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摘抄

2020-11-08 01:2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摘抄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是一本由黄昱宁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精选点评:

  ●I267.1/4863-1

  ●和《梦见舒伯特的狗》只有几篇重复。不过这些文章怎么看都是女性写的,黄昱宁的目标是达不到了~

  ●据此书找到很多好玩的书。还有好玩的八卦,比如芝加哥监狱藏书250万册。估计都是专栏随笔合集,所以点到为止,有点意犹未尽。

  ●卡波蒂那篇她真的中意,当然也是好,之前某部中也收录过吧

  ●很多书评都写得挺有意思的,幽默却又眼光独到~

  ●写得比《一个人的城堡》好,更多的个人解读。

  ●喜欢这样的文字,透彻清晰,还特别生动。

  ●在看的过程中就迫不及待想去搜罗书中提到的作者作品

  ●17.07.03 02B看不同的作家为同本名作点评,是一种乐趣。切入点不同,着力点不同,写作手法也不同。黄昱宁文字张扬,才思横溢。穿插的访问观点鲜明,学术气浓郁。读完对耳熟能详的各位名家,也多了新的认识。

  ●黄昱宁的这本书是一杆标尺,可以测量你离文艺是差十万八千里,还是十万九千里。呵呵。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一):还行

  黄昱宁2011年出版的书评随笔,读起来有些熟悉,一方面可能源于另一位作家毛尖——女性、上海、专栏写作、西方文学品论,两者总有些共性;另一方面可能源于这本和黄昱宁2010年出版的《梦见舒伯特的狗》,两本随笔出版时间挨得太近,部分篇目有重复。

  除了同样是言辞犀利以外,可能黄昱宁同时也是出版社编辑和翻译家,所以她的书评与毛尖不同之处,在于她更多评论了不少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了作者铺垫转陈的写作意图,有意思,有启发。

  顺便推荐一下毛尖的电影笔记《例外》——很专业的影评,涉及知识点较多,尤其喜欢里面涉及30年代电影人的那些部分,那时候没有自媒体,星才成为星,神才成为神,而阅读他们的信息才更有冲击力。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二):关于重复的重复的重复

  因为买了黄昱宁几乎所有的书,发现这个出版真的很不道德

  就是基本上都在重复,尤其是这本,

  重复得让人心惊。

  《梦见舒伯特的狗》和《一个人的城堡》是2010年才出版的,

  为什么2011年就要出这本那么多重复章节的书,

  内容就是从那本挪到这本,

  感觉无论出版社或是作者都非常的自私刻薄,

  怎么会出版这样的书!!

  而且如果亚马逊卖的不是假书的话,

  印刷和纸张也真叫人惊讶。

  刚好看这本的同时也在看《十五颗小行星》,

  无论是纸张、装潢、排版,都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

  虽然在前几页发现了一个重复印刷的错误,

  但起码就纸张来说,不是这种劣质的盗版纸张,

  拿着书都烧手。

  《梦见舒伯特的狗》里有《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

  中的《那些被米莱濡湿的记忆》、《当作家遇上作家》、《她比烟花寂寞》,

  而这本中出现过在《梦见舒伯特的狗》中的文章就有

  《毛尖之刺》、《修女也疯狂》、《这里有蓝胡子》;

  《黑鸟在哪里》、《螺丝》猜想则出自《女人一思考》;

  还有几篇看着眼熟,但没仔细校正到底在哪本看过,

  例如《童话凶猛?》以前似乎就看过,

  更不用说写了又写的伍尔夫、卡佛、卡波蒂……

  德波顿也出现过不止一次两次!!

  简直让人愤怒啊,上次讲了点英国之行,这次出版详细的采访笔录,

  一点点事情炒了又炒炒了又炒!

  难道回想起自己出版的书不会羞愧难当吗!!

  还有几个关键人物,小白、孙甘露、毛尖,

  都不晓得说什么好了,互相赞了又赞,夸了又夸,

  大家对对方的优点都赞不绝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玩成一堆。

  这种方式、这种秉性,

  跟绯闻女孩里上东区中自以为是、紧紧抱团的小团体有什么区别。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三):还真不是性别那些事

  很多人往往认为,阅读这件事--尤其是读小说——从一开始就是女人的行为,女人的专属行为,甚至可以溯源到中世纪的无聊贵妇。而文学评论,这种费脑子拼智商的事情,还是交由男人来做的好些,比较妥帖。

  殊不知,阅读与写作的性别之分,本身就是悖论。

  上面两段文字,写于翻开《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这本书5页之后。

  本来是受友人之托,读这本书,并写出一点什么来,给他交作业罢了。结果因为时间一拖再拖,直到现在才拿出时间来认真的读这本书。倒是没有手不释卷的感觉,却也是一本真真的好书。

  好了,回过头来继续说这本书吧。

  书以"阴阳"为名,本以为会是本女权主义或女性情节泛滥的作品,结果,作者的每一个字都打在靶子上,无论是对外国主流文学的评述,还是对红楼梦等一系列经典的阐释,让人一心扑在文字上,却再也没注意过性别这回事。从"阅读的女人危险"、"写作的女人危险"这样想让人破口的噱头字眼开始,作者将文字缓缓铺开,仿佛被所谓的性别之争抓了一下心肝,然后就掉到了事先铺就的陷阱之内——前面铺陈的那些性别、那些女权、那些若隐若现的争辩与辞藻,不过是噱头罢了!或者说,仅仅是作者评论著述的一个切入点而已。其实说到底,真正分开阴阳的,也不过是作者自身的性别和文字而已——作者的文字,确实不如一般女性作者那样柔软,更不似那些女权主义者的声嘶力竭。反倒是一种理性的、平静的、客观到置身事外的叙事语言。

  整本书大部分内容贯穿了对现当代外国主流非主流文学的评论,不仅是专业级读者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更是我辈这种业余读者甚至只是为了寻个消遣的所谓读者,也都能够在这本书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片广阔天地。作者虽然是文学评论的专家,但是对那些写作名家的迷辛八卦却也十分擅长,编织出丰富立体的文字辑。同时作者应该还是极佳的编剧和导演,不着刻意的剪辑和结构手法,均堪称上乘,并且随时准备跟正在看书的你互动交流,亦师亦友的将款款思绪娓娓道来。实在是很享受的阅读体验,尤其对于我辈这种没时间没能力(主要是外文阅读能力~)把诸多作品一一通读却又不知一二不肯甘心的心态,是一种甘霖般的慰藉。

  另外,这本书还可以作为一本外国文学阅读导读,可以把其中感兴趣的书作拣出来详读,也非常不错。

  若说到丢分么,这本书最大的软肋便是精装--所谓的硬皮装帧,内页用纸却是差的可以,真叫人无语。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读后感(四):20180531抱阴负阳——评黄昱宁《阴性阅读阳性写作》

  《阴性阅读阳性写作》一书,写作于2011年。黄昱宁这样的专职翻译小说作品然后自己也写作的作者,也绝对算不上大众宠儿。在这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年代,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忽视这本书的存在,但是它的力度却绝对不会因为时间而渐次消陨,只是安静地含而不发,一朝被翻开,无需擦拭便足以刺穿人心。

  由于作者本人职业的原因,书里大半是外国文学的阅读批评,自然也有和外国作家之间的交流,外加一点人生的小感悟,于是写书、写人、写生活,不大的块头立马鲜活生动,有了历史和空间的双重厚度,思维和文字的立体勾连。

  黄昱宁的写作,和当前的主流写作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感源自于文化视角的不同。常年和外国文学打交道,文字表达多多少少会沾染上西方表达的习惯,对文字细节的敏锐和嗅觉也远非他人可比。所以你会在文章里面读到各种各样的长句子,但是绝对不会觉得佶屈聱牙——有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打底,严密的逻辑结构反而方便了理解。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作品里面曾经引用了报刊上一段“青年作家”的文字,指出其看似语言华丽,提及多方作家而学识渊博,实则既不懂所提作家的思想,自己的作品也毫无内涵。当时读来拍案叫绝,并深以为戒。但是这一“戒条”在黄昱宁身上并不适用。浸淫西方文学多年之后,对于各种流派的了如指掌使得历史专有名词变成了高度浓缩的表达,从而构成了表象内涵下的深层意识流,搭建起让人陶醉沉迷的意义结构。简简单单的一个段落,可能细细展开便需要数倍的篇幅。比如:

  此时此刻,苏醒在我们味蕾上的阅读快感并不是后现代的——那些具有金属质地的细节,如十四行诗般音步铿锵的推进,那些笑中带泪的狂欢,都属于十九世纪。我们的阅读感受被同时拉向两级:用现代的方式批判;用古典的情怀感动。

  “后现代”“十四行诗”“十九世纪”“现代”“古典”……一系列词语的使用,给阅读带来了理解的初步障碍。可一旦翻越,就会忍不住击节赞叹“怎么会有如此奇妙的表达方式!”。放弃了将作品里面的细枝末节用形容词看似华美内里空洞地表达的传统方式,而是创造性的打通历史时空,将那些难以形容难以察觉的神经元末梢的颤动置入大的时代背景中,寻找各自最佳的替代符号。于是文字回归了本身的纯粹意义,又脱离了自身的逼仄而包容了更多的可能。好比在奔向至阴的同时眺望至阳,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回归到同名的文章里,黄昱宁探讨了男女性作者作品风格的本源差异。我觉得那真是天合——被分析的文本中的时代、文本本身写作的时代、文学评论者的身份……种种之间,回荡着让人迷醉的和弦。女权主义的崛起与否不再是仅仅关乎现实主义的具象回答,而是贯穿整个文明时代的永恒主题。在本文中,黄昱宁写下了这样的话:

  …………然而,让女权主义者深深沮丧的是,这种秩序化的编排,恰恰是最符合男性思维逻辑的行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权主义几乎未到鼎盛就开始走向声嘶力竭、理屈词穷。

  这让人想到《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里面对于女性诗歌主义的深深焦虑:“她们的反叛与其说是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不如是与其同歌共舞…………隐含着巨大的欲望焦虑………女性诗歌主义发展到’下半身’,已经走到了极限,女性焦虑的那一层纸已经被撕破,任何观念性的反叛都显得苍白疲惫,而身体的演出进行到’下半身’,已经把谜底揭穿。”

  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到最后却是同样的结论,这并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和“阴性阅读阳性写作”的命题也不矛盾,仅仅只是对于文学本身站在高处用不同视角俯视评论而已。更为重要的是,黄昱宁自己的女性角色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掺杂其中,与十七十八世纪的贵族女性之间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使得文本的解读向深处和远处同时过渡,女作家和女性作家和女读者的作为空间三级被无限拉伸,拓展开绝难跨越的意义隔阂,从而勾勒了意义的立体形象,填充进纷繁复杂的浅层语言与深层思维。于是,无论是机械单调复制的时代,还是熙熙攘攘无所事事的当代,写作的阳性和阅读的阴性都有了被重新解构的可能,朝着史诗和小说的两极呼啸而去。

  那么,或者也可以用这个命题来为这本书、这些文章、这个作者重新命名。我想到的是“负阴抱阳”——暂且避开前半句世界演变的玄之又玄的推论,只在有限的语境里面和文学做浅尝辄止的对话——这是一个有很多女性作者却缺乏女作者的时代,这是一个女权主义盛行且缺乏真正女性思维的时代,文本未必具备对现实的强有力的投射和冲击,但却始终具备着重新构建对话平台的能力。当文学包容了“阴”,便有了跨越隔阂与“阳”对话的权利。负阴抱阳,于是文学也就回归了自己的本位,万物生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