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基础读后感摘抄
《传播学基础》是一本由段鹏著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32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播学基础》精选点评:
●读起来觉得像“水果拼盘“似曾相识的部分太多,自己的东西太少,某些章节应该有研究生学僧党的功劳吧,但系统全面,传播学必看。
●写到后面有点乱。
●不值得细看。里面拼凑的成分太多了。人际传播那儿和发展传播都写得啥啊,还不如看小绿呢。框架倒是很完整。
●第三本传播学教材,没什么新知感觉略无聊。这本书很多重点的理论都一笔带过,反而在讲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各种分类和概念使得有些东西重复在讲,很繁杂。以及,确实有copy郭庆光老师书的成分在;再及,某些小字部分举的例子分析得有点low,像本科生写的,缺点学者的高度
●段鹏老师算广院最能看书的了吧
●错、错别字好多后面!
●爱段鹏。
●段鹏厉害
●参考参考,前二章值得一看。
●加油鸭!
《传播学基础》读后感(一):大部分还行,除了传播效果章(x_x)
我看的是第二版,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许多贴合时事、短小精悍的文章,很有利于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这本书大部分都写得不错,清晰简洁易懂,可惜在最重要的传播效果一章,用的框架简直可以让初学者看的吐血。先用个人、群体、文化、社会四方面尝试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理论统合在一起,但又没有强调他们研究方法上的巨大差异,让人看完一头雾水。然后又分七个方面讲效果发展的取向,把效果理论再次归类……我就是看到这抓狂,过来吐槽的。
《传播学基础》读后感(二):这本书适合作传播学教材
书前半部分的示意图很有启发,是段鹏根据自己对著作相关理论的理解所勾勒出的。
不过到了后面,有些行文明显地是中国式外语翻译的直接引用,读起来还真有些费劲(可能因为自己基础的原因);后来我看书中引用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的不少内容,所以就将后者作为阅读参考,感受段的这本书是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为蓝本的。
不多说了,第一遍细读刚结束,还没有完全正确认知这本书的体系。继续中。。。。
:这是传说中的沙发?
《传播学基础》读后感(三):新传快速入门经验谈+新传考研小感悟
我以前对比过基本传播学的教材。
传播学概论性质的书很多。作为一个跨考研究生的人,我为了图方便也读了几本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传播学概论的框架大同小异,大多从传播、信息、符号等基础概念出发,其后在5W(控制、渠道、内容、受众、效果,其中效果研究为重)、传播的几个层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其中大众传播为重),传播的三个主要学派(经验-功能、结构主义符号-权利、技术控制论,其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为重)三种思路中任选2-3种展开叙述。可以说那些为人称道的书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和作用,例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系统性强,对三种思路都有涉及,适合打基础;李彬擅长旁征博引,他的《传播学引论》具有批判力和人文精神,在批判学派和全球传播的讨论上很有启发性;而刘海龙的这本书在传播学的内容和范式的沿革上另辟蹊径,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用来理顺思路,读过你才知道,为何学者们会在不同的领域辗转,用不同的理论武器不断消灭未知。陈力丹也写过一本《传播学纲要》,声明是给一二年级本科生用的,的确比较浅显,我觉得一二年级用起来都比较浅,大概适合做科普读物。郭庆光的学生段鹏写过一本《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外延》,书名和塞弗林的《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应用》对仗工整。内容嘛——只能说他的确是郭庆光的好学生。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概论。每个老师,如果多教几年,当然都会有自己的ppt、自己的讲课顺序、自己的段子,但如果都梳理一下写成概论实在没有必要(也许在评职称和版税上有必要)。概论这东西,其实只有刚入门学生看,对于他们来说,框架和思路是最重要,因此新书里多一些粗浅的介绍也不能使它超过经典。概论很多,专注很少,不仅是传播学界的问题了,而是在许多学科都存在的吧。P.S.如果要我说整理笔记用哪本,我会说是《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现在我要修改一下,仅就打框架而言,我觉得段鹏的这本书和《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小绿比较全,但是表述不规范、重复、凌乱,当时梳理三条思路就让我头大了很久。段鹏的这本书框架也很齐全,由于是一个人编的所以逻辑上比较清楚,只要再在批判学派上展开一下,基础知识就差不多了。如果备考的学校不是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话,理论会用就可以啦,不需要表述得非常完整。
《传播学基础》读后感(四):受众的成长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不断完善,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到受众在传播中起的作用。不过我感觉在考虑过受众的喜好、接受力、以及社会环境以后,好像很少看到有将受众作为一个变量来研究的。
最初的枪弹轮将受众仅仅作为一个无选择的接受者,到后来受众的选择行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关系轮和新兴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感觉受众依然是被当作一种定量的因素,可能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上可以说受众的需求产生变化而影响选择,但是仍较少看到有关注受众变化的
私以为在传播不断创新进步的同时,受众也是不断成长的。好比当初火星人入侵地球引起恐慌,可能现在再来一次受众更能清醒地分清真伪。这样的例子基于假设可能不够有说服力,那么就拿现在电视剧或动漫来说。 在80、90年代十分流行的电视剧,比如六小龄童版本的《西游记》,现在虽然仍有重播,但收视率绝不比当时。而且受众多半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的时候回忆感情占很大成分,夸奖的话自然也不少,不过大部分都是从演员的演技来说了,你见过从画面的清晰或者特技的精良这样的角度来赞赏的吗?恰恰相反,我们可能常常能听到类似于“虽然特技有点假,不过在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很好了”的安慰局。时下流行电视剧的火爆程度也比这些重播受欢迎
动画也是,即使情节依旧让人赞叹但是更加受容易欢迎的也还是新近的制作技术更好、画面更加精细的动画。在小时候多少人心中驻扎下女神男神的《美少女战士》,我就已听过不下一个怀旧的朋友在重新去看时说“艾玛,怎么这么畸形呢,小时候觉得可好看了。”
就我自身来说,为了剪片重新回去看的《哈利波特1》,当时在我心中就完全和真的一样,而当我重新回去看时,却发现那些特效我已经能很清楚地看出来了。当然我不是说做的不好,哈利波特系列无疑是经典之作。只是在技术方面日新月异的进步下,从2D到3D,从《星球大战》到《阿凡达》。受众在赞叹中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要求水平,如同见过大海的人再面对大湖就冷静多了。还有一些比较超前的设定,在现在也更加让观众容易接受,比如师生恋或同性恋等。观众的欣赏眼界和意识水平是在不断变化提高的,而且变化幅度在低龄层次显得更加明显。现在00后的接受能力和一些看法可能连许多80、90后都有点理解不能。大概是因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更加容易被牵着走【雾,玩笑玩笑
当然都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学生也没有做什么大型的调查来进行有力的佐证,略述一二所想而已
《传播学基础》读后感(五):一点读本书的小建议
QAQ读完写了短评再写个书评。
段老师的书名叫历史、框架与外延,分为上下两编,当然之前还有个绪论。
段老师的思路大概是先从传播史入手,然后展开传播学的大网,都是从宏观层面在传播学门口瞧瞧,这就是上编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方法。
然后,下编就是按5W模式具体展开,正好五章。
下面说一下我读这本书遇到的障碍,也可以给大家看的时候提个醒。
看到之前有书评说段老师这书写的太乱尤其是最后一章。这一点在我读的时候也有感触,但是说实话这本书的框架是无比清晰的,无论是整体建构还是各章分布,哪怕是像砖头一样的最后一章传播效果,其层次也是很清晰的,而且真的是贯彻了从历史到框架再到外延这个整体思路。
那为什么还是觉得乱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段老师这本书知识密度比较大。举个例子段老师在解释一个定义时,往往又要用三个新的理论去解释,然后每个理论又有几个新概念,那为了解释清楚这个理论就要加长段的例子(例子往往看完更懵了,大家扫一眼就行,看看标题段首就可以了)。虽然说冗余信息有助于理解,但完成这么长一串的解释之解释之后,知识密度自然就大了。
另外一点是书中大部分的理论,作者都喜欢用大量的描述方式铺开阐述,鲜有定义。而有定义的部分,或许是为了准确性,又缺少和其章节部分主线内容的勾连。例如信息与符号一章,林林总总讲了各界对信息符号的认识,特点,分类,甚至深入讲了符号学。这其中当然有涉及传播内容的部分,但其并没有作为章节的一条主线,而是穿插期间,读之颇有走马观花之感。
总体而言,读本书感受到的乱,不是框架结构乱,而是抓不到重点信息。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手边备一本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效果会更好,相互参照能看清哪些是主线重点信息,也能看到哪些是段老师这本书独有的精要内容。
正如书名所言,历史、框架与外延,这三部分正是本书的精华,但具体的理论定义、方法、应用,我觉得还是要参考其他的书本相互补充。传播学教程8.2郭庆光 / 201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