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3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是一本由[法]洛朗斯·斯基法诺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精选点评:

  ●法国人写的意大利电影史 角度略奇怪 但得到了大致风貌 我们看世界影史觉得战后意大利就是新现实主义 其实只是少之又少总体上没有票房的几部 褒扬它不过是意义使然 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贝托鲁奇也貌似根本不那么重要 好多导演好多电影完全不知道 信息量有点大 笔触不深

  ●意大利与美国精神

  ●¥

  ●一般吧 条理还是有……

  ●这个不错的 去看 写柴伐梯尼的那些文字 这个人好美好 意大利这样的国家 还是快乐的

  ●扯上历史我总是能看下去的

  ●跟现下的中国电影界何其相似。

  ●信息量太大无法消化。翻译不好。

  ●看到这类流水账兮兮、急吼拉吼罗列片单的文章,终归是没什么好感的,觉得写的人也就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罢了,端着一副“不想和你多聊,我们分手趁早”的架势。但也分场合,比如像今天这样,一个无精打采的周日的上午,外面还淅沥嗦啰地下着雨,翻的时候没啥心思,碰巧又发现了这么多没看的电影,就好像又拾到了一个“活到XXX的那一天”的借口。

  ●我是影迷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读后感(一):应付老婆的性格和对付老婆的武器

  意大利电影和他们国家的美女索菲亚•罗兰或者莫妮卡•贝鲁奇一样,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意大利有《天堂电影院》和地狱一样的《索多玛一百二十天》,也有最喜欢的《三个男人一条腿》的人间。

  因为看《三个男人一条腿》使我对意大利人充满了好感。他们赖皮、天真、自得其乐,而且充分的运用这样的性格去应付怕老婆以及老丈人的心理,若不然婚姻家庭生活真是绝望。可一旦真的被逼急了,他们也有魄力彻底转身,义无反顾,去寻找新的世界。电影中的三个男人展示的是意大利式的幽默,可是就象是你身边的家伙。

  看这部电影还是在90年代VCD的时代,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分成两张光盘。我保留了很久,看了很多遍,最后盘面上都是划痕。之所以如此珍惜,对这样细致入微出神入化反应出平常人性的电影一贯共鸣之外,还可以以备不时之需,放给老婆看看,让其有所悟。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读后感(二):【读品•浅尝】赖璐璐:自行车与手工电影

  用手工(artisanal)一词来形容意大利电影,看似应和了眼下复古潮的风生水起。你会想到米兰的皮包匠,在世代相传的手工作坊里慢条斯理,制作出让大票名流排队订购的名贵箱包。幸或不幸,意大利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并不似该国时尚工业般叱咤风云。但,或许因其内蕴了精致手工制作之精髓,那不勒斯电影不时予人以惊鸿一瞥或若隐若现的高贵感。正如1945年以后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尽管造成的冲击十分有限,但它的作品和美好的构想在今天依然能够产生共鸣”。

  法国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渊源自不必赘述,单单德西•卡的一辆自行车就已激荡波澜无数。直到今天,仍有电影人(如贾樟柯、王小帅)在惦念《偷自行车的人》带来的最初影像震撼,并以此为灵感之源创作中国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而不久前某外籍导演来华拍摄其长片处女作,竟也设置了“自行车被偷”桥段。片中台词显然延续了当年安东尼奥尼力求摆脱自行车时所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被人偷了自行车的人头脑和内心中存在的东西……”。

  模仿与再版终究难超越经典,而取其精华之后“背叛”却能带来更多惊喜。一如当年被意左派影评界斥为背叛者的安东尼奥尼与费里尼,他们曾在罗西里尼手下做编剧与副导,而后却各自开辟了现代性电影的新地标。

  有意思的是,二位大师的成长轨迹却正暗合意大利电影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业培训方式。没有横空出世的大师,《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在书末附上的“谱系树”便生动勾勒了意大利电影大家庭的师承门第。在现今大制片厂流水线运作的电影工业时代,逐渐消失的手工电影或许只能在缅怀时被想起,但其“名贵度”却历久弥新。

  [法]洛朗斯•斯基法诺著:《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王竹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20元。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读后感(三):歌剧和电影之后是什么

  “19世纪的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形式是歌剧。民主文化在意大利是通过歌剧体现的,而在欧洲其他国家,则是由维克多·雨果、拜伦、密茨凯维支和普希金的文字表达的。”

  如豆瓣同好在书评中所说,这本书的开场白“华丽而吸引”,我完全赞同,甚至我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这句开场白。

  实际上,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甚至文化史离不开从托托到新现实主义巨匠们到帕索里尼到贝里尼这一脉络清晰的意大利狂想曲。直到今天,一代代世界各地的真牛逼假装逼和假牛逼真装逼WHATEVER的导演才俊们还在不断地汲取着意大利电影丰沛的营养。

  但站在21世纪回望,这一结论好象有些武断。因为作者把八十年代后半期到九十年中后斯的意大利电影哀叹为“黑暗时代”。黄金时代似已终结。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1990年代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形式是什么呢?意大利文化通过什么方式能产生出全球影响。

  想来想去,想起两样东西。足球和时装。回想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开幕式,只有两样主题,足球和时装,其实在那个时间意大利人已经意识到意大利的当代文化已经不能再靠德西卡罗塞里尼们来标识了,只能继续拓展,足球和时装!

  当瓦伦蒂诺、费雷、卡瓦利、范思哲们的时装被作为艺术品进入博物馆鉴赏高度时,我们已经不能把时装当成“衣服”了,它和电影、雕塑、建筑一样,成为意大利式审美的真切表达。

  在足球方面,意大利的足坛生态生动体现了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生态。以伦巴底大区为首的北方城市长期垄断着意大利的经济命脉,而南方的那不勒斯和巴勒莫永远不能摆脱被人低看一眼的江湖地位—“那些南方人”。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意大利最强的球队都在北方,尤文图斯、AC米兰、国际米兰分别代表了意大利的产业基石—汽车、传媒和能源。而贝卢斯科尼本身就是鲜活的成功跨界样板。还能有比足球更生动体现意大利民主文化的方式吗?

  我想,it is fair to say,1990年代至今的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形式是时装和足球,民主文化在意大利是通过时装和足球来体现的。

  --------------------------------------------------------------------------------

  附:前段时间看了本书,叫《论证是门学问》,而这本书就是体现这门“学门”的样板,全书没一句费话,开篇给观点,接着论证,全是干货。1945年后的意大利电影没法儿比这本书更简明扼要、丰满给力的了。

  欧了,五星!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读后感(四):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

  开场白华丽而吸引:19世纪的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形式是歌剧。民主文化在意大利是通过歌剧体现的,而在欧洲其他国家,则是由维克多·雨果、拜伦、密茨凯维支和普希金的文字表达的。……虽然威尔第的许多歌剧都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他的歌剧却表现出清晰的民族性与人民性……《情欲》维斯康蒂的著名片头就引起了观众对威尔第作品的深深共鸣……20世纪,电影继承了歌剧的文化使命。

  之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文字。

  一、年代

  1、1945~1948年

  战后,审查机构和政党组织未完成顺利重组,此时,用卡尔维诺的话说:这是众多声音的汇合,主要是来自边缘领域的声音,是对多姿对彩的意大利,对鲜为人知的意大利的多角度的发现。

  剪辑师马里奥·塞兰德雷首次使用“新现实主义”来形容维斯康蒂的革命性特点。

  1945年起,“新现实主义”被用来指所有处于断裂期的影片,人们常常把他们和悲惨主义的画面联系起来,大部分导演拒绝使用这一名称,只有柴伐蒂尼接受并吹响了集合号,他成为新现实主义事业的先知和最顽强的捍卫者。

  2、1948~1957年

  冷战的紧张局势,政府对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谋杀,粉饰太平、安抚民心的电影成为政府的帮凶。好莱坞电影对意大利影片形成强大冲击。

  3、1958~1968年

  意大利电影的黄金时代。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衰落促成了意大利电影业的发展,国内每年摄制长片240余部,西部片迅速取代史诗片,情色片又很快取代西部片。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以及意大利新电影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的荣誉,激励着制片人投资年轻导演,走上冒险之路。

  整个60年代都处在维斯康蒂、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影响下;帕索里尼的出现形成了新的核心,是另一种电影语言的诞生,并与新现实主义保持距离。“为了穿透事物,必须创造新的眼睛。”(塔维亚尼)

  复兴和危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用尽了资源,英雄、神话、穿插短小喜剧等等,都使用过了,还能使用什么呢?

  这十年,儿子电影和父辈电影分道扬镳,商业电影和诗意电影、直白话语和隐喻寓言共同发展。“摄影机既是我们的认识工具,也是我们的武器。”(布鲁内塔)

  4、1969~1995年

  电影的黑暗岁月。1975、1976年公认为意大利电影急剧衰落的开始。(P·杰尔米、德·西卡、维斯康蒂和罗西里尼分别于1974、1975、1976、1977年与世长辞,1975年帕索里尼遭暗杀)

  电视对电影的冲击,导演开始去拍电视片;恐怖主义活动使意大利陷入混乱;好莱坞电影再次侵入及观众对美国电影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影不是讲过去就是说未来“我使用历史题材,但我不拍历史片,我拍的是伪装的历史片。因为,事实上,我们无法用电影的方式来表现历史:电影只有一种时态,即现在时。”(贝尔托鲁奇)。

  一段时期,意大利电影从世界电影十大影片的名单上彻底消失。直到1995年,安东尼奥尼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5、保卫意大利电影并似乎看到希望,因为作者说“在意大利,电影专业的学生从未向今天这样热情澎湃,也从未出现过如此多的试验作品”。

  二、新现实主义和喜剧

  1、什么是新现实主义?

  至今仍难以确切表述它的性质、范围和持续时间,也无法给它一个定义。

  “新现实主义把猫和狗装进了同一只口袋。”(安德烈·巴赞)

  “意大利电影的现状都是建立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之上的。”(利诺·米奇凯)

  “新现实主义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明,我们不写小说,而是创作编年体。”(达米科)

  “新现实主义就是生活本身的诗。”(德·西卡)

  “新现实主义到底指什么?在电影界,这个词用来指新近出现的‘意大利流派’。这一术语把那些认为诗意来源于现实的电影人聚集到一起。这是一个开始。在我看来,它正逐渐变成一张荒诞的标签,像刺青那样贴到我们身上。它成了界限、法则,而不是一种方法,一个时刻。而我们难道已经需要界限了吗?(维斯康蒂,1948年12月)

  2、喜剧

  始终是喜剧确保了意大利电影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继续生存。在意大利没有任何其他电影类型如喜剧这样经历幸运、繁荣和持久。数十年,喜剧演员获得最高的报酬。喜剧既不背叛任何一种电影表现形式,又是朝三暮四的,参与进各类表现形式中。

  伟大的喜剧演员:托托。

  *这本书是概述式的,使用“()”和“——”十分频繁,读起来特累(是指看得累、找得累而不是思考得累),过眼云烟,所得不多。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读后感(五):影像在历史中前行

  笔者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影史上很多著名导演的名字里都带有“尼”字: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南尼•莫瑞蒂、罗伯特•贝尼尼等等。名字的相似并非偶然——他们都是意大利人。从这些“尼字辈”的导演就可以看出,战后意大利的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就是一本介绍战后意大利电影史的著作。

  《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以下简称“《1945》”)的作者是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的电影学教授、意大利电影专家洛朗斯•斯基法诺。作为一本不到两百页的电影史著作,它不可能详细分析每个导演和每部影片的艺术特色,因此把它当电影理论或影片分析来看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不过,这本书紧紧抓住电影史作为一门史学的特点,把时代背景和关键人物放到突出位置,用简练的笔墨勾勒了意大利电影在五十年(1945-1995)中的发展历程。对喜欢意大利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史学著作的目标之一是重建历史情境,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1945》这本电影史著作也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作者详细记述并分析了每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电影发展的影响。例如讲到1958-1968年意大利电影的空前繁荣时,作者分析了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城乡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差距的拉大对费里尼、帕索里尼、贝尔托鲁奇等导演创作题材的影响,也描述了政治缓和、宗教自由的气氛如何给电影工作者留出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的相对衰落如何给意大利电影留下了市场机会。这些都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乃至当局文化政策的深刻影响。同时,作者也以史家的专业眼光告诉我们一些通常被忽略的历史事实。例如,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1945-1948年的意大利电影,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辉煌成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时期拍摄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并不占多数,备受观众欢迎的新现实主义影片也不多,很多我们今天奉为经典的影片在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观众的认可。当时的观众喜欢的,反而是我们今天看来没什么重要性的大众电影和滑稽喜剧。这让我们看到艺术发展规律的复杂性。通过这样的描述,作者引导我们以当时人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以获得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图景。

  对于电影史上关键人物的介绍,作者不仅简要阐述了他们的艺术风格,而且着重介绍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导演,大多是在摄制组中作为前辈导演的助手成长起来的。这是传承电影传统的一种方式,对于电影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书的最后,作者还附了一张树状图,用来描述意大利电影大家庭的谱系。又比如,柴伐梯尼作为电影史的重要人物,以编剧的身份影响了很多导演的创作理念,作者对此也作了介绍。在分析重要导演的时候,作者经常以文化批评的方式揭示导演的风格与社会背景和集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于帕索里尼,作者总结了他对罗马郊区流氓无产阶级的关注,同时引用他的书信表明他通过反对理性主义来反对资本主义的主张,揭示了帕索里尼“原始现代性”的特征。这样的分析方式使得艺术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时代和历史中呈现出个人理念形成的清晰轨迹。

  另外,作者也强调了意大利的喜剧(滑稽短剧、时事讽刺剧、荒诞剧)传统对电影的影响。在各个时期,我们都能看到喜剧风格在电影中的体现,也因此产生了很多广受欢迎的影片。这也对我们利用本土资源发展艺术事业留下了很多启示。

  总之,《1945》的作者行文中处处显示着史家的专业眼光,很多论述都是若非对意大利电影史乃至整个艺术史和当代史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所不能做出的。

  读完这本书,我们也会想到中国电影和意大利电影的关系。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这跟战后初期的意大利社会非常相似。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真实记录普通人痛苦和遭遇的影片——从《本命年》、《秋菊打官司》到第六代导演的很多纪实性作品——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奠定的写实主义传统有明显的关系。同时,我们的这些导演也和当年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一样,同时遭受着来自政府的严苛审查和商业的庸俗化两方面的猛烈冲击,可谓腹背受敌。不过,好在新现实主义运动在电影史上的崇高地位让我们看到,真诚的艺术创作自有其前途,真实记录大时代的电影一定不会在历史中缺席。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把1969-1995年的漫长年代叫做“黑暗年月”,历数了这个时期政治动荡、行业垄断等种种状况对于电影创作的不利影响,并引用了影评家L. 米奇凯的话:对于这位“泥足巨人,我们能做的只有向它哀悼了。”不过,正如另一本电影史书籍《电光幻影100年》的前言所说的那样:“‘电影将死’这句口号早已不新鲜了。一个世纪以来,不断有人用舌尖舔着电影的身体,感受到它逐渐冰寒的体温,惊悸仓皇地呐喊出它即将断气的话语。”可是,在21世纪初的今天,我们看到电影的生命力仍然旺盛。在米奇凯写下向意大利电影哀悼的话之后,这个国家的电影仍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仍然有萨尔瓦托雷斯、南尼•莫瑞蒂、罗伯特•贝尼尼等新一代导演在国际上获得大奖。《1945》的封面是南尼•莫瑞蒂导演的工作照,他坚定的目光让我们从中读出了信心。我们相信意大利电影一定能走出黑暗年月,世界电影也一定会继续发展,因为观众需要电影。影像必定一如既往地在历史中前行。

  http://news.sina.com.cn/c/2007-01-18/161112073856.shtm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