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别派对》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道别派对》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2-13 03: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别派对》经典观后感有感

  《道别派对》是一部由塔尔·格兰尼特 / 沙龙·迈蒙执导,Ze'ev Revach / 艾丽莎罗森 / 宜兰达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别派对》观后感(一):道别派对

  个人都要经历,无一幸免。当我们还年轻,要直视这些问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直视这部戏却让我感到,如果年老和死亡是那样的,其实还不坏。影片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投放在老耶和他妻子的身上——前者认同安乐死但后者却认为那与杀人无异。终有一日你我总会老去,暮色苍茫夕阳西下感受生命慢慢流逝的无可奈何。

  《道别派对》观后感(二):走向

  导演用贴近好莱坞的剧情走向,却以异于传统生死题材的剧情片叙事风格,向所有观众抛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无法决定何时出生,那么是否可以决定何时死亡?这个在国际社会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这部电影中以诙谐黑色喜剧的方式被深度探讨:赫斯克发明了安乐死的机器,而她的妻子拉瓦娜却大大反对,仿佛是“安乐死法案”在现实社会中之正反力量的小小缩影。

  《道别派对》观后感(三):《道别派对》

  这些天连续看了好几部老年人题材作品,也算凑巧。无疑这是其中最好的一部。

  新锐导演长片处女作,已经从第一部同志题材格局短片中跳脱出来,而且其细腻、诙谐、顽皮、肃穆交织于一起,反倒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这点值得影迷们欣慰。

  感谢“奇遇电影”,微信号:cinematik。这是其制作的第三部冷门电影字幕。业界良心,诚意推荐,呵呵!

  《道别派对》观后感(四):评道别派对

  最棒的黑色荒诞电影吧。

  视角很独特,放在养老院(安老院就是养老院吧?)

  人在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可活的时候,特别留恋生命,于是会选择一种方式,把自己人生中的遗憾一一弥补。就像现在好多老人一年出门旅游好几次,一些老人(主要的女的),只要天气好,就带着几套衣服,选一个公园(随便什么公园),拍照,这些都是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缺失的部分。

  这部电影里展现的,也应该是老人的这样一种状态。

  《道别派对》观后感(五):合作

  《道别派对》是以色列与德国合拍电影,导演Tal Granit 和Sharon Maymon之前并不为人所熟知,于国内观众而言,2013年他两执导的同志短片《暑假》可能知名度大一些。新作《道别派对》获得了西班牙瓦拉多利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多伦多影展的Venice Days观众选择奖,同时在以色列本土获自动选择学院奖(Ophir Awards)四项大奖。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他俩导演功底老道,是影坛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后的作品值得关注。同时,几位年长演员在《道别派对》中贡献了非凡的演技,值得任何一个电影节给他们颁发演员奖。

  《道别派对》观后感(六):道别派对

  道别派对》是一种写照,关于我们的未来的生活,是一种探讨,但是关于死亡这样的终结问题,始终是探讨的焦点,时代与社会决定了老人们的去向,无论是选择有尊严的死去,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这都于我们一生的积累有关,只要是人,终究会老,会死,在这些面前,生命的一切都需化为某种动力与勇气去面对,去支撑。而这,不仅仅是亲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的体现,若是在远古,不断迁徙的部落中,老人是自然选择被淘汰的,而如今,老人理应成为社会重视的一部分,忽略这些,就等于用蒙蔽双眼,只论华丽的外表,而无健全的人民的生命规划,这不是文明的社会

  《道别派对》观后感(七):影中歌

  是夜,是夜,风声渐弱

  是夜,是夜,万籁俱静

  是夜,是夜,星辰吟唱

  睡吧,睡吧

  烛光燃尽

  睡吧,睡吧。

  在我梦中的国度,总能听到悠扬的音乐。

  那是神圣的竖笛和长琴。

  伴随那静谧的声响,在我梦中的国度。

  有鼓声隆隆而起。

  你带领我踏上了,一条陌生的道路。

  那是我渴望的国度,我梦中的国度。

  在我梦中的国度,盛开着荣耀的花

  那是向日葵,柠檬和桔子。

  在我梦中的国度,充满了节日气氛。

  有白雪,雨水和露珠。

  你带领我踏上了,一条陌生的道路。

  那是我渴望的国度,我梦中的国度。

  《道别派对》观后感(八):生而为人也该享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和自由

  没看剧情简介直接看的,因为有些电影很和眼缘,看一眼海报和电影名就想看,也相信会好看。有剧透,慎入

  看了 才发现是有关安乐死,和看过的《深海长眠》,《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同一个主题

  可是观感还不错,一群皮囊老去内心还是小孩的老人,医院喊出低调又出状况,以及和交警的马路戏不断闹出笑话还挺搞笑,像几人讨论老大爷妻子罹患肺癌又没有停止吞云吐雾的细节几次让我笑出声

  也让他们制造安乐死机器,给不愿再受病魔折磨之人解脱的主题不至于太过沉重

  除了面对死亡外还有老年人之间的日常生活和爱情,让人不禁联想到12年法国的《爱 Amour》,一样的老年痴呆,一样的虽然深爱但是与其眼见着被绝望笼罩被消磨一空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帮助安乐死却私下收钱和打电话装上帝对被病魔缠身的老太太说“你值得上天堂,可天堂暂时没有位置了,请你再努力活着” 两个插曲也让人印象颇深

  还有“你什么时候学会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了”的台词,给电影增光添彩

  90分钟除了安乐死还有很多别的在里边,能拍成这样也是短小精悍了

  即使轻快即使有友情爱情,但涉及到死本质还是沉重的

  冯唐书里看过这样一句:最奢侈的不是实际享受了多少,而是有享受的权力和自由,所以手机才具备录像和看电影的功能,所以中年男人才会羡慕皇帝的三宫六院

  我想我们也不是多想死,只是不想没有尊严没有个性的苟活,所以走到生命无法由自己控制的那天,应该有选择放弃生命的权利和自由

  《道别派对》观后感(九):他们怀着凡人的心,却成了上帝之手

  年老、病重、失去心爱之人还有死亡,这是一个阴暗又让人感觉无力的话题。无力是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无一幸免。当我们还年轻,要直视这些问题很困难,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直视这部戏却让我感到,如果年老和死亡是那样的,其实还不坏。

  影片将一个争议性的话题投放在老耶和他妻子的身上——前者认同安乐死但后者却认为那与杀人无异。虽然老耶的妻子在刚开始很反对他们的做法,但当噩耗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她也跟之前的求死者一样渴望有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当死亡靠近,我们才能以人的角度而不是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待死亡。故事最有趣的地方,是老耶与朋友们并没直接为求死者投毒或者拔管而是制作了安乐死机器。因为他们也害怕触犯法律害怕坐牢,而机器是为了让瘫痪的求死者能完成自杀。他们没有躲在社会道德的面具后面对挚友的痛苦视而不见,也没有怀着无惧一切的英雄主义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他们只有一颗凡人的心,在权衡厉害关系之下,以最保险的方式将生命的主导权重新交还求死者。也许,我们对自杀或多或少都有着偏见,我们也许总认为自杀的人都是出于懦弱,因为无法面对生活或者无法面对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杀也可能因为勇敢因为想要承担自己的生命的责任而不想怨天尤人。生命首先是自己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个体不该受社会价值观的裹挟,连死也要按规范进行,个人的命运不该为社会为医疗机构的“善良”买单。

  影片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正是海报上的画面。老耶的妻子因老年痴呆发作裸体走进了食堂。朋友们为了安慰她,脱光了衣服与她在温室花园茶聚。当她打开花园门的刹那,也就是镜头拍到他们裸坐在花园的刹那,我哈哈大笑,那种玩世不恭的坐姿似乎用衰老和死亡幽了一默。也许只有这么靠近死亡的年龄才能把个人的角色像衣服一样说脱掉就脱掉。我们不是兽医,不是警察,不是邻居,不是男女有别的朋友,我们只是人。既然为人,何不从心而活、从心而死,这跟道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道别派对》观后感(十):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老了,每个日子都矗立成一根巨大、锋利、随时会向我们倒下的秒针,工作、财富、知识、智慧、谋略、情操,那些我们素来以为可用来与之斗争的武器都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我们穷尽毕生之力积累意义并巩固自己对意义的信心,好让自己在死神敲门时显得从容而有尊严。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死亡和沉默拥有最后的话语权,而它们所说的我们一无所知。

  生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的和不确定的,充满了沮丧和失望。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或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知道,毕竟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意义,我们还需要围着它取暖,或者用它将别人烧成灰烬。我们对意义太过执着,哪怕死里逃生天塌地陷,也会重新建立意义。人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他就一定不是全面开放和自由的了,他沉溺于某种确定的假象,而选择性忽视真正确定的事实。死亡是少数确定性之一。有死亡只是因为有生命,我们不会匆匆奔向死亡,我们逃避了生的灾难,幸存者竭力要忘记它。害怕死亡不过是对恐惧未来的投射,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生的最初时刻。

  每个人都必须在无人指导下独自死去。我们审视将死之人,我们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的恐惧而悲伤,但我们无法体会他在这个过程的感受,这让我们所有积累的意义迎来了片刻的失语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去面对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我们的意义会很快去寻找新的附着物,比如临终关怀,比如病中处置,比如怎样办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些交换叙述的方式试图将死亡的直观体验的力量中性化,从而将我们从无知的黑暗深渊中“解放”出来。

  所以,死,永远是他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康德也只是猜测:“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由此,也许真正让人从容接受死亡的并不是什么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而只是迫切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尼采才热情地宣称“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