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科学》的读后感大全
《快乐的科学》是一本由[德]尼采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科学》精选点评:
●“我多希望他遥远、高高在上,否则,他怎能成为我的明星?” 有这一首就够了,他是烈火焚身的诗人。
●有点意思。
●The Gay Science,当代语境下,一个十分容易产生歧义与遐想的名字,实际上我觉得 “欢愉的知识” 比 “快乐的科学” 要译得更具有塑造性。
●尼采是傲慢的。自大的。狂妄的。天才的。
●极端厌恶尼采,然而还是读了
●“God is dead”
●哲学就是生命,作为生命的生命。
●六点图书的注释很全
●常常在想,为什么我理解的哲学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是不是跑偏了,或者根本不上道。可是尼采,这位学院外的泓泉哲思,让我又燃起希望。也许哲学根本不需要彼此思想上的扣对或理解,而是专注清扫自己满身的时间表征。
●声音的危害 嗓门太大,简直不能思考精细的事务 (噗噗噗!!
《快乐的科学》读后感(一):快乐的科学
读尼采的书,即简单又困难。
简单是因为你随时都可以抽一点时间读上那么一小段格言体。
困难的是对文字的理解可能和文字的数量成反比。
所有人尤其是中国人应该读一读尼采,我们听到太多的马列毛,实在需要听听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快乐的科学》读后感(二):2016年12月16日
同《道德的谱系》,同日书评
1.我忽然发现,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哲学家,很有趣。心理学认为,每个成年人的经历和想法,都弥漫着他童年的色调。最近读到孔子、尼采、顾城,发现确实是这样。心理学的这个定律,在思想家身上表现得最明显。童年得到很好照顾、富有安全感的人,长大之后,他的情绪倾向于稳定,思想/学术体系也比较中正,容纳力较高。孔子的童年,大概是物质上的穷样,精神上的富养。顾城和尼采的童年都是过分敏感的。
2. 尼采“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的观点,和庄子某方面有点像。今天读到了《庄子》的齐物论,感觉像尼采这个观点的升级版。尼采打破一切旧有价值体系,庄子则认为从来就不应该存在价值体系。《齐物论》从根源上解答了尼采的问题,高下立现。然后,庄子还把这个问题升级了,尼采想要重建一个体系,庄子则根本不介意没有体系,没有就最好了,他和万物融为一体,可开心了。不过我不喜欢这个升级版,这太神性了,只能作为审美观存在,没有人能做到。我认为庄子本人可能也不能做到。尼采在这方面则比较诚实、有诚意。
3. 我觉得李白像是70%的庄子+30%的尼采,这个组合挺有魅力的……
4. 看了尼采的原著之后,对他有一点改观。我本来以为他是表面上就很咄咄逼人的人,但可能不是。在正常的状态下,他应该是温和有礼,还有点腼腆的。不过相处下去,绝逼会很快触礁。和他越熟,他就显得越讨厌。和他交朋友得很有气量才行。李白可能是反过来的。一开始就一脸讨厌的样子,不过不会变得更讨厌了……如果戳中了他的开关,还会相处得很舒服。
《快乐的科学》读后感(三):你在那,就好吗?
看着小学期在宿舍里看尼采的书时做的读书笔记,觉得很喜欢.只是,觉得太相似,反而对自己的处境无济于事.
看外国文学的初衷就是寻找共鸣.因为很多莫名其妙的想法,真性情,大胆,绝望,狂喜,无离头,全部找得见.觉得庆幸,我不孤独.
喜欢.
但是喜欢分很多种.有的喜欢让人想去接近,想去拥有.但是有的喜欢却只是知道它在那,便满心欢喜.前者是喜欢别人,后者是喜欢自己.喜欢别人身上自己的味道, 喜欢远远相望时那种心照不宣的喜悦,不孤独,不苟同,不勉强,不冷也不热,平淡得就像让我呼吸的空气.只要它在,就好.
不知道是过于自恋,还是自己根本就是处在了一个错误的环境里而无法喜欢与自己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我越来越多地被吸入后一种喜欢里.因为不安定而在人海中嗅自己的同类.
不安定.
最讨厌这种不安定的感觉.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信息爆炸.什么都可能是真,什么都可能是假.什么都珍贵,什么都无用.这种内心的不太平让我觉得流离失所.仿佛在家都很慌,像是在逃难.于是我索性跟着人潮,不努力,不挣扎,被人推着搡着.往前还是往后?谁知道.反正是在逃难嘛,总会是要损失一些东西的.
逃难.
就是这种感觉.逃难的最终结果总是不好的.总是使所有逃难的人变得一无所有.可是,这只是我的想法.他们还觉得这是一场盛宴呢,什么都无比丰盛.他们用野蛮的方式留住一切.什么速食文化,什么大众文学,一大帮人在吹嘘人性的美生活的美,仿佛这漫无边际的吹嘘可以留住人性留住生活.一大堆在感动,一大堆的文明.反而让一切美好变得不值钱.假作真时真亦假.
想为自己开一扇窗.对向墓地也好,对向大海了也好.只要听不见人的声音.也许那样我还可以做点什么.
但是啊,我多怯懦.我不敢,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热爱那些盛宴的对立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去热爱.我还处在我一个人的原始时代,用干了原始的方法,用完了本能,进化不了.心里一片灰暗,觉得大概走不出原始时代,这个物种就该灭绝了吧.
倒不如加入那疾行的人群,哭也好,笑也罢,进步也好,落后也罢,文明也好,愚昧也罢.就这样你推我搡地进入他们的下一时代.
这应该是个很安全的方法吧.足以遮掩我的怯懦.
只是,这样一条安全的路却让我越走越心慌.觉得自己很危险.我像是只披着羊皮的狼。时时露出马脚,而被人当作危险的东西。
《快乐的科学》读后感(四):痛苦和它的情人
不像其他哲学家如康德的长篇累牍和措辞深奥,尼采的哲学简短而丰富,关注某个深奥问题的态度就像洗冷水澡——快进,快出。(《快乐的科学》)这几年,我对生活的思考禁锢在一个“摆钟”之间来回游荡,时而欢欣,时而痛苦充盈。怀疑使我打破常规又无法冲破束缚,所以《快乐的科学》最初之吸引我的便是因题目中的“快乐”二字。
交织这本书的主旋律是痛苦。痛苦于尼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发现事物名称远远重于事物的本质,这件事曾经使我,而且一直使我异常吃力。”(《快乐的科学》)我读这句话时,深刻地了解到,连累自身的是别人的影响,是所谓同情、赞扬等别人的眼光以及以此所赋予的评价(如:地位、金钱、荣誉),他们异于个人内心世界并不断在传播中异化,却全然在人们眼中代表着事物本身,每个人包括哲学家都无法逃脱对这种集体情感的渴望。这便是尼采异常吃力的地方。他在期待一个真正欣赏他肯定他的时代。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在面对“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理智使他在内心驱逐了瓦格纳,使得“不再有声音理解我——就像一块永不下雨的土地。”(《权利与意志》)。可是“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自述里曾描绘他的经历是何等艰辛:青年时代,一片荒芜,衰竭,怀疑,冷漠;老年又不得其所,残暴的傲慢征服残暴的痛苦。对待世界的犀利使他遭受世间九成病态的人的蔑视,这又使他登至孤独顶峰。
痛苦催生了尼采在伦理学道路无敌意志的烈焰,并让这炽热耗尽。“巨痛作为怀疑一切的师爷,才是思想的最终解放者。”(《快乐的科学》)他用痛苦诊治痛苦促发激情,把痛苦看作蚊子叮咬且在所难免,以其道还治其人之生。他以酒神精神自诩,把“快乐的科学”比拟成心灵的萨杜恩节。他思考人生的方式是古希腊式的,尺度独有,气质癫狂,个性超然,信仰英雄,“在不幸之中犹保持和笑迎生活的信仰——促成类群的信仰。” (佩特尔普茨)于是,他探索真理的方式便是打破常规,以逆理驳论的方式,把一切都打碎重塑。一个疯子传达“上帝已死”的消息,无疑是痛苦挣扎的欢悦产物。在他眼中,基督教干了许多错事,宣传人自身其实很少感到巨痛的罪恶感,消灭激情,培养人们缺了宗教就缺少了一切的习惯。上帝爱世人也并不纯粹,审判强加于世人,世人必须相信上帝才能得到这份爱,这附加条件明显带着名誉性和侵略性。所以人不应该再活在上帝阴影里,而是该迈向自我,让意志战胜一切弱点。当然,他所谓的“人”是特指的“高贵人”,是一个有统治权的贵族,其本质上是权利意志的化身。(《西方哲学史》罗素)《快乐的科学》一书探讨了人性及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是站在反面视角进行驳论,在这细致思想就不一一阐述了。但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狂妄的追求真理的探寻都是基于痛苦,是痛苦的刺激,是在疯狂状态的把握。尼采不止几十次在该书中直接谈论痛苦以及痛苦所带来的巅峰时刻。他在前言中也多次提及,是痛苦迸发了灵感而受到希望的猛然震撼,健康有望了,被康复陶醉了。这明显可以瞧见尼采作为人本质上的弱点——对快乐的渴望,而非似“超人”。
理性使得哲学家走在思想的最前端,使得人们对他们过于言责苛刻,要求他们必须寻求到未曾发现地又能得到普遍情感认同的真理。但哲学家作为有缺陷的人,他们首先是柔情的,需要情感上的存在的信仰。能不需要吗?那就像尼采把痛苦转化为他一生一世的情人,带着痛苦攀登探寻真理之不朽精神的最高峰。
《快乐的科学》读后感(五):黄明嘉误译很多,很严重
这里是个缩水版,原贴在
举几个随便扫一眼看见的
-------------------------
第200节
黄译:
笑。——笑意味着幸灾乐祸,不过伴随着良心。
英译(以Kaufmann为例,参考其他英译):
Laughter. --Laughter means: being schadenfroh but with a good conscience.
(点评:with a good conscience不是伴随着良心,而是心无愧疚。)
试译:
笑。——笑意味着幸灾乐祸而无愧疚。
-------------------------
第210节
黄译:
勤奋的标准。——不必超过父亲的勤奋,这信条使人致病。
英译:
Moderation in industriousness. --One should not try to excel one's father's industriousness; that makes on sick.
(点评:标题是“勤奋的Maaß”,Maaß相当于中文说凡事要有个度的“度”,英译moderation显然更贴切。后面的句子黄更是完全译反了。)
试译(咆哮体):
勤奋的度。——跟爸爸比勤劳的人你伤不起!!!!比了会死有木有!!!!
-------------------------
第224节
黄译:
动物的评论。——我担心动物把人当成同类,当成危害无穷、失去了动物正常理智的同类,当成会笑、会哭、荒唐和不幸的动物。
(疑问:动物把我们当成这样那样的同类,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动物的“理智”也很奇怪。)
英译:
Animals as critics. --I fear that the animals consider man as a being that has lost in a most dangerous way its sound animal common sense; they consider him the insane animal, the laughing animal, the weeping animal, the miserable animal.
(点评:黄犯了很多错误。Ich fürchte (I fear)相当于I'm afraid,是委婉表达,不是真的担心,但黄译出来的是后一种感觉。Consider译作“认为”更确切, 译作“当成”或“看成”都容易被误解。“危害无穷”云云本身是误译,而且黄还搞错了句子结构。黄还擅自改变了最后几个形容词的次序。最后,“评论”不能表达批评、批判的意思。)
试译:
动物作为批判者。——恐怕在动物看来,人类已以一种最危险的方式丧失了健全的动物心智;在它们看来,人是疯狂的动物、会笑的动物、会哭的动物、悲惨的动物。
进一步解释见原贴。
------------重大错误分割线-------------
第115节
黄译:
四种错误。——人一直在接受本人错误意识的教育。第一,他看自己总是不完美;第二,他给自己附加臆造的个性;第三,与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方面,他觉得自己处在一个错误的地位;第四,他总是创造新的财富,并且在一个时期内认为这财富和永恒的、必须的。这样,占首要地位的,一会儿是这个欲望,一会儿是那个欲望,而且因为他的看重,这些欲望全都变得高尚起来。我们若是无视这四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我们也就无视人道、人性和人的“尊严”了。
英译:
The four errors. --Man has been educated by his errors. First, he always saw himself only incompletely; second, he endowed himself with fictitious attributes; third, he placed himself in a false order of rank in relation to animals and nature; fourth, he invented ever new tables of goods and always accepted them for a time as eternal and unconditional: as a result of this, now one and now another human impulse and state held first place and was ennobled because it was esteemed so highly. If we removed the effects of these four errors, we should also remove humanity. humaneness, and "human dignity."
(点评:黄译几乎没有一句是对的,就不一一指出了。愿意看英文的同学自己对照,懒得看的请直接对照试译。)
试译:
四个谬误。——人是被他的错误铸成的。第一,他永远只看到一部分自己;第二,他赋予自己种种虚构的属性;第三,在动物和自然界中,他把自己置于一个错误的等级上;第四,他认为是善的东西(table of goods)在不断变化,但每次在一段时间内他都认为当时他认为是善的东西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善:于是,这样那样的人类冲动和状态因为人们的推崇而变得高贵,先后占据了至善的宝座。如果我们消灭这四个谬误的效果,我们也就消灭了人性、人道和‘人的尊严’。”
进一步解释见原贴。
LZ以自己的智商担保,只要你认真通读一遍英译,再读写谱系之类的成熟著作,会觉得以上的解释很自然,很尼采。黄的误译说明他要么没有读书(不是没有可能,很多翻译是摊派给研究生去做的),要么就是尽管读了但……不行(也不是没有可能,他只不过是个教德语的)。
------------重大错误分割线2-------------
第109节最后两句“When will we complete our de-deification of nature? When may we begin to “naturalize” humanity in terms of a pure, newly discovered, newly redeemed nature?”,黄给译成“我们何时方能去掉大自然的神性呢?我们何时方能具备重新被找到的、重新被解救的纯洁本性而使人变得符合自然呢?”第一句尚可,第二句,LZ只能说是一个奇迹,不知你们信不信。其实LZ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