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过程》读后感摘抄
《仪式过程》是一本由维克多·特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仪式过程》精选点评:
●特纳的脑洞还是挺大的……
●重新读
●社会,结构,交融。特纳有敏锐的观察力,但对现象的解释并不充分。比如第五章谦卑与等级中,对于暂时的地位颠倒,他解释:这是一种交融,是社会结构的调整。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但总感觉不充分。这似乎可以从人类本性、人类精神上思考。
●结构我大概懂了,关于阈限之类的定义并不清楚,绕来绕去,看不懂
●终于补完了毕业论文时的这本书。当时太赶都读了二手文献深感愧疚。「阈限热」应该可以退去了吧。仪式是个好的分析框架,却也会是个容易受限的框架。|还有好多没动+知识不全
●人类学讲故事不错,但从故事中归纳出的理论模型一旦脱离原初语境,其适应性和解释力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das Zwischenmenschliche”
●我好喜欢他!他为什么这么有趣!
●这本是特纳的干货,我给五星
●看的新版的,1.翻译实在够水,内容就算了,副标题anti-structure,居然直接译成反结构,请问这是算是个学术名词么?作者明显只是想表明态度,反对或者说质疑结构!还有“阈限”,作者想表明的概念或者说状态和“量”有关么?2.虽然有翻译的问题,但仍然挡不住本书的价值,作者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结构的稳定化、不变的倾向,给了人自身以及人性解放的一条路径。在“阈限”这一状态下的融合过程,与结构的辩证关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之一,而其动力来源于人性。
《仪式过程》读后感(一):结构与交融
特纳此书关注两个结构,一个是“结构功能”之“结构”,可以说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位置等等。一个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也就是语义结构,只不过社会结构关系也构成语义结构的一个二元组合。 书中主要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女性不孕仪式。这个仪式就是展示一个社会结构统一体的矛盾。恩丹布人既认同母系血统,又从夫居,这两个是不可调和的事情,却被统一在一个结构体中,是结构的基本元素。 第二个例子是双胞胎仪式,双胞胎仪式的举行也是因为结构的紊乱。在双胞胎仪式上经常也会出现其他紊乱所需要用到的东西。在仪式的场合中出现三个向量的二元对立,每一个向量都是一个体系。这些二元对立的组合只能在自己体系内解释,不能跨体系解释。 在仪式中用到的东西有转喻,我猜测是弗雷泽所说的“交感巫术”,道具的某一个方面正好是解决困境的工具沾边的东西。
特纳还在文中指出阈限,阈限的存在即意味着“结构低下”的存在。这些结构底层的人在仪式上的表现,也就社会出现了除了结构之外的表现。
这些人的社会表现不是等级制的结构,而是无等级制的交融(communitas)。这样的交融并不意味着无效,或是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结构边缘者在仪式和社会中都有强大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杜蒙在《阶序人》中提到的例子,一个婆罗门的仪式中,担任祭祀的却往往是一个低种姓的。
主要是,,我觉得特纳把一个仪式解释得有点无聊,,然后这个翻译也是无比糟心。。。对照了一下原文,女性不孕仪式那一章中出现的“祖先阴影”,原文是shads,我想稍微贴切一点也会译成“荫蔽”等等吧。。。。
《仪式过程》读后感(二):仪式的功效
苏格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特纳《仪式的过程》,通过对非洲恩丹布部落的田野调查,从中建构出“仪式”的分离—阈限—重塑三个程序。对研究者对于仪式观察从原始部落反观现代社会,人们正是通过种种仪式,为自己找到了交融的途径,权力者通过仪式得了信徒,管理者通过仪式得了成长、权力和超越。甚至于个人通过某种仪式得到修炼与提升。
仪式授予人们责任与承担,仪式给予人们某种心理暗示进而似乎获得某种力量,在这里有成长、有融合、有超越。在仪式中“面具”与“道具”是必可少的,亦如考古发现的:饕餮的青铜大鼎、狰狞的青铜面具、铮亮的黄金权杖一样,又如红色的旗帜与领巾一样,仪式往往赋予人们某种神圣的想象与感觉,而让人亢奋与献身。在仪式的融合过程,涂抹擦掉先前是必须的,碾压与贬损个体的自我是必须的,权力降低身份互称平等是必须的,因此过滤与纯洁个人私欲,以献身姿态融入集体是必须提倡的。仪式的这样的力量,在部落与家庭中需要,在宗教与信仰中需要,在民族与革命中需要,在战争与国家中需要,在和平与市场中亦为需要。
2014/12/26于成都北门府河畔
《仪式过程》读后感(三):阈限和交融都是一种过程
在阅读了特纳的《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之后,对阈限和交融较感兴趣,而全书也有较大的篇幅也在说清这两个概念,举了很多例子。首先是阈限,特纳在第三章开篇就说到范-杰内普所称的“通过仪式”的“阈限阶段”就已经展示了第三章的主题的性质和特点,那么什么是通过仪式呢?特纳在文中引用了范-杰内普给通过仪式下的定义: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关于地点的变化就像范-杰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提及的旅行时的分别仪式和回归仪式,社会地位的变化礼仪就像特纳在文章中提到的酋长就职仪式,而涉及年龄改变的仪式成年礼最为典型。通过仪式在我的理解看来,就像是通过一个门槛,进入这个门槛后与进入之间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当然在进入的过程中的状态也是不同的,进入的过程通常是通过仪式的阈限阶段。在特纳所举的酋长就职仪式中,酋长和其妻子身穿破烂和近乎裸体进入到树屋,接受药水的洗礼和平民的侮辱;在青春成年礼的仪式中的初次受礼者,赤裸身体,象征一无所有,以此表现阈限的存在。通过特纳的例子,阈限在我的理解中更多的是假设式的象征。
在特纳的书中,特纳提出社会关联的模式有两个,一个是并列一个是交替。并列模式也就是说社会内部是存在差异的,而交替模式则是出现在阈限时期,是没有差异或是地位平等的人组成的。而为什么把这两个模式成为并列和交替呢,首先第一个模式是我们正常生活中的状态,有阶层,有差异,多种状况多个阶层同时存在,所以称为并列,而第二个模式通常出现在仪式的阈限阶段,完全平等的状态或长或短的出现,是无差别的状态与有差别的状态的交换过程,即交替。
除了社会关联的两个模式,特纳还在书中写下一个推论:对于个人和群体来说,社会生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其中涉及高位与低位、交融与结构、同质与异质、平等与不平等的承接过程。(P97)高位与地位、同质与异质、平等与不平等这几组词都是二元对立的,那么是否可以推断交融与结构也是二元对立的,交融是不是反结构的意思呢?那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用交融一词而不是用反结构一词呢?而后询问老师,老师倒是说交融是一种状态和过程,而反结构是一种结果。
特纳在文中说到:阈限并不是交融在文化上唯一的表达方式,在大多数社会中,还有别的方式。比如”弱者的力量“”身份较低、职位较差的人所具有的神圣特性,无论这种特写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P110),那么阈限和交融的关系就明确了,阈限应该是通过仪式上的阈限阶段,在仪式中的一个阶段象征,而交融的表达方式包括阈限,但又不仅于阈限。
那明确了阈限,又何为交融呢?特纳通过列举千禧年运动,其倡导的平等性,倡导部分阶级身份,没有私有财产,整个社会完全达到一种大同、共享的状态,而这是交融的表现形式,打破现今社会结构。其次特纳列举的达摩流浪者、嬉皮士也是一样,他们致力于耍酷、颓废、干体力活、像一个低层阶级的人一样,也是在打破常规,打破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状态。这些表达交融方式的不同现象(仪式阈限阶段的初次受礼者、人数较少的国家、千禧年运动、嬉皮士、父系社会下的母系亲属、母系社会下的父系亲属等等),都有着共同的特征:(1)处于社会结构的断裂处(2)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之处(3)处于社会结构的底层之处。这也是交融表现的特征,但又涉及到了什么是社会结构什么是社区,当然特纳在书中也已列举相关叙述。
《仪式过程》读后感(四):如果不想被带节奏的话
人类学和我的普通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1.去偏见。在众生平等的角度,人类学是比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更辽阔、视角平行的一个学科。
作为学科门外人,本书之前,只粗粗读过列维·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是很开阔眼界的。过往接触信息中对感性和理性的所有消极片面的偏见,在列维·施特劳斯这,都被纠偏了。《野性的思维》中科学家——修补匠的概念,很愉悦。
理性是科学家,建构,理性不是无情。
感性是修补匠,在现有的建构上增添芬芳的气味、美感,让人乐于停驻。感性不是无用。
2.去自我歧视。惯于严苛要求自己的人,不免自我歧视。自我歧视时,不免感觉自己地位低下。感知地位低下,内心安全感动摇,而后容易过度敏感、容易被激惹,也或许就更容易变成键盘侠。
活在一个他者看似比自己优越百千倍的同学群、朋友圈,自我责怪、自我歧视有时经常发生。不由得在观看一些标题党信息的时候,被一些文字或评论带节奏,心跳扑通扑通,特别想键盘侠附体。说了,表达了,痛快了,冷静下发现其实还可以有更好的更易于沟通的表达。
某些内容制造者特别擅长用词语撩拨人的情绪情感,而人如果自我歧视,哪怕外界并么有施加歧视,自我歧视会让人更容易被撩、被戳,被惹怒。不是狗带于PUA的撩,就是狗带于being键盘侠的不当言论。
人类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去自我歧视。《仪式过程》这本书,尤其在第五章:地位提升与地位逆转的阈限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富人和贵族的阈限就是经历贫穷和扮成乞丐,而穷人的阈限就是炫耀铺张和虚拟等级。”能感到跨越阈限的机会和自主,有时人才觉得不白活了这一辈子。所以
知识贵族的阈限是扮演愚者;物质穷人的阈限是刷网游等级。
如果同时是知识的贵族和物质的穷人,那感到自主的生活方式之一是否就是成为一个玩网游的傻瓜?
3.今年反逼婚用哪一招?
现代人有一个漫长而又漫长的青春叛逆期。过年过节不回家,成为对家庭传统的消极抵御。《仪式过程》这本书提醒了,仪式本身的社会意义。仪式往往会是通过舞蹈戏剧等形式,把平日里地位较低的一方、如女性、长者,在那仪式中赋予高的权力,平常在家族、族群结构中等级低的在仪式舞蹈中得以有机会表达、表演、鞭笞地位高者,这在人类学家观察到的部落仪式中普遍存在。
女性平权还有漫长道路要走的当下,过年过节回家吃饭,在传统节日里欣赏母亲掌勺的手艺、智慧,就是运用仪式功能,让大家都喘口气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自己歪楼,最近几年,一些女性朋友开始成为自家年夜饭的掌勺,并且在她们掌勺的第一年自豪地发朋友圈,有些还会附言,这样才是孝顺。
我总不由得多想,老妈妈们还身体健康神志清楚,就这样在50多、60出头被剥夺了年夜饭的掌勺权,心里头会是啥滋味?当然我可能过虑了,后面大把儿孙磕头、派红包等环节来维护和抬升家族中年长女性的地位。但是这样合适吗?足够吗?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一家人一起跳舞了呢?
不善言辞的我,唯一做的就是,回家吃饭,赞美母亲的厨艺。而当这一切让我感到受压制,没地位的时候,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拍拍大腿,夺过饭勺,开始掌勺。
晚辈开始成为年夜饭的掌勺,在我看来也是在跨越阈限。
对于苦于被逼婚逼生的单身男女,试着掌勺做一桌年夜饭,而不再像个猪仔一样躺在家里等投喂,或许是可为的尝试。
《仪式过程》读后感(五):读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的几点感想
读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的几点感想
一、
特纳的书并不好读,一是他在写书时思维是极其活络的:一会儿说着恩登布人,一会又说着旧金山的嬉皮士,一会说着圣方济各,一会儿又说鲍勃迪伦,读这本书要跟着他绕一个又一个的大弯子,总觉得有点儿跟不上。二是他的人类学思想来源极其驳杂,他身上既有结构-功能学派的影子,又明显受到曼彻斯特学派“社会冲突论”的影响,他推崇列维•施特劳斯二元对立的文化语法,又有着自己对象征符号的解读,后来还研究过剧场,甚至还有着和英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辩证法!因而很难通过将他归于某一个具体的学派来理解他的作品。既然如此,那也就只好把这本《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的读一遍了。
二、
一般谈到这本书,总要和范甘热内普的那本《通过仪式》联系在一起。诚然,特纳肯定并沿用了甘热内普的仪式三段论:分离——边缘——聚合,并将之进一步拓展为分离——阈限——交融。但是细细想来两人所说的东西并不完全是一会事儿。甘热内普对仪式的阶段性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涂尔干社会静力学的影响,社会在他那儿是个不言自明的超自然实体,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内部的整合过程,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在进行了通过仪式后,融入了更大的组织中,自身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成为了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涂尔干的二元论一直强调的是社会和个体的对立,仪式的三段论成为了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社会依旧是作为一个整体完满的存在。
而特纳更多的只是将甘热内普的仪式过程分析借用来,阐释他的社会观——社会是一个辨证过程:分离——阈限——交融。阈限和交融并非社会的形成和凝聚,而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分离、阈限和交融无处不在,并不只是某种仪式的阶段。
三、
几个重要概念:1是阈限:阈限或阈限人的特征不可能是清晰的,因为这种情况和这些人员会从类别(即正常情况下,在文化空间里为状况和位置进行定位的类别)的网状结构中躲避或逃离出去。阈限的实体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他们在法律,习俗,传统和典礼所指定和安排的那些位置之间的地方。”阈限的本意是“门槛”,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或群体,像站在门槛上那样,不进不出,不内不外,唯有经历过这一阶段,他或他们的处境和位置才会被重新标记、定位、。阈限是一种人为的安排,是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冲突和矛盾的缩影,他必须被表现出来,从而被人们所认知,这一点跟热内普已经说的够多了,所以,处在阈限阶段的人或集体往往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无法归类的特点。2、交融:人类间的相互关联有两种主要的模式,并列和交替。后者是社会结构不明显的社会的典型特征。换句话说,前者是同质性的,人和人之间因为经历过相同的通过仪式,形成了一个均质的社会整体,通过仪式在这里起到的更多是结构—功能论者所说的“整合”的作用。后者则不然,是一种新社会关系的组织方法,在经历阈限阶段之后,新的结构通过交融而产生,这样的阶段可以看做是社会组织的再塑造。
特纳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交融”,此时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涂尔干他们所说的“整合”了,交融被特纳视为是一种和社会结构同时存在、同等重要的社会事实,而不仅仅是后者的手段。交融是自发的、即时的、具体的,和社会结构所强调的稳定、制度化、抽象化相对立。社会的交融和社会的结构更迭出现,结构——阈限——交融——新结构,循环往复,。在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文化中,每一种过去和现实的交织中,我们都能发现社会具有这样的结构与反结构的过程,这是特纳此书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四、
从仪式的分离——阈限——交融来重新审视社会,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已经被常态化的世界里,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阈限和交融不断的重演正是我们重新思考当下时可选择的一种新的思路。
五、
个人认为特纳不是个体系性的学者,但是他却有这样的抱负,在本书中他只是浅尝辄止的提到了以下。与他同时代的帕森斯、列为施特劳斯等等,都是人类宏大蓝图的创制者,他们都试图用一套普遍的准则来诠释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却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败。特纳以仪式过程来理解社会的方式也带有这么点古典时代的影子。当以美国为主的人类学家们陷入“如何书写”和“过度阐释”时,阅读特纳,我们还能寻得一点那个伟大理想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