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锦集

2020-12-19 00:4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锦集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是一本由[ 英 ] 伊丽莎白 · 威尔海德 / Elizabeth Wi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6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一):“装饰艺术宝库”没错!就是他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因为一个设计类公众号的安利,装饰艺术的宝库,这个绝美而崇高的评价。当时还在想,这话是不是有点夸大? 收到这本书的第一手感,不愧是宝库,这……确定不是板砖? 随手一翻,便是很多熟悉眼熟还叫不出来名字的花纹。足足一千五百多案例,涉及东西方多种不同风格的装饰性花纹。大体又分为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和抽象图案五大类。 涉及纺织品(服饰、地毯、桌布等)、印刷品(壁纸、图书、包装纸等)、家居用品(家具、地板、瓷砖、灯饰等)和艺术品(陶器、瓷器、剪纸等) 不仅如此,每一个纹样的后面都明确的标注了设计者的名字,年代,基本信息。可以说是很负责的了。 单单是去读艺术史,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但是这本图样大典却不同。毕竟有图案的美丽书籍总会让我们提起兴趣,而能在图案中学到新知识不仅是我们所喜爱的方式也是编写者更想看到的。 最近我们在学书籍装帧的设计课,听到了我们老师说的一句话很感慨 也许在外人眼里设计=艺术。但是,只有我们才知道,艺术是自我的,是抽象的,是“我”喜欢的。而设计,终究离不开以人为本 有些人可能觉得艺术啊,离我们很远啊。但是。仔细想想,设计也的的确确在我们身边,大到家里的房子格局布置,小到身边的钥匙扣,手机壳。这都是设计。而花纹与图样就接触的更为广泛了,觉得纯色太单调,画个图案,这是纹样,家里买的窗帘床单被罩的图案。这是纹样。而这些图案纹样。都是设计。 中式的,西式的,新中式,花卉图案。动物图案,甚至很多人都喜欢的北欧几何风格,当然更少不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风格 只要你看了这本书,你就会知道,那些图案出自哪个时期,曾经有过什么历史。也可能会发现你一直嫌弃的你妈用来盖电视机的布其实是中东的富豪同款,想想就很刺激吧 花纹和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属于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可能是默默无闻,也可能是四处张望。唯一不变的是,不曾离开我们的生活。 关于艺术,没有一个确切的点,可以衡量和界定。而我们的审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们的阅历成长,可能会“提高”可能会“改变”还有可能会“翻天覆地” 对于纹样来说,万古不变的定律是,只要是对称的,鬼画符都好看。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二):承认吧,你对花纹与图案一无所知!

  

看字多了,就喜欢看看图。世界名画,风景摄影,诸如此类,其实也不太懂个中门道,但五颜六色,条条框框,以一种经过艺术巧思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看着就让人有本能的愉悦感。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直达本质。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是我最近的枕边读物,5厘米厚厚一本,各种赏心悦目的花纹图案,多到匪夷所思,大开眼界,古人说,五色令人目盲,这本书真让我体会到了色彩丰富到“目盲”的感觉,看个二三十页,可以枕着直接睡了。(太硌了!)

书分五大章节,“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和“抽象图案”。在每张图案下,都有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图案的产地、设计者、年份乃至寓意等种种信息。因此,你可以欣赏到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美妙的图案,比如我喜欢的蒲公英。

你也可以借助图案中传递出的信息,抵达历史的细部。比如这张雕版印花壁纸,产自十八世纪下半叶。作者解说道:“这件设计采用天然有机的植物造型,洋溢着启蒙时代的探究精神。”

上至先民的时代,人类就在陶器和墙壁上印刻花纹图案,可以说,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就深刻在人类的基因之中。花纹与图案就是人们给生活增添情趣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而且不仅于此,人类制作出来的花纹图案,可以被看做是人类难以描述的内在世界的外在表达。作者以颇具哲学思辨的方式说道:

从某种深层角度来看,图案反映了我们是如何思考的。人类本能地将所见所感提炼为某种连贯的叙述。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需要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将独特而分散的元素聚零为整,发挥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而花纹图案正好满足了人类的这种需求。

上面提到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图案,对植物本真状态、纹理的凝视,正是启蒙时代对科学、实证精神的肯定和认同。人们试图从更现实、更物质的层面上去理解万事万物。

这本书不仅是花纹图案大集合,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部简明的花纹图案设计史。作者在书中穿插介绍了很多著名的设计师,比如大名鼎鼎的威廉·莫里斯,他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也是诗人、小说家。本书的封面就采用了他的名作《草莓小偷》。本书也介绍了不同的美学风格在花纹图案设计领域的体现,比如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风格。其中引起我特别兴趣的,还是中国风格。

作者简单介绍了中西方自古以来的贸易往来,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出口到西方,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一部分是源于对异域情调的向往,一部分是出于误解。作者别出心裁地认为:

中国风与洛可可风格紧密相关,表现为回纹装饰和不对称构图,呈现仙鸟祥龙和想像中的异域山水,包括宝塔曲桥、枯树及东方人物造型,这种理想世界的描绘为室内装饰带来了轻松和感性的气息。

我想一个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洛可可风格和中国联系到一起,不过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中国风格在当时的西方大受欢迎。西方人从中国风格中辨识出了他们熟悉的一些元素,同时,这又代表着一个完全陌生的它者化的东方世界,也许就是这种既熟悉又新鲜的审美体验使得中国风大行其道。出于对这种风格的向往,当时的西方人甚至自学成才,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物品,比如这件陶瓷茶壶,取自托斯卡纳塞斯托·费奥伦蒂诺的多西亚陶瓷厂,生产时间约为1760年。整个器物呈现出中西结合,带有点笨拙同时也很质朴的“学徒”气质。特别是底部这只神兽,不知何方神圣?令人莞尔,尽管在当时,这一定是上层阶级才能消费得上的A货。

这么说吧,这部货真价实的“大书”让我重新收获了只有儿时才有的看图学知识的乐趣,花纹图案确实“拥有感召人心的力量和让人无法抗拒的生活情趣”。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三):风翻不动的图典

  

初看到《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时,脑海里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想拥有它。而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汉服,而汉服的一大特色便是绣花图案,一套好看的汉服绝对离不开精美的绣花图案。其次就想看看各种各样的装饰花纹和图案,不得不承认我是个不折不扣的“颜控”,好看的事物及东西我都喜欢。而花纹与图案对“颜控”的我来说无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那怕我对艺术、美术、设计一无所知,但有种东西是无关身份、性别、年龄、知识……的,那就是眼睛能看得到的最直观反馈,而花纹与图案就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它们就是它们想反馈给我们的美。

拿到书时,我只想感叹不愧是“重量级的书”,厚度也创了我见过的单本书厚度之最,大概五厘米左右厚吧。一只手托着它都觉得有些费力,你可以想想到它的厚度。大致翻了一遍整本书,几本就是图,文字很少,只是在图下作了简单的介绍。整本书分成五个章节: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图画、抽象图案,可以说非常的一目了然。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一张植物图案,千姿百态的植物通过画家们的想象创作变成一幅幅精美的花纹图案。最有趣的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画家或者设计者笔下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呈现。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本书的第一章植物图案就非常的契合这一点,画家们大多都是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作为灵感来源去创作设计,而经过画家们的艺术加工排列以达到一种美感。一个图案通过排列排列会给人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而纹饰图案之所以会产生独特的美感,我觉得正是因为它灵活多变的排列方式。

如果说一本说的价值在于它传递给你的东西,那文字便是学,而图片便是悟,作为一本图册,它的目的不是告诉你如何去鉴赏这些图案与花纹,而必须得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来感受这些花纹与图案的美。所以看这样一本图册,它不能让你直接的获取某些知识,但在无形中会影响自身的审美,而对于美术或者设计爱好者来说,书中的“案列”也是他们学习和借鉴的资源。而说到价值,这本书当之无愧是本有价值的好书,抛开它“板砖”般的厚度定价接近三百的实际价值不说,因为这个我们公认已经算是很不便宜的书价在书中收录的一千五百例装饰纹样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书中每幅纹样都有着其不同的价值而将世界很多国家,不同时期很具特色的一千五百例集中在这本书中,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标价的,所以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再说到书中的作品,在第一章植物篇里有这样的一幅有趣的作品,作品名《三叶草》是20世纪40年代瑞典的约瑟夫•弗兰克的为为瑞典锡器公司的设计的壁纸。米黄色的背景上画满了一棵棵三叶草 ,而它的妙处所在便在于你若仔细看在众多的三叶草中零星的能找出颜色深浅不一样的四叶草。为啥说它妙呢,因为这和我们大自然里看到的三叶草是一样,众所周知在三叶草从里仔细寻找,可以找到四叶草故而四叶草也被称为幸运草,而独具匠心的设计者将这小小的细节融入到了作品中,可见平日对生活和自然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就这份小小的用心,让欣赏者无形中似乎也多了分找幸运草的乐趣。而在看动物篇时,我乍见一幅松鹤图,第一个念头想的是这一定是中国的,因为不管从配色还是意境真的很中式很国风,因为松鹤图在中国是流传最广的,而也因松鹤延年的寓意深受国人喜爱。然而看到简介让我挺意外,这居然是一幅英国的作品。像我这等俗人,本打算就翻看翻看图的,竟也在这本图典中收获到了不少东西。

文字看多了,偶尔换换看图感觉挺好!五厘米厚的书一口气看完着实会累的,而这本图典你大可不必一口气将它看完,有空随便翻翻就好。也必不会有像看文字书籍那样看一部分过久了就忘了的尴尬,虽然它是本收藏级的书,但是作为一本手边书也未尝不可呀。

风掀起哪页,便从哪页看起!当然这样“重量级”的书估计寻常的风是掀不动,劳烦动动手指自己亲自来翻,来体验书中的美好。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读后感(四):日常生活中的装饰之美

  

花纹图案可动可静,或自由洒脱,或布局严谨,色彩与纹理的碰撞谱写出视觉上的乐曲。上及陶器上富有韵律感的花纹和洞穴墙壁上手工刻印的痕迹,下至最新的数码设计,从古至今,图案创作带给人的艺术享受都是装饰艺术内在的一部分。图案无处不在,包含在建筑细节中,也留存于梭织与印花织物中,它是每个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原创表达,也是世界各地手工艺悠久的传承。

图纹怡情。花头花瓣的排列,枝干藤蔓的舒展,还有贝壳上的螺旋纹路,花纹图案源于自然,也与我们的审美趣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深层角度来看,图案反映了我们是如何思考的。人类本能地将所见所感提炼为某种连贯的叙述。从这个层面来说,人类需要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将独特而分散的元素聚零为整,发挥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而花纹图案正好满足了人类的这种需求。

纵观历史,花纹图案的主题、配色和比例变化万千。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花纹图案的重复具有规律性,强烈的韵律感让平坦的表面充满了动感活力与空间深度。花纹的重复可简可繁,可以是等距排列的圆点组成的网格,也可以是缜密的枝条设计,要费点功夫才梳理得出形态各异的元素。图纹的前景与背景交相辉映,布局之繁杂宛如一场舞蹈盛宴。

技术与工艺

花纹图案也与技术和工艺密不可分。它本身是方法,也是目的。从可延展的潮湿黏土表面留下的痕迹可以推断出曾用工具压过,同样地,用橡皮筋或绳子作为防染工具形成了彩色同心环的图案,可以推断出运用了扎染工艺,编织的方法也可判断出某些几何设计的出处。工业革命和机械化到来以前,图案创作需要大量的劳力与时间:往往需要群体作业,经无数小时的缝纫最后制成棉被,其他印花、梭织或刺绣的纺织品也是如此,最精美绝伦的纺织品往往价格不菲。

随着机械化的到来,壁纸与纺织品的制造速度加快,数量猛增。这些进步帮助打开了市场,降低了价格,使得产品进入更多百姓家。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英格兰兰开夏郡的工厂制造了数以百万码长的印花棉布,远销世界各地。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是丝网印刷,肇始于“二战”前,在战后广泛流行。此后,数码化又为花纹图案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花纹图案出现在了五花八门的材料和产品上。

工艺美术运动

说到古往今来最具代表性的图案设计师,莫过于英国的纺织品设计师威廉·莫里斯,他也是诗人、小说家、翻译和社会主义活动家。莫里斯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留下了令人称羡的经典传世之作,影响了全世界数个世代的设计师。1896年莫里斯离世之后,他的很多图案设计历经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可谓是最家喻户晓的图案设计大师。莫里斯化自然为设计,从不刻意追求立体写实,而是忠于平面设计,总能将前景与背景巧妙搭配,令画面神采如生。

对现代人来说,莫里斯的图案设计或许繁复细密,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但他在很多方面都善于化繁为简。真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基础理念。莫里斯有一黄金法则:“不要在家里摆放任何不实用又不美观的东西。”这样说并不是反对装饰,而是呼吁装饰要运用得当。

莫里斯震惊于英国工厂产品的粗制滥造,有意识地拒绝批量生产而倡导手工制作,因而他的作品也价格不菲。他使用雕版印刷制作壁画和面料,有一些直至今日依旧保留了雕版印刷的传统。同样,他也拒绝19世纪中叶面世的刺眼的苯胺染料。他使用更为柔软、褪色更和谐一体的传统植物染料。因此,他研究古老的草药,用不同的配方做实验。20世纪20年代,英国设计师菲利斯·巴伦与多萝西·拉彻追随莫里斯的脚步,重新将雕版印刷与植物染料的传统发扬光大。

很多建筑师也踏入图案设计的领域。在建筑工作机会稀缺的时期,对于像沃伊齐和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这样的英国建筑师来说,纺织品和壁纸设计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图案设计也是艺术家营生的重要副业。法国画家拉乌尔·杜菲设计了许多礼服和装饰织物,他常与法国里昂的顶级丝绸制造商比安基尼费里耶公司合作。出生于乌克兰的艺术家索尼娅·德劳内为自己的革新型服装设计面料。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英国,得益于丝网印刷,大胆新锐的设计得以少量印刷,为艺术家们开展副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战后的一位丝网印刷大师是捷克出生的兹卡·阿谢尔。他与妻子丽达与当时一流的艺术家强强联手,说服亨利·马蒂斯(1869—1954)、亨利·摩尔(1898—1986)、本·尼科尔森(1894—1982)和费利克斯·托波尔斯基(1907—1989)等设计服装面料和装饰织物图案,为大众打造穿得起、用得上的艺术。

女性的影响力

女性在图案设计,尤其是纺织品设计方面尤为杰出。女性一向以缝纫、印花织物和刺绣见长,她们的图案设计成就也不容小觑,可在其他创意领域,女性总是被拒之门外。哪怕是思维先进的德国艺术学院包豪斯,大部分院系也不招收女学生,其编织工坊是明显的例外。包豪斯的冈塔·斯托尔茨和安妮·阿伯斯的纺织几何为纺织品设计带来了革新。其他的先驱和重要从业者包括伊妮德·马克斯、玛丽安·施特劳布、玛丽昂·多恩及杰奎琳·格罗格。战后时期,设计师吕西安娜·戴、芭芭拉·布朗、迈娅·伊索拉、雪莉·克雷文,还有苏珊·科利尔和莎拉·坎贝尔姐妹等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设计与装饰的精彩演变史中,也有对图案避而远之的阶段。数个世纪以来,室内装饰与时装的潮流风尚总是在精雕细琢和朴素简洁之间摇摆。18世纪的室内装饰尽管也存在繁复华丽的风格,但普遍有更轻更简的趋势,反观19世纪中后期,图案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种表面上。直到20世纪,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家庭大多房间里都有一定的图案装饰。

拒绝在室内装饰中运用图案是出于审美考量,而非宗教原因(对某些信仰团体而言是出于宗教原因)或是经济困难,这是与现代运动的兴起相关的。捷克现代主义建筑师阿道夫·路斯(1870—1933)1913年的著作《装饰与罪恶》(Ornament and Crime),影响了大批后世的建筑家和设计师,他们急于摆脱上一代纷繁琐细的风格,转身拥抱机器时代的简约功能主义。少即是多。20世纪末时,这股风潮卷土重来,极简主义蔚然成风,用瑞典家具公司宜家广告语里的俗话来说:“扔掉印花棉布。”一时间,花纹图案似乎过时了,是要绕道而行的。

然而花纹图案离开家居装饰的时间并不长,也始终没有退出服装设计的舞台。图案再次盛行时,恰逢20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风格悄然兴起。可以说,20世纪图案设计的丰收期是在“二战”刚结束后的那些年,尤其是在美国、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仿佛战争的匮乏与艰难压抑了人们的创意活力,随后一股脑迸发出来。科学的进步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催生出新颖的花纹图案,充满了乐观的前瞻意识和对未来的信念。

顺应时尚

当图案设计在20世纪末重回人们的视野时,发生了另一个转变。像凯丝·基德斯顿和奥兰·凯利这样的设计师不仅将图案设计应用于服装、壁纸和装饰织物,还用在各式各样的产品上,从尿布垫到苹果手机壳无所不包。为了顺应时尚的周期,图案设计也开始出现季节性。

花纹图案层出不穷,难以尽数,天下没有一本书可以囊括古往今来的所有花纹图案。尽管如此,本书涵盖了逾1500幅花纹图案,奉上一场隆重的视觉盛宴。尽管本书也包含了一些瓷砖图案,但以装饰织物和服装面料图案为主,还有壁纸,这些也是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本书按照主题而不是时间顺序排列,这样读者可以对比18世纪的茹伊印花布设计和苏格兰设计公司胆小野兽在21世纪对这种传统设计的颠覆,或是一览盛行数百年的某种传统花纹,例如印度和波斯的腰果花设计,并了解絣织图案在世界各地的变化样式。本书还介绍了重要的图案设计师和有史以来不同装饰风格的特色。花纹图案拥有感召人心的力量和让人无法抗拒的生活情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