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摘抄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一本由[英] 威廉·莎士比亚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362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精选点评:
●终于寻得时机初读莎士比亚,既是初读,自然有许多地方理解不了,其中深意必然要经过多次挖掘方有所得。莎翁在四大悲剧中的台词写得非常精妙,反复品味,更觉醇美,无怪乎莎剧能够历久弥新。
●原来我所知道的那些优雅如诗般的讽刺,都是出自于此,果然,莎士比亚是文学的神话。
●悲剧总是深入人心
●经典
●朱生豪老师的翻译真的特别棒
●最喜欢《麦克白》中对负罪感的描写和魔幻情节的插入。
●莎翁+朱生豪先生 完美的搭配
●情节真实感不足是初读来的一小遗憾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仇恨 小人 财富 权力 四大悲剧。 这几天每每有人问我在看什么 答 看莎士比亚 接着是几秒沉默 然后 额 你能看进去么。。 还好 就是剧情进展慢一点 因为要有稍微夸张的辞藻什么的 还有感觉奥赛罗比起中国的宫斗剧什么的 真是小case了。。
●哈姆雷特讲的是乱伦与复仇。奥赛罗讲的是嫉妒与挑拨。李尔王讲的是伦理与背叛。麦克白讲的是贪婪与良知。悲剧比喜剧更加真实,更加能反映人性,更加能让人共鸣。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一):被命运主宰或主宰命运
《哈姆莱特》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因个人的环境、遭遇的不同,形成的性格、造成的情绪变幻莫测千差万别,理解的哈姆莱特又不一样,好似生活,千奇百怪。
放去年,或许会觉得,多么一个正直豪帅的人,敢爱敢恨敢直说,超脱生死,终报大仇,尽管身逝。
放现在,却认为,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法,如果我是哈姆莱特。听了父亲亡魂的话,我会确认,书中的哈姆莱特做了,却以一种偏激的方式。
当仇恨蒙蔽住双眼,正直的疯言伤透了有情人的心,利剑刺死了她慈爱的父亲,恶语中伤了自己的母亲(就因为母亲是一个傻瓜)…“不幸开始后,更大的灾祸接踵而至”。风暴袭来,身似浮萍,没了思考,顺其摇摆。坟地的一席话,仿佛参透生死,命中注定,死何所惧?但活着不是更好吗?
何妨谨慎的确认完毕,当务之急的报仇,化整为隐藏、拉拢亲信、幽禁禽兽、说服母亲、昭告天下、让恶人无所遁形遭世人唾骂或千刀万剐。最后追诉自己的爱情,堪称完美结局。
让温柔对待温柔,让阴谋对待阴谋。少了详细周全的计划与思考,直率幻化鲁莽,正直沦为帮凶。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也只能深陷悲剧的漩涡,带走复仇对象的同时,不止带走了自己,更带走了一拨毫不相干甚至说亲爱的人。
但哈姆莱特之所以为哈姆莱特,也便在于此。因他年轻气盛,怎见世面,哪有经验,如何耍得了阴谋诡计。“不报仇毋宁死,在祷告时杀他岂不是便宜了他”。想法变作行动,至少是个忠于内心的人。
同样的雷欧提斯、奥菲利娅。
以及傻傻被坑蒙拐骗的王后。
悲剧也便在于此。
当然以上是基于“历史”做的发散,谁又能确定,在该时该刻,谁又会做出怎样的蠢事或益事。
莎士比亚真是个有趣的天才。
这真是个有趣的世界。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二):值得一看
莎士比亚,以剧本和十四行诗闻名。也许是因为我接触十四行诗的时候英文水平尚浅,并没有像【江城】中写的那样,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词汇量与英文诗歌产生共鸣。那几次,即是我唯一的机会与十四行诗交错,也是我不堪回首的高中生活的渺渺一页。抛开此节,我还有接触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因为它中间夹杂了太多爱情的桥段。一对乱世情儿,与命运搏斗,最终双双殒命。这种题材的电影放在当下比比皆是,虽然在那个年代反响不俗,但是在如今环境之下,这个烂片横纵无忌的环境下,确实是让我感觉比较乏味的一篇剧本。
其实这也不能归罪于莎士比亚,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崇尚轰轰烈烈的爱情的人。价值观不吻合的结果在看书看电影的时候是非常醒目的。男女主角寻死觅活的行为在我看来多少有些不能理解,最少是不能感同身受。
之所以在买书的时候选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原因有二。
一, 前段时间看了几部比较有意思的剧本,发现剧本也是很有魅力的文学作品。在我旧日的印象里面,剧本就是充斥着各种对话的,隐去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赤裸直白的一种小说体裁罢了。这一部分归罪于无聊的教科书,另一部分归罪于我个人的无知与浅薄。
二, 无非是想增加一些谈资罢了。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我心中的哈姆雷特就是一张白纸。因为我没看过啊啊啊...
因为这两条不太有说服力的理由,我在购书单中把这本书加在了【等待戈多】的下面,作为预防书荒的储备。没有想到的是,不知道是源于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这次购到的三十余本书里面,我翻开的第一本就是它。也许是因为唯有这本书在搬运途中损坏了包装用的塑料薄膜,吸引了我的视线。
抛开剧透部分,我最喜欢的却不是最受推崇的哈姆雷特。或者说四篇剧本里面,唯有哈姆雷特让我觉得名不副实。也许是因为他早已名声在外了吧,当我看完之后觉得和心理预期不太达标。或者这也恰好是一千个读者心中的某一个哈姆雷特吧?反倒是名声不那么响亮的----当然也很著名,只是人们提到的次数不及哈姆雷特----余下三篇,每一篇都构思巧妙,松紧有度。我原本以为莎士比亚的剧本会是千篇一律式的,这倒是我多虑了。每一篇的题材都完全不一样,过程结尾也都没有一段类似的。一翻开第一章第一幕,不看到结尾是实在令人舍不得放下这本书的。
写到这里,不对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做一番描述仿佛是不道德的。我有心发表一番个人见解,又怕过度解读,闹出笑话,又或者理解有误,干扰了其他人的阅读。便将此段按下不表。唯有一句忠告:此书值得一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三):[每周读书 八十一]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欢迎关注每周读书微信号:MapleJustin
即使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大部分中国人也都听过这句话: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这句话被解释成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各有不同,而我却一直对这种解释持怀有疑问,一是我不明白这句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二是我无法理解能够被一千个不同 POV 解释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按理这种空泛的解释换了哪个角色都说得通,但为什么一定是哈姆雷特?
直到读完《哈姆雷特》全剧也没有答案,我觉得这位悲剧主角的形象一直非常鲜明,就是一个内心矛盾又优柔寡断的王子,能够对其有 10 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已经很厉害,1000 种实在不知怎么生成的。更奇怪的是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没有人知道其准确的出处,有人说出自莎士比亚,有人说是恩格斯,Google 英文,出来相关网页全是中国人写的,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句话是否“Made in China”,就像“太空可以看到长城”一样。后来我在知乎上提了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回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考据一番:“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出处是哪里?这句话是Made in China 吗?
不过开始看莎翁的“四大悲剧”却是因为 James 的《冲突与悬念》中多次提及《麦克白》这部作品。《麦克白》是莎翁最短的一部作品,《哈姆雷特》则是最长的一部。很多读者可能一听到莎士比亚内心就有些畏惧,觉得这人是古代人,写的是古代英语,像文言文一样一定很难读,而且跟《巴黎圣母院》什么的是一个时期的吧,一大堆环境描写无聊透了。这也是我对莎翁的第一印象,但是读完“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Hamlet》、《奥赛罗 Othello》、《李尔王 King Lear》和《麦克白 Macbeth》)之后却发现这些著名的戏剧跟小说一样有趣,而且完全不会难读。
首先莎士比亚创作的巅峰时期是文艺复兴后期(1600 年前后),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这时候的英语已经是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英语分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三个时期,真正的古英语跟我们看甲骨文差不多)了,除了部分词语和文学表达有点陌生之外,大部分内容都是很好读懂的。
其次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戏剧,当时他既是演员也是剧作家,而且是剧团老板,他的戏剧是要在剧院里面上演的,除了特别长的《哈姆雷特》之外,大部分戏剧都在两个小时左右,跟今天的电影差不多,所以情节都非常紧凑,不会像《悲惨世界》一类小说,需要大量环境描写来吸引当时无所事事的读者,所以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你不会觉得无聊,大部分时间都会有各种冲突冲突,麻烦麻烦,悬念丛生,欲罢不能。
最后能够让莎翁的作品产生“不好读”的感觉的大概就是翻译问题了,我读的是民国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译本,除了个别词汇的翻译有点奇怪之外(比如 to act, to do, to perform 被翻译成“干、行、做”,称呼王后 Madam 被翻译成“娘娘”),大部分内容都很好读懂。不过戏剧作品中多有诗歌,中译本很难做到即押韵又优雅,所以真正想要体会戏剧魅力的还是得看英文版。英文版可从古腾堡计划(Free ebooks by Project Gutenberg)的网站上下载,这是个专门提供公版书下载的网站,比较有名的公版书都可以找到。莎翁的作品都是自由版权了,这个网站提供多种语言版本,下载的时候注意看看是否为英文版。
15.06.27/下午
时光咖啡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四):世界是一所牢狱。
世界是一所牢狱。
再看莎士比亚,我承认,确实受了《绝园的暴风雨》的影响。
关于《暴风雨》,或许是我对它的期望过高,或许我对一直期待的结局是悲剧更好,我总觉得,这个故事,更像是童话。但它本身,其实是一部悲喜剧。
同样是父亲被篡位,《哈姆莱特》的王子背负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就像一团热烈的火,要烧尽他眼前所有的一切。当然,背景是迥异的。在复仇的王子眼里,世界是一所牢狱,生存是他唯一能做的事。然而,生存本身却是不需要理由的。他的心中,对善与恶看得两极分明,他所考虑的事,无非就是待到复仇之日要不要把自己的性命搭上而已。是的。他不惧毁灭,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并没有退路,能选择的,也就只有毁灭而已。
而《暴风雨》中,绝望不是绝对的,仇恨是可以被原谅的,甚至,公主对仇人葬身大海的描述都是美的。
“五浔的水深处躺着你的父亲,他的骨骼已化成珊瑚;他眼睛是耀眼的明珠;他消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曾受到海水神奇的变幻,化成瑰宝,富丽而珍怪。海的女神时时摇起他的丧钟。”
《暴风雨》这个故事,本身带有魔幻色彩,它同莎士比亚的另一部喜剧《第十二夜》一样,暗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世界,任何离奇的事件不需要合理的解释,所有不合常理的结局也都可以成立。于是,最终皆大欢喜的完满结局就不难被接受了。
可是,这一切,都只是因为,那个世界,有魔法,有精灵,有爱,本就是一个美的世界,而恶,只要交给神明和魔力就好了。到了这里,我觉得,《暴风雨》正是脱离了现实的《哈姆莱特》。在我眼里,它并不会因为是喜剧就显得美好,相反的,我觉得很遗憾,如果喜剧不能发生在现实,只能发生在那样一个世界,那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再来说说我更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哈姆莱特》和《暴风雨》中的爱情。
哈姆莱特对奥菲莉亚表露心迹的时候,他说,“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没有变。”
尽管这句话看起来很美,可我始终没有看到,他的爱情在哪里,或者说,在如此颠倒混乱的世界里谈论爱情,实在是太奢侈了。所以,在奥菲莉亚对他的真心感到分辨不清的时候,他早已将自己变为了一个失去了心的复仇者,他并不为自己而活,而她也只是他复仇的一部分。对于她的疯癫,她的死,他无动于衷。而当哈姆莱特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所毁灭的,也不过是一副躯壳而已。
但在《暴风雨》里不是这样的。爱情是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公主太过纯真,不谙世事。腓迪南说,我的手在这儿。蜜兰达说,握着我的手,我的心也跟着给了你。
无疑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美好的,是一种极为纯粹的男女之爱。他们都不认为仇恨可以阻隔他们的爱情,而事实也是如此。上帝可以宽宥任何有悔过之心的人,只言爱,而不言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情太理想了,礼乐崩坏的世界里,没有人能触及这样的爱情。
最后,是我最近很爱的,《绝园的暴风雨》。
在《绝园》里,始之树与绝园之树相互抗衡,相互牵制,正如现实中善与恶的相互制约一般。
爱花从一开始就很聪明,在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内,从容的同时保有亲情和爱情,尽管那种亲情并不纯粹。不过,她早预知了将要发生的事,所以,她及时的让自己消失,将鲜红的血液流成蝴蝶翅膀上的形状,在她最美的时候死去。
可惜,这个时代,本就颠倒混乱,没有多余的地方容纳爱情的存在。她是那样一个神秘而优雅的人,没有人能猜出她的心中所想,但我觉得,她不过是以死给他们之间甚至这个世界找到一个平衡而已。她就是始之树与绝园之树的平衡。一旦真相被揭开,那么平衡终将被打破,而到了那时,是同归于尽或是皆大欢喜,就不得而知了。
我想,她从来都知道这一点,可还是选择了死亡。她是想和他们做一个游戏,还是跟自己做一个游戏呢。她或许本意是要阻止世界的毁灭,但前提是,她要足够信任周围的人的能力。不过说起来,她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所有事情发生的走向,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我曾经有想过,她最终能够复活,就像公主不合理的从过去穿越到现在一样。但我觉得,《暴风雨》是喜剧,但未必《绝园的暴风雨》也是喜剧,她应该还是不会复活的。如果说在她不会复活的前提下,故事依然是喜剧,那么,除了阻止世界毁灭打倒始之树外,对于别的结局,我很好奇。
呵呵。这个故事的有趣性就在于,毕竟合理以及不合理的事情时常都会发生,那么,就让我们静待变化吧。
初漾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