前两讲。后8讲讲诗歌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的释意和内涵。杜甫的思想和诗歌理论是我收获最大的,表现的研究方法,诗歌的技法是我未吸收的部分,如果是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应该重视。看这本书时有一个缺点,我没有莫先生所说的讲义看诗歌没有连贯性,只是一句一句的去分析,应该在每看每一讲之前,把诗整体的欣赏一遍。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二):读杜的一本钥匙

  看的是电子版,不过有机会一定会收实体书。

  原来在自己学校的时候上过唐诗与唐史的选修课,对比来看,比莫教授讲杜甫确实差太多了。杜诗讲演录一共只有十二讲,自然不可能容纳下杜甫几乎无限心灵的全部。然而莫教授选取的这些内容,却绝对是非常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读杜的。对杜诗的流传和研究史的介绍让人感到杜甫的伟大,《饮中八仙歌》的新解和同题登慈恩塔诗的横向比较则很好的展示了一些新颖观点,而他循循领读的《五百字》《北征》《秋兴八首》莫教授则告诉我们这是三把读懂杜诗的钥匙。畅快,有趣,深刻,独到,我一天内读完400页全部内容,真是大快朵颐。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三):p197

  197,解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二联时,有一处对宇文所安的指摘:“斯蒂芬.欧文对这两句诗有一个解释,他说杜甫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愿望,杜甫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为大家族的始祖。因为稷与契一个是周王室的祖先,一个是商王室的祖先,子孙都是做皇帝的,建立王朝的,而且是统治时期非常长的王朝。所以斯蒂芬.欧文说杜甫也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这种解释非常荒唐。斯蒂芬.欧文生活在美国,美国是一个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他对封建时代的情况缺乏了解。在中国古代,在唐代,没有一个人会说我要成为一个伟大家族的始祖,我要开创一个皇族。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像杜甫这样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一心忠君爱国的人,更加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对照宇文所安文章,会发现这是误会(而滋生这个误会的敏感,不知道是否该算作为了形成对“封建传统的国家”的直觉式领会练所必要的代价)。宇文所安的解释见于《盛唐诗》p224:“而杜甫不仅表白了心迹,还交织融汇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与民众价值观,以及雄辩、叙述、象征描绘及抒情感怀。为了抵抗这种复杂化的离心冲力,杜甫以新的统一法则将诗篇集中起来,包括类似仿效(皇帝对大臣的赏赐和父亲对子女的供养),主题的微妙延续(诗人希望像后稷与契一样,成为伟大家族的创立者(the founder of a great line),而后来却是其子的死亡),及神秘的时事象征传统(朝廷中阴盛阳衰体现于黑暗意象和洪水景象)。”据此,宇文所安所谓的“希望成为伟大家族的始祖”是基于他对杜甫建立的一系列“君臣-父子”对应意象的发现,而不是对一首反诗的揭发。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四):《五百字》一節三渭橋名獻疑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他經過的渡口正是涇水與渭水的合流之處,稍往下游一點,那裡當時建有三座橋,即中渭橋、東渭橋、西渭橋,都是便橋。為什麼是便橋呢?因為經常發洪水,一發洪水就被衝壞了,所以只能架便橋。

按:《史記·張釋之傳》“上行出中渭橋”下,司馬貞《索隱》曰:“案今渭橋有三所:一所在城西北咸陽路,曰西渭橋;一所在東北高陵道,曰東渭橋;其中渭橋在古城之北也。”則西、中、東三座渭橋,前兩者位於咸陽,而東渭橋獨在長安之東也。寧鈍翁曰:“那裡當時建有三座橋,即中渭橋、東渭橋、西渭橋。”蓋誤。

又,《唐六典》卷七:“凡天下……木柱之梁三,皆渭川也。便橋、中渭橋、東渭橋,此舉京都之要衝也。”以“便桥”與“東渭橋”並舉。《元和郡縣志》卷一: “便橋,在縣西南十里,駕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門,……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此橋與門相對,因號便橋。” 則便橋之“便”,似不為臨時之橋之意。且此橋亦在咸陽,《類編長安志》《讀史方輿紀要》等書即以為“西渭橋”與“便橋”名異實同,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亦從此說。要之,“東渭橋”非“便橋”也。

寧鈍翁所以以便橋與東渭橋為一者,豈將《唐六典》言及三橋材料中之“便橋”,視為描述中、東渭橋性質之總名,遂於“便橋”之後點為冒號耶?

ps.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據《元豐九域志》《太平寰宇記》等書推知驪山所在昭應縣距京師五十餘里,而東渭橋在京師東北四十里,則杜甫所就之“官渡”,應非東渭橋。

又,唐人李觀有《東渭橋銘》,描畫東渭橋曰“惟橋之永,赤龍夭矯”,則此橋不似常為洪水衝垮又重建之方便之橋,特不知是否為文人鼓吹,存以備考。

  《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后感(五):知识与方法

  我第一次阅读讲演录类的书籍,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这本书,让我仿佛穿越到了2006年的南京大学301教室。 从小便学习杜甫诗歌,杜诗对于我而言,很近又很远。我想我所了解的只是杜诗中的冰山一角,而这本书为我学习杜诗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大门。关于杜诗的种种学问,莫砺锋老师都在本书中详细讲述,比如有关杜诗的注本,特别是其中的伪注;唐代及其以后各时代关于杜诗的评价、讨论;对杜甫一些代表性作品的解读;继续研究可供参考的一些文章书目等等。莫砺锋老师讲解的知识十分细致、详尽:比如关于一首诗、一句诗的背景、典故等,众多诠释及评论,相关联的一对或一组作品的对比分析。我佩服于莫砺锋老师严谨切实的学术态度和博大精深的学术理论,这些知识可以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引导。 在书中,莫砺锋老师还告诉我们解读作品、研究作品的方法,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思考的方向。他在讲解作品时一般会考察当时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创作的心境,小背景、大背景结合思考。但是在评价作家时,“时代背景固然重要,大背景、小背景、个人的遭遇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作家的内心世界,是他的才情、他的胸怀、他的见识、他的思想,这些内在因素也许比外在的因素更重要”(书中原话)。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及的“以杜证杜”的方法和一个整体观。其中整体观我觉得是这样:将一首诗放在整个杜诗乃至整个诗歌史中去看,考察诗与诗的关联。比如某一篇作品在整个杜甫创作中具有什么特点、占据什么地位,和其它同类诗在对比下又呈现怎样的特色,或者是否在哪一方面独树一帜;杜甫有名的组诗《秋兴八首》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杜甫的咏物诗、回忆诗的具体情况等等。因为通常我都习惯于简单地去看单篇诗歌,很少注意去把很多作品联系起来看,这种整体考察作品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这样对一个诗人的了解会更加全面、深入。 总而言之,我从中收获到的不仅是有关杜诗的众多文学知识,还是一些走进杜诗、解读诗歌的方法。也许理论知识会被遗忘,但学到的方法在每每解读作品时,定会一一呈现在脑海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