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风波》影评摘抄
《二胎风波》是一部由穆赫辛·阿卜杜瓦布执导,Soheil Abdi / Elham Abdolahi / Pooneh Abolkarimza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胎风波》精选点评:
●能看到一点点伊朗的民风 但也是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的
●伊朗电影真是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啊。围绕性别,阶层,社会的生育焦虑,是不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我觉得德黑兰太像北京,但是中国电影已经被伊朗甩开太多条街了。
●介绍中说“这是一对感情甚笃的伊朗中产夫妻面临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故事”,我不解:租住在德黑兰地下室算是伊朗中产?感情甚笃,不充分沟通丈夫就几次硬生生地拉着妻子去打胎?我看不到丈夫对妻子的一丁点尊重,男权意识好重。我从片中解读的是丈夫的自私,妻子的坚强和隐忍。他俩觉得他们很爱彼此?
●片名翻译不好,Being Born翻译成二胎风波给人一场闹剧的感觉。现在时的出生,结合故事结尾,更引人落泪,爱情在家庭和社会的大环境下的无能为力,让人动容。But mother love is still over the society...
●2017 #SIFF# 5. 很“伊朗”的一部电影,也有点像法哈蒂的路子,现实主义。继续从家庭的小角度切入社会议题,德黑兰与小城之间的不同、男女之间的不同、两代人之间的不同…爱的消散,很多时候不是不爱,而是大家追求的不一样。全场爆笑点出现在十四岁女孩说要移民韩国,找姜栋元结婚:)
●很喜欢伊朗片里透出的“冷静” 但不乏思考。
●最近看的所有伊朗片主角都是问题重重 通篇大声吵架 伊朗女人全都是纠结的金刚芭比,也要忧心堕胎的道德性 是否生育也是个人选择 养老 孤独和冷冻卵子也被拿出来讨论 男人们永远在盖楼 和阿巴斯那时代真是变化几多 就像我们的三毛和秋菊们大跨步进入了新时代
●结局怎么回事 我以为儿子太闹心 最后还是再生一个 终究还是低俗了
●真实而残酷的生活。
●#SIFF#15/17+1 衝突還是有點不夠深入…台詞追得腦仁疼!
《二胎风波》影评(一):平淡的悲剧
英文名Being born,“二胎风波”乍一听还以为是国产片。一出平淡的悲剧,追求艺术梦想在德黑兰奋斗的两个人,所有的矛盾在第二个孩子出现时突然爆发。伊斯兰教背景下堕胎隐晦而不可言,却被人口口相传莫名增加了双方的压力,受过教育的双方追求家庭关系的平等却又止步于“你拥有这个国家所有的权利”。德黑兰的妇女还能围着五彩的头巾在校任教,舞台上表演,家乡的妇女全黑罩袍也是鲜明的观念对比。梦想难以折现从关闭的咖啡店开始,到父亲家旅店的花园。
没办法说谁对谁错,为了梦想放弃一切的父亲,为了孩子放弃一切的母亲,都是个人选择。
最大的悲剧就是对彼此的不妥协。
《二胎风波》影评(二):对人类生育的思考,从伊朗到全世界
2016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有一部非常有话题性的作品,来自伊朗的《Being Born》。本片导演莫塞.阿卜杜鲁瓦哈布(*日文音译)出身纪录片导演,2010年时曾凭借长篇处女作《Please Do Not Disturb》在全球30多个电影节上映,斩获10个奖项。
本作中,家住德黑兰的中产阶级夫妇帕里和法哈德是周围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丈夫法哈德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导演,妻子帕里是优秀的舞台剧演员,两人育有一子。帕里意外怀孕,处在事业重要阶段的两人共同决定打掉这个孩子。然而在即将实施的时候,帕里开始动摇。对于新生命的态度和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考量导致两个人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在无数次的交涉失败后两人之间也无法避免的产生裂痕。最终妻子帕里决定靠自己和父母的收入独自承担抚养第二个孩子,法哈德选择尊重妻子想把孩子生下来的愿望,但两人未来的关系仍然是迷。
本作属于当今伊朗电影的主流风格,绵密紧凑的对话营造了一种非常贴近真实的紧迫感。特别是本作涉及到的堕胎话题,时效性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情节推动线索。作品中相当多的对话场景都发生在开车的过程中,也是为了增强这种紧迫感而有意为之。导演莫塞纪录片导演的出身使得其看待社会问题时候的角度和切入点非常准确老到,且趋向客观。在本片中,在堕胎与否的问题上女性的母爱确实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是片中男方选择自己事业的行为也被导演放到了一个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私的高度来探讨。这也使得其有别于过去的同类题材作品。
此外,从这个电影中外界也可以看到,伊朗近年来的诸多变化,关于宗教,关于人性,关于生命,这部电影的价值远远超过“伊朗故事”本身。本片的制片人亚古比特别叫板希拉里和“一位名字不值得提起的美国政客”: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已经超过了70亿,关于如何看待新生儿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全球问题。
《二胎风波》影评(三):挣扎与逃离,没有答案的生活仍在继续
前几年就开始关注伊朗的小成本影片,静静地叙述,影片结束于继续延续下去的生活之中。
德黑兰,一个繁荣发达的大城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想干出一翻事业扎下根来,努力,认真,却不一定会赢。
中产阶级在这个城市里忙碌,奔波,攒钱为了供一套房而生活拮据。(官方剧情简介并不好,甚至用了无忧无虑这个词),从头至尾,在这部影片里,都没有半秒这样的讯息。
法哈德和帕里就是这无数中产阶级里的一对,影片一开头就是法哈德带着妻子帕里去诊所堕胎的一幕。法哈德是一个电影导演,帕里是舞台剧编导兼演员,两人都有着自己专注的事业,虽然生活并不宽裕,租房生活在一间地下室公寓里,但他们在这繁忙城市奋斗了十几年,伸到这块土地上的脚终于生根扎向了深处。他们筹款签约购买了一套在建的公寓,一切似乎都在向他们努力的方向迈进,当得知了意外怀上孩子的事的时候,两人在不要二胎的事情上是达成一致的,所以便是开头影片里的一幕。
在伊朗,堕胎尚未合法化,因此可以接受这些手术的诊所都是违法操作的,而且要价高昂。在万般困难下找到诊所后,帕里的药流没有成功,疼了一晚上,胎儿却牢固地扎在她的体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哈德越来越着急,帕里越来越犹豫,即将迎来一个新角色将会有一个职业上升期的帕里痛苦煎熬,试图向不要孩子堕胎过一次的女伴征询她的想法。然而当一个人试图向周围的人询问一个自己可以借鉴的答案的时候,其实自己心中早就有答案了,越是找理由说服自己,自己内心那个答案反而会越来越清晰。
法哈德在片子里的好多话都直打人心,他不顾一切地,焦虑地,想让妻子堕胎都是站在完全理性及现实的角度。
“这个国家需要我们为自己的孩子操心到70岁。”
“我们也只有一次人生,我们也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不是吗?我们能不能也能每个月存些钱下来,去度个假,放松一下,过一些自己想过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自己无法决定,让生活来决定吧!”
“帕里,生下来至少6-7年你都无法再正常工作。”
“我的母亲已经死了,你的父母又不在这里,谁来照顾孩子。”
“我们要给儿子花钱请家庭教师,要偿还贷款,剩下的已经没有多少了,我们是否有能力负担这样的生活?”
帕里来自于伊朗一个小城市,家庭富裕,生活条件优渥。当她最后带着腹中孩子逃离了和法哈德的家的时候,当她坐在出租车里流着泪谢绝了邀请她出演一部新剧女主角的时候,她便放弃了与这座城市的最后妥协。
也许出于宗教信仰的不忍,出于一个母亲的仁慈,更也许是对自己来自于一个富裕家庭却因为生活的窘困无法在德黑兰这座大城市落脚甚至生孩子这件事的反抗,她无法忍受面对现实的残酷。
逃回家的帕里,保住了孩子,追随而来的法哈德同岳父吵了起来,面对可以被提供的未来有保障的优渥生活的唯一代价就是离开德黑兰,同帕里一起回到这里,开始一切。
法哈德不同意是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和最后挣扎。
帕里的父亲对自己的女儿说:“你说你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让你去过了,可是现在过成了什么样子?”
他又对法哈德说:“她难道不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吗?”
作为一个父亲,他说的全对。
法哈德和帕里的日子过错了吗?他们奋斗着挣扎于德黑兰,婚姻濒临死亡于德黑兰。
青春期的儿子,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的堂兄弟的咖啡店,房东老人靠着房租悠闲度日的生活,细节的穿插无一不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实境。
在这个城市里,梦想和努力并不一定会如你所愿,孩子与生活的繁琐对成人追求自我实现,事业成功的冲突。
如那个开咖啡店的秃头说的话:“你只能拥有生活的一部分,有了这就没有了那个,不可能全部都得到。”
德黑兰:虽然是一个穆斯林的城市却不乏现代的思潮,不满女性在这个国家的地位,不戴头巾也不会是件过分反宗教的大事。有些意识正在苏醒却尚未提上台面。
以上对话及独白都来自我的记忆,不能保证完全精准。
影片结束了,帕里带上了儿子回自己老家,对留在德黑兰地下室的法哈德说,我可以让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学校,父亲也需要我帮忙他的事业,我可以在当地给你谋求个好的机会,如果你愿意,下次交房租的时候,告诉我,我可以帮忙。
末尾法哈德看着自己剪辑的片子,那最后一段独白不止于德黑兰: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是摄像头,超市里,街道上,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堆钢筋水泥里。。。。。。
帕里和法哈德对这座城市的无法妥协转而成为夫妻间无法妥协的一个重要冲突,帕里的走究竟是对德黑兰的妥协还是不妥协?法哈德的留对这座城市的妥协和不妥协?似乎都可以成立。 一个本来就不应该留在这里的人走了,这可以算是她妥协了,接受现实,回去了,也可以看做是不妥协,不要在这个城市里过蝼蚁一样的生活,所以反抗,回去了,丢弃了这座城市。一个坚持留在这个城市的人,过得并不算理想的生活,依然留下了,坚持留下是对这座城市的反抗,留下继续这样的生活也是对这座城市带来的这种生活的一种妥协。这么看,颇能玩味。
压抑便是法哈德眼里看到的德黑兰,他的这部影片同帕里编导的舞台剧被剪掉的内容一样, 面对真实的时候,我们只能给观众呈现遥不可及的快乐及虚构,主流是需要被歌颂的,因为面对真相的时候我们依然无法选择,美好和欢乐可以让人躲避与希望。
影片在没有结束的故事里戛然而止,然而这就是生活的延续性,谁都无法提前给生活安上一个戏剧性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