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罪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罪咎》读后感100字

2022-05-14 12:1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罪咎》读后感100字

  《罪咎》是一本由費迪南·馮·席拉赫著作,先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咎》精选点评:

  ●非常好的短片集。犯罪裏的圓形人。

  ●依旧犹如一副副电影画面般的真实案例故事。即使再完美的法律,也无法审判复杂的人性。

  ●没有任何理由说它不好 推荐

  ●我记得一套是三本的

  ●我不想说什么挖掘人性的黑暗啊什么这么大的字眼,看这两本书,我只是深有感触: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他真真实实的人生,这人生中有他的爱、他的恨、他的牵挂、他的屈辱等等。当你面对这样真实到残酷的人生时,这其中发生的事,就能震撼你的心灵,因为那再不是空洞的罪与罚,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生。作者讲故事的手法很高明,有的故事,需要看两遍才能明白。有的故事,尽管在说残酷的罪行,可是,竟然还能让你觉得很有趣。尤其喜爱这本书的结局,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写这最后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也是忍着笑、然后很得意的想象着读者被逗乐的样子的吧?

  ●沒有批判!就是說故事,讓我一本一本讀過去

  ●罪行2

  ●比起前一本差了好多,没一篇故事感动到

  ●这年头很难看到这么会好好写故事的小说了。德国律师以淡然的口吻写出那些自己参与过的真实案件,无辜的人因不懂司法而被判刑、毁掉女孩一生的12个强奸犯却逃过惩罚、多年遭丈夫虐待而痛下杀手的女人得到无罪补偿……在那些罪行背后的人们承担的是怎样深孽的罪咎,翻开此书,叹息一片。

  ●我比较喜欢案件就案件 不要有太多个人感情描写 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而这本书的写法我很不喜欢

  《罪咎》读后感(一):[有聲書評]《罪咎》凱宇專訪先覺出版編輯王妙玉小姐

  法律與良知,在審判的天平上,究竟孰輕孰重?人又應該為自己的過錯付出多大的代價?換做是你,會選擇接受刑罰,還是寧可背負一輩子的罪咎?罪與罰、公平與正義,從來都不簡單。在罪的深淵中,人無所掩蔽,只剩下赤裸裸的存在。 費迪南.馮.席拉赫將刑事案件化為偉大的文學作品,這位德國最會說故事的辯護律師,再次執起毫無矯飾的紀實之筆,提出更尖銳而核心的質問。

  《罪咎》读后感(二):世界在这里,信不信由你

  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因为半价。。。

  看的时候很失望~ 没想到他是短篇,连情节都没有。。。我还反复看了几遍目录确认自己看的是个短篇。

  看着看着总有种毛骨悚然感,小半个下午就翻完了,甚至不敢再看几眼。

  第一个篇章是那么的短暂,残忍。我以为接下来会有所改变,但事实便是如此,即便犯了罪,但法律只在法律规定的个范围内判罚,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个嘎然而止的事件,我总觉得会有什么后续,可什么也没有,翻转又是一个新的篇章。

  这里面有好几个篇章,据说都是真实的案例。若是真实,总叫人毛骨悚然,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黑暗的那一面,我们无能为力的那一面,都在那里。你可以看故事,也可以看真实。

  大多的故事都充斥着性、暴力,有时候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怎么就能变成一只兽;于是我们只能假装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只兽,而更为可怖的是,我们自己的心里其实一样藏着那个东西。

  世界真可爱,世界真可怕。

  《罪咎》读后感(三):罪咎阅读小笔记

  《庆典》

  那些坚信的善良与正义,所谓的信仰,因为缺失证据,所以都不重要了。

  如果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才能长大,我宁愿不要触达它。我要我的心中还有童真,善良,美好,还有远方的诗与花。

  《DNA》

  大体上还是两个善良的人吧,本以为可以逃过犯错的代价。其实这么多年,他们都在一点点赎罪,想做个好人。但最终,被发现的那一天,其实他们也无法原谅他们自己。人性层面,有点像《虚无的十字架》。

  《孩子》

  有点像电影《赎罪》,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都是什么,他们不成熟的小心思可以迫害一个人的一生。说好的童真呢。让我不禁又想起了伟大的MJ。

  《解剖学》

  嗯,有点讽刺。有心要杀人的人出了车祸,死了;原本就守法的公民,因为车祸入狱了。

  《第三者》

  心理变化,就是挺奇妙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嫉妒了,嫉妒得发狂。

  《行李》

  可能是话太多了,惹了口舌之非。

  《渴望》

  生活平淡得有点压抑,找不到一点意义。我想我是病了吧,竟然想要一些突破自我的刺激。

  生活回归平静了吗?也许吧,自欺欺人一下,我还想要更惊险的刺激呀!

  《雪》

  有些事情,注定没有办法改变。我们守在彼此的远方,心向着另一个方向游荡。

  《钥匙》

  有一种憨豆先生+你丫闭嘴即视感。感觉一不小心闯入喜剧剧本。往往出场特别酷炫的,最后的下场都很惨。反而这种看起来憨憨的,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情况都可以挺到最后。

  所以法律是什么呢?有的罪犯,被抓了,有的却被无罪释放了。这一刻我并没有感受到它的正义和确定性。

  《孤单》

  我以为发达国家对这个性教育和生育方面的知识会普及得更好,然而好像并没有。

  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能是家庭问题,也可能是社会问题。可能人的内心就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所以才会堕落。

  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她成年以后,了解了一切以后,也在为曾经自己的无知无限悔恨吧。

  《司法》

  有关诉讼时效,法律中还有一些流程的规则,需要遵守的。

  《补偿》

  虽然已经听阿詹在法律课上讲过一次,还是觉得女主丈夫很可怕,真的是个人渣。这个故事情节让我想到了朱丽叶罗伯茨主演的《与狼共舞》。顺便想到了主题曲《loving you》挺好听的。。。

  《家族》

  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的好人。

  《秘密》

  没想到这个故事的结尾有这一点精彩啊。这个反转,像电影剧本一样,戛然而止。假作真时真亦假。

  《罪咎》读后感(四):看什么书评,都不如直接去读原文

  好像这还是第一次,我有这种感觉。

  不仅我自己写不好书评,而且读这本书书前书后那些台湾各界名人:著名作家、法律从业者、政治家们的推荐、评论,这种感觉更强烈:看什么书评,都不如直接去读原文。

  我一直不喜欢空洞的论述什么人性,尤其是面对费迪南的这两本书(《罪咎》和《罪行》),面对书中那真实到残酷的事实,任何空洞的有关人性、司法的讨论、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

  总是在来来去去的火车上读这两本书:费迪南的《罪行》和《罪咎》。有时候,读着读着,眼泪就夺眶而出了。幸好德国的火车通常都很空,没有人注意到我哭了。于是擦擦眼睛继续读,车到站的时候总是想:唉,怎么这么快就到站了?

  我不想说什么挖掘人性的黑暗啊什么这么大的字眼,看这两本书,我只是深有感触: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他真真实实的人生,这人生中有他的爱、他的恨、他的伤痛、他的屈辱、他的牵挂、他的守护、他的绝望,以及最后那点卑微渺茫的希冀... ...当然,也有残忍与罪恶。当你面对这样真实到残酷的人生时,这其中发生的事,就能震撼你的心灵,因为那再不是空洞的罪与罚,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人生。

  作者讲故事的手法很高明,有的故事,需要看两遍才能明白。有的故事,尽管在说残酷的罪行,可是,竟然还能让你觉得很有趣。尤其喜爱这本书的结尾,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写这最后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也是忍着笑、然后很得意的想象着读者被逗乐的样子的吧?

  我这篇书评是完全的失败,除了复述故事,引用作者的原话,我想不出什么评论的语言,会比原书更震撼内心。如果有兴趣,还是不要看我的书评了,直接看作者的原文吧!

  在这里,我只介绍几个我喜欢的故事。唉,更确切的说,应该不是我喜欢的故事,而是给我触动最深的故事。

  1.《庆典》

  我参加过德国这样的庆典,德国人热衷的民间节日的一种。大家聚济一堂,在搭起来的巨大帐篷里坐在长条木桌边痛饮啤酒、尽情交谈、欢唱、欣赏帐篷中央搭起来的舞台上的助兴表演。兴之所至,坐着已经不能尽兴,所有人会爬到长条木桌上又唱又跳,整个帐篷会变成一个喧闹、狂欢的海洋。

  然而就在这欢乐的日子,却发生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被请来表演的业余管弦乐队7个平日里循规蹈矩的男人,在表演的间隙、在舞台合上的幕布后、在大厅众人狂欢的喧嚣中,强奸凌虐了进入舞台给他们送啤酒的18岁打工少女,然后掀起舞台的一块木板,将她扔在舞台下面,继续表演。当警方接到匿名的管弦乐队中的一员通过公用电话的报案,开始还以为是恶作剧,直到一个年轻的警员决定去现场看看,才发现女孩伤痕累累的身体动弹不得的浸在舞台下面的污泥、精液和尿液中。

  女孩认不出犯案者,在假发和化妆的掩饰下,他们看起来都一模一样。女孩被送进医院时,警方将她的衣物作为证物,塞进塑料袋中留待法医鉴定。但它在警车的行李箱内、在当时案发的三伏天的炎热中以及太阳的暴晒下,滋生的细菌改变了DNA的线索。而医生在清洗、抢救女孩的治疗过程中,也破坏了留在女孩身体内的所有证据。

  业余管弦乐队的8个男人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侵犯虐待女孩的罪犯,但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是那个报案的无辜的男人。被聘请来的9个为被告辩护的律师,指导被告行使保持沉默权。最终,法官判定,因为被告保持缄默,因此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涉案,所有被告被当庭释放。

  “那群男人獲釋後,從後門離開,回到他們的妻兒身邊,也重新回歸生活常軌。他們還是繼續繳稅金、付貸款,一樣送孩子們上學,沒人再談論過此事,只有管樂隊遭到解散。審判從來不曾開始。

  女孩的父親站在地方法院前階梯的中間,我們從他的左右兩邊走過,沒有人碰觸到他。他相貌堂堂,盯著我們看,哭過的雙眼泛紅。市政府對面依然高掛著建城慶典的海報。較資深的律師對記者發言,麥克風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如同躍出海面的魚。在他們的後方,那位父親坐在法院的門階上,把頭埋在手臂間。

  * * *

  羈押審查結束後,(作为被告辩护律师团成员的)我和大學同學一起走到火車站。我們理應談論勝訴的快感、閒聊鐵道旁的萊茵河或其他任何話題,但我們只是坐在斑駁的木頭長凳上,沒有人願意開口說話。我們知道,我們失去了童貞,而且這無足輕重。在火車上,穿著新西裝、提著幾乎沒用過的公事包的我們依然一語不發。我們的眼神不曾交會,而女孩的身影和那些看似中規中矩的男人,在我們的腦海中縈繞。經過此役,我們一夕之間長大成人。下車時,我們已經知道,事情再也不會是簡單的。 ”

  *******************************

  这第一个故事就给我极大的震撼,在温暖的车厢内读着它,我感到浑身一片冰冷,说不出话来。

  我想,如果我是女孩的父亲,如果可能,我会买把手枪在法庭上击毙那个管乐队的所有8名成员,然后,自尽为那名无辜的死者偿命。

  但这也只能是想象。如果那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现实,也许,我能做的,也只能是故事里的父亲那样,只能睁着一双血红的泪眼,无语问苍天。

  3.《孩子》

  我没想到,北欧电影《狩猎》中的情节,会在现实中真实的发生:

  一名女教师8岁的女学生,因为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对女教师的丈夫心生嫉妒,于是,这个8岁的女孩报案说女教师的丈夫对自己性侵几十次,并拉来一个女同学为自己作证。男人离婚、被判入狱3年。孩子的嫉妒和无知,毁掉了一个无辜的好人的一生。

  8年后,男人竟然遇到了已经16岁的女孩,他一眼就认出了她。他想为自己讨回公道,跟踪了女孩许久,终于下不了手杀人,最后走进了作者的律师事务所。

  结局还是一个好的结局吧,女孩把自己的日记交给律师,因为这件事让她耿耿于怀,因而在事发几年之后写下这些日记,并且在法庭上和另一个作证的女孩一起向男人道歉。男人最终获得了3万多欧元的冤狱赔偿。

  “荷爾布雷希在夏洛登堡區買下一間小咖啡館,那裡有手工巧克力和好咖啡。他和一名愛上他的義大利女子同居。偶爾我會去那裡喝杯義式濃縮咖啡,關於此案,我們完全不提。”

  9.《雪》

  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一开始没太看明白这个故事。

  不过,当我耐着性子重读了一遍,其实这个故事很温暖,像雪花一样柔软:一个老人,出于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女人的爱怜,自己承担了本不是他的罪责。于是,那个女人想要保护的爱人逍遥法外... ...

  10.《钥匙》

  哈,这个故事我也看了两遍才明白,虽然也是个讲述罪犯最终逍遥法外的故事,但看明白后,却令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我常常觉得,大多数的人是不能选择他们的人生的,而是被人生选择:他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于是,就只能过什么样的人生。

  11.《孤单》

  一个幼时被人强暴怀孕又无意中溺死了那个婴儿的可怜女孩拉丽莎的故事。故事触动我内心之处:

  “拉丽莎家对门的邻居哈尔柏特女士,在楼梯间迎面走来,拉丽莎挣脱拉克纳,大声叫喊并奔向她的怀里。后来在事后过了好一阵子,法官问哈尔柏特女士,为什么她不保护拉丽莎,为什么她要推开拉丽莎,任由拉克纳把她带走。法官问她,为什么即使女孩哀求和哭泣,她还是对此袖手旁观。哈尔柏特女士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对法官的每个问题她都说:'这不干我的事,这和我无关。'”

  还有全文的结尾,成年后的拉丽莎给律师的信:

  “我的先生和女儿一切都好,我很幸福。但是我常常梦到那个独自躺在地下室的婴儿。那是个男孩,我想念他。”

  就是这一句“我想念他”,和这句话背后的孤单凄凉,让我眼中有泪。

  13.《补偿》

  看了那么多悲惨不幸的故事后,这个故事的结局,不仅对长期受害的当事者是一种补偿,也对读者备受煎熬的心灵是一个补偿。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喜欢那个在离休前保护了无辜的女子,为她和她的恋人隐藏、开脱了罪责的老法官。

  可是我又想:如果这个案子不是这个老法官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案子,那个女人的命运,会不会改写?会不会她凄惨的人生就得不到这样意外的补偿?

  15.《秘密》

  特别喜爱这本书的这个结尾,令人忍俊不禁:作者写这最后一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也是忍着笑、然后很得意的想象着读者被逗乐的样子的吧?

  看完这样一本书,竟然结果是:这个结尾让我乐了很久...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