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杂志》读后感1000字
《苏州杂志》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州杂志》读后感(一):如果不是陶文瑜先生,我想我不会再买苏州杂志了
作为读了将近十个年头的老读者,自陆文夫先生西游后,杂志整体水平每况愈下,如果不是还有陶文瑜先生,恐怕我早不会再继续订阅了。范小青也能当主编,这真是件太讽刺的事情。就好比余秋雨捐图书馆一样可笑!别的不多说,对比下陆文夫先生时期和范小青接手后的差距!!!
《苏州杂志》读后感(二):琴川书店里得到了全套的 《苏州杂志》
喜欢苏州。和苏州的一切
第二次去山塘街,特意去了琴川书店
仍然是李店主做堂。时间已晚,没有客人。
买了套从创刊号起到最新一期的《苏州杂志》。花了伍佰元。
感觉收获了好东西。
《苏州杂志》读后感(三):这样的文字,有负“苏州”两字
杂志2016年第6期,20页,“养育巷”照片下区区100多字中的文字,有多处错误,另外有些文字用法总让人觉得不顺畅。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以苏州命名的杂志上,出现这样的文字,太对不起这两个字了吧。
1.养育巷向“二”侧拓宽,应该是“两”吧
2.建造成了商业街,总觉得“造”字多余
3.“司”徒堂,应该是“使”吧
4.三三“俩俩”,三三两两多见,“三三”与“俩俩”连用,少
《苏州杂志》读后感(四):异常杰出的纯文史文学无广告地方杂志,快要倒闭中!
全国唯一地方性杂志,唯一无广告杂志!
我去年忘了订,今年订了,成双月刊了,而且邮局的人一开始都不知道这本杂志!
是坚持自己办刊理念的“象牙塔“型杂志,有时充斥浓厚遗老情怀。
不过内容还是有趣的,作者多为名家。有些文章文笔内容极佳或提供珍贵的历史一瞥,虽然现在偶有滥作,但基本维持一定趣味和水准。
其实过去该杂志质量还要好些,可惜很难找到。
今年收到的一本杂志,美编固执地使用了淡色的封面,是没有压膜的较软的纸,内部的纸张质量好象还不如前几年的,没有外包装,导致卷角,更不幸的是有人在封面粗暴地写上了地址编号,我用橡皮擦反而擦坏了封面。
然而,这一切都可以被原谅,封面和杂志首页内容切合,是数朵墨梅。也许这份杂志正如一枝不合时宜的凛凛寒梅,抱守着最后的凄艳和暗香。
在网上查了一下,很多链接指向杂志《现代苏州》,一本真正的垃圾,收费的DM。
《苏州杂志》读后感(五):源自老头子的阅读
老头子自从当了拍拍手的委员,每年都会有杂志到手,虽然他是外地人,但也不排斥这种伤今怀古的文集。
外婆那边家族都算是老苏州,尽管多数亲戚都移民上海,总算我们这脉都留守在苏州,看此类杂志相当于对于那个时代不曾了解的苏州的探寻。
老底子的东西都差不多被毁坏殆尽了。其中甚至包括太外婆的旧宅,狗日的房管局收了房子,把大宅子变成了大宿舍,真TM气愤。连一个祖宅都不能保护好,是我们的责任还是万恶的XXX的责任。所以我更愿意在这类杂志上找到一些所谓的寄托。
叶放的附庸风雅我不敢苟同,尤其是花宴,不过他的造园技巧还是值得一观,也算是继承了闲云野鹤的遗志。叶正亭原是广电系统的,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结果落得个闲职去了地方志办公室,他的文字让我些许感动。而母校十中的校长,柳袁照,则实在不敢恭维。所有的文章全是吹嘘十中的政绩文章。其实十中的历史确实少不了他的吹嘘,他在十中的建造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每当看到他的文字和想起他唱隐形的翅膀的情形,心中血气翻滚,恨不得如老罗一般把所有的脏话在肚中回味一番。
偶尔出现的美食文章也会让人很开心,没有从小吃酱汁肉的人是不能从文字上品出美味的。以至于我在重庆发现一家陆稿荐的激动心情是那些棒棒们无法理解的。
其实还有很多,像是方言、建筑、昆曲、评弹、家具、工匠、玉器、月饼等等。作为一本回味的文集,还是值得的。可惜现在生在外,无法一览,写点东西,聊以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