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锦集
《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一本由闫健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的26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是个好东西》精选点评:
●我不觉得这本书好,甚至觉得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里面好多访谈的内容和文字是重复的。 个人认为,增量改革和增量民主,没有什么特别新意,所有的改革都是增量的。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本书会在所有的购书网站上会缺货。
●据悉某条新闻,震惊之余把老余的书拿出来迅速再读了一遍,民主再不好,却是窗明几净;专制再好,却只能雾里看花。。。
●挂羊头卖狗肉。什么是民主?您跟我讲讲
●学者就是一点讨厌,喜欢用自己的术语。
●一再重复同样的内容
●比想象的好狠多。
●有一定可读性,简单易懂,因为是访谈录,有不少地方重复。民主是个好东西,这是原则。善政、善治。
●要勇敢、坚定、执着地表达“民主不是个东西”——别忘了,“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民主是个好东西,也可能是个坏东西!
●俞可平访谈录,虽然是近15年之前的内容,但是对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喜的是变化。譬如书中谈到的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在当时处处受制,民政审查严格只能去转注册工商企业,这已经背离了NGO的定义。然后在十几年后的今天,非政府组织已经遍地开花,“第三部门”欣欣向荣。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一):比民主请比程度
RT啊
看了下目录,没仔细看内容~没打算买~
有些话也不好意思说,也不能随便说,毕竟GFW不是我惹得起的~
chin.a demo.cracy 是不是那么回事,真正有资格评价的是底层老百姓。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二):表述方式的问题
昨天匆匆翻完《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一书。大致的感觉是:一、作者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比如增量民主这样的提法,有点意思。二、但是新东西不多,比如“善治”之类的提法,并不新鲜。三、作者的表述体系仍然是不系统的,缺乏学术精神的,因此是难以在国际学术界站住脚的。也因为此,作者几乎没有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通病。四、国外承不承认也不说了,作者的表述方式,国内的人读起来也费劲。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三):一本书的价值 关键在于它的社会影响
对比俞可平先生与其他政治学者的文字,最大的特点便是语言的通俗性。或许,在政治学教授们的眼中看来,这样的文字仅仅适合于学界之外的人士,说它是学术专著,还不如说是一本政治入门读物。但是,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此。
“民主是个好东西”基本是政治学者们的共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民众的隐约的却又坚定的意识。但是,民主的方式、民主的实现、民主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等,确实大众所不曾有些许了解的。如果,人们仅仅明白自己要的是“民主”,但又不知道民主究竟是何物,那么,这些支离破碎的“民主”期望必然导致藐视人权、屏弃法制的“大民主”,汇集成破坏力极大而又易为人所驱使的乌合之众!
“民主是个好东西”,学者们当然明白它的意涵,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深入人心,通过人们所易接受的语言符号深植于人的思想、意识与行动之中。这样,才称得上富有价值。
事实上,就政治学学理来说,中国的政治领导人们的对民主的认识并不一定比普通民众深刻。那么,这样一本凭借深入浅出的讲解,而在党政领导干部中风行的关于民主的书,便更显其意义。毕竟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之下,从上而下的变革最易发生。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四):民主这一课比的是分数
在民主潮流浩浩荡荡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即便是堂内人士,也发出了“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声音。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一部份人,深受共产主义思想毒害,死守着神坛上的马克思教条,心甘情愿地受专制的奴役。这一小撮人抗拒民主冠冕堂皇的理由竟是: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民主,这世界那个国家没有贪污腐败?民主国家不也有买票,受贿行为吗?面对这样的发难,我的回应是:的确,这世上没有所谓的真正民主,民主这一种行为,你既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政治制度,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世上没有真正的民主,犹如世上没有真正的幸福,幸福与否是相比较得出来的,而民主与否,同样也是相比较得出的。从来只有谁比谁更民主,而没有谁最民主的说法,除了非民主的极权主义国家。换个角度思考,这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百分百的幸福,是否我们就不要幸福,永远不要追求幸福了呢?民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想,需要去学习,操作,实践,民主并不是镇元子院里的人参果,太上老君葫炉里的仙丹,吃下去就马上长生不老。
有人要问,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也不见得就能富国强兵,并马上列举出来诸如菲律宾,印度这样的国家。好吧,我们假设民主是一门功课,地球是一个班级,那么每个国家都是一位同学,为什么你要对考90分的美国,英国,德国同学视而不见,而一个劲地要跟考不及格的菲律宾,印度同学相比较,甚至还很得意地报告说,还有一个叫朝鲜的,一个叫古巴的同学考零分?
民主这一课,比的是分数。
原创于: http://www.skycentre.cn/u/peterlee/archives/2007/246.html
《民主是个好东西》读后感(五):还不错
下午在图书馆,花了3小时读完这本书,写一下感受。(书评发布出去,没有违规啊)
第一,四部分的小标题起得生硬。
如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咋一看还以为会讲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没有,只是为了将便于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的几篇采访放到一起罢了,除了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以外。
第二,俞可平教授的很多观点表述很“官方”
读着里面的很多内容,一股考研政治的气息扑面而来。不知道是俞可平教授的观点影响了官方的表述,还是俞可平教授为了更好地表达效果用了官方的话语体系。不管哪一种,我都没意见。第一种表明他作为政治学者的贡献,第二种表明他作为政治学者的策略。用俞可平教授自己的话说,只要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增加全社会的利益,我都支持他。
第三,可以作为了解俞可平教授主要观点的入门读物。
因为本书是访谈的辑录,所以很多学术观点说的很通俗易懂,加之有多次访谈涉及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如善治,公民社会,增量民主等反复提到。除了访谈,最后一篇文章对俞可平教授的研究领域做了详细的介绍。
如果想了解他2006年之前的主要观点,这本书还是可以作为入门的(其实百度百科也可以,不过毕竟作者自己表述的嘛,比较清楚明白一些)
第四,俞可平的谈话与思考方式值得借鉴,水平挺高。
例如,记者问:政府创新奖第一节颁奖没有邀请媒体参加。
俞答:首先,第一次没有经验,不希望一下推导社会去造成不好的影响使项目夭折。这次成熟了,所有要求媒体。其次,邀请媒体参加可以办的更好:①品牌要立起来就要透明公正,邀请媒体参与保证透明。②为保证公正,有很多环节,其中一个就是媒体的监督。③ 跟踪报道考察有助于增加评审中对政府全面了解,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