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去夜店的女孩确诊24小时后,被1000万网友扒光了
☝点上方实用商业心理学 , 回复"826"
获取「超级实用人脉术:3分钟找到你想找的任何人」
12月7号下午,成都一对夫妻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次日,两夫妻的孙女赵某也被确诊。
为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提醒人民群众注意规避和自查。
@成都发布随即公布了3名患者14天的活动范围。
随之而来的,因「连续转场3家夜店」,赵某被众多网友按在耻辱柱上谩骂。
一夜之间,就被“社会性死亡”。
整件事的发展,后来已完全脱离了“抗疫”的范畴。
真相没有人在乎了,充斥我们眼前是各种:荡妇羞辱、道德绑架、隐私权侵犯..
网络上的骂战,看似在宣张正义,其实说到底:
很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被牵着鼻子走,缺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时雨 来源|实用商业心理学
()
01
“连续转场3家夜店?
一定是行为不检点...”
这次「成都赵某」事件发酵,网络上舆论整体可分为三波。
第一波:是戏谑和调侃。
语气轻一些的,说她年轻人精力好。
重一点的,开始给女孩扣各种“帽子”。
然后就来到第二波:恶意揣测和造谣
“连续转场3家夜店?一定是行为不检点...”
甚至有网友从网上盗用了一个湖南女孩的照片,开始造谣女孩是“陪酒女、交际花”。
导致被盗照片女孩在湖南莫名躺枪,真的是“锅从天来”。
仅仅如此还不够,有人思维继续发散。
“你们说,她会不会是已经知道自己确诊,然后趁机散播病毒,报复社会”。
于是“毒王”这一称号出现了,被传得煞有其事。
最后一波,升级到了“隐私扒光”。
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被赤裸裸公之于众。
一波比一波汹涌的恶意,向潮水般向这个女孩袭来。
可想而知,她的感受会是什么。
但在此之前,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过着平常的生活。
去酒吧,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负责酒吧营销和气氛。
她并不知情自己患病了,也没有故意传播病毒,事后也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
总的来说,她去再多的地方,去做些什么...这些都是个人自由。
不是他人可以侵犯隐私、恶意造谣辱骂,形成“网络暴力”的理由。
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我想都不用一一赘述了。
“舌如利刃,杀人于无形。”
它是可以顷刻就摧毁人的希望。
但即便如此,仍有无数的人躲在手机/电脑下成为一个个“施暴者”。
被别人情绪激发、控制,瞎起哄,各种不负责任的揣测、传播和渲染,制造撒野的沼泽。
02
缺乏独立思考
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疫情期间,网上疯传“猫狗会感染病毒”。
于是不少主人把自己养的宠物从高楼摔下。
因为,一段经剪辑的不实视频,网友信以为真,盲目站队,就逼死一条无辜的生命。
现实有无数血淋淋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缺乏独立思考下,将付出怎样惨重的代价。
如今,正处于互联网发达时代,常常被铺天盖地的内容一股脑塞进脑子里。
我们被动接受这些信息,却以至于忘了思考分辨:这是真实的吗?
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变得人云亦云,稍一撩拨就被牵着鼻子走。
在《伊索寓言》里,有个“父子抬驴”的典故。
说一对父子赶着驴去集市卖。
路上一姑娘嘲笑他们:“真傻,有驴都不知道骑,非要走路”。
于是父亲就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
没多久遇见一老头,老头摇头叹息:“这孩子真不孝顺,自己骑驴,却让父亲走路”。
于是父亲就自己骑上了驴,把儿子换了下来。
走着走着,一妇女看到后,张口骂道:“父亲真狠心,自己骑驴,却让孩子走路”。
于是,父亲连忙把儿子也拉到驴背上。
心想:这总可以了吧。
谁知又听到有人在说:两人骑着一头瘦驴,就不怕把它累死。
父子俩听后,赶紧从驴背上下来,找绳子捆住驴腿,用棍子抬着它。
结果在经过一座桥时,驴挣扎了一下,掉河里淹死了。
虽是寓言故事,但也足够现实和警惕。
如果我们不希望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有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为自己的内心保留一片净土。
03
别让“刻板印象”
阻止你拥抱这个世界
那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总会被“骗”?
之前曾听过这样的一则对话。
有一位妈妈和街坊邻居聊天时说:
她远方亲戚家的婆婆很喜欢吃甜食,可是她子女从来都不给她买。
有人一听,就皱着眉说,这帮子女不孝啊,妈妈喜欢吃都不给她买。
可也有另外的声音说:是不是妈妈有糖尿病,不能吃有太多糖分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对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是因为,在心理学中,我们每一个的大脑中都有一个“过滤网”,它会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新信息”。
其中有一种大脑过滤信息的方式就是“扭曲”。
它指的就是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常常会根据自己内在的“认知”、“想法”、“信念”对事物做出判断,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而这个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
生活中,我们每天摄入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带着偏见和立场。
于是它累积在我们的大脑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刻板印象”。
曾有调查者做过一个实验。
他向多名参与者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父亲陪着儿子去面试。
路上,儿子接到一个电话,致电者是一家大型贸易公司CEO。
电话中,CEO对他说,“儿子,祝你好运,你一定可以的!”
这个过程,父亲就坐在儿子的身旁。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参与者回答:这个男孩可能来自离异家庭,这个CEO是他的前爸爸。
有人答:也许这个儿子的英文名就叫“son”。
答案五花八门,脑洞大开。
但正确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这个CEO,就是孩子的母亲。
而这个答案,现场90%的参与者都回答错了,其中还有一名本身就是女性CEO。
因为,太多的人潜意识里把“CEO”和“男性”刻板等同起来。
而各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往往是影响我们独立思考的“元凶”。
就像,成都赵某事件中:
有网友仅凭着14天活动范围,就揣测对方“行为不检点”、“陪酒女”。
这是片面的,也仅仅只是你本人的主观臆测。
因此,在我们接收到信息时,不妨多问问自己: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个结论经不经得起推敲;如果我错了呢,会怎么样?”
作家理查德·保罗在《思辨与立场》中也曾给出练习“思考”的一些方法:
试着先从内心深处质疑自己的观点,看是否有证据支持。
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以及与自己视角不一致的观点。
试着思考,什么条件下自己的观点可能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条件下对立者的观点却最有道理。
做出判断时,不要因为自己的权利和需求而扭曲事实。
当你开始对接受的信息存疑时,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04
“我们的敌人从来就是病毒
而非感染病毒的人”
除了内在的认知和信念偏误会影响我们。
我们的群体,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对我们施加干预。
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邀请了一群大学生去判断,图片中4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
这本是一眼就可辨别的事情。
但是他们都回答错了。
因为在这群大学生中,心理学家提前找了几个“托”,让他们在实验中故意说出错的答案。
而其余的大学生们哪怕一开始对答案产生质疑,但是在众人的答案下选择了随大流。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沉默的螺旋”。
当一个人感知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和别人不太一样时,那么TA可能会选择沉默,因为害怕会被“群体”排斥。
甚至于会为了迎合大众观点,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操控。
当群体的声音被恶意利用时,就会变成利刃,扎得人体无完肤。
为此,我们能做的便是:
探索自己的内心,问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让自己内心的声音,淹没在煽动的浪潮中。
而忘了最应该关注的真相是什么。
在成都事件舆论发酵下,央视主持人海霞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女孩的生活不应该成为公共话题,防疫才是;
我们的敌人从来就是病毒,而非感染病毒的人。”
让我们都回归到事情的本质吧。
不要胡乱揣测别人的生活,不要妄下定论,肆意攻击别人的苦难。
或许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与你共勉。
- The End -
作者:时雨。来源:实用商业心理学(),一个有趣有爱有价值的商业职场公众号。
最近的朋友圈流行一句话:
这年头想要搞定一件事,不靠智商,不靠情商,靠“搜商”是最快的!
我们人生中80%的问题,其实早就被人回答过了。只要你善用搜索功能,分分钟就
能找到答案。
这次为你推荐朱丹老师,她制作出了《港大博士教你快速成为跨界高手》这门课程
,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学会搜索,节省时间!
完整、系统、易操作的搜索方法论
覆盖工作、学习、生活等
解决你人生90%的问题
长按,马上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