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7 02: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的读后感大全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是一本由[加拿大]杰克·赫贝尔(Jacques Hebert) / [加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精选点评:

  ●借用译序里的一句话:历史都是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主观立场去回头看的,否则就无所谓历史。

  ●果然是图样图森破。写作的目的也显得可笑。 居然我还买了两本准备送人……

  ●正好在小特鲁多就职这天读完,这次大选与其说是某党派的胜利不如说是代表加拿大主流的自由意识的回归。这本书的原意虽然是向读者展示与西方舆论完全不同的中国,其实也可以逆向了解加拿大人对其他文化的观察与思考。推荐。

  ●删节内容是不啻于文字狱和文革的可怕罪行,书中所有关键的内容几乎都删掉了,只留下一些冗长的数字,而记录的内容因其精确的“计划性”也显得十分可疑

  ●“同性恋呢?”,“从来没听说过……”

  ●翻译不错,对话很精彩

  ●有些部分过于深奥,或是说我不了解情况.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好看,重要的是读完真的感觉这个书名很合适.序和跋都让我很动容

  ●很贴合书名了

  ●恩,那个年代!

  ●外国人眼中的大跃进和无奈的中国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读后感(一):special

  特别喜欢译序。所以里面的语言读起来也就顺畅,故而我就欢畅了

  因为没读过法语原版的,估计机会也没有的,

  1961年这本书就已经用法语出版过了,2005年中国终于可以看到,起码是大众可以赏了。要是早些,很多很多就避免,但是这就是历史

  怎么就通过审查出版了呢?哎。

  不错的社会环境了,宽容度、包容性都越来越强了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读后感(二):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

  对于记忆与知识里缺失的几十年,我总是想方设法做最大限度的弥补,看过一些色调灰暗的影像,读过一些言词隐晦的文字,却总是像大一新生学高数—半懂不懂。后来我偶然闯入了图书馆的一片“禁区”,发现那里竟有如此多的“禁书”—如果它们以中文呈现的话—开启了很多闻所未闻的话题。我恍然大悟,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就不能由外国人讲述呢?

  意大利大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的《中国》(Chung Kuo)是去年看的,三个小时的纪录片,我看着看着也没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受中国政府之邀,他在1972年造访中国,拍下了这段纪实的影像—显然是在官方许可的范围内,所以,它纪录的真实性完全可以降低一个层次—然而,即便如此,电影甫问世即成为中国当局批判的对象,《人民日报》上还有揭露安东尼奥尼“险恶用心”的檄文。我感到很可笑,这部片子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很自然,用刚从下面将要谈到的这本书中学到的一个语汇,符合“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规范,自然得都要让我失去观摩戏剧性的耐性了。时光倒流十二年,我从《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里面泛读1960年的中国面貌。

  两位作者是加拿大人:Jacques Hebert & Pierre Elliott Trudeau. 从名字看得出来,他们是法裔,他们来自魁北克,后者应该相当著名了—除非你没选《加拿大社会与文化》,或着用拜读张维鼎老师所编教科书的时间睡觉去了,或者你对加拿大政治一无所知—因为他做过两任加国总,而且,更富传奇色彩的是,就像《摩托日记》里记述的切·格瓦拉环游南美的经历,甚于此,Trudeau在1948-1949骑摩托做过环球旅行,到过中国的上海和台湾!41岁的他再次受邀访问中国—似乎中国政府的邀请是外国人来到红色大陆唯一的通关密码。

  数字:每到一处地方,加拿大人必被安排参观工厂,以体会新中国一日千里的革命成就,而相关领导必定会开始长篇大论的演讲,数字唱了其中的主角,亏得作者有耐性,连读者我都想跳过不看了。那些数字是神话,是历史,是历史犒赏我们的一声轻笑。作者倒很清醒,这些数字失去了对照,即使震撼,也了无价值。

  道德:漫天爱国主义的宣传,大家恪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清规戒律,一切资本主义的东西都一概拒绝。南美人抱怨,这里找不到酒吧、舞厅、夜总会。对年轻漂亮的女翻译都不敢多看几眼,冷冷的神情宣布了自己的立场。但是,他们在深夜上海的公园里还是看到了青年男女搂腰相拥,在广州的夜街上有人大大方方地签着手,这些“帝国主义的烙印”。

  宗教:教堂永远没有工厂和田间热闹,农忙季节连神父都要躬身田亩,参与社会主义劳动。宗教进修班被取消了,天主教神父们失去了公开布道的机会,静静地等待着或早或晚的消亡。今天活过来的宗教,是阉割与变节的产物,无怪乎你可以瞅着庙门口的和尚一边查着门票一边打着手机游戏,无怪乎良莠不齐教派林立在地下慢慢地潜生。

  口号:当一个口号失去新鲜的效用,上面会制造出新的口号来鼓舞人们的干劲。总路线,大跃进,这些口号地球人都知道了,幼儿园小朋友在安东尼奥尼电影里唱的歌,我在这里看到了文字的辉映,虽然他们不懂,我们也不懂。今天还有口号,也是在不断变换,连政治考研辅导班的老师都烦了—寝室一考研的哥们如是说。

  计划:这些受到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思想荼毒的分子,并没有付之一味地哂笑,而是真诚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长春的汽车厂车间里堆满了超额完成的一些部件,只因为大家干劲太足,你争我赶,生产效率不搭调了,发生如此紊乱,倒成为中方领导炫耀政策的资本。

  学校: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诞生于斯。大大小小的工厂、医院得益于其人才的培养。作者们全程都有北外的几位法语专业学生做陪同翻译—是学生,不是老师—我估计现在的法语系学生鲜有能够担此“外交重任”的。大学教授的薪酬由几方面而定,第一是“思想觉悟水平”。

  符号:毛就是一个符号。不管他们走到大街闹市,还是乡野小舍,不管他们出没学校、医院、工厂、民房,甚至教堂圣器室,都有带福痣微笑的毛主席像高悬厅堂。作者不厌其烦,每次必有提到其存在,或许是共享了我们今天看着东边的邻居时常怀有的共同心态吧。

  ……

  难忘书中一个比喻:“中国得了麻风病”。世界上其他国家唯恐躲之不及,就像《圣经》里对恶人的诅咒。还好,现在中国病好了,上帝的光芒又重新眷顾了这头狮子,它甩一甩头,忘掉了曾有的伤痛。

  吾荐

  2007-1-10

  《红色中国的两位天真汉》读后感(三):谢谢你们当时的天真

  当然,这两位天真汉,是对中国、对社会主义不抱有敌意的。

  解放初始十余年间,红色中国被西方社会摈斥,遂每年邀请一万名西方人士来中国陪同参观访问,当然不会是什么人都邀请的,有选择的。

  1960年,加拿大收到100份邀请,仅有20名回复,其中一半是拒绝的。1960年9月下旬,五名加拿大人途径英国、苏联抵达北京。他们在翻译的陪同下,参观工厂、公社、教堂寺庙、少年宫,看红色电影、看杂技、演出,还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了建国11周年的长安街游行。一行人行程:北京、东北、上海、杭州、广州。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年最终接受中国政府邀约成行的五个人中的两个。其中一个老特鲁多,时年41岁,是魁北克自由党人,当时的工作是律师。他们在北京时住前门饭店,并没有住在王府井还是北京饭店(这个书里有提,此刻记忆迷糊),原因是不够要员。

  后来老特鲁多成为了加拿大总理,叫他老特鲁多,是因为他的儿子小特鲁多是现在的加拿大总理。小特鲁多颜值惊人,形象亲民,对难民有着和特朗普截然不同的态度,政策当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特鲁多这种平等、关注底层的态度,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的态度,父子二人一脉相承。小特鲁多1971年生人,他的出生,距他父亲自诩红色中国的天真汉的时候,十年之后了。

  本书的两位作者,所谓的两位天真汉,他们在60年走访中国一个月余之后,得出的结论:“黄种人更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我们进行经济竞争;而就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是一种观念上的胜利,这种观念上的胜利已经让中国得以在资金上和技术人员上-- 但是更是凭借自己榜样的力量-- 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更加贫穷的国家。”好像这些,目前在很多人的眼中都开始看到并承认了。

  下面是一些摘注:

  这位充满自豪的工人与在西方蔓延的那些反动宣传上的奴隶形象完全不同。再说,如果是靠奴隶,又怎么可能在十一年间实现如此巨大的进步?毛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用极其有效的方式说服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一切是多么伟大、多么高贵。

  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这些工程,它能够调动起多少能量,那么,中国这些办法是可以效仿的,可以用于世界上那些每天晚上都空肚子睡觉的三分之二的人。西方的道德愤怒对此却完全无能为力。

  接着走过来的是人民公社的游行队伍,一百个人一排,男人、女人,孩子,还有婴儿车里的婴儿。在一辆大卡车上,肥嘟嘟的猪、胖嘟嘟的羊,潇洒高贵的马,牛、鸡和羊同时在向毛致意,告诉他人民公社在畜牧业方面也谨遵他的指示。(评注:不愧是天真汉,此番文字颇有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了)

  “如果哪个俱乐部一定要我成为他们的成员,我一定不加入这个俱乐部。”-- Groucho Marx 马克思兄弟(德裔美国音乐剧与美国电影表演领域的兄弟三人小组)

  特鲁多只是简洁地感叹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像魁北克的中学生。一谈到宗教和性的问题,他们就无法保持冷静。

  这不仅仅是世界上拥有劳动力最多的国家,还需懂得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许多西方观察家却恰恰认为中国没有办法通过很好的组织,将自己变成一个工业强国。西方观察者可以怀疑这一点。至今仍然连接着中国南北的大运河,还有着从东至西贯穿中国的的长城却证明了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组织才能,甚至超过金字塔的建造者。只不过,这一切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还穿着兽皮,在欧洲的森林里四处逃窜。(评注:想起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一直强调一个词:数目字管理,这是我们建国初期有干劲有理想的管理者所缺乏的,如今,中国已然开始掌握,其力不可比拟)

  数个世纪来,中国的封建朝廷与西方资本主义串通一气,认为让人民处于一种无序而蒙昧的状态对自己大有裨益。封建朝廷拥有权力,西方人则拥有利益。人民却处于悲惨之中。

  中国人散漫?缺乏技术?这是西方人杜撰出来的,就是为了贬低这个民族,说他们只能做苦力。

  就在这出发回国的早晨,在工人们去工厂上班的时刻,我们看到在清冷迷雾中突然蹦出了成千上万骑自行车的人,我们知道他们不是行驶在“典型的亚洲之路”上,他们是行驶在未来之路上,而这未来,承载了太多的承诺,要经历太多的考验,哪怕是最勇敢的设计师也不能轻易勾勒出它的轮廓。

  (真是深情的一段话,当然。两位作者也不是如我所摘录的完全的热切之情,他们也有自己一些客观的思考,虽然在全程陪同,想自由走走看看常常要经过艰难的争取。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急切地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露出来,必须这样啊,西方如此诋毁我们封锁我们,两个阵营如此泾渭分明如此对立。而我们对建国十年取得的成就如此自豪。且不够自信的缘故,可以理解,在成书过去的一又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国遭受了十四次入侵。整个国家生灵涂炭,生死存亡岌岌可危)

  谢谢这两位天真汉,其实你们走进中国,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里亲身经历中国,这一点,你们就远远不天真。坐主观之地想象他方之域的观念,才是天真。

  况且,你们基本的一些判断。至今50余年后,不好多一一成真了吗?虽在在这近六十余年间,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我觉得,这是任何一种激情后坐力的必然激荡,希望我们的国家自此成熟与平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