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驚艷经典读后感有感
《芬蘭驚艷》是一本由吳祥輝著作,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5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芬蘭驚艷》精选点评:
●读了之后,爱上芬兰。
●感覺像老人家在嘮叨…台灣的讀者會不會覺得好一點?
●重要的不是吳祥輝如何主張,而是芬蘭經驗裏能讓人體會到什麼?
●吴老师的个人观点很坚定
●因为竖排版繁体字看着头晕,大略看了下觉得不错,不是前篇一律的介绍芬兰的老三样,而是结合了台湾的政经情况穿插对比,很多数据信息。
●这分明是一本讲台湾的书,作者立场分明,某些观点我觉得除了可笑和莫名其妙之外还很生气,但是也不至于差评了
●这本书读得很痛苦,作者的很多主张,很不认同,该如何看待这本书的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或许如某台湾读者所说的,作者的观点对台湾人来说太平常了,经常听到很多台湾政客这样的言论,可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可以从芬兰经验中让人体会到什么。
●文笔真的很差。
●从芬兰经验探讨台湾发展的未来,了解台湾不可不读之书。
●養父給我帶來的一本好書,國內可能買不到。。。 無法在國內看到外面世界的真實狀況。。。那麼就由閱讀的習慣帶領我去認識吧。。。 文筆是簡單,多餘的修飾反而與真實背道而馳。。。不是嗎? 芬蘭一個一直被周邊國家欺負的小小國,在5-60年代才把不公平的國債還清。但是其國家國民的氣度。。。真令人佩服 這種風範難得難能可貴。。
《芬蘭驚艷》读后感(一):不仅仅是对台湾
书的借鉴意义不只是对台湾,对大陆也有意义.虽然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不是很同意,但是能够读到中国大陆官方以外的论调,我还是很高兴的. 当然我是在新加坡读的,不知道大陆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
《芬蘭驚艷》读后感(二):需要走出去的精神和勇气
很幸运能读到这本书,我想在大陆能读到这种的机会不是很多,机缘巧合的一位瑞士的朋友去台湾出差帮我买了吴祥辉的国家三部曲,一口气先把芬兰惊艳看完了,朋友甚至还打电话给作者探讨书中的一些论点,告诉他:台独没戏!
不过书中作者很多的观点也很值得我们去推敲,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的人,我觉得很有必要拿来一读,当然不要理会其中的台独思想!
《芬蘭驚艷》读后感(三):芬兰惊艳(看此书 才了解Linus的来路)
一直好奇,为什么身在芬兰的Linus会开创出开源旗舰Linux,即使看了他的自传“乐者为王”。一直知道Nokia来自芬兰,也不明白为什么北欧的公司这么强。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台湾作者吴祥辉的《芬兰惊艳》,不过很可惜这本书注定是无法在大陆出版,因为有不少讨论政治的话题,作者也是带着比较台湾和芬兰的目的来写的。
作者为什么会想要写芬兰,是因为2002-2006世界经济论坛对国家“成长竞争力”的评选,芬兰都是排名第1.
(注明:WEF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共评比131国,其指标分别为「基本条件」、「效能提升」,及「创新与成熟度」3大次指标,3大次指标下又细分为12项「支柱指标」。包括体系、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卫生和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经验、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务经验和创新
2007年这个评选改成全球竞争力排名,不过芬兰依旧排在第3名)
吴祥辉笔下如花,以一个个“最伟大的芬兰人”为引子,给我们展示了芬兰的独特魅力:“芬兰识别”和“芬兰价值典范”
我把教育篇拍了几页下来,教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所在。
《芬蘭驚艷》读后感(四):一本讲述国家发展的旅行书
《芬兰惊艳》决计算不得一本旅行书,要是拿着它作为旅行的圣经,天天跟着作者后面去挖掘最伟大的芬兰人的故事,大概找个网速足够,藏书丰富,阳光上好的图书馆就足够了,足不出境即可大饱眼福。当然,田野调查有田野调查的好处,你在图书馆游览芬兰,很难骗到小自己12岁的学妹同行。可田野调查就不一样,小学妹不禁甘心前往,全程充当司机之外,还自负1/2的旅费,遇到旅馆提供4只杯子,小学妹喜不自禁,还打扮的花枝招摇的勾引你,这还不算,既然双方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你情我愿,两不相欠。俨然就是30年前就被作者判死的李敖大师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上等政客境地。
固然字里行间可见的大男子主义和自以为是,令人生厌,但当我想骂他没脑子的时候,却无从下笔,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作为近百年才独立的国家,芬兰一跃而到“成长力竞争排名第一”,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
这是一本讲述弱国如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书,国家竞争力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典范”和“国家识别”,而“价值典范”和“国家识别”作为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往往根植于历史。书中反复出现的“芬兰价值典范”和“芬兰识别”就是构建在“千年沉默,等待访客离开(第10节)”的宽容历史观和上的一种“不怨天,不尤人,被举世遗弃,仍然沉稳仁厚”(43页)的芬兰典范。由芬兰典范显现的芬兰特色,正如书中所写“简单的风格和实实在在,花长时间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件事”(35页)。
如何对待历史?
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遗忘掉不快乐的经历,而只是记得出色的过去,国家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国家会大肆书写自己被奴役的屈辱历史,除非,是为了用着仇恨积攒出更强大的人民力量,而基于愤怒的这一力量并不足以支持民族长久的发展,基于愤怒的民族团结往往会过于狭隘最终死于自己的愤怒中,充满了憎恨的人民是不幸福的,不管他们憎恨的是哪个外界国家或者种族,在这个彼此竞争的世界上,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愤怒,而唯有摒弃这一愤怒,宽容对待历史和曾经的敌人,才能获得国家的发展强大,和人民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不过谈到文化和历史,又不得不提到作者实在有够绿。为了未来的“独”而不惜把历史割裂, 荷兰人,郑成功,刘传铭,日本人一下子都归类成侵略者, 中国的文化好坏都与台湾无关,这总归是牵强了几分。
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芬兰的经验很值得现在的中国参考。如果为了出版就编修成旅游书,那就浪费了,倘使可以改掉部分偏绿的言论,其实发表成政论文也不错。
《芬蘭驚艷》读后感(五):出版?等幾年再說吧。
輾轉從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這本《芬蘭驚豔》,一口氣讀到兩百多頁,雖未完全看完,但也夠寫一些感想的了。
2005年,我剛剛開始讀研究生,那時的我的生活很簡單:上課、逃課、上網,對於我所生活的環境、造成這個環境的歷史、其他國家的人們都在過什麼樣的生活諸樣的事情,并不懂得去關注。
2003到2005年這三年的“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都是芬蘭,而彼時的台灣,按照豆瓣上的說法“危機四伏,政治的懸宕,經濟的空轉,黑金貪污的陰影,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崛起的壓力”。懷著對這樣的芬蘭的興趣,作者吳祥輝去了芬蘭旅行。
然而貫穿全書始終的,並非是這個“第一名”,而是“國家識別”和“國家價值典範”,展開來說,就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什麽是這個國家的精神,是什麽東西使別人知道“這就是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民眾最尊敬、喜愛什麽樣的人和什麼樣的精神?
既然是旅行,便少不了遊記,書中確實有介紹到他和女伴在芬蘭的經歷:如何租車、遇到車禍怎樣處理、探訪的城市、學校和菜市場、遇到怎樣的人、有過什麼樣的談話等等,在這些件件小時的細節當中,與台灣的現狀進行對比,思考台灣未來可以走的路。今年十月,我去台灣短短旅行了幾天,不知不覺間會做的一件事,便是對比台灣與大陸,在我看來,作者眼中的台灣和芬蘭之差距,與我眼中的大陸與台灣之差距,頗有一些相似之處。
就比如說作者說芬蘭的居民可以很方便的出入政府機關,而台灣的總統府則是荷槍實彈戒備森嚴難以靠近,而2011年的中國大陸,中南海什麽的就不用說了,隨便一個縣政府是那麼容易能進去的嗎?而在台灣,我進過許多的議會、法院參觀,就是總統府的一層,也是可以參觀的,只是安檢比別處嚴格了一些,而且每個月還會有一天是大開放,整個總統府全部可以任意參觀。
再比如,作者說芬蘭對各種語言都很尊重,國民通常都會芬蘭語、瑞典語和英語,而在台灣,閩南語和客家話不那麼被重視。我在台灣旅行期間,我所搭乘的捷運、火車上面都是國語、閩南語、客家話三語報站,到了台東花蓮,還會加上一種原住民的語言,而在大陸,最近乾脆發佈了一個什麽規定,要限制廣東媒體對粵語的使用,真是不知道這個腦殘的規定是怎麼做出來的。
還有紅葉國小用中學生跟日本小學生比賽獲勝,舉國歡慶,沒人去追究是不是有超齡球員,而這一手,我們現在也在用啊,U-xx足球賽、奧運會,處處都有。
書中有一個線索,便是芬蘭人選出來的“最偉大芬蘭人”,遊記的內容在本書中占的篇幅其實不算大,更多的是在介紹這些偉大的芬蘭人,通過對這些人的介紹,把芬蘭的歷史沿革、人情風貌帶出來,既不是浮光掠影的之談風景,也不是深入小巷去觀察普通人的生活。這些人物五花八門,有世界小姐,有歷任總統,有科技人員,有作家、藝術家。
正如豆瓣中其他幾個書評中所提到的,這本書里有很多“台獨”內容,朋友說“去掉台獨內容,便是深度遊記。”對此我并不認同,作者此行的目的是爲了探尋“芬蘭識別”和“芬蘭價值典範”,并以此來探尋台灣識別和台灣價值典範,加上愛爾蘭和挪威的遊記,構成了“國家三部曲”,即便把在中國大陸看起來政治不正確的內容去除,這本書的寫作目的,如何能夠去除?“國家三部曲”的隱喻,如何能去除?這件事就像是骨肉一樣相連,需要有多精細的手才能把這些東西都摘的一乾二淨啊?
在微博上與一位台灣的朋友聊起在大陸出版的那本《我們台灣這些年》,朋友那個時候對大陸出版的看法,我還無法理解,如今看了越來越多的台版書籍之後,才有一些體會到她的含義,在當今這個國度中,政府是一個極其要面子的機構,他們不肯面對現實,不願意去做實際推動融合的事情,兩岸交流上遮遮掩掩動作緩慢,不願意讓民眾更多的去瞭解對方,而非要在口舌之上站穩立場,他們造出來一個又一個奇怪的名詞逼著自己或別人的國民使用:國家或地區、中華台北,諸如此類。
話說回頭,也許台灣人也未必能認同書中的所有觀點,在網絡上[1]也能看到一些台灣人對這本書的批評,比如作者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讚揚之聲(其實有些讚揚在我看來也比較中肯),比如作者只提台灣比芬蘭差的地方(我覺得這點不實啦,作者也有提到台灣的美食比芬蘭好、物價比芬蘭便宜)。其實,只要你去短期旅行,而且目的地不是特別的不堪,基本上都會看到的多是優點而少有缺點,而且這並不一定是壞事。
上周參加果殼網的一個活動,裏面提到一個觀點:不同的人看世界是不一樣的,要學會瞭解到這一點,並且嘗試去理解別人爲什麽看到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我頗為認同這個觀點,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可能別的大陸人會覺得刺眼的“台獨”字句,我還是可以很平靜的讀下來的。而且,在兩岸問題上,我可能還更像綠營的觀點一些,不管當局多麼的不願意承認,兩岸的現狀就是在國際社會看來,這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任何的未來都是要基於過去和現在的,要想有好的未來,必須先正確的認識歷史和現狀。如今的台灣社會,已經可以對歷史、對政治進行公開透明的討論了,他們能比我們看的更清楚。
這樣的一本書,如何能在大陸出版呢?還是等幾年吧,也許過些年之後,我們也可以進入那樣一個狀態:一個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沒有人會限制你說話的權利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