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木屐的读后感大全
《晴日木屐》是一本由(日) 永井荷风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晴日木屐》精选点评:
●我大概了解当永井提及“于难言的悲哀之中自然伴随着一种深切又滑稽的情趣”之时,他总是含糊带过悲哀之难言而倾力描绘情趣的风貌,以及他内藏的是实际怀旧的核心且时时流露矛盾的心绪。这些都并无关系。可贵之处在于,他用木屐一寸寸丈量出的新东京旧江户,比浮世绘更显浮世。
●该是大正年代“江户情趣”的一曲挽歌和一丝余情。荷风曾远游法兰西、美利坚,甚或有些崇洋,但骨子里对究竟走向西化了的江户(东京)还是耿耿于怀抱的。踏着木屐,擎着蝙蝠伞,曳杖策游在正在消失的隅田川、樋口小说里的观音寺、东京的坂坡、闲地、里巷甚至悬崖···铺面而来一种旧派文人的伤怀悲戚。
●20170627。忽略地名的话,确实有不少古早的风情荡漾。
●02.15~02.20。
●和多年前读过的《断肠亭记》相比,这本意境差很多,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翻译,美感不足。
●这本书的编辑应该被打屁股!至少“三宗罪”:1)18万字印在200页里,你们说这版怎么排的?2)有错字!3)语句不通之处极多,我甚至开始怀疑陈德文老师的翻译水平了。这个版本劝大家不要读了。三颗给永井先生,棺材板能按还是按着点吧……盼再版。
●真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出版物吗,版式也太密了吧看得我血压都上去了
●情致盎然 地名路痴
●三星半。 久闻荷风大名。周作人说,荷风以小说闻名,但我更喜欢他的散文。 看了寡淡的《法兰西物语》后,我以为我也是如此。 但看了期待已久的《日和下驮》后我要说,荷风以小说闻名,周作人喜欢他的散文,我则都不喜欢。 还是谷崎润一郎适合我.jpg
●在风和日丽夕暮烟水的时光里,脚踏木屐手执纸伞在阡陌交织纵横的东京里巷街弄中,寻访江户时代渐渐逝去的古典雅致传统美的芳踪记忆。那些拗口陌生的地名颇为影响阅读流畅度,近似浮世绘般风雅华丽的自然景物描述及江户古典风情的勾勒,堪称唯美。
《晴日木屐》读后感(一):拿周作人做卖点之前能否学学人家的语言功力?
其实看到原本《日和下驮》的名字被译为《晴日木屐》,我就应该感到不妥的。但是书的装帧很可爱,就看了。我不懂日文,没读过永井荷风的原作,但是在周作人的散文里是读过一些片段的。原本轻倩流利带几分日式忧郁的文风,被这个译者译的夹生一如袜子里的细沙子。另外翻译的“信”度实在让我辈质疑。譬如《淫祠》一篇中的一段,和周作人的译文比起来:供奉大黑天的”双叉萝卜“被译成了”两根萝卜“,而中国人已经比较熟悉(至少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者都熟悉)的”稻荷神“被译成了”五谷神“。光是这一段中的错讹,就足以让我对译者的日文水准产生怀疑。一本好书没有译者介绍到更广泛的语言世界中去,是寂寞,而如果不幸遇到一个恶劣的译者,则是灾难,倒还不如默默寂寞着的好。 btw:1颗星是给本书装帧的。
《晴日木屐》读后感(二):100年前的东京看今日的中国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虽然相隔有一个世纪,读起来却不觉得隔阂,比起村上春树笔下干净有序的日本,永井荷风笔下的凌乱更让我倍感亲切,或许现下正活在与之相似的情形中也不一定。若永井荷风来到中国看他向往的柳堤今日的模样,保不准会失望得死去活来。一百年前的日本人羡慕中国的美,在满地丑陋建筑、半死不活的传统文化和自然被极尽开发的今日看来,略略惊奇。
比他晚几十年的三岛由纪夫也在文中流露对上海国际化的歆羡。他们怕是想像不出今日的日本,但我或许据此可以想像五十年后的中国。
《晴日木屐》读后感(三):木屐和都市
大都市,往往是拥挤、嘈杂和快节奏的代名词,更不用言说东京这样的超级都会。然而哪一个都市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降临之前安详的前世呢?又然而哪一个都市没有城市角落、市郊周边宁静的所在呢?越是在时间与空间上有着广阔跨度的城,在有心人的眼中和脚下就越不乏能够细心品味的地方吧。这样的间隙是否能给居住在大都市中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深处的人们些许喘息的片刻呢?
踏上一双象征着传统审美的木屐走上都市街头,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步调,平心静气的呼吸,也许是将双手老派地别在背后,或再随身带把不一定派上用场的雨伞,来到水泥森林笼罩下的落难死角——此处或许是斑驳的古迹,或许是恬静的市井,或许是虽不沧桑却颇有几分意境的空间——无所谓了,并无旁骛地漫步其间,徐徐而行,时而驻足端详,时而侧耳倾听,时而联想到八千里之外再由莫名的原因回过神来。
陈旧和冷清的门庭并不一定会因一双木屐而重新绽放光辉,但穿着木屐的人或能在漫步和品味中收获内心深处的平静。
永井荷风的文字被编纂为一本薄薄的《晴日木屐》,其实在晴日里散步固然得到许多方便,阴雨多云乃至迷雾积雪也不见得就不能为漫步多增添一份色彩基调。
越大的都市反倒是越不缺少那些坐落在城市角落与周边的所在,大多不在高耸的写字楼下,不在繁忙的地铁站边,自待有心人寻之觅之,悦然而品。
《晴日木屐》读后感(四):为什么“我不懂日文”的@huaiyinghou 评论本书会被diss?
一、一个基本的礼仪或者说素质:懂业务才应该去评判劳动者的业务水准如何。
二、在一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要求是:评判时尽量宽恕,不是业务粗心、不负责任的证据太多请不要对劳动者本人的水平如何、态度如何下断言。
三、评判时务必要有理有据能说服人。
好了,那么@huaiyinghou 如何做的呢:
我不懂日文,没读过永井荷风的原作,但是在周作人的散文里是读过一些片段的。首先完全不懂业务。
中国人已经比较熟悉(至少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者都熟悉)的”稻荷神“被译成了”五谷神“。光是这一段中的错讹,就足以让我对译者的日文水准产生怀疑。“稻荷神”译成“五谷神”算错讹吗?原话列举两个证据(此处只引用了一个),一个中的一个牵强,就能让@huaiyinghou 怀疑译者的日文水准?
一本好书没有译者介绍到更广泛的语言世界中去,是寂寞,而如果不幸遇到一个恶劣的译者,则是灾难三言两语就能分析出陈译是灾难了?那么那些费劲心思收集误译句子整理成篇才证明某某译本是灾难的书评看来是多此一举了。
综上两条,看来连有理有据能说服人也做不到了。
又:
btw:1颗星是给本书装帧的。所以译文一星不值?
到此也就算了。但是@huaiyinghou 如何面对译者的批评呢?
我就不懂啊,我一个读者,读到一本书,读出n处bug,觉得不好,我为啥不能给这本书打一星啊?为啥打了一星诸位就不高兴啊?要是每本书都不能打一星,要不诸位给豆瓣管理层发个信,让它们修改系统,每本书起码三颗星起?能上豆瓣都不是小学生了吧?怎么就不能接受你们喜欢的东西有人不喜欢这种无情事实呢?看来是抵死不认错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你被diss不是因为大家喜欢而你不喜欢,而是你表达不喜欢的方式素质很低。
然后可能有洗地党来问了:
评论者难道没有权利批评吗?评论者难道不能表达自己的喜好吗?
答:
能表达你的喜好,但是请仅限于表达个人喜好,比如你可以说“我喜欢周译我觉得周的译文更好”,但是请不要毫无根据的说“我喜欢周的译文,这陈译的译者真是恶劣、真是灾难”
你也有权利批评,你可以选择批评“我不喜欢这书,我感觉看着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我不喜欢这书,语句不漂亮”,也可以评论说“这译者水平不行,太恶劣了,真是灾难”,但是你选择后者的话,就要么长文干货打脸,要么祈祷自己不被当成喷子,不要因为自己素质低的批评反过来指责批评你的人说:“我就是这么觉得了,我凭什么不能打一星?”不好意思,你素质低了,被“低素质”的diss也是活该。你有权利乱批评,我们也有权利来diss你的乱批评。不服吗?憋着吧。
以上:被事主禁言后的说明
又有最新回应了:
发现译者原来并不是要向我隔5年而道歉,反而是隔5年要报仇。其声愈厉,其气愈高。最后曲终而奏雅,以一堆谩骂,比如说我是两面三刀的文坛一霸,奉劝我不要如何如何,指责我不要躲在阴暗角落里,应到阳光下一决云云。事主似乎忘了自己口出恶言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