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汪曾祺谈吃》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100字

2020-12-05 00:5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100字

  《汪曾祺谈吃》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1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谈吃》精选点评:

  ●手边必须备着小零嘴,才耐得住一页一页读下去。

  ●原本可能没那么惊艳的,但读了蔡澜的美食随笔之后,突然觉得汪曾祺写得是真好。冬日渐冷,窝被子里,读一两篇,只觉得从胃里暖至心窝。

  ●没记住太多,就记得从最开始一句“采葵持作羹”谈到了“葵”是“东苋菜”;广东把牛舌头叫成“撩青”,好形象;昆明的炒鸡蛋,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炒菠菜要尽量少动铲子,频频翻锅,菠菜会发黑有涩味;蒙古人非常好客,有人骑马在草原上漫游,什么也不带,只背了一条羊腿。日落黄昏,看见一个蒙古包,下马投宿。主人把他的羊腿解下来,随即杀羊。吃饱了,喝足了,和主人一家同宿在蒙古包里,酣然一觉。第二天主人送客上路,给他换了一条新的羊腿背上。这人在草原上走了一大圈回家的时候还是背了一条羊腿,不过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了。

  ●一本读之有味的食谱。

  ●2016.5.10-2016.5.26 多看阅读 老爷子写的真好啊,细腻准确的语言,其中还有很多平时经常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转化成文字的语言,真是看得舒服。朴实切有趣,定会是个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连我都想要照着他的食谱寻着吃去,比着做去。

  ●写的是蛮有意思的,关键是对我大广西的美食,提的也很到位,所以感觉各种评论还是很中肯的。不过好像是由很多篇随笔拼凑起来的,所以会有一些重复的描述,整个文章构成有点凌乱。但是总的来说,还算充满了老人家的童趣感。

  ●本书虽然也是谈吃,但与蔡澜有区别的是,本书中更多的并不是讨论做菜式的店面,而是更多地谈论一些汪曾祺本人自己做菜的经历,也更多地谈论家常小菜。

  ●土豆,格太低

  ●现在越来越少这样亲切、朴实、明白晓畅又满满幽默感的文字了。不过这一本在编选上略不经心,前后有不少重复的地方。 PS 这是毕业前归还到校图书馆的最后一本书,还是从别的校区图书馆预约来的。So long,我的硕士生涯。

  ●读了《汪曾祺谈吃》觉得妙趣横生,真的没想到这个老头对吃这么有研究,每一种食物的讲述都像是闲时和老友聊天般娓娓道来,会吃,懂吃,吃里写风土,写回忆,太有趣了,一个咸鸭蛋都写得人食指大动。所有美食里还是江南的最动人,这就是舌尖上的记忆吧,“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一):非常舒服的书

  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一如汪老先生的文字,连纸的味道都那么好。君子之文如其人,也是淡如水,却香,香到让人无论何时看了都会觉得饿。哪怕只是他信手拈来的绿豆、苋菜,都是令人神往的美食。也许这就是心美便一切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二):汪曾祺谈吃

  会吃也是一种智慧。

  汪曾祺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虽然我不是一枚吃货,仍旧要被文字间流露的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

  遗憾的是,我没法跟他产生多少的共鸣。因为自己平时对吃就不讲究,更遑论记住多少的食材的名字。所以写得如此垂涎,我也只能故作感动。

  会吃就是对生活的最高礼赞。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三):中国大陆仅此一人

  中国当代人写吃是一绝,但真正写出味道来的仅有两人。金庸和汪曾祺。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给洪七公对付好吃的,那段按理讲够精彩的了吧,但和汪曾祺相比,还是逊色。

  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他说的那道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盛产的咸鸭蛋和豆腐一起做着吃。

  先生写咸菜也是一绝,什么酱疙瘩,春不老。可见对于吃这门学问,老先生琢磨地有多么细。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四):用心在吃

  吃的感受、吃的氛围 有几个人能总结呢? 汪老说教起来也是一派调皮相 。文中又饱含似有还无对生活的挚爱,读起来真是身心双重享受。不过是一道日常小吃,却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风情,又调和了制作者的心意,还有汪先生与家人朋友的回忆。

  身边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吃货,他们不仅知道哪些地方有好吃的,而且能够做得一手好菜,让人惊讶不已。过去对吃的东西都不讲究,只为果腹而已。而今凡事都得亲力亲为,所以不得不重视起吃的质量。正如汪老所言,大抵上好吃的菜都是馋人给琢磨出来的。

  《汪曾祺谈吃》读后感(五):本资深挑食家决定放下偏见从吃香菜开始

  “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怎么办,一下子觉得自己这二十年来错过了不少人间美味,诸如,芹菜,香菜,洋葱,菠菜。。。等,转念一想,小时候亏的不只是味蕾和胃袋,还浪费了爷爷一番厨艺。

  一本书看下来,途中常常会突然就一乐。感觉这作者说话特别实诚,朴实又好玩,就是时下的接地气又有格,没有土里土气的味道,反而透出一股子认真挑食的劲儿。哈哈~可惜了里面很多“草木虫鱼”都不认识,更为遗憾的是许多有意思节日习俗已经消失不见了,到是越发显得如今连新年都过得可没意思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