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的读后感大全
《外国建筑史》是一本由陈平著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建筑史》精选点评:
●框架感很强啊
●讲解得比较全面
●【PDG】
●。。啃完了,,西方建筑发展的脉络感较强。
●真好
●2013.10
●要耐心看,,写得还算比较详细
●18年上半年,科信自习室,没看完
●历史不是科普
●就是喜欢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一):记忆中的滥觞
翻开《外国建筑史》,所谓的经典建筑图画分外熟悉,分明是小时候曾经见过的文化宫、电影院、学校、办公楼、政府……原来我们从小就修过这门课了。时光远去,有些记忆已模糊,但那样的楼梯样式,依稀还是小时候的模样。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二):每章的小结都是值得细读的
本书覆盖较全面,只是图片少了些,虽然限于篇幅,但某些重点建筑还是应该多放些资料。
每章的小结都是值得细读的,总结了各个时期的建筑发展脉络和特点,是作者为本书的点睛之笔。
还有思考题,作者是惯写教科书的?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三):这是最好的外国建筑史书,比陈志华那本有过之无不及
这书的好处前面的书友都说了,我想补充几句
该书内容全面,事无巨细,一概收入,插图众多,而且清晰,每章后面有术语解释,全书末尾有索引,这是典型的西方学术著作的写法,国内的书籍很欠缺。
该书我读后的感觉,大胆猜测,作者更多是编而不是著,其对建筑的深入分析和描述,绝不是一般水平,肯定是参考了外国著作的内容。所以个人观点不多,我认为很好,所谓个人观点,往往流于主观喜好,与价值观扯不开,难调众口,最好少写。
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 19世纪末叶以前》并非不好,但作者陈旧的阶级观太重,他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在《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的末尾他也讲述了被批斗的那段苦难,居然还不开窍,仍然抱着那有害的世界观去研究外国建筑,学术为政治服务,真是又可怜又可悲。
陈的青壮年时代被各种运动给耽误了,既没有足够的外国资料,也不能超越官方强加的意识形态去研究,能够写出那本外国建筑史,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看过《中国著名建筑师画系-梁思成建筑画》,梁在美国读书,游历欧美各处的古建筑,画出了大量建筑素描,回国创办建筑系,这都是陈无法媲美的,他当年既不能出国,又缺乏资料,能够写成那样,已经很难为他了。
我买的这本书是二手书,原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某学生,只有少量划线,看来基本上没怎么好好学,25元落入我手,哈哈。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四):非常适合建筑初学者及爱好者
语言浅显易懂,结构框架处理得当,各种史实资料较为充分,加上英文对照,非常适合建筑初学者和爱好者在短时间内宏观掌握外国建筑史各风格流派的迁流变化。
作为一本建筑史,这本书的写法得推荐。就学术层面而言,所选取的建筑师和建筑均具代表性,对不同历史时期笔墨分配也较为得当。尤其是在介绍某一建筑风格前对其思想背景的分析,相较国内不少建筑史书而言更为翔实和深刻。人名和建筑以及重要专有名词均有英文对照,避免翻译问题,加之引注清晰,因此足够权威。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不仅成功脱离了以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为主线的大陆权威建筑史观,还避免了大部分国外建筑史著作系统性弱,结构不扎实的弱点。虽然全书将近六百页,但读起来一气呵成,在重点论述的西方建筑史中,各章节能够前后照应,互相阐释,有助于连续地而非分段式地了解整个时间线下的发展。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未有太多自己的观点,直接导致这本书成为更适合建筑初学者阅读的资料性著作。对印度与东亚等地的论述独立成章,未能突破地域性划分与时间性划分同时存在所带来的结构上的松散感。另外由于篇幅有限,有部分人物和建筑未能出现或出现但未能详述,需要根据书中线索再自行查询才能解决一些问题。
然而整体来讲,作为一本通史性的读物,这本书应该足以为建筑初学者及爱好者了解整个外国建筑史轮廓提供帮助。以这本书中的内容为基础组织进行扩展阅读可以更方便的掌握外国建筑史发展的脉络。
《外国建筑史》读后感(五):严谨的趣味
不论怎么样,这本书里即没有遵照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学习法与历史观,也没有大谈特谈作者本身的建筑史观,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参考类书,甚至可以当作一本教科书。
整本书的系统性非常强,首先分为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两大类,这是该类书籍的一贯做法,共有十六章,从史前建筑到19世纪现代建筑的开端,基本上明确了“外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在时间的大分章下以风格作小分节,所以看起来一目了然。然而它学院派的作风表现在它每一章的组成。每一章都由导言、内容和小结组成,正好与人的学习习惯既先预习再学习最后复习一至,这让我想起了《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这本书,外国作家与中国作家对史作的写作方法的一致性证实了这种编撰方式的价值。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语言可以说摆脱了中国以往史作“文绉绉”的风格,态度比较理性,语言比较直白,让人读来心情轻松,没有读一般史书所容易产生的抵触感。并且在中文词汇身后都有英文原名,使与英语文化的对接成为了可能。
这本书在内容涉及面很广,便意味着在叙述方面有很多建筑作品的描述都比较简略,但这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一本576页的建筑史书,要做到全面就无法做到详尽。对于插图的配置也基本上可以满足文字的匹配。
好在作者的语言够生动与简练,不然的话要想看完还是需要一定的耐力。随书后面的索引个人认为在初次接触时起不到很大作用,不过在具有了一定建筑史的知识之后,便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适合对建筑史的入门学习,光看完当然是不够的,最好能够匹配更加详实的建筑图鉴自己进行系统的复习与归纳,在此推荐一本书威尔弗利德·柯霍
的《建筑风格学》,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手绘,相信对西方建筑的了解与掌握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但如果只是想对外国建筑史有所初步了解的话,看完这本书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