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2020-11-03 04:00: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不平等的世界》是一本由海拉德•威尔则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平等的世界》精选点评:

  ●没能坚持看完,不是啃不动是味道不好

  ●倒是从比较深层次的去剖析了为什么要去杀戮犹太人以及民众的反应 世界上其他国家因环境恶劣演变带来的干旱,疾病,贫穷,战争,恐怖分子袭击,顿时让我觉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国家真好。

  ●写什么鬼

  ●这本书竟然不火?难以理解……我都读了两遍。这本书对于恶劣气候引起的灾难和战争有很深的论述,我对达尔富尔和卢旺达种族屠杀的了解就是始于这本书。难民问题也是。总体上来说对世界的未来持悲观论点,但我得说这是一本为人类敲响警钟的好书。

  ●“Climate War”偏偏弄个惊悚的中文译名我也是醉了。

  ●看过几遍,有些地方不太好读懂,有些事例很让人震惊。总体来说还行。

  ●还可以,没有细读,只是泛泛读了一下,文中提出的思想我认为是对的,值得全人类关注。

  ●2017年第5弹。

  ●贫穷和暴力真的是孪生兄弟

  ●直译的话应该是气候战争吧,中文译名21实际杀戮预告有点惊悚了,内容偏哲学,没有看完,从转转二手转掉了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一):大国作孽 小国不可苟活

  某些大国为了得到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污染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不是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而是让弱小的国家 民族买单

  使用锋利的铁器 毒气室 通过资本运作 先进科技 大国杀人不见血

  本书用大量鲜活的历史资料 翔实的数据 叙述了 牺牲小国 完成大国的历史规律

  放弃幻想 做好一切准备

  达尔文的名言 说的很对 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二):让人想起黑暗森林理论

  ①大国攀科技,破坏整个环境,消耗整个能源储备。但对小国影响最大,对大国反而能从新的绿色科技研发中,获得利益从而抵消微不足道的环境影响。

  ②整个地球就是个孤岛,环境不断恶劣,能源消耗至某个点位之后,将会出现地球版黑暗森林,互相争夺对方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暴力不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显然在这种暴力冲突中,依旧是大国占据优势,还能以正义美好幸福之名,继续进行本质为剥削的奴隶制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外衣下,抢夺弱国的资源,而对于弱国的反抗,则咄咄逼人,对于弱国的难民,则处处防范于国境之外。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三):一个社会学家对未来的忧心 忠告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和之前我看的这个学科的书一样,充满了主观的推测和个性化的解释。即使其文章不像历史、经济以及科学那样逻辑层次清晰,表达引人入胜,但是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即为了更好的迎接未来,我们该如何渡过当下,如何理解过去?

  这本书中没有谈论太多的高科技,只是谈论了大自然灾害频发,贫穷国家人民的生存问题,发达国家的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还有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剖析。在发达国家享受着先进科技带来的充足富裕生活的同时,这个星球尚有8亿多人的生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发达国家除了装装道义上的正派,给予些许份额的人道主义援助外,更加剧那部分人生存状态的还包括,阻碍新技术的传播,通过市场关系在背后破坏贫穷国家环境,甚至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挑起战争,将数百万人的家园破坏掉。这样我们不得不想,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没有任何交往关联,可能对贫穷国家当下的状况更为有利。

  作者提醒道,除去发达国家对贫穷国家的故意或者无意的破坏外,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负面效应已经形成,并且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后起民族为了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多的破坏,其应该走一条环保之路。但是当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再奢求贫穷人家还有这种意识。发达国家发展后造成的环境负面效应加重了贫穷地区的生存压力,而西方只顾着想象未来不会比现在差,只盼望着科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由此,可以悲观的推测,未来贫穷地区的状况会越来越差,由此在人类这个圈子内要解决的问题就迫在眉睫了。

  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和环境竞争,以后的优质环境资源将随着破坏程度加剧而越来越少;二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隔阂将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难民问题彰显了现在西方对待自己周边的穷亲戚的接待能力是多么的差,而西方成为战争的推动者这样的真相以及内部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也会造成更多的人厌恶西方甚至厌恶这个世界,最终造成恐怖主义横行。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脆弱,一边是肆意破坏,另一边是苦口婆心地劝解这样的现象可能会是常态,但是环境破坏的现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依赖将无法改变,未来的人们都面临着环境和同类给予的双重压力。

  目前的人类发展,是以国家为基本的团体单位的,每个人在为自己谋利之前都是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即使是现在最为强大的美国,它也是不完美的,其社会内部也有矛盾,其既得利益者中有大有小,绝不会自觉放弃自己应有的利益,不管其知不知道这利益中有多少是侵犯环境和别的国家而来的。现有的市场经济这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倡议的是用最高效得速度将物品用到其最紧缺的地方,欲望越多,需要满足其的物资越多,市场经济的活力越大。其似乎能够为所有东西标上价格,参与者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然后去填补自身越来越大的欲望。近代的那么多生物种类的灭绝就体现了人们的这种逐利性,而只是等到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在保护自然方面才能在口头上达成共识。这口号在与自己的利益面前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只要问问各自的内心就明白了。而不公平的抱怨与担忧似乎与此相伴,如果仅仅是一小部分人恪守保护环境的戒律,其对整个环境的保护效果是多么的微乎其微,这样的还不如去相信努力愉悦自己,让科技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乐观想法更加能够赢得大众的内心。

  对于未来的事情,我想人们一般都不愿意多做准备,特别是明知其基本无效的情况下,还有就是享乐主义横行的今天。对于那些不知道什么是危机的人,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与同类的赞美,就是他们乐于追逐的目标。所以对此不满的人也许会变得偏激。人还是要有远大一点的理想才更正常,因为现有的物质条件已经够丰富的了,我们不妨想一想撇开这成熟的多功能的社会之外,我们还能产生什么价值?或者多想想我们这个社会奔溃后,还能修复到什么程度,多少基本的功能还能继续留存,他的重建和修复能力有几何?毕竟现在的人类这么自信,未来能够挑战我们的,肯定是那些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忧患意识,从来不是一种多虑的想法。

  《不平等的世界》读后感(四):读《不平等的世界》,看气候如何杀人

  近几年来,气候问题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今冬北京一周的雾霾天气又将这个话题顶到了风口浪尖。人们在可以称之为“毒气”的空气中担忧、抱怨、思考对策。但是在我们讨论这些对策是否有效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急需解决,那就是:我们真的已经明白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和其将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了吗?

  诚然,说到气候带来的恶果,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一大堆:气温上升、海平线上升、水污染、沙漠蔓延……我们似乎都明白气候问题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所有的媒体也在花大力气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地球只有一个,强调保护森林,强调保护物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对全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有意无意中,我们的潜意识中还是总觉得这些恶果离我们都那么遥远,所有可怕的毁灭虽然会降临,也只会降临到我们可怜的后代身上,而那些可怕的气候灾难,都是“偶然”和“意外”,真正说到我们自己,似乎并不会因为气候变化受到多大影响。这种想法让我们渐渐麻木起来,以至于在某些地区,人们甚至乐意采取“断子绝孙”的发展方式来获得当下的利益。这种麻木所带来的惰性和不负责任,已经完全超出了研究气候的自然科学家们能够解决的范畴——这才是气候问题最严重的症结所在!

  首次指出这个问题的是欧洲著名的政治心理学家海拉德•威尔则。作为一位长期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的顶尖社会科学家,威尔则跨时代地实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动,将“生态”和“文明”真正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巨著《不平等的世界》中,威尔则通过对联合国、欧盟、美国国家安全局所掌握的大量机密材料的分析重现了人类曾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数次残酷战争,也将气候变化的惊人变化用图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说明了气候问题的严重性,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这许多年来自然科学家们所不能发现的问题真相——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包括你我在内,都已经在承受由于气候变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由于这种变化隐藏在每天不断更新的生活和一次又一次“偶然的”灾难背后,所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没有察觉它的发生。而人类的这种根据环境变化而自动进行自我调适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越战争、当今世界恐怖活动等等在内的重大事件的发生。

  其实,人们这种在不自觉中让自己配合身边环境变化的心理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今次北京的雾霾天气来说,我们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已经能够顺利接受“北京的空气质量不好”这个现象。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会觉得北京空气PM2.5值在200左右都属于“正常”,而像今次一样达到900以上的情况则属于“偶然”。因为“偶然”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所以我们没有责任,也无需改变。其余诸如房价问题、拥堵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俱是如此,我们觉得正在发生的就是正常的,就算有些难以接受,那也是暂时和突发的,而我们需要做的——用威尔则在《不平等的世界》中写的那样——“只要像原来一样就好了”。

  但是,真的“像原来一样”就好了吗?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回想一下二十年前的世界,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曾几何时,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他原来的模样,而我们自己竟然没能发现!

  这种“默许”和“宽容”直接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难以落实。因为政策最终要靠人来实施,而人如果没有意识到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无论如何宣传,无论如何鼓励,甚至强迫,他的行动都很难有真正的结果——更不用提如果实施行动的是机构或者组织了。如果你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对你来说,建设生态文明重要吗?你又为建设生态文明做了些什么呢?

  当然,对于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平等的世界》中就提到“中国每周启用一座一千兆瓦功率的火电厂,而这座火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根本不是靠我们‘不用洗碗机’就能抵消的。”但是如果没有每个人“不用洗碗机”的认识和行动,那么要指望改变“每周启用一座一千兆瓦功率的火电厂”的现状,无异于痴人说梦。

  作为一个对世界未来发展负责任的科学家,海拉德•威尔则在《不平等的世界》中所述“在地球这座孤岛上,人类正在将自己当做最后一种资源消耗殆尽。”的警示,同时,他又写道:“我最希望的事情,就是人们来证明我说的一切都错了。”要证明这一点,我们面前有巨大的现实和人性障碍,但是如果不越过这些障碍,继续我们“像从前一样”的生活,在可以看到的将来,我们也许真的只剩下一种命运:静默地等待末日将我们吞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