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读后感100字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是一本由吴蓓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6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精选点评:
●一種新確不怪的角度。
●像本旅行日记。。。
●一个人内心的矛盾、思考。我们对世界不是越来越明白而是越来越迷惑。我心里也开始质疑“西方究竟有多好”?
●应该是吴蓓老师的请陪我一起慢慢长大相似内容的书籍
●中国孩子有救了 么
●在青番茄借书看的,哦,青番茄欠我很久了。是一本絮絮叨叨的日记。不是很适合我,但向往
●看似以人为本的教育 也有各种弊端 唯有坚持改进才是王道 对自己残忍些吧!
●留学随笔,没有很深的观点。
●华德福教育体系本身已经是过时的,是上个世纪某种可贵的探索,有些点(如何对待自闭儿童,循环耕种)是有启发的,作为整体是过时的。庆典、化学、语文等等,将孩子保护在一个保护圈中,未必是好事。
●有些观点过于武断和简单了,但是作者还是有很认真的在思考……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读后感(一):个人感觉比《请让我慢慢长大》更好看
这本日记弥补了《请让我慢慢长大》中留学日记的部分,更全面具体的记录了10个月的留学生活,除了华德福相关的理念阐述外还有很多吴蓓老师自己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可看性比较强。
真羡慕成都华德福学校都已经走过7年,而北京的学校尚在实验阶段,加油吧。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读后感(二):作者的坚持由此开始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华德福教育的书,之前都是零散的看一些介绍和文章。虽然文中没有对华德福教育展开具体的和系统的介绍,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位坚持华德福的老师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
作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英国学习华德福教育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颠覆自己人生观的点滴的爱与感知。不管是和同学相处的融洽,还是被老师赞扬的喜悦,以及做义工、做清洁工作的欣喜。从此,作者坚信华德福教育是顺应人的天性的,也应该被推崇。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读后感(三):喜欢那个作者
很难得有一个这么真诚的人,用心写这本用心灵去思考的书
作者很老实的承认自己留学英国期间听不懂英文,虽然她除了这本书以外还翻译过《圣雄修身录》等英文原著,在自己的博客上翻译了不少英文评论文章
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很亲切,每篇文章都有闪光的观点和句子,让人回味
作者不是宗教徒,但她的书里有很多关于基督教和佛教、甚至道教等多种宗教之间的比较和思考,所有的思考和评论都是中立的,不偏不倚的
因为听到有人提起过广州的华德福学校,才买了这本书来看。因为这本书,喜欢上了作者;因为喜欢作者,我开始关注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读后感(四):反发展主义的观点
《华德福老师的心灵日记》是我看过的第二本吴蓓的书。上一本《请让我慢慢长大》印象极好,向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却不是很喜欢。
从这本书来看,华德福教育过于强烈地反对现代文明,认为机械化、物质消费都不好,佛教的无欲无求才好。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些反现代化的、反发展主义的观点并不一定都对。
首先,追求精神满足、否定物质追求,是否可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比如,在今天的欧洲,人们享有社会保障,贫富差距很小,的确可以不关心赚钱这些俗事。事实上,欧洲人心态的确比较平和,不那么看重物质享受,但这是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的。相反,在中国,如果不以赚钱为要务,怎么应付抚养孩子、疾病、养老这些大的开支?更何况还有突发事件。我同学的小孩得了急性白血病,说在医院看到,有些家庭在终于得到住院治疗的机会后,因为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而把孩子带回家。面临这种事情的时候,谁能说,钱是可有可无的?
其次,现代化带来的机械化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人们的物质欲望本身也不错。看过几本经济学科普书,赞颂发展主义和自由经济资本主义。如果不是追求享乐的动机刺激人们发展经济,我们现在还在为吃不饱肚子发愁呢,哪有心情大谈环保主义、回归自然?环保主义者其实应该多去非洲和朝鲜看看。
当然,奢靡浪费不好,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也不好。这是个需要平衡的事。但是,在对小孩的教育中,我不希望加进去太多反现代、反发展主义的观点。不管谁是否喜欢,世界还是在发展,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离自然。反现代、反发展主义看到的就是这么个令人不满的现状。
正如《理性乐观派》所说,当你理解经济学,你才能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