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的读后感大全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是一本由[美] 威尔·杜兰特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0元,页数:10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精选点评:
●系统地了解人类的历史,是认识世界的开始。
●“文明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及对知识与艺术的追求。”煌煌巨著的第一册,巨细无遗的介绍了东方文化,在作者看来,所谓希腊罗马,不过是东方文明的学生。持论基本中正,启发性观点也不少,但史实性的错误还是有一些,尤其是在相对熟悉中国部分发现好几处,其它文明想必也有,这是此类卷帙浩繁的全人类通史书在所难免的吧。
●很喜欢,本来篇目太多,不想看中国部分了,因为看的太多太多,我怕我顾此失彼。然后还是本着完整性看了。很不错,作者的观点有时候是很“天真的”,这种天真特别是评论别国历史时,然而这种“天真”正是历史所需要的 另一种视角
●这套书既有历史的故事叙述,又有哲学的视野。马克思说“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历史”,杜兰特在此书中谈及塔西佗时说“哲学就是眼界”,并批评塔西佗一切过失就是因为轻视哲学。既有历史深度又有哲学高度的书实乃不多,虽然才读到《凯撒与基督》,但杜兰特确实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面面俱到 逻辑缜密,虽为1934年完成的作品 仍富远见,作者虽有倾向性 但瑕不掩瑜,翻译风格不一致 略微可惜。文明的产生宗教的来源和演化;苏美尔人和哈帕拉人的空前早文明;埃及宗教演进变质及对法老的异化 埃赫那顿的一神思想 埃及的庙宇和壁画艺术;巴比伦的商业社会和亚述的瞬间帝国,犹太寓言的形成和圣经的层层累积,居鲁士的仁政以及波斯不稳的民族底层 祆教和琐罗亚斯德;吠陀和奥义书的无我否定哲学内涵 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佛教的无神无始无终 印度教的稳定和禁锢性,旃陀罗笈多 戒日王和阿克巴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忽视 印度风格和伊斯兰风格的辉煌建筑;社会主义者王莽和王安石 入世哲学和公平选拔官僚体系;日本精致入微的艺术形式内涵及武士道精神。全书有一以贯之的人道精神和同等比较的高大视野,以后还要再多读几遍
●“文明就如一条有岸的溪水。这溪水中有时由于人类的互相残杀,抢夺,呐喊而充满了血腥。历史学家注意和记录的正是这些事情。在溪水的两岸,同时还在发生一些不为人注意的事:人们建立家园,发生爱情,养育孩子,唱歌写诗,甚至雕削偶像,而文明的故事正是那些发生在溪水两岸上的。历史学家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只注意河里发生的事而忽略了这些在河的两岸上发生的故事。” 巨细靡遗的一部巨著,惊叹于作者之博学的同时,最敬佩的莫过于他对世界各文明一视同仁的史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1839#2018最后一本,这系列大部头第一本。
●5。这套书翻译得很好,第一册尤其从近东述说文明的故事,看似文明的故事,其实还是回归于历史,另每一册的封面图案都有玄机。
●文明必被野蛮所毁灭
●读了第一部了,一边看一边记笔记。今年结束之前不知道这套书能看几本? 终于读完了呀!中国部分看得不是很过瘾,看完后面前面也快忘光了。不过总算对苏美尔、巴比伦、亚述等的文明有个大概的了解。还是相当佩服作者的,这人太牛了吧!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读后感(一):文明是什么?是河岸上的故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
1935年,50岁的杜兰特完成了《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自此,他笔耕不辍,1935年至1975年,从公元前四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到拿破仑时代,他从50岁写到了30岁,中途纵然有他夫人加入帮忙,也渐渐力不从心了,所以拿破仑之后的只能待后人来评写。所以,才有了现在还没完成的11卷巨著《文明的故事》。 文明是什么呢?对杜兰特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包涵劳动、政府、道德、宗教、科学、哲学、文字、艺术等要素演变的历史。他以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的身份笔调,以文明的嬗变作为考察历史变迁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人类的历史也在其中一一展现。 杜兰特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他还是作家和哲学家,他用富有哲理且诗意的文字,把史书常见的艰涩枯燥化为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确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有功力的历史学家并不少见,但功底深厚且又能讲得好,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史家并不常见,杜兰特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读后感(二):文明的要素是什么?
文明的故事,可究竟什么才是文明呢?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痕迹吧?从有人类以来,一路走过来的轨迹。而在这一路走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 牧师并未创建宗教,他只不过有如政治家利用人类一时的情感冲动与风俗习惯来利用宗教。宗教并非出自祭司的发明或欺骗,而是出于人们永远的迷惑、恐惧、不安、失望与寂寞。牧师借纵容迷信以垄断某些知识形态,但他限制并不断地打击迷信,给予人们教育的基本原理,在种族文化遗产的成长中扮演了受托人与传达工具的角色。他安抚那些被强者欺凌的弱者,他也有这样的作用:借宗教孕育艺术,并配合超自然的协力,加强结构薄弱无力的人类伦理。如果他不存在的话,人们也会另外创造出一个他来。 文明的第一个要素为劳动——耕种、工业、运输及贸易。 文明的第二个要素为政府——通过家族与家庭、法律与国家,借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及社会的组织。 文明的第三个要素是道德——风俗与礼仪、良心与操守。法律观念应灌输在人们的心灵上,养成他们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节制欲望与维持秩序的力量。缺乏这些因素,社会将因此失去凝固力,成为一盘散沙,国家将不复存在。 文明的第四个要素是宗教——人类以超自然的信念来安慰其悲惨的命运,提高其人格,并强化社会秩序及其本能。 文明第五个要素为科学——明察秋毫,记载准确,试验公正,逐日累积知识,足以客观地去预测及控制未来的事务。 文明的第六个因素为哲学——在浩瀚无涯的宇宙中,人类试图以有生之年去穷理致知;勇敢而不带希望地探讨万物的因果;追求真与美、价值与正义以及理想的人与国家。 文明的第七个要素是文字——语言的传达,青年的教育,写作的发展,诗歌与戏剧的创造,爱情的激发,以及历史事迹的记载。 文明的第八要素为艺术——以音韵、风格及多彩多姿的方式来滋润生活的情趣。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读后感(三):文明的故事:一部旷世巨著
如果有人说,他计划写一部史书,要囊括人类上下千年文明,要写帝王将相,也要记录平民百姓,要写历史,也要包括政治、科学、哲学、宗教、道德、艺术,你不免会觉得这个人有些狂妄自大。但是就在上个世纪,真的有人这样做了,写出了这样一套宏大壮阔、巨细靡遗的巨著。这个人就是威尔·杜兰特,这部书就是《文明的故事》。
很少有人能像威尔·杜兰特这样,集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于一身,博学多识又笔耕不辍。1935年,50岁的杜兰特完成了《我们的东方遗产》,叙述近东、埃及、印度、中国和日本文明,后来称为《文明的故事》第一卷。这套书原计划出版五卷,后来杜兰特发现五卷书不足以描绘人类文明的发展,于是继续写作。从第七卷开始,他的夫人阿里尔·杜兰特也加入了写作之中。从1935年到1975年,从公元前4000年的苏美尔文明到拿破仑时代,杜兰特从五十岁写到九十岁,即使有夫人帮忙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于是决定把拿破仑之后的历史交给后人去写。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十一卷《文明的故事》。
威尔和阿里尔·杜兰特夫妇读《文明的故事》,理清了很多名字的来龙去脉的同时,我惊叹于一个人居然能对这么多方面的知识有如此深刻的掌握。杜兰特不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对建筑、雕塑、文学等等方面也是信手拈来。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古往今来的文明一视同仁的态度。他不评判谁好谁恶,谁高谁低,而只是忠实地讲述着各个文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来自它们。杜兰特笔下的文明,当然有混乱也有骚动,但在永不停歇的斗争之间,人们发展出了农业、道德、法律、艺术……文明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辉煌与毁灭中,慢慢地进步成了现在的样子。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现在可能都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可是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文明,却一直在长大。
“文明就像河流与河岸。河水由于人类的厮杀、抢夺和尖叫而充满了血腥,历史学家记录的正是这些事情。但他们不曾注意到,在河流的两岸,人们建立家园、产生爱情、养育子女、唱歌、吟诗,甚至还雕刻塑像。文明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河岸上的故事。 ”
《文明的故事1:东方的遗产》读后感(四):为什么要读文明的故事?
举凡在中国长大的人,大多都会有以下几种认知。
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一直存续到了现在,而其他国家都灭亡过,消失在历史的烟海中。
二、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孔孟老庄,放眼世界,唯有希腊的苏柏亚能与之比肩。
三、虽然在近三四百年的时间内,中国落后于西方,但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代,中国的国力皆为世界第一,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这些认知,我无意去一一批判,因为它们的起源,都来自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国力弱时,如果不依赖民族主义,人民很难团结在一起,但一旦民族主义发展过度,历史的教训却不能忘记——一战过后的德国,明治维新之后到二战的日本。
正因如此,才应当看看《文明的故事》。
《东方的遗产》中,杜兰特依照时间及地理顺序,依次介绍了苏美尔、埃及、巴比伦、犹太、印度、中国及日本等诸多文明。
以出土的文物来看,苏美尔应该是最早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的文字就已经刻在石头上了,他们的史诗让人惊叹,在公元前2300年,他们就写出了创世、乐园、洪水泛滥的故事,比旧约中的创世故事更早。苏美尔的后续,萨尔贡一世的威名远播整个近东,汉谟拉比的法典响彻整个人类历史。
那么,苏美尔-巴比伦一系的文明,为什么没有走到现在,而是在公元前后就彻底灭亡了呢?以成王败寇的今天来看,不论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都要比他们的走得更远,这是否意味着苏美尔-巴比伦一系的文明就不如印度或者中国?我认为不是。
中国与印度,很大程度上是吃了地缘政治的福利。以华夏文明为例,自有华夏一族,中原国家就很少会受到所谓南方蛮族的侵袭,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区域森林覆盖面积太大,诸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古老的狩猎采集阶段,他们没有土地需要耕作,自然也就没有多余的人口和扩张欲望。华夏文明与所谓南蛮的几次战争,其原因都是华夏族自身想要扩张,想要地盘,而非反之。华夏唯一需要应对的威胁,即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燕赵建长城起,华夏即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对抗了两千多年,而关中、河套这些天然的缓冲区或要塞区又往往能提供极大的战略空间。当然,即便如此,五胡乱华、辽金打宋朝乃至元清,游牧民族也不是没有突破过。
而苏美尔则不然,两河流域地处亚欧非三洲要冲,古代的乌尔、巴比伦,不仅有强大的农耕国家埃及、波斯湾的阿拉伯、北方的亚述、崛起的希腊这些强国环伺,甚至自身也因为身处闪族人和雅利安人的交汇地而纷争不断,让我想起战国时代的三晋,赵魏韩国力不可谓不可强,人才不可谓不多,但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总是以最西边的秦国或者最东的齐国为基准,何也?地缘政治的优势而已。
如果说苏美尔只是古老,那埃及就是让人惊叹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埃及热,实在太容易理解了。自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王统一上下埃及,仅仅过了不到五百年的时间,大金字塔就屹立于世了。对于这一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奇迹,怎样的赞美都不为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句“并非是历史见证了金字塔,而是金字塔见证了历史”。埃及历史的三千年,不管在科技、文化还是在军事上,都可谓是独步于世界,发展速度简直快到让人难以置信。金字塔是一个标志,埃及却又不只有金字塔,埃及的雕塑、工艺品、神话体系,后来不知被希腊学去了多少。甚至在政治观念上,埃及也是前所未有地先进,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比武则天早了快两千年,3000年的王朝更迭,比中国的王朝更长。通过腓尼基人的贸易,埃及人的文字、艺术得以传扬整个地中海文化圈。
而埃及的灭亡,也是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亚历山大东征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埃及就已经由身为异族的托勒密家族统治,但聪明的托勒密家族自称法老,相当程度地保留了埃及的本土文化。直至罗马帝国崛起,埃及才真正退出历史的舞台,到了阿拉伯人异化埃及以后,原本的民族及文化就彻底消失了。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出于蓝的罗马帝国在军事上过于强大,欧洲的开发导致尼罗河带来的农耕优势不再了,二是古老的多神信仰在一神论面前被击碎,不论是基督、犹太亦或是伊斯兰,任何一方统治埃及都会让其失去自身的文化凝聚力。相较之下,华夏一方面确立了儒家的中心思想,另外一方面在文化入侵上面对的是相对温和的佛教而不是一神论的基督或者伊斯兰,因而得以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甚至于对游牧民族进行了思想同化。
在几大文明古国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印度了。因为站在目前的时代来看,印度才刚刚从英国的殖民中独立出来,不仅在政治上不稳定,经济上也不算发达,更是深陷人口问题的泥潭。所以,能够以历史的观念平等地研究印度的中国人很少,季羡林先生引以为傲的巴利文研究,听说也渐渐停止了。但如果人类想要在思想上有进步,就绝不应当忽视这个国家。可以说,印度为了人类贡献了最深奥的哲学与宗教,不仅仅中国乃至希腊都无法与之比肩。自吠陀当中的奥义书开始,印度人就开始思考世界的本源了,几乎所有其他地方的哲学,都能在古老的印度哲学中找到影子,泛神论、一神论、虚无主义、转世说,皆包括在印度哲学之中。我认为印度人最可贵的是在思想上不停歇的内省,从吠陀经到薄伽梵歌,再到佛陀、阿育王、商羯罗乃至后来的甘地,印度人从来都没有屈服过任何一种“世间至理”,总有人站出来向传统挑战,哲学在印度,真正做到了生生不息。这一点,不管是信奉亚里士多德或者耶稣一千多年的西方,还是儒家统治两千年的中国都完全比不上。也正因为如此,印度成为了少有的被伊斯兰教统治过还能保留自身信仰的国家,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后,西方的哲学甚至受到了印度的反向影响,甘地接受了登山宝训,却没有彻底地变成基督徒,大抵也是因为如此。
最后就是中国和日本了,杜兰特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混乱不堪,因而也能看到他对中国的了解有诸多谬误。但中国和日本的章节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文化审美上的隔阂,譬如他讲中国的诗歌,只知李杜,却对王维与苏轼只字不提,细想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李白之盛名在外,从杜甫的诗歌中可以解读出许多政治民生,而王维和苏轼却更偏向于自然派,翻译的诗歌很容易变成普通的英语陈述句,语言的隔阂实在太大了。而对于松尾芭蕉的俳句,他也只是一笔带过,和解读其他地域诗歌完全不同,大概也是无法从审美上理解这种几个意象的堆砌究竟有何意义吧。
说了这么多,并非是想说华夏究竟有何不好,只是希望人们能把视野变得开阔一些,不要局限于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更不要被从小到大的民族主义教育所限制,坐井观天,盲目自信,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