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传奇:桑黛篇的读后感大全
《孟婆传奇:桑黛篇》是一本由李莎著作,布克文化出版的20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一):一生的执念,最终也会烟消云散
这本书刚出的时候我很激动,最近又刚把这本书读完,是李莎女士的一篇小说,我很喜欢李莎女士的文笔,细节处理的非常好,情节环环相扣,各个小故事都有联系,这本故事书比较玄幻并且充满哲理。 我们要相信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这本书的情节也好像形成了一个环形,故事的发展结束都是由桑黛而起,由桑黛来结束。身为世间的人,我们也要相信因果,不要做太多违背良心的事。
这本小说选题很新颖,是围绕着我们都知道的孟婆所写,但他所写的孟婆和我们所知道的孟婆又有些不一样,她所写的孟婆是一个美貌,重情重义的女子。孟婆原本是一个叫做桑黛的女子,她的母亲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女子,桑黛爱上了开国的皇帝,但是她的母亲和她的恋人最后刀剑相向,桑黛很痛苦却无能为力,最后自杀身亡,她的肚子里有一个孩子,她的孩子再次转世为人成了桃汐,桃汐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的婆婆把她给卖了,她对婆婆也有着怨恨,钱婆婆用一个执念,希望可以可以找到桃汐,让桃汐放下对钱婆的怨念。孟婆一行人遇到了很多的人和事,但最后都放下了怨念和仇恨重新踏上了新的人生。 怨念由执着而生。执着一指固执或拘泥;二指坚持不懈;三指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我们每个人都有执着,都有不能放弃的东。我们都要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放下执着抬眼看看天上的繁星,感受天道万物自然的运行。认真的对待生活。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二):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
如果说《孟婆传奇·渥丹篇》是两个国家中的爱人的情感纠葛,那么《孟婆传奇·桑黛篇》则更进一步,更细腻的描写出我们现实中的感情。
渥丹与赛奎是他们两个分别身处两个敌对国家的无奈,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人民,他们两个只能向自己的爱人挥刀,在死后都有很深的执念,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而《孟婆传奇·桑黛篇》的故事主线似乎更符合现实的一切,桑黛的经历的复杂性更能体现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钱婆婆的女儿桃汐被卖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儿童被拐卖,他们的父母同样找寻了自己亲生孩子一生,我能想象,他们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会是多么的悲伤。
还有就是作为这一世孟婆的桑黛的经历也是比较符合我们生活的经历。我对于桑黛的经历非常的同情,在母亲的灭国之恨与自己心爱的人之间,桑黛只能选择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自杀。这样才能两边都对得起。
母亲之爱与恋人之爱的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体现,只是没有到生死的程度。就像是现在的高额彩礼,大部分都是丈母娘要的,而不是我们的另一半要的。许多相爱的恋人都被彩礼拆散,就像是桑黛的选择一样,在痛苦中选择自杀。
我们在现实中估计大部分人会选择和男朋友分手吧。相比较《渥丹篇》,桑黛的出现是孟婆更具有人情味,也更符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多种多样,但愿我们在做选择时,原谅自己,也体谅他人,这样的人生或许才是好的人生吧。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三):一碗孟婆汤,一份深情泪,孟婆也很可爱呀
想起孟婆,我的脑海中不知不觉的便浮现出一位老婆婆,手持孟婆汤,一碗一碗强迫过往鬼魂喝下汤水的场景,过往的鬼魂面露痛苦之色,但看到孟婆那凶狠的表情,过往的灵魂又不得不喝下这碗苦涩的孟婆汤,以忘记恋恋不舍的过去。 孟婆的印象似乎是可恶的,没有感情,没有同情心,没有任何的怜悯之心,就像是一位冰冷的机器人,机械的执行自己的事情。我以为我的固有印象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偶然的情况下,我遇到了李莎的这本《孟婆传奇·桑黛篇》,孟婆不是没有情感的呀,她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感。 本书的构思特别巧妙,不止有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后盾,而且还打破了我们的固有印象,奇思妙想的想法,令读者耳目一新。 作者把神话传说中的孟婆人格化,赋予她人的情感,孟婆桑黛在面临选择亲情还是爱情的窘境下选择自杀,然后转世成为孟婆,在这个地方令我很惊奇。我一直以为孟婆是无情的,而桑黛这一位有情的人竟然成为了孟婆,这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 我觉得本书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打破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固有思想和观念,使我们每个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这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本书一环紧扣一环,从钱婆婆许下心愿开始,到所有人一起原谅,同时得到灵魂的升华,形成了紧密的闭环,让人是不是余味无穷。如果说要我选择一位孟婆留在自己的脑海中,那么我一定会选择这位美丽又注重感情的桑黛。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四):只有放下心中怨念,才可寻得新的人生
孟婆传奇—桑黛篇 在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我很惊奇,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它的封面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我很期待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孟婆这个词似乎已经家喻户晓,但这本书里的孟婆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理解的孟婆很不一样。正如这本书的作者说的一样,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孟婆。我感觉他说的很对。但这本书的孟婆却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领略到不一样的孟婆的美。 这本书的构思非常的巧妙,最后所有的人人都放下了仇恨,在孟婆的帮助下,桃汐放下了对钱婆婆的怨恨,而孟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自己成为孟婆前的恋人成染,在种种事情过去后,孟婆也放下了自己和成染的种种过往,不在纠结于前世,他们一干人又遇到了名为姜棋的怨灵,并化解了他的怨气。一行人全部各归各位,桑黛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投胎转世。故事的最后是一片祥和,再也没有了怨念,是的作者也在暗示着我们做人的心态,无论你现在对多少人存在怨念,到最后都会化为乌有,怨念消散,这本小说影射着社会中的所有人,对社会的不公存在着怨念,并且作者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变得更加美好,最后怨念全部消散。 情节环环相扣,故事反映着现实的意义。每个人在世都有太多的执念和贪欲,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是这些东西都也是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最后人只不过是世间的一捧黄土。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对这本书真的是大爱。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五):有人情味的孟婆,才是值得令人铭记的
以前,在我心目中孟婆的形象就是那种阴郁恐怖的老太婆形象,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则打破我对孟婆的一些看法,也让我对民间传说有了更多认识,原来孟婆也可以是一个敢爱敢恨的美女。这样颠覆传统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
为让钱婆消除执念转世轮回,孟婆桑黛帮助钱婆寻到她的女儿桃汐。可当桑黛看到钱婆带着的信物,却感觉这信物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牵扯出往后的种种,看完文章之后才懂。帮钱婆寻女儿祈求获得原谅,何尝不是桑黛也在祈求前世未出生的女儿,今世的桃汐获得原谅。
回忆起往事的桑黛,并没有和前世一般绝望自杀,回忆之后短暂的消沉,却只有微微一笑。因为此时前世早已经消散,彼此间的爱恨情仇就这样相忘于江湖,开始生命的另一次轮回。不管是从性格和人物经历来说,孟婆的形象都刻画得非常灵动,没有半点僵硬,这也让我记忆深刻。
书中桑黛与成染的爱情,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深深爱着而又不能在一起,和他们所处时代兵荒马乱有关。母亲不能忘却的家国仇恨、对爱人成染的刀剑相向,成了压倒桑黛的稻草。时代的大环境,是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在一个不太平的时代,会有多少爱情悲剧发生?
本书用人的生与死互为因果的道理,告诫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做人做事,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孟婆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人物,但她说的话是人话,做的事是有正义感的人做的事。她是人们心目中所期待的完美形象,代表着美丽、正义、善良和爱心,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
《孟婆传奇.桑黛篇》值得一看,可以了解一位全新形象的孟婆,又可以从人的生与死不同角度思考人生、领悟人生。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六):过去已不再,我们需要的是更好地生活在未来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孟婆传奇.桑黛篇》的到来。
本文情节细腻,逻辑性强,神话故事,玄幻,哲理故事被编在一起,层层铺垫,因果循环,读起来令人着迷。虽然故事有遗憾,有痛楚,有圆满,也有失落,但书的目的更是给人以警示。
问世间什么最难放弃,唯有执念相匹配,钱婆觉得愧对女儿,在转身轮回前,想要下凡寻找女儿,祈求女儿桃汐的原谅,这何尝不是一种执念。而孟婆在阴差阳错中回忆起往事。回忆来临,又是一阵深深的苦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执念,还是有文中的的和音公主,嫁给帝国将军的儿子后,却放不下家国仇恨,最终导致自己的女儿夹在自己与丈夫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之余,选择带着自己未成形的的孩子自杀,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执念吗?
执念,哲学上这样定义它,一个人过分专注于某事某物,长时间沦陷于某种情绪,这一情结就会成为有形,将之束缚住。成也执念,败也执念,执念可以是一种坚守,可以是我们为达成目标的一种动力,也可以是摧毁我们的一把刀,所以如若执念变了样子,不如选择放下,就如书中桃汐放了对钱婆的怨恨,孟婆也放下了与成染的过去,结局圆满。
所以放下有时候也是一种好的选择,过去了的就放下吧,别再苦苦追寻,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本书讲的也是一个全新的旅程,对此作者李莎就有提到过:“以此书纪念所有我已经逝去的亲人们,生是一段全新的旅程、死也同样是一段全新的旅程。”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全新的开始全新的你,你还在等待什么呢?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七):行善与宽恕,造就世间的因果循环
孟婆传奇,已经不陌生了,之前拜读过作者李莎写的《孟婆传奇.渥丹篇》,记忆还停留在生死战场,善恶的纠缠中,文末的悬念仍有印象。
这次《孟婆传奇.桑黛篇》又带领我们走入,原谅与宽恕的轮回世界里。和上本一样,全文满载着华丽的文风,环环相扣的情节。故事设定具有现实意义的反思,又有着出人意料的反转,人物身份破朔迷离,归结因果引人向善。
所谓执念不过是自我困扰的枷锁,它约束不了他人,却不断地将自身拖入泥沼与痛苦。与其留于心底,任它越扎越深,不如勇于面对,在不愧自我的状态下获得宽恕与解脱。
李莎,希达工作室创办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研究生、香港大学整合行销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就读於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专业。
她所擅长的细腻笔触和场景电影般刻画,使她的小说在阐述哲学思考的同时,又赋予小说本身的节奏感与舒爽感。
她的书远远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小说,一段爱恨情仇,在深处更有对女性、对社会的期待,盼望。盼望着公正、清明、美好、善良、敬畏、以及放下。
随着社会发展,涌发了女性的自我思考与定位,新时代的女性即柔美、又坚强;即要有事业和社会价值,又要不失女性本身的家庭与自我;作者在作品创作中,隐射出她对女性的思考与定位。
她为书中的万千女性的代表(孟婆),赋予了无数美好的祝福,在死亡后的另一个世界,为女性设定了新生与可能,所谓一花一世界的积福,引出了问题与社会的思考点,在故事中将思考后的答案阐述出来。
最终每一个孟婆所面对的,都是困扰女性的粗壮枷锁。在爱与社会与抉择间化茧成蝶,寻找新的自我与升华。
故事的末尾,隐约间又看到了一个新故事,继续期待她的新作。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八):桑黛在抉择中选择自杀,我们却要放过自己
在我以往的记忆里,孟婆的形象是那种一副尖牙利嘴桀桀而笑的老妇人,她甚至有点恐怖。但读完整本书后,它打破了我对孟婆的一些看法,这也让我对民间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孟婆也有自己的悲喜,也有自己不曾放下的过去。执念深深,化作一缕丝,紧紧的缠绕在执念者。
因为自小喜爱看各种仙侠古道的书籍,便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因为曾经的旧观念让我对这种颠覆性的角色结构感到不可思议。
故事以孟婆桑黛渡化钱婆婆为开头,而引发的一系列剧情,情节紧扣,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故事的结局,在事情真相大白之后,众人的怨气已经消散,心中亦然。各归各位,在各自的人生中各司其职,而孟婆桑黛,在又一次的转世中,重新踏上一趟崭新的旅程。
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曾写到,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我们在人世间忙忙碌碌的活着,每天都在遇见。我们既不是人,也不是神,我们只是其他人。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孟婆桑黛最后给了我们人生的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原谅,不管是桃汐原谅钱婆,还是桑黛放下过去,都是对自己的原谅,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解,我们才能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能陪我们走下去的人,我们好好珍惜吧。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九):孟婆桑黛,它不止是孟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
看过《孟婆传奇·渥丹篇》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看《孟婆传奇·桑黛篇》,结果果真没有让我失望,故事还是那么精彩。
孟婆传奇桑黛篇主要讲了孟婆桑黛在冥帝的指示下,决定帮一名心存执念的老妪钱婆婆完成转世轮回。在此过程中孟婆桑黛见到了自己成为孟婆前的恋人成染,并回忆起自己还是桑黛公主时的往事。
原来,本届孟婆桑黛本是和音公主与敌国大臣所生的女儿,桑黛与开国帝君成染相恋,然而相恋过程坎坷。因为母亲和音公主始终不忘家国仇恨,而于丈夫成染拔刀相见,这时,已怀孕的桑黛选择带着未成型的胎儿一起结束生命。
此后桑黛成为孟婆在黄泉的奈何桥当值,在冥帝的命令下为众鬼引渡转世。在孟婆桑黛帮助下,钱婆女儿桃汐放下了对钱婆的怨恨。 最后忘却仇恨、携手同行的孟婆一干人来到巧山解开煞气因果。
真相大白后,众人怨气消解,各归各位, 这一次转世的孟婆桑黛,重新踏上了新的人生征程。
读完之后让人留恋往返,情绪久久不能平复。里面人物鲜明,各具特色,语言幽默又深度,极具传奇色彩。 且小说之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学文化为写作基础,小说人物有你有我有他,在其中我们总能寻觅到自己的影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此小说反复表达的思想,它教会我们放下有时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并且本书的作者李莎,不仅文学经验丰富,而且社会阅历也十分丰富。她是希达工作室创办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学者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研究生、香港大学整合行销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写有《直觉力:让人生经验转化成选择的能力》、《焦虑心理学》、《1001天》、等多部作品,其文学能力有目共睹。
《孟婆传奇:桑黛篇》读后感(十):每一任孟婆,所表现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回想起孟婆,我的脑海中还是那位手拿孟婆汤的老孺形象,不过作者李莎打破了我对传统孟婆的固有印象,李莎笔下的孟婆都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在我看来作者李莎不过是在借孟婆之口,来描述我们现实中的人生。
相比较第一任孟婆渥丹,我更喜欢这一位新的孟婆。不是因为渥丹和赛奎的超越死亡的爱情不动人,而是它给人一种距离感,始终让读者感受的是距离感。而桑黛这位孟婆,更加有血有肉,我认为李莎是把这一任孟婆真正放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让她体验我们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桑黛首先经历的事,爱情的滋养,桑黛爱上了开国帝君成染,并且怀上了成染的孩子,这是桑黛第一次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就像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谈恋爱一样,我相信那一定是幸福,且甜蜜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番风顺,桑黛的母亲被自己所爱的人灭了国,并且她的母亲还决心要复仇,这样桑黛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在痛苦的抉择中,桑黛选择了自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不管是历史上那些被灭了国的公主,还是现如今高昂的彩礼金,都昭示着桑黛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
其实最令我动容的不是桑黛的经历,而是本书的结果,他们最终每个人都选择了原谅,选择自己与自己和解,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结尾是特别令我感动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各种烦恼,各种可能更痛苦,只有最后我们谅解自己,我们才能获得美好的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