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宫殿读后感精选
《旧宫殿》是一本由祝勇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k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宫殿》精选点评:
●新的手法
●“这是一个集合了结构主义小说、历史纪实、文化散文、电视片解说词的深度文学脚本等等的一个综合文本”
●戛然而止。
●开始奢怕红色。
●魔力在于 大脑反应给书中的每句话都是“认同”
●四刷旧宫殿,依旧尘归尘土归土。
●我愿相信这样的结局
●旧宫殿 颠覆传统散文写作手法的历史文化散文
●祝勇
●这又是一本在图书馆里碰到的书,就想着“反正这么薄,拿回去看看呗”,就开始看了。然后我确定这是一本好书,因为这本书,我甚至都有了好好看历史的冲动。这是本我喜欢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我在想但是我又说不清楚的东西,很好。值得珍藏,但是里面有些太过语言暴力,细看会受不了吧。
《旧宫殿》读后感(一):通过对旧宫殿的架构 从另一个方面来刻写宫廷权力斗争
散文读过了如秦牧 茅盾 刘白羽那一代单纯的就事论事的风格 现在读祝勇的散文 感觉像是散文 又如小说 如历史考据 祝勇笔端的描写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感觉 通过对旧宫殿的架构 从另一个方面来刻写宫廷权力斗争 不错的写作
《旧宫殿》读后感(二):不过分夸大血腥什么的比较好吧?
血和暴力的描写不是最终目的。是宫殿一般的外部结构,必不可少。
内核还是人性,本质的恐惧和欲望。
很佩服作者不动声色地描绘这一切的笔法和耐力。不拿这些作为噱头而是客观陈述的必然组成。残忍竟然被写成了一种美。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语言和内容,赤裸裸地剖析欲望暴力和历史的关系太过难以接受。
放平心态看,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文本。
皇权在作者的笔下被解构得支离破碎。虚伪的面具变得通透。旧时宫殿楼阁,褪掉了道德庄严,给你看到基座下堆叠的累累白骨。
被这个缓慢而冷静的故事吸引。如果算是故事的话。
一次呈现先锋意识的综合写作。一场形神兼备的语体实验。
《旧宫殿》读后感(三):残酷到惨不忍睹的旧宫殿,看下去就是好汉!
终于没有看完《旧宫殿》这本书。看这本书头半部的时候处于赏心悦目的境界,情节的生动转折,文字的优美浪漫超越了历史的真实,让你忘记了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籍,而是在讲一个远古的故事。
看下半部的时候,我正在吃pizza,边吃边看的时候已经被描述的酷刑震惊,一度不知道是否继续吃。就在犹豫间,段落依旧刷刷地往下走,练就一目十行看书本领的我已经开始心惊胆颤。 看到那段生剐人肉的时候,目光突然不敢再落的同时突然觉得嘴里好像吃到一块香肠之类的东西,那个东西让我感到血腥的气味,我当场将那口东西吐在纸巾里的瞬间,肠胃翻了起来。
这是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因为看书而看的差点吐出来。
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如果你能够测验自己是否够残忍度,请拿这本书测试一下。如果你有种看下去仍然不觉得什么,拿你够好汉。
我说这些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正相反,如果一本书可以写成这样,说明作者的功力。祝勇是朋友,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只是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文雅的书生气质的总是微笑的男人会写出这么一本吓人的东西来。这只是说明我是一个心肠软弱的人,永远做不了皇帝,当然一个女人也永远无法做皇帝,照这么着,就是当了皇后也被其他女人们给宰了。
实在禁不住感叹,人怎么会这么残忍?历代的皇朝就是在这残酷到极点的统治中造就了今日的中国。
这样的书我无法看下去,这样的人我也永远做不到。假如历史这样残忍,我宁愿不回顾,也难以回顾。
《旧宫殿》读后感(四):我该如何评价我居然能够边吃东西边看下了这本书?
一开始我很慌,看过他写的其他一些书的后果就是,从一开始我就不觉得他会让一切都停留在那个回放的历史镜头这样的层面上。往后翻,刷的就不知道会出现的是什么世界什么画面。从柏的自焚开始,就没有出现过动态感。所有的描写都给了画面,每一个画面都被渲染放大到其时所想所处的极至。
从未将那片朱红与世界的屠戮联想到一起。即使谁都知道帝王不冷血无以称帝。亲人之间的残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不同的意义。宫殿成为象征,成为了权力本身,这样的想法本身就让人发冷。无人敢于感叹皇帝(人)并没有驾御宫殿(权力)、只是权力的主人易主了。其实是宫殿驾御着皇帝。
至于他如何将阉割与各种酷刑都融进宫殿,我还没反应过来便发现自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间酷刑。每一帧的描写都让人头皮抽紧。然而把这些不知道该被称为悲壮还是惨淡的画面与成祖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同情太监宫女受刑人还是该同情那个终生不得安宁、笼罩在另一个人阴影下的皇帝。当你开始反应过来,原来那华美壮丽的宫殿是一座高墙牢狱、监禁着你一生。
然而这样一本书,出现这样两句话—“在夜晚,在那些品级不同的文武百官们过客般的消失后,在白天的喧哗之后,七十二万平方米、八千七百零七间房屋的紫禁城内,共计只有一只阳具。”以及“皇帝的绝对权威要求他的阳具像劳模 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先是愕然这样的措辞,其后发觉到它的真实,接着不可遏制的开始了同情。不知道是同情那种冷清,还是同情那一枚必须的勤恳。
《旧宫殿》读后感(五):宫殿,权力的道具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本书,第一次是坐在新书阅览室,囫囵吞枣。这次借出来,坐在公交城铁上,一页一页细翻。
还是有些章节翻的飞快,血腥或残忍,看不下去,忍着恶心。虽然我相信作者的态度的诚恳,描写的真实性。
我极喜欢第二章 宫殿(上) :“在中国所有的古迹中,没有一个像故宫那样拥有显赫的位置,如同一条无用的旧闻,却仍占据这头版头条,又像它所代表的皇权时代,迟迟不肯退休。”
这一章,几乎要一字一字读。写得太沉。
血色宫墙守着宫殿的秘密。
帝王的决定,残酷而壮美。
闲闲一句话,牵扯来无限人力物力岁月和苦役,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背后,充满了暴力色彩。
北方的宫殿还未建之时,在南方就先展开大面积搜寻珍贵木材的行动。如同一场瘟疫。
许多伐木工人因此死在山野间,如同被砍伐下的巨木。
“华丽的宫殿在北方的土地上渐渐成形的时候,他们却在南方的湿地里慢慢腐烂。”
当宫殿修建成的时候,“他们仿佛从未存在过”。
太湖底积沉的故土,二十六道工艺。烧上一百三十天。在桐油里泡上一百天。慢慢长途运输。八千万块“千年不毁”的金砖。
——我很诧异,因为我游故宫实在不觉得那些地砖有何特别。
甚至,第一次看到琉璃瓦,那个破碎和惨败。
金灿灿的想像都破碎。
永恒的宫殿只有在艺术中永生。
作者在纸上才华洋溢地构筑幻想中的宫殿,情思飞扬。
一幅幅修筑画面宛如数码影像。
充沛,翔实,高亢,这一章写得真的很漂亮。
宫殿是具有蛊惑性的谎言。是帝王扮演圣人的道具。
就像横店的“宫殿”,统统是“道具”。
故宫还在那里。对于游客,它只是景点。
亦或它此刻正在为“迎奥运”在重新镀金。
却依然是道具。
一个非常喜庆的点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