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我》读后感精选
《何以为我》是一本由[美]阿列克斯·提臧著作,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以为我》读后感(一):Every Man Must Clime out of His Own Hole
比预期更快的读完这本书,书整体是很好看的。感觉作者真的是很实诚的一个人,很直白没什么掩饰的写出了他作为一名亚裔男性在美国生活的心路历程,因为我对在美国生活的亚裔基本上毫无了解,也不好完全只通过这本书来判断他们的“真实”生活,不过看完这本书也有挺多感触的,对许多方面也有一点想法。
本书里有几章写生活在美国的亚裔男性和亚裔女性的处境,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亚洲女性和男性所处的层次大不相同,亚洲女性由于其“柔弱感”往往享受更多优待,机会更多,而择偶上也选择了更受欢迎的白人或黑人男性。“一个本该喜欢你的人拒绝了你,还有什么比这更伤人的呢?”只能说人往往太过片面,自怨自艾,加倍放大自己的痛苦,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一样处境人中最惨的。对于亚裔女性来说,被物化的危机,被同属亚裔的男性的意淫带来的双重痛苦岂不是更加可怕。
在书的后几章,作者想表现亚洲人的地位在逐渐上升,举了很多例子。刘翔、林书豪、学校里的优秀亚裔以及得了普利策奖的他自己。但是看到这我不禁在想,优秀的不过是个体,在美国的亚裔地位真的上升了吗?作者觉得歧视有在减少,是大环境真的对亚裔的歧视变少了?还仅仅是因为作者地位上升了,对于作者这个个体的歧视少了?作者所谓的变好,是否是脱离了大众的成功人士的自我催眠呢?大环境在变,而人也在变。同样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歧视程度是否有刻舟求剑之嫌呢?
作者口中亚裔男性的优秀代表,梁朝伟最终还是演了傅满洲,韩国人自豪的kpop和日本人自豪的动漫作为文化输出在欧美真的成功吗?那些在本地红极一时的亚裔明星如果不去迎合欧美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还会闯美成功吗?不过就是成为了一个又一个花瓶和口号罢了。这是不是也是歧视的体现呢?
歧视永远都是存在的,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但有的时候摆脱歧视,更需要的是自身的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就像作者,他觉得自己爬出了洞,克服了困境就可以了,毕竟每个人要克服的都只是心里的难关。
《何以为我》读后感(二):所有的分歧和差异,其实就是文明的差异,需要认真看待
就在当下,美国总统2020年大选的结果还没有最终出炉,预计要在12月份出结果了。然而通过这次选举的过程中各种事态的发生和发展,典型西方国家的民主选举的节操碎了一地,再加上今年5月份发生的弗洛伊德被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种族歧视和民主选举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了。
美籍菲律宾裔记者、作家阿列克斯·提臧的传记《何以为我》,是一部跨越五十年的关于自身意识和认知的作品。作者从自己的家庭和身边的人开始有所感触,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这几十年间不同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从历史讲到现代,某一个阶段等等,用最真实、最醒目的方式讲述亚洲人在美国的生存方式和种种困境。
《何以为我》东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的明白的,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差距可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从富裕程度、经济实力、文化意识、军事实力、科学技术、教育资源物质条件等各方面来看,还是从身高、肤色甚至是男性私处而言,亚洲的国家都与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文化的差异,让两边的人相互之间都不适应。但关键在于,亚洲移民到了美国,只能以最大限度的低调进行小心翼翼的生活,内心的自卑很大程度上都浮现于表面,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在上个世纪中叶跟着父母来到了美国,成为了亚洲较早的一批移民。相对比现在而言,当时的条件显然更加恶劣,美国的民众,从大人到小孩,对亚洲的男男女女都有着天然的蔑视,仿佛在看不同的物种。作者的家一直在搬来搬去,父母在社会最底层努力的活着,就因为想要以时间来换空间,想要尽快的融入美国的阶层,但种族和地域的歧视,西方国家对东方、对亚洲国家传统的看法,在近代200年的历史中,从来都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想要立足谈何容易?
对于亚洲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和看法,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得出了一些结论。美国男性可能愿意娶亚洲女性为妻,但初衷并非是为了爱情,从他们的认知中认为亚洲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而已,这是极大的不尊重;而美国女性基本上不会寻找亚洲男性作为伴侣,毕竟在屋里条件上如身高、体力、精气神乃至于男性私处都有着不小的劣势;最奇特的是亚洲女性也不愿意选择亚洲男性作为伴侣,只要有机会,亚洲女性一定会选择美国男性作为理想伴侣,尤其是美国白人。要知道,这些选择的背后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误区,种族的歧视和病态的认知不会轻易改变,一直延续到今天。
整个亚洲在近代史中的表现,难免让亚洲各国的人们都有着一种天然的自卑心理,但又不得不羡慕西方国家的文明,“崇洋媚外”这个词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但现在毕竟时过境迁,亚洲的综合实力一直在稳中有升,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高福利、高税收、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严重的社会问题,时下的局面堪称灾难。
书中的一些观点发人深省,但还有一些观点并不认同,毕竟亚洲各国的人文历史、发展情况都不相同,这种亚洲到美国的整体融入,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公式可以代入,而是各有千秋,各种不同。当然,这仍然是一部敢于剖析自己的极其深刻的一本书,只是在2020年的今年,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些过时的、不严肃的认知,还是应该持保留的看法比较好,时代发展很快,稍不留神,就已经沉寂在浓厚的历史进程中了。所有的差异其实就是文明的差异,还是需要严谨看待的,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何以为我》读后感(三):图书测评《何以为我》|亚洲男人在美国恋爱鄙视链的底端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没有什么比一个亚洲女孩公然羞辱我的亚洲身份更伤自尊的了。—— 阿列克斯·提臧阿列克斯·提臧曾是一个关注少数族裔的媒体人,也凭借自己的报道获得过普利策奖。但是他本身获得的荣光并非是这本书的亮点。《何以为我》的英文名是Big Little Man。其主要内容阐述的是美国社会对于亚洲人(特别是男性)的建构和解构。
所谓的little man其实指代的就是亚洲的男人,而在提臧生活的时代,亚洲男人似乎是美国恋爱鄙视链的底端。作为提臧自己的回忆录,他回忆了自己生活的不同阶段,亚洲男性所受到的歧视以及这个群体自身构建的自卑感。
在文中他如此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关于约会情况的研究表明:「就连亚洲女性都觉得白人、黑人和西班牙男性比亚洲男性有魅力。」
甚至在很多公开的场合(包括Youtube)上,许多人会说出这样的话,比如这本作品中提到的韩裔美籍喜剧演员Esther Ku在自己的频道上说:「上星期有个亚洲男孩约我出去,当时我想: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明白亚洲女孩远在他们的可选范围之上呢?」
回过来说,提臧从小就是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种亚洲人的「种族制服」让他披上了浓重的自卑感。正如他移民到美国的父母一样,父亲原本是有知识的男性,却处处碰壁,而作为亚洲女性却反而被美国人所喜欢,因此处处受人照顾。
甚至提臧尖锐的把西方社会对亚洲男性的构建摆在了台面上,亚洲男性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矮小、不自信、尺寸短、崇尚权威,而白种人则更加自由、更加强壮。
这类种族的刻板印象其实就像非裔常被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样,在提臧看来,这背后一直困扰着他的,是一种美国社会(西方社会)对东方世界的构建。
提臧在探索中其实慢慢了解到,由于经济上的冲击和早期的侵略,亚洲在被西方侵略殖民后一直被构建得阴柔而被动,由此亚洲女性在西方社会反而会成为比平权意识更强的白种女子更为温柔动人,而反过来讲,亚洲男性反倒成了性吸引力最低的男性群体。
在如今的东南亚,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会看到很多老年白人由一个年轻女子陪着,大多也是因为这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年轻亚洲女子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亦或是她们本身从事的就是色情行业,性工作者在东南亚的泛滥也恰巧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这种构建除了整个西方社会环境所给予的(媒体、文学、影视等),在提臧的看来,这同样也是亚洲男性自我构建出来的。在面对竞争和爱情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浓重的自卑感,由此主动退出竞争或逃避,这本身也反过来强化了亚洲男性的边缘性。
在探索中提臧也发现,如果倒退几个世纪,其实亚洲人并没有矮小那么一说,甚至如今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荷兰人原本在欧洲也属于矮个。而如今日本成了东方的荷兰,在基础营养的补充和健康锻炼下平均身高提升不少。这些都是暗示着经济和政治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其实也暗示着未来的社会种族群体身份和地位的转变。
回过来看,这本非虚构的纪实作品私人成分很强,特别是关于隐私部位的描绘会露骨一些,也正是如此,这本书才呈现出了作者的诚意以及内容的真实感。可以说时代在改变,而提臧描绘的正是亚洲人在现代社会身份转变所遭遇的阵痛。
《何以为我》读后感(四):《何以为我》:一个美国漂泊者的自叙
2019年有一部电影亚洲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因为探讨了黎巴嫩低层社会的种种问题,而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也一度成为了国内当时热门好电影。或许是机缘巧合,翻译家余莉为菲律宾裔美籍作家阿列克斯·提臧今年的新书也相似冠名为《何以为我》。这是十分巧妙的,毕竟都是关于讲述亚洲人的事与情。
不过,与电影《何以为家》不同的是,书籍《何以为我》的内容是讲述作者关于漂泊异乡,关于寻求更好的生存的非虚构的自传式故事。而这种含有漂泊的元素也是最高级的,毕竟这种漂泊不像我们的“北上广深”的漂泊,这是一个关于亚洲人漂泊和生存于美国白人、黑人社会中所面临着各种种族歧视、社会地位不公、人口买卖等的故事。
全书分十四章,每一章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回忆和采访的结集,都是反映一种亚洲人如何在美国高级社会生存的状态,以此来也用调查揭露种族歧视的真相。而作为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的作者是机智,为了使得这样的非虚构作品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感和强烈的世界各界的反响,他跳出了仅仅是作为一个菲律宾裔的视野,而怀抱自己作为一个亚洲人共同体的一份子去探讨亚洲人在美国社会生存发展的状况。
此书叙述是非常清晰和有逻辑条理,内容也十分分的轻重,文笔也富有学识和文学素养。其中在第一章中,作者就发了大的功力去写其与菲律宾的情结。作者意图就在第一篇中就反映出他作为亚洲人需要反抗的故事。在第一章中《杀死麦哲伦》的叙述中,作者就是将两次麦克坦岛自行合拼一起来写,彰显的是作者内心如当年菲律宾反抗殖民者麦哲伦,并杀死麦哲伦的心态一样,都是秉着一种伟大反抗而求生的精神,而这种反抗种族歧视而求生的精神也是使得作者后来到了美国生活,于展开了作者以不屈不饶的气节与各种与美国本土社会人士的长期斗争和磨合的生存状态。
在这章中,也不失有文学的优美在,如描写奴性十足的菲律宾司机为了开车让路人,就写到路人“他们露出褐色的身体,像面团似的挤在一起,却又像河水一样在流动”如此就是生动地写出了现代菲律宾人群的卑微。而后来又在作者的回想中在初到美国受人欺负的场景,就描写美国本地人有道“他的肌肉鼓起来,就像岩石缝在皮肤下面,他的眼神恶狠狠的”就充分体现了美国本土白人的强壮和盛气凌人的一面。当然作者在这章中,并不是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作为菲律宾亚洲人的威风的,而恰恰相反,作者不仅细致描写了菲律宾亚洲人的特征,也更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去刻画了当年杀死麦哲伦的菲律宾战士们的英勇善战的优良血统的一面。
而作为结尾,作者粗暴扔书以意图叫醒菲律宾司机的一幕,就彰显了作者有了美国人的自信乃至傲慢的性格,而也反衬司机的卑躬屈膝的奴性一面,从中也看出作者不想现代的菲律宾人活得过去谦卑,而应该像以前抗战的战士那样,以及像作者那种活得自信的态度。而作为结尾的结尾,作者写到菲律宾夫妻在手“勾着凉鞋”散步于阳光灿烂的沙滩,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文字画面,以及表达作者充满乡愁的情感啊。可以这么说,这一章是全书最为精彩纷呈,富有代表意义的一篇。
而来到第二章《巨人之地》,则是作者完全沉浸于回忆作者一家开始美漂的故事。而在往后的所有章节中,都是离不开作者以亲身经历去揭露社会种族歧视的真相的。在写自己家的处境时,作者是用克制的笔触,避免用抒情的散文去泛滥地表达自己反抗歧视的情感的。而是通过大量的事件去将一个作为传记的真实新闻材料而将调查和纪实故事立起来的,如写到他们的无知差点造成一氧化碳而杀死全家的事件,也是侧面写到美国社会对他们亚洲人的无知的讥笑。而在反抗中,也写父亲为了保护母亲而与人打架的事件,作者也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表现的不卑不亢。而滑稽的一出是,作者的父亲教导他每天拧一拧鼻子,目的是让鼻子高点,就会像高鼻梁的白人的了,就会受人尊重的了,而年少的作者自然也是模仿了,如此等等的这些生活的点滴都是表明作者一家非常渴望在美国立足,并且有尊严得立足的内心强烈情感。
而在这章节值得一提是关于作者日常使用语言的部分,作者引用了诗人米沃的话“语言是唯一的故乡”。而生活在美国,作者自然是放弃了菲律宾的英雄何塞黎刹,而选择了马克吐温,放弃了菲律宾国歌,而选择了美国国歌。这些都表明了为了生计就必须融合美国语言等文化,而将了菲律宾的文化深深埋在心底,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作者一家别无选择的一种支持前进的力量和动力。
第三章《东方人》,这是写了作者搬家了N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余,作者也观察和描写到了亚洲人在美国生活的真实场景。故事中就描写了一个比求学时期的作者小的喜欢玩枪的小毛孩对其侵犯。体现了一种美国本土人就爱欺负亚洲人的霸道行径。但也有对作者友善的美国人在的,如露丝玛丽就是对他们非常好奇和善良,甚至于露丝玛丽的出现让作者产生了一种性启蒙。而在穿插的论述亚洲人的美德的片段中,也是有理有据的,十分难得。
随着作者一天天长大,第四章和第五章中作者就开始从亚洲女性的角度去调研亚洲人在美国的眼里的地位。这一章体现了作者博览群书,大量收集史料,以严谨著学的态度分析了亚洲女性的地位,不仅揭露了中国三妻四妾的陋习,也揭露了日本“援交女”文化,也写和韩国的“沦落女”,也写了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性工作者不惜牺牲自我而追梦的状态。这些都是论证了亚洲女性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的论调。而继而论之,亚洲女性在美国人眼里的形象,原来他们美国是十分限制美国男性与亚洲女性通婚的,就算通婚了也是剧情悲惨的,同时美国男性也非常不尊重亚洲女性。如该部分作者就用了苏珊的新闻事件就斩钉截铁地揭露了这一点,美国男性不喜欢与亚洲女性结婚,而亚洲女性不喜欢与亚洲男性结婚的复杂的社会现象。
既然当时乃至如今,作为自卑的亚洲男性的作者都是被人歧视 ,甚至也被亚洲女性瞧不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他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也有勇气地毫不保留地讲述了作者与一个红颜好友的华裔美籍蕾妮的故事,原来蕾妮只当作者是哥哥,哪怕在一个有春风的晚上,他们只是各自回家,毕竟,她追求的是美国男性,社会高的男性。这里虽然是叹息,但也体现了当时作者无奈被歧视的心境。
说完亚洲女性,从第六章一直几乎到结尾的第四章都是作者研究和观察了亚洲男性在美国的地位。其中尤为值得一提是《大屏幕上的小男人》作者就从亚洲男演员如梁家辉、李连杰、周润发、成龙等大咖的影视作品中,以及举世闻名的日本电影《忠犬八公》的主角也是选用美国人而非日本人,以及《决胜21点》等等。这些电影都是被美国人写死的,这种“死”不是这些亚洲男性是不会抱得美国美人归作为完美喜剧结局的,就是不会让亚洲演员当男主角,甚至乎在剧中扮演的是地位十分低微的角色。由此也论证了亚洲人被美国人歧视的铁证。
当然后来的章节中也写了如身高、男性私出等角度也分析了被歧视的情况。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从刘翔、林书豪等正面的名人突显了亚洲男性的魅力和威力,尽管还是被美国人各种奚落。而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文武》这章中写了郑和的光辉形象,去突显了亚洲男性的理想男人形象是这样的。
这部书写尽了以作者为主导的亚洲人在美国生存遇到的各种心酸史。而最为动人的就是结尾写作为亚洲男性最有力代表的,自然是作者的父亲了。在第十二章中作者写父亲,首先写了美好回忆,如采集黑莓、走十个街区去五金店和彻夜绑鱼钩等等,这都伴随着作者的成长,也见证作为亚洲男性一员的父亲那种对生存的百般无奈,但依旧屹立不倒的亚洲男性气概。最为之动容的是作者带着去世父亲的骨灰散落在叶落归根地菲律宾棉兰老岛,这种不可改变的叶落归根的,富有宿命感的象征。这一部分也道出了作者理解父亲的那一种总在怀疑自身价值的焦虑和难处。他也释怀作为亚洲男性的父亲,他已经尽力了,该做了他已经该做的了。父亲的精神就是那带着“杀死麦哲伦”亚洲反抗精神,在美国继续寻求美好的生活。而作者自己自然也是会继承那个“杀死麦哲伦”时代所代表的亚洲菲律宾人的热爱生活,不卑不亢的精气神。而现在结果,也是让我们到了作者已经获得了美国社会认可后的胜利感。
作者阿列克斯·提臧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气去为自己书写传记的,也更是为亚洲人立传,让亚洲人何为成为真正的美国新移民的令人尊重和钦佩的亚洲人。这是一本讲述了一个美国漂泊者的自叙故事,也更是一个揭露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形式和问题,真实呈现了亚洲人在美国的生存困境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