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盘经》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罗盘经》观后感精选

2020-11-01 07:54: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盘经》观后感精选

  《罗盘经》是一部由鬼叔中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盘经》精选点评:

  ●影片开始带入感不强,有些杂乱,20分钟后,渐入佳境,影片的内在结构逐渐呈现。农村风水师老周,其言语带古韵,精炼、朴拙。

  ●有人类学文献的意义,角色本身确实很有故事,但就纪录片叙述形式,以及导演本身对风水民俗的立场而言,这片子实在看得人不舒服

  ●去了,又回来了,观影过程,“在路上”

  ●这种客观视角看得我有点迷糊 ,感觉很碎,可能离这种文化太遥远,方言也看不明白。只是不太明白那些偶尔黑白特效,总感觉还没了解到这种文化,所以猎奇的心理也没满足。一种白看了的感觉,我真的不合适看独立纪录片吗=!可能我还是挺迷恋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视点吧。喜欢清楚的思路,可以精英化的解读

  ●努力看下去,实在太晦涩

  ●有趣,降神一段很好玩。

  ●震撼,简直是客家民俗大观园,风水、扶乩、二次葬、香花法事,来自客家祖地的鲜活的原乡文化。风水是主线,穿插了大量白事文化,把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事死如生、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展现出来。虽然电影拍摄技巧不多,却让我倍感亲切,开始怀恋儿时,怀恋儿时的乡土,开始思考,经济物质与精神原乡。。。

  ●就在我外公外婆曾长期生活的宁化拍摄,方言听起来非常亲切。但就形式而言拍得实在是太朴素太不友好了(犯了诗人沉湎自我的毛病),仅剩文献价值。如果是我直接解说词做轴大量空镜头(片中不少空镜头还是很富有诗意的)声画错位,不仅能将体量压缩到40分钟,甚至还能在回溯历史民俗之余多挖掘些情感。

  ●文学化的语言,仪式化的生活。传统,日常,亲情,豁达人生观,需要我们去看的东西太多了。

  ●很明显 导演是被主人公牵着鼻子走

  《罗盘经》观后感(一):记录多于讲述

  下午去世纪坛看了纪录片《罗盘经》,去之前没有认真做功课,只知道说的是在闽西拍的关于客家风水先生的事情,却没想到离自己那么近。当大银幕上的人物开口说出熟悉的乡音时,兴奋莫名。然后熟悉的事物一件接着一件跳了出来,山水,水稻田埂种黄豆,木结构端正的房屋,打谷的大圆桶,当地气质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小时候在家里算是司空见惯的,搬到繁华的京城大银幕来却让我有种奇妙而难以言说的感觉。然而,客观地说,这部片子记录的味道要远大于讲述的味道,方言虽经翻译,依然不能让不懂的人快速读懂,给外人的感觉应该就像变成了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有些茫然。

  客家话据说是古中原地区的语言,在随着人们迁徙的过程中与别的语言有所交融,所以语言中保留了很多如今只能在文言文里见到的词汇和说话方式,以前学语文的时候经常能够从玩味这种词句中获得小小的快乐。然而,人们刻意地向官方形态的追求和靠拢,使得好多乡亲们潜意识地把这种古老的语言当成了二等语言,不鼓励甚至不允许他们的下一代使用。比如我的若干个表弟表妹就已经不会说了,虽然他们依然生活在故乡、每天听的都是这些语言、并且他们的父母相互交流用的也是这些语言。

  客家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别说在都市了,即使在别的乡村我也是没见过的。但每年回去都感觉那些乡土气息渐行渐远。所以早些年回家,我也曾尝试用文字记录下那些乡土记忆。印象中写了也有那么几万字吧——至少上万吧。而本片导演鬼叔中使用的方式显然更鲜活。

  《罗盘经》观后感(二):诡奇的客家底层信俗

  诡奇的客家底层信俗

  ——鬼叔中的纪录片《罗盘经》小评

  ●萧春雷

  上周日晚,去厦大西村附近的欧艺中心看鬼叔中的纪录片《罗盘经》。罗盘,指的是地理先生看风水使用的一种工具。该片记录的,正是宁化县民间流行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捡金再葬、降神做醮之类“迷信”大全。纪录片的主角老周,一生充满传奇,壮年时因“反革命罪”获刑十年,至今端罗盘和饭碗的手总抖个不停,据说是当年被公安铐下的后遗症。

  老周说话果断,对技艺十分自信。他曾远赴韶山看毛泽东老家的地理——当然那是一等的好风水。在宁化县,他也发现了能出“天子”的风水地,清初宁化两位农民起义领袖黄通和周蓑衣就是辅佐大将,可惜“天子”未出,大将终于沦为草寇。老周说,周蓑衣就是他的祖先,他评论自己,也口口声声自称是当代的一位“草寇”。

  宁化邻近赣州,深受赣派风水影响。鬼叔中的纪录片,就这样通过人物,将诡奇、驳杂、生动的客家民间底层信仰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口语中的客家方言,亦被字幕还原为古雅的汉语。人物命运与草根仪式交错,现场感强,剪辑干脆利落,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我到过宁化许多次,也算了解宁化的文化,但从没深入到道教科仪和风水层面。诗人鬼叔中,前些年转向纪录片,从《玉扣纸》,到《老族谱》、《砻谷记》、《罗盘经》,愈来愈深地切入了客家底层信俗,体现了他深沉的人文关怀。

  2012年1月18日

  《罗盘经》观后感(三):转:《羅盤經》:「草寇 」還是「先知」,一位鄉村風水師的自述

  《羅盤經》是詩人鬼叔中成為導演鬼叔中後的第四部長篇紀錄片。拍攝《玉扣紙》、《老族譜》、《砻谷紀》的鬼叔中,滿懷對故土的深深眷戀和淡淡的鄉愁,鄉村技能的技術過程是故事的線索,人物關係和個人感情便在技術過程中建構起來。但在《羅盤經》中,鬼叔中的視線第一次專注地放在一個人物身上。子不語怪力亂神,而他的主人公偏偏就從事著與此相關的行業。如何合理地解釋人物身上存在的不合理現象,應該採用什麼態度看待人物?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鬼叔中可以算得上是個人類學家。

  該片的主人公老周,50年代生人,福建寧化鄉間以看風水為業的農民,羅盤經正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所有鄉村聲譽的來源。老周實在是個有趣的人。年輕時吊兒郎當,當生產隊長,卻不管社員下田幹活,自己一個人悠閒地在田埂上拉著二胡。20世紀80年代參加過反動組織“梅花黨”,一幫鄉野漢子歃血為盟,捧出個“皇帝”,有兵馬有組織有產業,象模像樣地想要做大事。這場運動毫無意外地以失敗告終。老周當時被公安機關銬了整整十二天十二夜,勞改十年,至今落下個手抖的毛病。風波過後的老周,才真正開始專心致志地做起了農民和風水師。

  影片大量選取老周講述自己做風水見到聽到的奇聞異事,他的人生軌跡在自我講述中逐漸清晰。也許有人會跳出來反問,若老周果真運算靈驗,為何大事不成且晚景淒涼?老周自稱“草寇”,他喜歡講四百年前的“草寇”周蓑衣的故事。明末清初,在閩西鄉村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農民抗租運動,這些抗租組織聲勢浩大,農民組成鄉兵,利用明清政權交替的權力真空,將閩贛邊界的廣大鄉村地區變成政權難以掌控的地帶,老周的先人周蓑衣便是其中一位頭領。這段被官方確切記載的歷史以傳說的方式鮮活的保存在老周心中,他也用參加“暴動”的行為完成了與四百年前的老祖宗的某種呼應。命中註定,風水之輪回變化是他對自己和老祖先未能成事的最終解釋。風水於他,是命,更是“佛債”。老周在年輕時經歷過一次死裏逃生。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天,他正坐在牆角聽著收音機,突然就遭受雷劈不省人事,迷糊間,他感覺到一隻溫柔的手在撫摸他的全身,手到之處,身體便活轉來。當摸到他的手時,老周反手搭上這手,摸到了柔軟的皮膚和長長的指甲,從此他便信了世上確有菩薩。他接受了生活的全部贈予,因為這是自己無法推脫的命運。正因如此,在鏡頭中抖抖顫顫拿著菜刀、酒杯和煙捲的老周,唯獨在拿著羅盤時才顯得那麼篤定。

  老周的故事並不好講,略加渲染則顯得其人近妖,深受科學薰陶的現代人特別是都市觀眾看完後往往心生疑竇,老周被批評吹噓浮誇,導演本人的價值取向也變得十分可疑。鬼叔中在幾次放映中就受到觀眾的此類提問。據鬼叔中說,老周這個人物的素材有幾十小時,他不斷推倒重來,最後剪為如今的成品。顯然,“風水決定命運”並不是鬼叔中反復思考之後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本片有大段大段的人物獨白和儀式過程,鬼叔中始終默不作聲地站在鏡頭後,完全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不引導,不評判,不反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願意將他視為一位人類學家,這部影片也因此可以看做是一部人類學紀錄片。

  影片有大量看似瑣碎的故事和一次完整的撿骨重葬的儀式過程,兩者不斷交替出現。英國人類學家弗裏德曼曾經有個觀點,認為在風水的邏輯裏,骨骼是世系繼嗣的象徵,是人們與祖先恩惠最有力的聯繫。閩西客家地區從明清盛行至今的撿骨二次葬證明了這個觀點,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撿金再葬,正是老周職業生涯最重要的內容,他反復談論穴地的好壞,骨頭的優劣,我們鏡頭中甚至親眼看見了被視為吉利的金色頭骨。對他來說,這些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有“千年之後的村莊,一鄉之祖”。子孫不盡瓜瓞綿綿,一直是中國人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渴望,或許,這個願望對充滿漂泊感的客家人來說更加重要。這一點也延續了鬼叔中的紀錄片中一直以來對“根”的深切關懷。

  老周和他所代表的儀式專家在鄉村社會中是特殊的存在。他們是鄉村的智者,有預知天地、溝通神我的能力,這種常人無法掌握的力量往往讓人敬畏甚至恐懼,同時他們又是普通村民,從物質和家庭生活上獲得的幸福感可能還不如常人。如何去看待他們,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以往的歷史中,在西方思想的擠壓下,又經過政治的清掃,鄉村的儀式專家一度是迷信的代名詞。從十九世紀開始,中國的風水觀念開始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他們“科學地”研究中國的風水觀念,希望從中瞭解中國人的宇宙觀。而研究者真正走入到風水的具體層面,從風水的社會文化角度來關注風水在具體鄉村的實踐和關注儀式專家本身,是比較晚近的事。儀式在研究層面與現實層面往往出現一些偏差,鄉村禮生、擇日先生、風水師,鄉村的儀式專家有各種名稱和職能,學者往往糾結在如何區分他們的身份與職能,糾纏於理清他們的師承和流派。當所謂科學的研究者在討論時,任何一個村民都可以表示不屑:根本不是你說的那麼回事!因為在鄉村的現實生活中,做這些區分毫無意義,什麼事該找誰,這件事本身對他們來說毫無困難,就跟喝水吃飯一樣自然明瞭。我相信,儀式和儀式專家在近年的“復興”,絕不是“封建迷信”論結束之後的反彈,而是對延續百年不曾斷絕的鄉村社會“禮”的強調。“禮失求諸野”,鬼叔中用這部影片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實例。

  鬼叔中堅持在字幕中使用客家方言,此舉雖然增加了非本土觀眾的觀影難度,但原滋原味的表達有時恰恰更能直指人心。“張果老兩萬七千歲,終歸濕土,廣成子一千五百年,今在何方。彭祖壽高八百,嗟呼不滿一千,顏回四八身亡,如何竟歸落土。且如孔夫子,天下文章之祖,也遭困厄,我佛釋迦牟尼,丈八金身入涅槃”,“水破天星,沒用了。沖水坑,土神不肯,碗般,幫你破掉。得不到,享不到。”前者古雅,後者直白,這種錯落有致的語言表達,讓影片呈現出古樸淳厚的風貌,也跟鬼叔中的詩一樣,充滿著來自土壤的智慧和不安。

  老周的故事在80分鐘左右已經結束,之後是一場喪禮的記錄。我曾笑稱鬼叔中在本片中夾帶大量私貨,比如爺爺的故事,又比如結尾處將近20分鐘的外婆的喪禮。很多人覺得它破壞了影片本身的結構。然而仔細看,也許它更好地解釋了導演的企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時間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生死的關係,鬼叔中想問的問題太多,多得我完全不相信他能在這部片子中找到全部答案。但他雖然野心勃勃卻並非急不可耐,整部影片節奏舒緩,不詭譎甚至沒有煙火氣,淡然地講著故事,好像並不認真地希望得到一切問題的答案。點綴片中的自然景觀和動物的畫面有寓言般的韻味。天高雲青,螻蟻忙碌,人的一生在自然和時間面前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正如影片中兩個村野老夫的笑談,忽忽然一輩子就過去了七十多年,人生在世如做客般,又如禾苗般,時候到了就該收了。

  說到底,導演鬼叔中依然還是那個固執的寫詩的傢伙。

  ——《碧山》2012創刊號 卷六“讀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