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经典观后感有感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是一部由卡罗莉内·林克执导,Riva Krymalowski / 马里纳斯·霍曼 / 卡拉·朱里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观后感(一):一家人就是该在一起的
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三岁的她刚开始对生活的环境有意识。新环境让她好些天觉得很不安,尽管她也接受我们告诉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1933年的住在柏林安娜9岁,他的父亲是公开发表反希特勒言论的犹太人作家。幸亏朋友通风报信,在希特勒上台前提前逃出德国,一家人困顿地流亡了瑞士和法国,尽管描述了他们流亡生活的种种不易,了解历史的人知道,这家人是多么的幸运。 安娜开始对于新的环境有些不安,父亲告诉她要带着感恩的心发现生活,否则就浪费了当下。安娜确实做到了,她努力的面对新环境,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语言,感恩所有经历的事物。生活越艰难,越是能看出一家人能共渡难关是多么幸运。这家人最后的目的地是伦敦,本来安娜父母要两孩子在巴黎等他们先去安顿,安娜不愿意,最后父母让步了。我看着他们一家人上船,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我们国家,有些人到城市开着米粉店沙县小吃西北拉面,哪怕让孩子睡在饭馆里,也要把他们带在身边。没孩子的时候我看着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挺狼狈的,有孩子以后每每看着他们心生敬意。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观后感(二):废墟中开出最美的花 文/王珉
废墟中开出最美的花 文/王珉
#金鸡影展# “谢知乎电影、金鸡影展邀请”,作为金鸡国际影展的大众评委,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期待能欣赏开幕式《一秒钟》和后续的影展。德国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让我想到了那部著名的电影《天使爱美丽》,里面有句经典台词是:“你不必万丈光芒,也不必有什么特殊意义,你只需要做那个小小的你,然后去爱,这是那个天使告诉我的事。”安娜一直在搬家,从德国到瑞士到法国到英国,二战这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在孩子安娜眼中的模样,始终是我的粉兔子在旅行箱,希望他们(希特勒)好好对待我的粉兔子。《伊万的童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元首偷走了粉兔子》中的安娜和所有的瑞士生活场景告别,道别闺蜜时说:这是她心酸童年的一部分。这样的电影从儿童的视角和生活出发,以奇幻、诙谐、幽默的另类手法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故事最后,他们一家四口又告别坐船去英国伦敦,一切又是新的开始,充满了童年的天真和美好。安娜在脑海里赶跑想象中的希特勒,用粉兔子告别了充满盲目崇拜的纳粹世界,在战争的废墟中迎来新生活。1935年故事主人公原型朱迪斯克尔和家人移民英国,这部作品被翻译成20种语言,就像片中的父母通过耐心温柔的引导帮助安娜认清战争的真相和残酷,也帮助使人认清元首希特勒的伪善。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观后感(三):《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艺首联德国影展# 感谢影PING汇的观影活动~ 这是一部温馨又充满着家庭之爱的故事。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是二战期间,一个被纳粹悬赏1000马克的著名评论家,因为总是言辞激烈地抨击当时的元首希特勒,而不得不举家搬迁。 小姑娘安娜因此成了一个逃亡者,他们从瑞士辗转到了法国,又迁徙去了英国。 小姑娘因为不得不仓皇离开,而道别了自己心爱的粉兔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元首会好好对待它吗?希望他能珍惜我的粉兔子。 他们的爸爸,这个著名的学者对他们说:正因为我们是犹太人而他们被区别对待,所以我们才更应该用更礼貌、更善意、更有勇气的行为去告诉他们,他们这种偏见是错误的。 这段话成了两个小朋友的行为准则,小姑娘安娜也从一个除了德语什么也不会的小家伙,在临离开法国时,她的法语作文竟然得了全校一等奖而受到了5法郎的奖励。而在登上去往英国的船只时,哥哥问她:嗨,他们在说英语,你听的懂吗?
安娜这次潇洒地笑着回望哥哥:我很快就会懂了,不用担心。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关于怎么战胜自己的故事,一个把逃难过成了闯关游戏的故事,生活给了我一记重创,但我还是觉得生活依然可以更美好~
影评2: 昨儿我看了一个很可爱的片子,叫《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最后有一段镜头,一家四口站在船舷,眺望远方,风吹过几人的脸庞,头发随风飞舞。 我当时忍不住在想,这就是未来,这就是希望的魅力。年轻,就是满眼都是希望,不用站在山巅,心里已经有风在扬帆起航。耳畔有歌声,心里有号角,风中也带着铃铛……不用催促,脚步自然随着心跳跃。 那就是年轻,是希望的力量。童年,就是那样的存在。 星星住在你的眼里。 真美~ 生活那么压抑,也没能抹灭她心里小小的火焰,哥哥问她:又要逃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不害怕吗? 安娜摇摇头:我没事儿了。 “他们都在说英语,我们马上要到英国了,又不得不重头来过了,又没有朋友了,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了,不害怕了吗?” “没事儿啊,马上我就能会说英语了,我还会得作文第一名的。” 犹太人……不愧是世界第一聪明的种族,从不畏惧艰难困苦的这种精神,真让人欣赏。 德国影展开幕影片。 我会继续报名英国影展的名额的。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观后感(四):闲花落地听无声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以孩童视角审视与观照事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族清洗题材的电影放诸影坛并不鲜见,较出名的便有路易·马勒的《再见,孩子们》、马克·赫尔曼的《穿纹条睡衣的男孩》以及由塔伊加·维迪提执导,在今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的异想世界》。而与上述作品同中有异,曾凭《何处是我家》一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德国女导演卡罗莉内·林克的新作《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尽管也以“排犹”为背景,但聚焦的时间点却前移了许多,主角安娜一家流亡的日子集中在1933至1935年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得势这段历史时期。彼时至暗的威胁不过管窥一角,深渊的幽怖方才初见端倪,战争的阴霾尚如远山淡影,屠杀的血腥还未盈满于室。故此,本片里并不会耳闻到凄然断肠的呻吟抑或目睹银牙咬碎的血泪,它既没有暴烈影像的痛楚展示,亦非托庇在奇趣风格之下的残酷童话,导演只是生活化地处理了一个家庭辗转多国的颠沛,呈示了一个女孩内心成长的徙旅。整部影片徜徉在一种“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散淡气质中,其间又流露出怅惘的忧思与愁绪,沉重的调性同明快的叙事相调和,由之焕发出轻逸的美感。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故事结构简单清晰,女孩安娜的父亲亚瑟是德国的一名犹太裔评论家,因在报刊上对阿道夫·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而被纳粹视为眼中钉。敏感察觉到危机的他决定在政坛大选出结果前逃往境外,安娜及其兄长和母亲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频仍的流离与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比较特别的是,导演卡罗莉内·林克采用了一种类似文学上“背面敷粉”的写作方法去叙说剧情,即不直接展示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面,而灵巧地通过他们经济拮据、衣食困顿、无家可依的现实处境,反映出形势的艰难和生活的窘迫。影片中的危机大多是借由“转述”的方式间接表达,“希特勒在大选中取得优势”、“纳粹抄了安娜他们的家”、“安娜的父亲亚瑟被希特勒以1000马克的金额悬赏人头”等等。此类不时插入的危机叙述使影片的生活展示不致流于琐碎,始终牢牢把控着惶然的紧张与暂时的平静这两种状态间的微妙切换,保持叙事节奏推进上的张弛有道。
片中人物略显俏皮的对白则一方面为他们的互动平添趣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侧面反映角色面临的矛盾与压力,同时试图将戏剧冲突平稳地托举至观众眼前而非简单抛掷到银幕外。当安娜为吃到发霉的奶酪而沮丧之际,她的哥哥麦克斯适时打趣道:“我们去的每一个地方,都少不了旧奶酪。”饭桌上家人趋向低落的情绪顿时稍有纾解。而在片尾安娜一家迫于生计不得不从巴黎迁往伦敦时,安娜和哥哥在船上喟叹他们又一次回到了“谁也不认识,什么也不懂”的原点,母亲亦调侃道:“我等不及今晚在伦敦吃上一块美味的老奶酪了!”气氛得以重新活跃起来。再如安娜跟妈妈感慨旅居生活的不易时,她叹了口气说:“至少我和麦克斯(她哥哥)将来应该都会成为名人,因为我们有一个艰难的童年。”这些俏皮机敏的对白不止有助于人物排解压力,聊以遣兴,还能够帮助观众以较为松弛的状态体认人物的困境。本片中或许寻不见那些足以令人振聋发聩难以忘怀的台词金句,但在大江大河的澎湃之外,涓涓细流所攒聚的力量同样引人入胜,闲花落地的刹那,固然缺少惊涛拍岸的声势,却自有一种静寂的感伤之美。
在强戏剧性的冲突展示被有意悬置的状况下,剧作上的细节就成为可否立起整个故事的关键。而本片在情节呼应上的谨细亦颇值称道,安娜的教父朱利叶斯经常以他怀表上的机关逗弄安娜,使其相信自己具有许愿成真的魔法。当安娜为逃难的生活感到懊丧并表示朱利叶斯逗她那一套早已不再管用时,朱利叶斯仍告诉安娜要“必须相信好的东西,这很重要。”之后安娜在巴黎听闻朱利叶斯因被纳粹排挤、打压而身故,朱利叶斯的朋友将他的怀表带给了安娜,说安娜能收到这块怀表对朱利叶斯很重要。绝望疲累的朱利叶斯虽不想再活,却把继续相信好的东西,相信善良会赢的信念托付给了安娜。而安娜遗留家中的粉兔子作为片名出现,影片里虽提及的次数并不算多,可纵观全片来看,同样很好呼应了标题。如今德语中,“pink”依然保留了拉丁语系中玫瑰的意思,代表明亮柔软,平静甜蜜和无害的意向。《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这个片名看似是个玩笑,亦非真实内容的反应,却不妨视为一个喻指。“元首”(希特勒及其治下的纳粹党)窃取的与其说是粉色的兔子玩偶,毋宁说是女孩安娜散发着粉色光晕的、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导演稳妥且精巧地完成了这些微小之处的联结,从而赋予了影片“闲笔不闲,细节传神”的风格特质。
诚然,比之同类作品中展现出的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与苦难回忆,本片没有那份刻骨铭心的疼痛感,主角一家的遭际相较后来他们同胞所面临的生死关隘也显得“幸运”不少。自它影像中流淌而出的,是一种诗意的感伤与怅然的回望。但这种感伤与怅惘同样有着摇撼人心的力量,它意味着与家乡的永诀,意味着粉色记忆的永久失却,也意味着携带创痛与负重的“存活”。或许作为观众的我们更该庆幸,庆幸可以看到还有这样以孩童的视角,深情注视个人史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隐匿在由宏大叙事话语所构筑而成的热泪伤痕之下的文本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