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锦集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一本由[美] 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他人的痛苦》精选点评:
●我们被激起的各种愤怒感伤怜悯,是因为事件亦或照片?既然二战后那张著名的大兵与少女接吻的照片来自摄影师的设计,那我们对于"他人的痛苦"(照片)应采取如何的反应?是做拍摄者想让我们做的事,还是无动于衷,麻木的认为"这世上不存在真正的苦难"?
●对批判的过度依赖是持续痛苦的源泉
●附录比正文有意思
●埃德蒙•伯克说:人们喜欢观看苦难的图象。
●对他人的痛苦怀着一定程度绝非轻微的欣喜,人。
●心存良知
●她的思考总是深入的,表达总是平实而精到的,看她能想到她当时所想,但也自问为何自己从没这么想?
●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那些著名的描述战争的惨无人道以达到反战效果的照片有一些是策划拍摄,有一些在事实的基础上被摄影师动了手脚。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有着或多或少的愉悦,观看他人的痛苦会带来某种生理快感。痛苦不应该被比较。战争摄影似乎是为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他们决定了哪些可以被观看。和平就是为了忘却。为了和解,记忆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对人们忽视他人的痛苦之行为感到理解,那是一种人之常情。但不要理解自己,不要原谅自己的冷漠。人性极其复杂,战争亦是。但人性有好的一面,战争永远也不会有。
●消费别人的痛苦,暴力成为奇观。“一个人可以久久凝视这些面孔,但始终难以摆脱这种共同观看的神秘感和猥琐感”,“照片创造了多少同情,也就使多少同情萎缩”,对此类影像的嗜好渐成为“商业性的食尸癖”。不喜欢黄灿然的翻译,如他译后记里说,这译本对我来说只是笨伯,不是情妇。
●阿灿的翻译真不错~
《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一):关于他人的痛苦。
我认为,每个人都无法深切真实地体会到别人的痛苦。任何同感或类似的体验都是肤浅的。这可能是我们人类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作为一个个体,我们本身的感受,包括快乐与痛苦,已经让我们近乎于无法承受了,所以任何来自他人的消息,都只能做肤浅的了解,也就是当作谈资来说别人。这可能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主动选择。
看她的书,我认为是对思维的一种锻炼,虽然对其内容未必全盘接受,还是向大家推荐。
《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二):我在看这本书
最近在拍,拍过一些PP,很想知道,我的一些疑惑该如何解释。所以很痛苦很慢速的看着
其他评论暂时没敢看,怕无谓的影响
看的过程有种缓缓被贴近的感觉,该怎么面对他人的苦难从容举起DC,为什么而做。时而会很惊叹,作者对人性的深思,下笔的描述,或者是译者的
看过二遍,有的地方才明白说的是什么。不可谓不干涩,但是放下后过些天还是又拿起,要完整看下去
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思想,才能把躲在人心浅层感情下的面目拽出来一一陈列展示,也许是拿了自身来做体验,还能转化成语言分享于我。可见语言还不至于完全变成一种狡辩和推委的道具,让我还有想说点什么的欲望
想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就也看这本书好了
《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三):观看,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苏珊·桑塔格的诸多作品里,最喜欢的居然是这本书,有点让自己始料未及。
但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宛如阅读自己的内心。苏珊的文字如同一把刀锋利地笔直切入。切到泪水不设防地猛然涌出。
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何选择影像作为观看世界的方式。因为影像的直接、现场置入式体验和便易的可大量复制性。但也正因为这些特性,大大削弱了影像相比起文字所能带给人的深刻感受。
如此,观看他人的痛苦,最终成为了满足自我窥视欲的方式。
作为80后,我们大概太过于关注个人微观情感体验,雪灾也好,照片门也好,在可以将某一事件赋予上升含义的关节点上,我们都选择成为一掠而过的匆匆观者。但最悲哀就在于,所谓的读图时代让每个人都清楚,你的痛苦,同样也可以成为他人娱乐的基础。
《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四):关于他人的痛苦
因为近期接触了David Levi Strauss在Between the Eyes一书中写到的关于Alfredo Jaar和他的卢旺达项目,而被推荐了和本书一起阅读。Jaar在1994年到达卢旺达拍摄关于种族屠杀的新闻照片,却因为屠杀太过残忍,选择了在25年后才将照片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公开,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黑盒子项目,即把照片作为不可视的记忆存放在黑盒子里,用纯文字描述围绕他。
第一次阅读桑塔格,有相见恨晚的之感。对于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一直都有矛盾的理解和感情,对于照片/文字记录的真实性和传达效果、对于影像资料溢出的现代如何看待战地照片的思考,在这篇文章里都被描述到了,并且还获得了更多的角度。比如(包括我在内)从privilege的角度来看待对于恐怖照片和恶劣行为的“麻木性”,并不能够概括观看新闻的所有人群的一般价值观念和照片的价值。
感谢译者。
《关于他人的痛苦》读后感(五):短评写不下
1.对“我们”的警惕与拒绝。
2.选择与排除。被精选过的痛苦等待再解读。
3.我们希望责怪谁?
4.当提到(某种)真实时,要问是“哪一种”真实。
5.谁来书写“正义性”?
6.生者对死者的绝对优势,解释权以及随之而来的剥削。
7.无名的人被贬为某种苦难典型。不被召唤出来的主体。
8.美化/丑化对道德反应的消除与增强,增强(涉及情动)需要震撼效果,但在不断消费的过程中震撼效果会逐渐被削弱。
9.在屏幕上观看痛苦,观看者的同情让他与痛苦施加者划清界限,这同时宣布了清白与无能,随之而来的是对安全的庆幸。
10.和耳朵不同,眼睛可以闭上,因此可以旁观,也可以选择不看。
11.观看距离。由于变焦、剪切等技术手段发展,影像本身可以对观看者的心理距离进行调节操作(拉近与推远),而心理距离会体现在观看、感知与思考中。
12.观看环境:载体、场所与空间。
13.不经编辑的生活,直播,真人秀,家庭录像。
14.不要一味退回,精神上一定要“成人”,要去看清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摆脱天真的无知,摆脱麻木,恢复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