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后读后感锦集
《肩后》是一本由弗朗索瓦兹·萨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肩后》精选点评:
●晚年的自我回顾
●对她的书没了兴趣。
●从这本随笔可以得知,她的文风是华丽虚幻的,带有浓厚的放过味道,她的人也是优雅及自由的,两种都是我喜欢的样子,但是我应该先去阅读她的作品,再来看这本半自传的随笔,也许会更有乐趣。
●萨冈你很迷人...但有的书真让我烦...
●了解萨冈著作的大纲,本身的文学价值有限
●有点让人不知所措的翻译~
●很少有人这样做过,评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成集。
●98
●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好!
●我喜欢她的文字。
《肩后》读后感(一):幸福着并痛苦着
常言道,我们整个一生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生活。萨冈像极了我们80的一代,有被别人被社会肯定的渴望也有对自己生活中的疑问迷茫。80年代的生活精神历程也是如此,从众星捧月似的回头去看,读萨冈就是读自己,读萨冈就是只可意会也可言传的无比美丽。
《肩后》读后感(二):四十五
昨天看《你好,忧愁》今天看《肩后》
18和63中间差45年
一个瘦弱的女孩子和一个常常骨折的老妇人
她们是同一个人
字句的魔力在于它掩盖真实或者创造真实
但同时有些东西却是遮蔽不了的
一种味道 一种气息
小情人或者外婆说话的口吻
没有什么能长久
连最后一刻都是暂时的
《肩后》读后感(三):早安!《肩后》
她酷爱速度酒精赌博。对于兜风的喜爱,她说噪杂清风颠簸让她更清醒。其实,噪音阳光颠簸让我睡得更酣甜。因为驾驶员不是我。
即使是告白,她还是不忘对大地的爱恋与赞美,铺满洋槐花的人行道,青苹果绿的树,总之这些芬芳扑鼻……
因为朗读普雷维尔的诗被院方开除,那且阅读看是什么样的诗歌吧:我们在天的父啊,请您驻留在那里/而我们则留在大地上,有时它也/非常美丽。然后她继续说大地依然非常美丽,尽管不被善待,甚至被居住者判处了死刑。
对待社会化了的现实她说目睹了太多的疯狂暴行和无谓的牺牲,所以她不可能轻易被假象迷惑。所以她对小王子排斥,对爱丽丝梦游仙境厌烦。
对于死亡,她借用阿拉贡的诗,并称其为最乏味的日常用语创造性的运用成就了最伤感的诗篇:只需要/多一些瞬间/死亡就可以来临/然而一双裸露的手/伸过来了/他抓住了我的手
对于道德,她说:“我心里没有犯罪感,我也永远不会有任何犯罪感。因为犯罪感中会蕴藏着一种冲动和狂热,它就像子弹一样能穿透我的生活——它只会粗略地看一下我有没有内疚感、良知和我曾赢得了多少分数等。”原来这两天我一直被这种病折磨那现在我来说说对于时间的看法,我希望它慢下来,对于48小时,12小时用做睡眠,33小时被内心的罪恶感包裹,再用泪流满面配合内心的悲凉精神状态也是提心吊胆不正常的。然后我终于静下心来,起先看了30页的肩后,我发现17岁的梅尔塞德兹母猫,这种静下心来让我觉得开始恢复正常。可是昨晚的恢复并不一直奏效,继续悲伤。眼睛实在不能再看只能睡觉也忘了原来自己昨天一直在等着什么。但是昨晚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我没有冲动甚至在非常态下对待关心我可以彬彬有礼。
所以,再看时间吧。48小时之中仿佛一瞬间就可以读完一本书。这一瞬间的影响是很受用的。我知道原来那叫罪恶感。就是弗洛伊德的超我而已。但是萨冈的告白更是一语道破……那接下来……
早上算是问好吧/。我就继续读完了作品,直到写下这个。当做记录。
《肩后》读后感(四):永远的萨岗
某個夏日午後,我百無聊賴,數數錢包裏的錢,還餘二十塊幾塊,
為打髮時間逛進街邊的一間書店。電視劇情節般,手指慢慢劃
過裝幀漂亮並排擁擠著的書,蹲下來,在倒數第二排架子上取下
那本:《妳好,憂愁》。
他們總是驚疑我可以記起事情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還可以不加杜撰地
記起當天空氣的氣息——蹲在諾大的書店的地上倒是聞不到火車箱裏
汚穢的腳臭味的。
說實話,用僅有的二十幾塊錢買下《妳好,憂愁》,完全是因為序言
上的詩:艾呂雅《別了,憂愁》。(後來我纔漸漸的知道,薩崗的很
多書名,都來自艾呂雅的詩)
囬到傢裏,在樓梯上坐下來,頭上那頂玫紅色的荷葉帽還沒摘,捧起
《憂愁》。看完時太陽已經落山,纔髮現腳已痲了許久。
(說些廢話,我承認我不是一個用功的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看書看到腿痲,
記憶猶新。)
青春期的叛逆和因愛的佔有慾而鑄成的大錯的故事,與看書人的經歷
驚人的相似,而那青春期的莫名的憂鬱和離經叛道又似曾相識。不禁驚訝
於如此的情節勾織和清麗飄逸的文風竟齣自這美麗女子18歲之時。
封麵上的薩崗一抹淡淡的微笑,如同她後來的作品中淡淡的憂愁,
充滿靈氣和韻味。
自此,我便像祥林嫂似的逢人便問:
妳看過薩崗嗎,我覺得很好。真的,看看吧!
《肩後》,是薩崗的最後一本書,事隔六年後,即2004年,薩崗辭別人世。
步入老年的薩崗囬到童年生活過的洛特河畔,重讀過去的作品,
寫下這本囬憶錄。
有些時候,她帶著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卻又恰到好處的囬顧和反思每一部作品,
偶爾說說傢族的軼事和自己的情感瑣事,包括與薩特和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
交往等,她感激一直以來提齣中肯意見的讀者和批評傢,如她文中所說的
“盧梭叔叔”。
或許正是因為她與生俱來的敏感、加之一貫的調侃和幽默的語調,她對自己
作品的解讀,尤其是對作品情節和主題和簡練概括和對人物的獨到分析、
纔尤為精綵。
她質疑評論界按炤主流的支配性意識形態去解讀女性文學的做法和她對于文學
和寫作的態度,令人激賞。
喜歡薩特,迷戀一切存在主義的論調,追看薩崗,也看與薩崗同時期的法國
傑齣女作傢:如波伏瓦,尤瑟納爾,杜拉斯,心中暗暗比較著,天平卻總是
偏嚮充滿自由和青春活力薩崗這邊。隻因薩崗筆下那看似灑脫我行我素遊弋
在情愛中的主人公,風吹起時臉上有淡淡的憂愁,滿心負疚;而薩崗本人,
無論生活多沮喪黑暗艱難,從未放棄創作,即使在失明時她依然濃妝豔抹,
手裏夾著賈斯特菲爾德牌香煙。
沒有寫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沒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寫作。
弗朗索瓦絲·薩岡
附上:
薩岡訪談錄(一)
薩岡訪談錄(二)
《肩后》读后感(五):【读品•小说家言】李子默:萨冈:《肩后》人生
不知从啥时开始,在中国读者的眼里,读萨冈就是当小资:逛逛电影院,泡泡咖啡馆,听听爵士乐,玩玩不太心跳的爱情。也难怪,就目前国内萨冈的译作来看,从其成名作《你好,忧愁》,到《某种微笑》,到《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再到《狂乱》,当然,还有那本比较一般的《一月后,一年后》,萨冈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清新活泼、细腻简洁,所写的也始终出不了中产阶级的情爱纠葛:衣食无忧,却依然烦闷无聊,存在主义的话题也渐渐没了可供咀嚼的汁水。爱情嘛,固定的生活伴侣固然也不错,却无法给黄斑一样乏味的生活打入一剂兴奋剂。那就体验露水情缘吧,能否善始善终并不重要,玩得就是些许心跳。于是,女主人公这样想想:“我们是同伴,情侣。我不可能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他也不可能成为恋爱的主体”。
这种爱情游戏、温情之战,夫子们当然要吹胡子瞪眼,年轻一辈或许能产生些许共鸣——本来嘛,萨冈一直是法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青春文化的代言人。不过,话说回来,萨冈式的小说读多了,也没多少味道:毕竟,真正打动我们的,还是用生命去投入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所以被古往今来的情种们反复吟咏,在于其中有种永恒的希冀。轻盈的生活固然美妙,却是沉重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在其逝世的六年前,因不堪诸多丑闻的围攻以及病痛的折磨,萨冈携带了二十多部自己的作品返回故乡洛特河畔,在儿时的老屋旁租借了一栋房屋,阅读自己的过去,撰写她最后一部作品:《肩后》。
顾名思义,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作品。作为读者,这次可以不再经由媒体的隔靴搔痒,而直接与这位一直讳言隐私的明星作家亲切交流;而对于萨冈来说,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境遇,写作这样一部作品,该是怎样一种滋味?“我想重新找回过去的一切。要想重新开始生活,并没有任何年龄的限制”。这句自白渗透了令人心动的沧桑。
与常见的回忆录不同,《肩后》并非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而是让自己的作品年表上先后发表的小说串起整本书的构架,或评论作品,或回顾往事,因为在萨冈看来:“我个人编年史的唯一标记可能就是我的小说发表的时间”。如果萨冈给我们的印象是叛逆、张扬、特立独行的话,那么,这本书将使我们的意见完全改观。
“我之所以对自己那么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自己作品品质的高低问题”,而是,“还有许多为我准备的书放在某个书架上……因此,读一本自己写的书,是何等地浪费时间”——不同于法国当代女作家普遍的自恋,萨冈以纯然客观的分析思维对待自己的作品。她回顾自己满怀着出人头地的野心和凭着卖弄小聪明而写就了她的成名作《你好,忧愁》,给予它适当的肯定,却也没多少溢美之词,并这样说道:“使我骤然成名的轰动效应从一开始就使我对自己和报纸产生某种厌烦抵触的情绪。从那以后,我不再关注自己了”。这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我们看到,萨冈的一生,也就是与媒体合作与抵触的一生,她赢得了赞美,也招来了无数甚至是恶毒的非议。当然,这是一个成名人士在现代社会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公开致情书给萨特的轶事一度被沸沸扬扬地炒作,在《肩后》中,萨冈追忆了自己与萨特及波伏娃的交往,以及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之间基于理解而超越个人身份的亲密友谊。我们看到了她的成长历程,失败的婚姻,祖先的怪癖,出版商的敲诈,以及她始终不渝地对写作的热爱。反复几次的离异在常人看来是私生活不检点的标志,但在萨冈的自述中,我们却看到她在曲折的婚姻中对爱情真正执着因而也是道德的追求。乔治桑说虽然我和很多男人同床共枕,但我是最贞洁的,因为我曾爱过的每个男人,在当时看来,都是我心中的最后一个。萨冈对此当有共鸣。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非萨冈谈论创作的文字莫属。我们看到,萨冈总爱给她的小说起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诸如“某种微笑”,“冷水中的一点阳光”之类。对于她的人物,她认为:“我创作出的所有人物都是某种很确定的情感的体现者”,一旦登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因为此,萨冈的小说尽管有着思想境界上的不足,却总能因其真实与细致入微而捕捉我们的眼球,这使我们再次听到昆德拉再三强调的一点:小说只能说出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如果这样还有些玄乎的话,那就是,小说艺术应当有自己的逻辑,不能根据已有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加以人为的限定,小说的真实性并不落实于某事件,而是诉诸于某种情感与生命体验的普遍可感性。对此,莫里亚克对萨冈的评价一语中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把握了青春生活的一切。萨冈的话可以作为注释:“写作并不是去揭示什么,而是将自我投射到某个形象中去,这个形象可能很难为他者所苟同,但是它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有待于每个人去发现的”。
《肩后》的语言保持了萨冈小说创作一贯的风格:简洁,明快、含蓄和时不时的调侃与自嘲。比如,面对认为她教坏了青少年们离家出走的指责,萨冈无奈地说道:“这样的情况本来肯定也是会发生的”,如果这些孩子读了她的小说而决定大声地说:“萨冈说得有道理,我要和亚瑟一起走”的话,那么,“我也会觉得非常有趣的”。而面对着每天早晨收到的一大堆债务账单等,萨冈来了次小小的自嘲:“我还是头一次开始掂量创造力、想象力或者更泛泛地说是灵感孰轻孰重的问题”——这难免会让人苦涩但会心地一笑。但无论如何,她不能不写作,因为她如此“看重写作给她带来的幸福感”,冲这句话,萨冈无愧于小说家的称号。
1954年,一位18岁的女学生凭着一本篇幅不长的小说在人才济济的法国文坛引发了一场轰动的文化出版事件,并一举夺得当年的“批评家奖”。
之后,这个女学生成为媒体追捧炒作的中心:飙车,离异,赌博,吸毒,当然,她也被视为最具才情的女作家。
2004年,这位女作家因病逝世。法国总统希拉克致言:随着她的去世,法国失去了最优秀和最敏感的作家之一。
也正是这位女作家,在其一生中为人世纷扰而精疲力尽的时候,在一本叫作《肩后》的书里这样写道:对别人,我们不要刻意去占上风,只要做到彼此敬重与和睦相处。我们尤其不要刻意去揭穿别人的老底,因为我们都明白“真正”能了解一个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那么,这本薄薄的《肩后》,是否为这种了解创造了某种可能?
[法]弗朗索瓦兹•萨冈著:《肩后》,吴康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1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