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变》读后感摘抄
《婚变》是一本由(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变》精选点评:
●在拉格洛夫短小质朴的故事与人物之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精神闪光让人为之一振,我总是期待在她童话般的故事里面埋藏的那些关键性的扭转。
●北欧的女卡夫卡
●这本书很好:严肃 高尚 安宁。 她是一个熟知黑暗,仍坚持明亮的女人。 我喜欢《飞船》和《婚变》
●真希望我们生活的社会也能够也这样高尚的道德标准!
●有些篇章让我想起王尔德。也知道一点都不像,不知为什么会想到。王尔德的美很冷,拉格洛夫笔下的残酷现实里却有她柔软的心。
●八错
●大部分我之前看过,再看一次不得不感叹瑞典女性地位之低,所以我是不喜欢这些故事的
●异域的血。
●故事链条中的一枝。
●类似于简单的童话故事。
《婚变》读后感(一):非常喜欢平和而恬静的文字
《婚变》只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其实有很多故事,应该说每一个都很精彩,比较喜欢的是阿尔内和那两个孩子的故事,还有就是那个圣诞节森林花园的故事,很值得回味。
文字间散发着淡淡的宗教的宁静和平和,即便是悲剧,如那走向毁灭的两个孩子,也给人以些许慰籍,因为那里存在着主的恩典和荣耀。
顺便说一下,对于这样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竟然关注的人很少,此书可以说非常之滞销,此书仅区区6000册印数,卖了几年都还有售,而且在很多网络书店都可以低于五折的价格买到,便可见一斑。国内除了《骑鹅旅行记》,对于其他作品关注的不多,译作也不常见。不过作者的另外一本作品集《阿尔奈先生的钱》,却是难得一求,非常想一睹为快。
《婚变》读后感(二):虚幻却真实的世界
买下这本书全然是因为在当当上无意发现的活动,这本书1折,仅仅1.9元。
拉格洛夫对我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名字,买下它的时候,没想过会喜欢。
然而第一个故事就让我懂得,这会是本让我喜爱的书籍。
诚然,里面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带上了一点虚幻的宗教色彩,然而它向我们展示,却也是个真实的北欧世界。如同漫天飞雪里怀揣的蜡烛,温暖的不仅仅是你的身,更是你的心。
《亡命之徒》是个让我喜欢的故事,那个森林里神秘而绚烂的花园,野蛮却不失淳朴的强盗一家。
《金银财宝》令人感触,看完故事后足以让你回味良久,爱情、亲情、友情、复仇、挣扎、痛苦,伊莎莉的悲伤。
《婚变》带来小小的幸福错觉,你仿佛可以看见那个心灵如此美丽的女子,为了爱可以付出的一切。
物超所值的一本书,买对了。
《婚变》读后感(三):婚变
从老太太去世至今,小说趣味历经多变,以口味刁钻的现代读者来看,老太太实在不是一个特别挑眼或突出的作者,虽则很多人都有过童年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美好经历,或者作为一个童话作家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更深入人心。《婚变》的故事里多多少少都带着童话的气息。拉格洛夫不善长艾米莉·勃郎特式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小城畸人》捕捉激情的力量,但她的故事都带着独特的清淡味道,死生、善恶之类意义重大的词语消融其中;全知全能的视角笼罩整篇故事,将读者带进她营造的种种人世环境。
对比一下《艾格泰老妇人》和恩德的《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你很难怜悯那个每日做苦工的老妇人。拉格洛夫的故事里的人物缺少点东西,可能是因为高悬于拉格洛夫笔下人物头上的上帝与信仰之光太过强烈,对美德的追求又搀杂着难以说明的利他主义。《金银财宝》里作者用熄灭爱情之火来成全女主人公道德的完美令人厌恶,也许那些死去的灵魂只能折磨道德感强的人。
《婚变》读后感(四):爱与救赎
冷酷的杀人犯阿尔奇真的爱可怜的孤女伊莎丽吗?
他接近伊莎丽似乎毫无道理,因为后者是他血腥大屠杀的一家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她对他恨之入骨,尽管一开始并不知道他就是凶手。他应该远离她为妙,交往多了,难免会露马脚,伊莎丽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他的真面目。如果仅仅是因为无聊,想解闷,完全可以选择别的女人,而阿尔奇却偏偏去哄骗伊莎丽的感情。只有恶魔才这样欣赏把玩自己的罪恶。
小说里有许多闹鬼的情节,被屠杀者的鬼魂缠上了阿尔奇,他那残忍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不过这部小说似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鬼故事,阿尔奇的不安另有原因。恶魔也会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不安吗?会,书里给出的答案,就是他渐渐地爱上了伊莎丽。这爱来自于微薄的同情、小姑娘纯洁的感情,或许还有久久不能离开冰雪封冻的港口、被困世界尽头一隅小镇的寂寥。
阿尔奇要用爱来赎罪。可是他要去爱的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恨他的人,也是他最没资格去爱的人。
当伊莎丽知道自己的爱人就是切齿仇人的时候,她也受到亡者鬼魂的纠缠。仇恨如何能与爱调和,痛苦的挣扎实在是惊心动魄,最终,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
阿尔奇被绳之以法前,他抱着伊莎丽的尸体,念念不忘要带着她离开小镇,给她幸福。
《婚变》读后感(五):【读品•浅尝】周鸣之:婚变——拉格洛夫中篇小说选
拉格洛夫因其特出的贡献和“高贵的理想主义”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或许她本人并没有想到,在随后一百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她都只被当作一名童话作家。
手头上这本《婚变——拉格洛夫中篇小说选》似乎也走了童话书一路。虽未言明童话二字,但书中幼稚、粗糙、不明意图的插图却泄漏了底细。但是翻到插图背面的文字,沮丧却又能一扫而空。只一小段,心灵的奥秘与悲哀便和盘托出,人生在故事中举重若轻。
故事虽说是虚构的,但拉格洛夫却很乐意给他们赋予现实的底本。于是,故事并不总是愉快的。《飞船》便是一个奇特的悲剧,两个纯真的好孩子一路被命运抛掷出了正常的轨道,怀揣梦想葬身大海;而《被罢黜的国王》则讲述了人性普遍的悲哀、被关注的渴求与得而复失的隐痛。且不要说作者如何残忍,正如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命运前进的方向,好与坏、喜与忧,本就各自参半。
可见拉格洛夫的理想主义高贵品质并不意味着她要把故事说得如何完满和谐。正相反,她似乎更乐于在关键时刻,将她笔下的人物丢到一个生死抉择的境遇中去,这一点,又颇像现实主义作家了。然而拉格洛夫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笔下的人物总饱含着的充沛的精神力,尽管他们可能并没有能力掌控这种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会将他们引向毁灭性的灾难。但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自给自足着,直到精神力的迸发在一念之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人生的跌宕或灿烂也由此呈现而出。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著:《婚变——拉格洛夫中篇小说选》,余杰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11月,1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