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的读后感大全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是一本由顾乡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1994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精选点评:
●心疼顾城。喜欢他的爱情观。
●这是顾乡站在自己角度写的,谢烨是个心计的女人,那么她呢?她真的就那么的软弱?
●非常重要的家人文字,也是顾乡在1994年针对国内“说的很乱”的顾城评论的相对权威的回忆性文章,对顾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面对这样的文本时,尽管顾乡是顾、谢二人悲剧的唯一在场者和目击人,也不能忽视顾乡的亲属身份和她的主观立场。比如,在这本作品里,字里行间透露的是顾乡对弟弟顾城的埋怨和对谢烨的认同和惋惜,似乎二者悲剧的根源在自己的弟弟身上——这与顾城的另一挚友文昕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
●在一个小书摊突然看到,发出光,很少有关顾城的书之一
●一面之词。
●真相是复杂、偶然、挣扎和难以觉察,因而也难以控制的。顾城错在不该太贪心,后悔的“晚了”;谢烨也错在贪心,既想保留名存实亡的婚姻(顾城爱李英已经让谢烨伤了心,后悔也是晚了),保住婚姻就是保住了名誉,也许同时还有其他物质类的受益。不应该在顾城一遍一遍要求离婚的时候拖延拒绝的。最后逼死了两个人,等到大渝来了,谢烨才说出了那么久没有说出的心里话“我是爱顾城的,心里好烦。”顾乡作为局外人,是应该跳出来给两个当事人提醒条明路的,但无辜在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当事人。事情一步步走向那个最后的结果,没有人愿意反省自己,也没有人愿意和能够重新开始;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不会有一个较好的结局。现在来看,谢烨当时没有想清楚,事情到了那一步,本应各自重新开始另一段人生的。
●昨天上当当网上在线读了《一个人的诗歌史》中关于顾城的章节《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又按图索骥读了顾城姐姐写的这本书(电子版)。读了整整一天,眼睛真累坏了,看得很纠结,很难受,心都搅乱了。唉,人心多么复杂。
●男性。女性。人性。
●居然一口气读完了。顾乡的笔调也真是有种奇妙的迷惘与流畅,顾城的求生心渲染得实在令人动容;但终究没有求得一条生路,也真是,无话可说。
●糊涂迟钝的老顾乡啊,要不是那么多的“要是。。。就好了”,顾城可能还活到有花白头发的时候呢。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读后感(一):谜底远未揭开
疼痛的看完这本书,几次掩卷。看完后基本上弄清了顾城夫妇的情况了。
不能完全归罪于英儿,是顾城本人的性格、哲学观、天赋主导了这场悲剧,其他人只是戏剧中的配角罢了。
谢烨固然令人同情,但她性格中也有与顾城同样极端的东西,牵引着她与顾城走到一起,又一同踏上不归路。她的紧张,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她的逃避,无不是顾城这片烈日下的白云投在地上的阴影,她从月亮的正面徘徊到背面……
最后,这场戏的导演顾城,让人久久思索“童话”与鲜血之间的联系,那突然背过去的脸,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什么做成的……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爱着,用我的血液为她
画像,可爱的侧面像
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再闪耀
有些人疲倦了,转过头去
转过头去,去欣赏一张广告”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读后感(二):传说中的意念杀人
顾城和谢烨简直就是话唠。最神奇的是老顾乡,居然能记住他们在十四天里马不停蹄说过的话,我连前天晚上吃的什么都记不住啊。
老顾乡的意思很明确,谢烨就是不想离婚,想等顾城死嘛。等着等着愿望就实现了,真恐怖……还有,老顾乡跟他们比起来真是太沉默了,每次都不说什么,把自己当树洞呢?连谢烨说顾城不适合活这种话听了都没反应,这像是做姐姐的吗?
整个书里面老顾乡和顾城在谢烨面前也显得太渺小了,把谢烨表现得好像老顾乡和顾城心里的女皇一样,但老顾乡写这本书其实揭露的却是——谢烨一方面因为李英的事情而要报复顾城和李英,另一方面怕坏名声,想保留完整的婚姻,保存完美的自己。于是她想顾城死,是谢烨把顾城逼死的,顾城原本没想杀谢烨。
也就是说,书的表面上是崇敬谢烨的,实际上倒是揭露谢烨。真不知道该说老顾乡心计深呢还是她的内心过于矛盾——既然认清谢烨的毒,怎么会一直把她写得那么好,没有怨恨?
反正就是,严重逻辑混乱。
然后看顾乡回应李英的《读<命运的劫难>——写给李英》,好像李英也是想顾城死,并且知道自己离开顾城后顾城是活不成的了,怎么搞的仿佛谁都要顾城死,而且谁都知道顾城会死。那顾乡会意识不到吗?顾乡既然知道李英和谢烨对顾城的魔力,怎么就只有她一个人不知道顾城活不成?
明明自杀,她这样一说,貌似变成是谢烨和李英两个人的计谋或者干脆说意念让顾城死掉的了。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读后感(三):没有等到的光明
其实是由最近白静的事和海子祭日的即将到来想到顾城
我没怎么读过他的诗 但印象都很深刻
更引人注目应该还是他的生平
读了李银河博客上的文字就找来这文章看看
读完之后我心里其实还是不太认同顾乡的看法
虽然没明着说 但她确实把谢烨塑造成了一个最大的凶手
这无可厚非 可是说她一心想让顾城这么死而保留她的颜面有些过了
她毕竟是顾城的姐姐 所以多少还是有失偏颇
不过有一点她说的对 谢烨因为英儿和木耳受伤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世上哪还真有这样相亲相爱又大度的正室
尤其还是被追了好些年才结婚的情况下
顾城太傻太天真了
对这个男人 颇有些想恨又恨不出来的感觉
作家是不是都是这个德行
连沈从文也无法摆脱
只是张兆和忍住了而已
还是林徽因有远见
其实谢烨也不见得有多爱大X
她不想和顾城离婚的原因也应该不是想逼顾城死
即使再恨也还是爱着他的
可谢烨太骄傲 所以回不了头
已经有了裂痕的感情和自尊补不回去
等到顾城想回头 却真是晚了
她让顾城写《英儿》或多或少也有些赌气成分
但最后伤着的还是自己
也傻
而顾城
通过文中对话
我窃以为他到后来精神上有些问题
所以时常反复
他还是爱着谢烨的
所以一涉及到大X他就控制不住自己
但他没摸清谢烨的心理
如果再坚持一下 而不是毅然决然的说离婚
也许还有挽回的余地
这一对说到底还真是对怨侣
别的人说到底也还是无关轻重
爱恨的那么激烈
一起赴死 也许才是最好的结局呢
至于活着的那些人
不论是顾乡,英儿还是大X
都只能自说自话 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为着死去的人争来争去
真让人无奈
说到底 这一段令人唏嘘的爱啊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读后感(四):转载我看过的对顾城最靠谱的一篇评论
关于--杀人是一朵荷花(转载)
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 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
生活中只有感觉 生活中只有教义 当我们得到了生活 生命便悄悄飞离 像一群被打湿的小鸽子 在雾中 失去踪迹
我穷 没有一个地方 可以痛哭
------它们出自顾城。
而我喜欢,欣赏每个透着生命,忧伤,无奈,华丽,甚至决绝的字。我的心被这些字渗透了,生疼。
你说这些字不美。因为它们组织到一起了。
我觉得美,它们在我心里静静滋长,但我无法找到它们。遇到,竟情不自禁的喜欢上。顾城的诗哪怕不被理解,甚至嘲笑,或者扭曲。
而命的荷花又几个人真正盛开过?
那里心里的呐喊。 不再需要声音了。
关于--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 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
只有一个人妙笔生花,他就是顾城。
那不是一场的一场秀,一段无病呻吟,一点小小的引人注目。早以不再哗众取宠。
谁会用命去偿还理解?
爱的宠儿,是不能失宠的。
爱了,是怕孤独。只要是真的爱了,如何不强烈,不自私,不能再爱的时候,哪个不抓狂。可我们都是怯懦的人,都应了这个世界,都应了那个转过身去的人。
他不是不会放手,只是他觉得生为一体,分如同死去。滴血成悲,用斧子剁断了一切尘世。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眼泪?换来了整个世界的宁静。
不需要人懂,就是纯净。
转载自:http://diary.jiayuan.com/show_article.php?tid=3143384#
《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读后感(五):这是本很奇特的书
这是本很奇特的书。
在文学性上它并没有什么价值。
但如果是顾城迷,则一定不能错过的。
比起顾城的《英儿》中自然流露的对英子的那种溢美,自我的绝望和对谢烨的忏悔;
比起英子《魂断激流岛》的英子的自我辩护;
比起文忻写《顾城绝命之谜》的个人臆测成分浓重(浓重到了让我觉得文忻在扮演一个推理侦探的角色),
这一本笔触上是最为客观和冷静的。
但它是最客观,冷静的么?
它对我而言是本非常奇特的书。
它象什么都说了,什么都是客观的。如果有评判,都是自己观点(旁观立场)。但它对所有的一切的判定又如此含混。含混到了,第一遍我读它,我觉得迷糊。我觉得好象什么都说了,但却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我读到的都是零散的一片片,彼此自相矛盾着,又有无数象只留谜面的谜语。最终莫名其妙就进展到了惨剧的一幕发生。。。
等读第二遍,第三遍才会有点不一样的读解。但我仍然不太明白,我所领会到是书写人的有意安排呢,还是无意的真相。。。这个角度说,这书极厉害的。无论有意无意都是隐而不露,露而不明的。
书里大段大段都在说顾乡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情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越过旁观者角度,代替人物发言过。(这个角度说是极其客观。)她对听到的顾城或者谢烨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进行现实复原,但后面写的却是做为旁观者的个人的感受。但通过详尽的客观叙述事实(所见所闻),以及非常非常多(旁观者所感所思)。好象几乎把14天什么可供分析的细节,都说了。
但到了各人物的关键的最终评判上,却象突然萎缩了。显示出一种含混矛盾的不确定性。就象那些评价本身都是幻影,本身是不存在一样。
我仅就我所感,谈下读后感。
关于英子
仅就我的读解的结果是:至少在最后14天的回忆中,英子的成分是极少的。她只在回忆中略略出现。(这实际也暗示着英子并不是夫妻惨剧发生的最后关键因素)。
如果说顾乡直白表现出对英子的反感,是文章后面附录的她写给英子的书信部分。在那里,她对英子是谴责和反感是无庸质疑的。她认为英子对夫妻惨剧富有道义上的责任。但非常奇特的是,这个观点,在14天回忆中毫无显现。甚至在回忆部分,仅有的英子出现地方,顾乡对其评价都是褒的,是站在英子一面帮她说话的。这种褒与夫妻所认定的英子之假(贬)形成极大反差。
当然读者可以读解成一种顾乡当时如此看待英子,但惨剧发生后的心理变化。。。但这依然是极不自然的一种搭配。在客观描写惨剧回忆的关键处,她毫无提到英子对惨剧的作用力,但在后面的附录中大书特书。。。
我当然不怀疑后面附录部分代表顾乡对英子的真实态度。但问题是,写回忆的时候(了解一切后),为什么需要如此刻意地掩饰对英子的反感呢?仅仅为了过去复原事实,包括自我心态复原的公正性么?如果光读14天回忆而不读后面的,读者甚至觉得英儿在惨剧发生根本毫无关联似的。——我无法不这样感到。这两者显示出一种变魔术式的跳跃感,其中依然是一种情感和逻辑双重空洞。
我说这本书的奇特就在于此——并非文字内容,也非不够详实,更非没有写出书写人评价。所有一切回忆应该的,书里都有。但,整体合在一起,就是不协调不完整不明晰的。这种切实出现的气氛或者阅读上令人迷惑的“空洞感”“突兀感”并不仅仅在对英子态度上打止。也包括在对顾城和谢烨的评价上。
关于顾城
顾乡对顾城心态是“恨铁不成钢”——恨铁不成钢,肯定是先“恨”。“恨”并不是赞同的情绪,“理解”也远说不上。但“爱”是无庸质疑的。
14天回忆中,写得最露骨,最多的是体现出顾乡对弟弟顾城的爱。爱很多时候是自责的自我挖掘形式出现的。但顾乡真的不理解弟弟么?我也不认为。她的理解很多隐藏在客观文字的背面的。比如描述顾城对英子的评价,对谢烨弟弟的语言表述,对对不起闵福儿的态度。。。虽然都是白描。但可以看出她刻画出顾城善良的一面。这是一种理解,但她没有写成理解。她写成回忆本身,而且没有加任何个人评述在其后。
她的述说多半都是围绕为什么自己当时不理解弟弟的心意,没有帮助顾城,没有阻止他度过难关,这一个中心展开的——其实这也暗示着她最后(惨剧发生后)是理解顾城的。因为最后理解了,所以她才懊恼和自责。但她没有写理解,就象她不愿意写理解似的。这些理解她全部空着手交了出去,把事实给读者揣摩。
这其中又显示出一种巨大空洞。好象什么都写了,什么都写尽了,却又什么都留一半。什么都没说清楚。
关于谢烨
如果说对弟弟的评价都如此隐晦的话,那到谢烨的评价和描述时,那种突兀则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回忆中,她笔下的谢烨评价是很确定的。但非常奇特的是,如此有确定评价的人物,给人读来的感觉却有着太多不确定性。 一方面回忆中带出的所有评价(回忆中顾乡几乎没有评价过顾城,极微少评价过英子(理解和褒),但却大量充斥着对谢烨的评价),全部是正面赞赏的,但同时回忆中的谢烨的言行上则出现一种反差和矛盾。任谁都会觉得不对劲,会反思谢烨真有那么好么?她真的是要逼死顾城么?
但这个疑问被作者隐藏地极深。让我读第一遍时只觉得奇异。而不会特别多想。
但一旦换到附录章节。顾乡面对英子的质疑和谴责时,那种对谢烨的维护和评价又非常正义凛然地出现了。她写得就象是英子是事件罪魁一样。让人差不多觉得这就是对英子和对谢烨的最终态度。
但如果这是最终态度的话,在14天回忆中,为什么对英子的谴责几乎没有丝毫涉及的呢?至少读第二,第三遍回忆的时候,我感觉到那种评价指责的偏移。仿佛是暗自指向谢烨的方向,但那箭头本身又藏在一团迷雾当中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本奇异的书了。
它是最后事件的记录。它的描写最真实最冷静最客观,象什么都包含了。但它竟然又带给读者这样的印象:这本书它想说什么?什么是顾乡的最终对各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到底什么是真相——一切依然不清楚。
这种表达在我个人阅读史上几乎从没遇见过——对一事实语言表象如此完整,意向指示如此空缺。。。
有人说,这种写法是春秋笔法。但我对此也不是太赞同。
春秋笔法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是有谋略的做法。但这篇文字与其说老道,不如说是含混。它是不完整的。象心里缺一块。补也不补不起。而且即使想补,即使有材料,也不知道那材料是不是对的。。。最终,它只能写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