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2020-12-06 21:30:10 作者:揽云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您,知道如何做一个菩萨吗?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得很好: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布施的真正意义是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义是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义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执着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清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义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邪见。

  菩萨六度,之所以称为“度”,就是因为这六种行为有能使众生到达彼岸的作用。

  所以,如果只是布施、持戒等只是人天善法,是不能够到彼岸的,必须还有有“波罗蜜”才可以,就是要解决烦恼和明了缘起。

  “度”就是波罗蜜,就是由以妄为我,随心四相流转造作恶业,身处苦海而不自知的状态脱离,恢复本有的觉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疗苦众生无有疲厌。

  这才是修行。

  我们要明白,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我们的悭贪,如果我们因为布施的结果而沾沾自喜,或者因为布施而自认为高人一等,那就失去了布施的真正意义。

  我们要明白,持戒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我们的烦恼习气,如果不能够持戒,烦恼习气就不能根除,修行也就不能够得到保证。

  戒律只是为了戒自己的心,而不是一把尺子量别人。

  如果因为持戒而去看别人的不足,也就失去了持戒的意义。

  我们要明白,忍辱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安住我们这颗心,打开我们的心量,大乘行人必须要有敞开的心胸,遇到境界不逃避、不抵触、不反弹、能接受。

  而不是强压怒火,不是表面的不动声色、内心汹涌澎湃。

  如果那样也就失去忍辱的意义了。

  我们要明白,精进的真正意义是要把心安住在道上,一辈子欢欢喜喜,一辈子走在解脱道上,不管路途多远,都坚持不懈。

  我们要明白,禅定的真正意义不是打坐,要知道禅坐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方法,禅定就是要能够时时刻刻看住我们这颗躁动不安的心,看得越清楚,越容易开智慧。

  我们要明白,般若智慧的真正意义绝对不是搞世间的那套小聪明,般若智慧是在通达了般若空性的基础上,内心极度的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待、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波罗蜜”被译成“巴拉密”。

  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波罗蜜,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

  它们依次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

  其中:

  1 布施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愿意舍弃所拥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体或生命来帮助他人的善思。

  2 持戒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身善行和语善行。

  3 出离波罗蜜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欲界之心。

  4 智慧波罗蜜是毫无错误地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

  5 精进波罗蜜是为众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与心的努力。

  6 忍耐波罗蜜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

  7 真实波罗蜜是只说诚实不欺的真实语言。

  8 决意波罗蜜是对利益众生之善行毫不动摇的决心。

  9 慈波罗蜜是为众生之福利与快乐所做的祝愿与奉献。

  10 舍波罗蜜是对所有好与恶之法舍弃爱与恨,采取平等和无分别的态度。

  十波罗蜜在南传佛教的体系里十分系统,如其解脱道的教授一样细致入微,尽管庞杂但是却容易掌握。

  此十种波罗蜜都拥有利益众生的特相,并具有协助众生豪不犹豫地修习波罗蜜的作用。

  十波罗蜜的现起则为希望他人获得幸福或愿证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需要注意的是,布施等十法能够成为波罗蜜是需要如下几个基本条件的:

  1 至上愿;

  2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3 四佛地(上智,决意,善行,精进);

  4,十六种内心气质(出离、隐居、无贪、无瞋、无痴、解脱及每一个波罗蜜);

  5 省察智:观察不布施等的坏处和布施等的好处;

  6 十五种行、五种神通及它们的组成部份(持戒,摄受根门,知足于食,二六时中禅修,信,念,惭,愧,勤学,精进,慧,初、第二、第三与第四禅)

  当这些条件具备,布施、持戒等行为才能够成为波罗蜜。如果不具备以上的条件,那么布施等十法只是作为福报积累的一种人天善法,当然也可以使之成为趋向菩萨道的一种资粮积累。

  换句话说,波罗蜜是只有成为菩萨后才能够行持的一种趋向佛果的道路。

  北传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以成为菩萨,即是菩萨种性与发菩提心。

  传授菩萨戒时,传戒和尚所问:“汝是菩萨否?汝发菩提心未?”

  实际上就是确认来者是否已经具备成为菩萨的资格。

  “种性”不是唯识系统才提出的想法,其它经论在描述菩萨所具有的条件或人格特质时,其实就是在说明“种性”的概念;

  唯识系统只是将“种性”一词予以明确化,作为讨论菩萨道修行的起点罢了。

  “种性”一词容易和世间的“等级”相等同,但实际上借用“种性”一词是为了更好的让当时的印度人理解成为某种圣者所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已。

  “种性”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种必然,它只是条件具备下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无限趋于必然,但永远不能达到必然,而完成必然的超越则并不需要达到具备全部的条件。

  菩萨种性又分为“本性住种性”(性种性)与“习所成种性”(习种性)。

  “种性有二: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六处殊胜,展转相续法尔所得;二习所成种性,谓从先来善友力等数习所成。”

  这两种对菩萨种性的区分及定义,都是从种性形成的方式来说的。

  “性种性”为无始以来成就的一种先天性禀赋,表现在众生的“六处殊胜”上;“习种性”,乃“串习善根所得”,属于后天修道的部分。

  北传体系里菩萨种姓胜于二乘种性的原因,是以二障断除的能力为标准的:

  “当知种姓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一切声闻独觉种姓。

  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姓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

  所以,北传佛教中十信位前的菩萨,虽然还没有进入发心持及加行持,但其性种与生俱来的带有能断二障的潜在势力,这种殊胜性早已远远超过二乘一切有学无学了。

  达摩祖师说:“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

  如我们中国人没有菩萨的种姓,又何来感召历代祖师菩萨的大乘气象呢?

  所以我们虽然身处当下,不应该妄自菲薄,无论修习何种法门,都应该明了自己是具有菩萨种姓的因地菩萨,更应该生发起菩提心自利利他才对。

  在佛教思想中,菩提心的梵文字义即是觉心、智心,“菩萨发心而作是言: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竟无余涅盘及如来大智,如是发心求菩萨道。”

  菩萨道的修行,内容含括六度万行,是大乘佛教的实践之道。

  一位自我期许为大乘的行者,“应如圣教,最先发起胜菩提心。此为菩萨行之所依。次受菩萨净戒学菩萨学。菩萨行者若或不能学菩萨学,于任何时不能趣得无上菩提。是故持戒,乃为三世菩萨行处唯一要道。”

  因此,若欲实践菩萨道之修行,应当先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持戒学菩萨学,进而证得无上菩提。

  可见,如果说具菩萨种性是成为菩萨的根本前提,那么发菩提心是行菩萨行以满佛果的必要条件,于菩萨学处如实深信而修习,则是求证佛果的充份条件。

  对于大乘佛教而言,是菩萨种姓,并发起菩提心就可以成为菩萨了,而菩萨戒是成为菩萨后的止、作持法。

  如果说发起菩提心是成为菩萨的标志,那么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则是菩萨行的根基。

  通过它们,菩萨得以持续不断地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而无视自身的利益。虽然修菩萨道是非常艰难且非常人所能办到,但是他却不以为苦。

  菩萨通过智慧得以脱离苦海,而通过大悲心去解救众生。

  他通过智慧对苦感到厌倦,而通过大悲心视苦为乐致力于解救众生。

  他通过智慧发愿证得涅盘,而通过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中轮回。

  做一个好人善人容易,做一个大慈大悲心的菩萨难。

  一个菩萨除了要完美世间善法以外,还要升华妙用菩提心,在助力有缘的人消除业障习气,破除一切众生不愿意破的我执、我见与我慢,破除一切众生不愿意放下的情爱名利的同时,完成自身的修证。

  您,知道如何做一个菩萨了吗?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