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读后感100字
《信》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读后感(一):信:不写推理的东野也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
很高兴,我在初高中期间并没有一口气读完东野圭吾巅峰期的所有作品,得益于此,我在今天还能看到一部如此高水准的作品,尽管它和推理小说真的一点关联都没有了。
人是一种会趋利避害的动物,面对生活中可能会遇见的麻烦,当然还是会优先选择逃避,这是一种本能,是不可斥责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可能你有心无意的逃避却成为了撒在别人伤口上的盐。当然我也不是有意去苛责这种逃避的行为,毕竟这个结果也不是你故意而为之的。
书中的内容我并不想过多的介绍,毕竟书后的简介也有,其他一些书评也都有所涉及到,我更想聊聊一下我的看法。全书以“手纸(信)”为题,全文也以信件作为贯穿故事的线索,乃至重要的转折点,但在当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手写的信件也就越发的稀少,乃至其的情感也会显得愈发浓厚,通过自己的笔触去讲述写信人的心里话,收信人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还能通过写信人的笔迹去感受写信人的一种状态,这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而书中主人公的哥哥在监狱中不断地给弟弟写信,也能相信弟弟是能够知道哥哥的处境和此刻的情感的,而我也相信当弟弟亲自给哥哥写信时,那种虽有歉意但仍狠心断绝的心情也无疑都传递到了哥哥心里,从而哥哥才会理解和体会到这些年收到他信的人的心理,也才会写下那最后一封信。
至此我都觉得故事虽已完结,但心中却是空落落的,这大概就是作为读者对这个故事仍无法释怀的心境吧。
还是非常感谢磨铁的这次再版,不过听闻这次的再版和此前的老版有些区别,我还特意找到了老版,翻译都是同一位译者,只是书后附带的解说不同,老版的是国内著名书评人天蝎小猪的解说,而新版磨铁则是选用了日本作者井上梦人的解说,此二人解说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天蝎小猪作为书评人,解说是从一个辅助读者阅读完后更好的去理解故事的角度出发,辅之东野圭吾其人以及其他作品中的理念思想去阐述,非常适合通读完此书想更多的了解故事背后的事的读者。而井上梦人作为一个作家,他的解说则更注重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一些留白和彩蛋之类,毕竟同为天涯小说家,肯定更注重小说创作中的一些点睛之笔和私心。因此如果信还有机会再版的话,我希望能够将二者的解说一起收录其中,给予读者更佳的阅读体验。
《信》读后感(二):普通人本来就是如此痛苦,呵呵
《信》整体是非常好看的,东野圭吾写细腻的情感真是让人难受。看完心里真的堵了一口气,究竟是谁的错呢?好像谁都没错,那为什么却要有这样悲伤无法逃避的命运呢。
后文涉及剧透。
直贵因为哥哥盗窃杀人,人生一直不顺,在高中被排挤,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放弃了唱歌梦想,放弃了心爱的女生,和能理解自己的女生在一起结婚生子后,连带着女儿都要受到歧视。他的生活仿佛在海底,四面八方的压力和歧视无孔不入,避无可避。
压抑,压抑,直贵也不是没有反抗,他长得好,聪明,唱歌也好听,在正常的家庭中可能就是一帆风顺的命运吧。但一封封无法断掉的信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坠入深渊。一想到哥哥这样是为了自己,这种谴责就更让人窒息了。
“你哥哥可以说就像自杀一样,他选择了社会性的死亡。但是,他没有考虑留下来的你会因此多么痛苦。冲动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包括你现在收到的苦难,都是对你哥哥犯罪的惩罚。”平野社长说的太好了,那些无意识歧视直贵的人也没有做错什么,犯罪就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有千般苦楚万般无奈,但一旦冲动犯罪就是罪无可赦了。
但今天看完书后,正好看到微博热搜上某明星父亲是老赖欠8.9亿不还导致业主没有房产证的新闻,心里更是难受。感觉原来穷人富人的犯罪代价是不一样的。穷人无奈杀人自己进监狱亲人要一辈子受歧视,富人害无数人倾家荡产却总有办法,房子挂在别人名下,钱送到国外,孩子一样可以戴金表在娱乐圈呼风唤雨艹富家贵公子人设。呵呵,这操蛋的世界,不会好了。
普通人想要跨越阶级太难了。且不说跨越阶级,普通人想要普普通通过完一生都好难。社会总是嫌贫爱富,学校已经是相对单纯的场所了。走入社会,建立家庭,购置房产,普通人总是被反反复复割韭菜,没有信息,没有渠道,在资本巨兽的掌下宛如蝼蚁。
哎,所以普通人能做的,也就是不要冲动了,任何时候再难再苦也不要做坏事,毕竟穷人犯了罪,要承担后果的并不是自己一人,所有家人都要沉入到更深的地狱中。
还是希望能有一些希望啊,打破这注定操蛋的命运啊!
《信》读后感(三):来自东野圭吾的提问——如果这样,你会如何选择
推理天王东野圭吾创作生涯中,有几本书一直是我的私爱:《白夜行》、《秘密》、《湖畔》、《虚无的十字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算推理小说,文本的推理性弱于现实性。《信》大约也要被划出推理小说的范畴,这是一本没有一点点推理的纯现实主义小说。 《信》作为一本纯现实主义小说,自然有着一个现实存在的主题来讨论。从整个故事来看,这实在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了,哥哥为了弟弟的学费计划偷窃以前的东家,却不料行窃被发现而激情杀人。以后哥哥的戏份就是一封封的信。故事的主角弟弟直贵接收着哥哥的一封封信,也接受了他作为犯罪嫌疑人直系亲属的代价。 中国人有一个思想叫居安思危。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里说,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这个思想的一种变形就是人会去本能地躲避未知的风险。东野圭吾的《信》讨论的是如果你成为了这种未知的风险,别人一直在躲避你,那你该如果度过这一生呢? “怎么说呢,一般人对刑事案件什么的并不习惯,虽然电视剧、小说里经常出现,但他们认为那是跟自己没关系的。所以,如果有和那些事件相关的人在他们身旁,他们会感到不安……” “老师,” 直贵不想再听老师唠叨这些,插嘴说,“好了,我明白。就是我,要是听见某人是杀人犯的亲属,也会另眼看待的。” 直贵成为未知风险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入窃杀人的哥哥,因此他失去了音乐梦、放弃了心爱的姑娘、被迫离开一个个工作岗位。他长期处在一个人人不信任、抵制的氛围里。而这种氛围不仅仅影响他的妻子,还将影响他的下一代。 如果你是直贵,你会怎么办呢?东野圭吾给过一种选择,从根源上消除风险,既然是因为哥哥的原因,那就放弃哥哥,斩断这物理上的血缘关系。 你会这样做吗?这是东野圭吾比一般人高明的原因。他总是把情感和一些东西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文本表面的矛盾,或者说,来自情感方面刺激读者的心。 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亲生哥哥吗?你能斩断这份骨肉相连的血脉吗?即使你一时能斩断,你会后悔吗? 你是否会憎恨自己的哥哥呢?你怎么看待他人对你的偏见?你会因为这份偏见而改变自己吗?
如果这样,你会怎么选择呢? 这是远远超出文本本身的提问。
《信》读后感(四):遭受歧视的生活,需要勇敢的争取和面对!
世俗的偏见和不满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带给人的消极影响,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单纯个人,都生活在整个社会大的体系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现实,每个人都害怕影响他人,同时更害怕他人来影响自己的生活,也许“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词句更适合形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吧。
每个人面对歧视这个社会问题都会有不安的感觉,人们都知道“人言可畏”的含义和严重性,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避免不了对他人指指点点,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另外,“落井下石”也成为人们无法避免的一种常见现象,也许在行动上不会真的去做,但是在语言中却是少不了的,这比纯粹造谣带来的伤害更加可怕。
《信》日本著名社会派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信》就是这样一部讲述关于歧视带来的影响人生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武岛直贵因为哥哥抢劫杀人入狱后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非常巨大,可谓举步维艰。无论是组乐队、找工作还是谈女朋友,都严重的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远离,但是哥哥犯罪的初衷却是为了亲爱的弟弟可以有钱去考大学,造化弄人的状况和恍惚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所以武岛直贵夹杂在这两种复杂的情绪之中,痛苦不已。哥哥的行为影响了我,但哥哥也是为了我,我该怎么办?
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人刻意针对的话,那么这种情况绝对会对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由于哥哥的处境尴尬,武岛直贵平时生活的谨小慎微,有意或无意的隐瞒哥哥的存在,以此让自身可以得到社会上的认可,但纸包不住火,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无奈的一刻,只是这种重复的经历逐渐的消磨光了武岛直贵的内心坚持,尤其是哥哥从千叶监狱中每个月都会寄来的一封封的信件。
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社会的艰难,真的要做到无视社会的歧视和流言蜚语,坚持做真正的自己并不容易。情绪积蓄到一定程度的话一定会爆发,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生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一切都将照旧,最为关键的就是人的人性和人心,我将如何面对这纠结与残酷、温馨与快乐的人生呢?
东野圭吾的这部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平凡的故事和朴实的文字深深的刺痛了读者的心,生活并不只有美好,也从来都不容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非常微妙,诽谤和歧视处处都在,但又无法视而不见,这个时候就需要考验人的意识和意志力了,反过来说,生活也需要勇敢的去争取和面对,毕竟,没有拼搏怎么争取自己的人生呢?
《信》读后感(五):一人犯罪全家遭殃,这个道理究竟是错还是对?
通常来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人是因为道德品质败坏,而有的人则是因为被逼无奈。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都会刻意描绘犯罪人的心理动向,以及被害者家庭遭遇的痛苦与艰辛,而东野圭吾的小说《信》,却剑走偏锋,关注的是犯罪人家属的生存问题。
《信》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武岛刚志的父母早逝,靠着微薄的收入与弟弟直贵相依为命。为了给弟弟筹集大学学费,刚志铤而走险,入室盗窃,结果失手杀人,被判入狱。在狱中,刚志每天都在忏悔,他不断地给弟弟直贵写信。没想到的是,这一封封来信,给弟弟带来了无尽的噩运。
原本成绩优异前途光明的直贵,突然被贴了一个充满耻辱的标签:“杀人犯的弟弟”,因而在社会上处处被排挤和歧视,女朋友离开了他,朋友疏远了他,学校也不再接纳他,想成为职业歌手的梦想也破灭了,他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债务。
01.杀人犯刚志的无奈与忏悔
其实对于刚志来说,弟弟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弟弟。父母的早逝,让刚志早早地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身无长物,只能在搬运公司出苦力,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弟弟身上,只要弟弟能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命运,摆脱生活的艰辛。因此他拼命地工作,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腰部疼痛不已,只能被公司辞退。
但是他需要钱来支付昂贵的大学学费。他想找一份新工作,可是他除了卖力气之外什么都不会,而他的腰痛病又让他连卖力气都成为了奢侈,他被逼到了人生的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因此他选择了入室盗窃。他在一个有钱的客户家里轻易地找到了钱,偏偏在离开时,又返回去拿炒栗子,因为他觉得弟弟爱吃。结果就被抓住,进而杀人。
可以说,刚志的犯罪完全是为了弟弟,但他丝毫没有怨恨弟弟,反而对弟弟更加关心。在给弟弟的信中,他没有提到牢狱生活的寂寞煎熬,而是反反复复地回忆从前的生活,询问弟弟的现状。收不到弟弟回信时,他单纯地以为弟弟工作太忙,还劝弟弟不要太辛苦,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他还不断地给受害者家属写信。他在信中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表达对死者的歉疚,他还希望弟弟去替他扫墓,替他赔礼道歉。他每个月都写一封信,尽管很短,但都很真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灵魂救赎的希望光芒。
02.罪犯家属直贵逃不掉的歧视轮回
哥哥刚志的犯罪行为,击碎了直贵所有的梦想。从哥哥杀人那天起,直贵就被迫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深渊,他陷入了被歧视的宿命。
在这之前,尽管贫穷,但至少可以挺直胸膛做人,还有通过不断努力去改变命运的希望;可是现在,直贵的命运被完全扭转,周围的人见到他,就像看到一个得了瘟疫的病人,巴不得离得越远越好。
刚开始,他为哥哥的举动而感到无比心痛,尽管世人都唾弃哥哥,但在直贵心中,更多的是对哥哥的愧疚,他知道哥哥走到这一步都是为了自己。然而随着社会舆论对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他开始认识到哥哥看似感人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着的可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让直贵付出惨重的代价。
他先后失去了学业、工作、梦想和爱情,他所到之处,都要面对冷漠与歧视,渐渐地,他开始恨哥哥,恨他自作聪明的轻率,恨他的愚蠢而冲动摧毁了自己的人生。直贵无法再体谅哥哥的用心,也不想再收到哥哥的来信,甚至想着:“你倒是活得轻松,你又怎能体会我的艰辛呢!”
于是他拼命想逃出歧视的魔掌,他搬家,不告诉哥哥新的地址,不再给哥哥写信,试图用这种方式断掉与哥哥的联系。时间悄悄过去,直贵重新有了工作,结了婚,开始了平凡生活。也许对别人来说,这种平凡的生活再正常不过,可是对直贵却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份平静,直到女儿的诞生,他所经受过的遭遇又重新在女儿身上重演,直贵崩溃了,他给哥哥写了最后一封信,诉说了因为哥哥的存在给他带来的困扰与艰辛,他绝不能让这些延续到女儿的身上,为了现在的家庭,他毫无选择,只有断绝与哥哥的关系,才能挺直胸膛继续生活下去。
事实上,这种关系根本就断不掉,因为直贵所承受的苦难,正是人们对刚志进行惩罚的一部分。所有的犯罪者,在犯罪的同时,他的亲属也会遭受惩罚,这种歧视是必须存在的。
03.犯罪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事
作为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特别擅长描写人类的心理动向。在《信》这部小说中,他只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犯罪过程,剩下的内容,全部都在描述犯罪所带来的惩罚。尤其是通过罪犯家属的遭遇,来反映社会对于罪犯家属的惩罚是怎样的。
在日本电视剧《女王的教室》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有个顽劣的学生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不能杀人?老师说:犯了罪的人,一定会被捕。就算能逃出升天,一辈子也会或在负罪感中。被周围的人冷落,到死也是孤单一人。已经没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了,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幸福。
小说《信》中,则从另一种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用书中社长的那段话来说:“犯罪者的亲属被区别对待,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就是对罪犯的惩罚。而无辜的亲属救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重新建立与社会的相容性。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必须歧视你,这样做是为了让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会使家人连带受害。”
直贵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他想不通,为什么犯罪的人是哥哥,而自己却要受到牵连,遭受偏见和惩罚?因此他放弃与哥哥的联系,让人觉得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其实纵观整部小说,直贵这样做情有可原,他只是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维护家人的安宁。换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这样。
那些歧视他的人有错吗?也没有。“大多数人都想置身于远离罪犯的地方。和犯罪者,特别是犯下抢劫杀人这样恶心犯罪的人,哪怕是间接的关系也不想有。因为稍微有点什么关系,没准也会被卷入莫名其妙的事情中去。排斥犯罪者或是与其近似的人,是非常正当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的本能。”
哥哥刚志呢?十恶不赦吗?也不是。他是一个好哥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犯下罪过,为自己的亲人带来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也不是他情愿看到的结局。然而,犯罪就是犯罪,必须要接受惩罚,这是每一个犯罪的人都需要承担的后果。
所以,东野圭吾在用这部小说警告世人:犯罪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在自己犯罪的同时,也抹杀了亲属在社会上的存在。歧视是会永远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时候,是必须存在的。
《信》读后感(六):约翰·列侬 imagine 与东野圭吾《信》——(日)井上梦人
本文为日本作家井上梦人专文解读文章。特别收录于磨铁版《信》中。
英国 BBC 电视台制作过一部以“A Day in the Life”为题的电 视剧,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主人公是已故的约翰·列侬。在 决定扮演约翰·列侬这一重要角色的试演时,剧组选中了一个与 主人公约翰形象酷似的无名演员。
可是,这一决定被约翰·列侬的妻子洋子彻底推翻了,理由 在于被选为主角演员的真名上。试演时他用的是艺名,后来才知 道他的真名叫“马克·大卫·查普曼”。这个名字和杀害约翰·列 侬的凶手的名字完全相同。
不言而喻,这个演员并没有什么过错,演技也不是特别差。 当然,他本人也和约翰·列侬被害的案件没有丝毫关系。他只是 没有把真名和杀害约翰的男人相同的事提前告诉相关人员。演员 使用艺名并没有恶意,不过是想在工作中使用艺名,所以用艺名 报名参加了试演,这本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他被从这 个角色排除掉了。
马克·查普曼和杀人犯完全是两个人,尽管如此,他还是被 剥夺了工作机会。他自己对这个决定是怎样接受的呢?
imagane读着东野圭吾的《信》,我想起了这一插曲。也许是约翰·列侬的杰作《想象》被作为重要的关键词点缀于整篇小说中,促使 了我产生上述联想。但是,更让我想起上述插曲的,我想是因为 我读过小野洋子面向全世界申诉时说过的话。那是在约翰遭到暗 杀大约一个月后,《朝日新闻》报刊上整版刊登了洋子的声明。很长的文字中有以下一节 :
我对没能保护约翰的自己感到愤怒,也对任凭社会如此支离破碎的自己,还有我们所有人感到气愤。如果还有什么有意义的“复仇”,我想那就是在为时不晚之际,将其转变为一个以爱和信赖为基础的社会。
毅然,潇洒。失去约翰仅过了一个月,难以想象这是刚刚成 为未亡人的女人的语言。
可是,还是这个洋子,几年后,将被选为扮演已故丈夫角色 的演员解雇,只因其真名为“马克·查普曼”。“说的和做的不是 一回事啊!”不由得令人深思。“那是‘有意义的复仇’吗?” 虽说我没打算非难洋子。
只是,突然想起,要是我的话会怎么做呢?站在洋子的立场 上想想看,大概解雇查普曼的心情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实际上,那就是本书《信》的主题。
信8.2[日] 东野圭吾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只因同名同姓,查普曼就遭到不合理的解雇。假设他是杀害 约翰凶手的亲人,事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作者在本书 中抛出的一个问题。
沉重的话题。
作者通过客观冷静的手法,描述了只因有盗窃杀人犯的哥哥, 整个人生就全被搅乱的主人公过于残酷的境遇。
有“软刀子杀人”这样的说法,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就是这 样的感受。要正视现实!故事告诉读者这点,但绝不是恫吓那样 的口气,而是平静、淡然地说道。
作者从最初到最后,一步也没有偏离主题,推进着故事发展。 反复出现主题的变奏曲,使读者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作为这一 主题的象征,使用了约翰·列侬的《想象》。
本来这部小说的结构,就跟音乐中的内容相似。也许是我的 过度揣摩,作者莫非故意选择了这样的结构。
内容虽有些让人震惊,可悲的主人公的哥哥奏起故事的序曲 之后,沉闷的主题开始寂静地流淌。主题的形式一点一点地变换, 一次又一次地将读者引入无底深渊。
在《想象》中,约翰·列侬唱道 :“想象这个世界所有的人, 分享着整个世界。”然后,连接到“也许会说我是个梦想者,我 希望有一天你会加入我们,那世界将会合一”。
列侬主人公所处的境地,所有的一切都被夺走了,而且是持续地 被夺走。连主人公唱喜欢的《想象》的事,也被他周围的人夺走。 与此相伴,“想象”这一主题词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这部小说的用心之处,是将告发的对象指向了我们读者。作 者在故事的各个角落里设置了镜子,等待着,让读者吃惊地看着 一直站在镜子里的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和歧视什么的无关,对世上存在 的歧视感到愤慨、厌恶,而且绝不相信自己是站在歧视的一方。
音乐剧信剧照郑云龙、龚子琪主演这部小说是在向这样的我们提问 :
那么,这个镜子里映出来的,究竟是谁呀?
注意看的话,这部小说中描写的风景,和我们居住的这个城 镇一模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和这部小说中描写的不安 为伴。
看到著名女演员的儿子因吸毒被捕的新闻时,我们下意识地 同情那个演员。怎么有了这么一个不孝的儿子呢?她以后会很难 过吧,也许她的演员生涯也会受影响……我们想当然地想到这些 事情。但是,绝没有想到,有这样想法的自己其实也是歧视者。
我年轻时还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在一家弹子房打工。一天, 那里的经理突然卷走了前一天的营业款不知去向。弹子房二楼的 一间房借给了他,他和妻子、幼小的儿子一起住在那里。当时, 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我们打工的,都在同情被他留下的妻子和儿 子。大概妻子要偿还丈夫偷盗的金钱,而且最终还会被从那间房 里赶走吧,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可谁也没想过,这一想法 有些奇怪。为什么呢?我们同情她和孩子,是因为非常清楚,他 们没有错,错的是丢下他们逃走的经理。但是,我们中的谁,都 没有为他们做过任何一点儿事情,甚至我连那娘俩在那之后怎么 样了也不知道。
东野圭吾把反映出那样的我们的镜子,埋伏在小说之中。 小野洋子将马克·查普曼解雇的事,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 也许会觉得她做得有些不对。
这是一部沉重的小说。
《信》实拍图有件不可思议的事。那个实际杀害约翰·列侬的马克·查普曼,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忠实读者。实际上,在他杀害 列侬之后,在警察到达现场之前,他还在街上坐着读《麦田里的 守望者》。
列侬死后四个月,发生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遇刺 的事件。后来查明,被逮捕的二十五岁的青年喜欢的书也是《麦 田里的守望者》。此后,在美国这部小说似乎被打上了“有害图书” 的烙印。也就是说,喜欢《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轻人,被当作 了美国社会的不安定分子。
列侬和洋子同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约翰·列侬的歌上也出现过。
“9·11”事件发生后,《想象》在美国被限制播放,据说理 由竟然是因为歌词中有一句 “想象一下没有国家,那就没有了杀 戮牺牲的借口”。对于誓言报复恐怖主义的美国,这首歌似乎能 让人感觉到有使人丧失斗志的忧虑。
不是仅在美国才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周围也经常发生类似的 事情,不过我们当作没看见而已。
本书淡然地述说着这些,并非评价善与恶。《信》将那个自 己的姿态展示给了我们。
小说在最后的最后,又将《想象》摆到主人公面前。那一首 变奏曲,将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的故事和现实中的我们结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