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眼光读后感摘抄
《他者的眼光》是一本由罗伯特·莱顿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者的眼光》精选点评:
●看着玩儿
●翻译的确实很难产
●首先人类学我不懂,所以找这本据说是入门级的来看,但是看完了我更晕了,不知是不是和翻译有关,自省及质疑一下;其次是记住的一些:“在热带雨林和现代都市,神话都在有效的发挥作用”——信然;接近尾声的一节《写作的政治》还不错看。我想找此书原版看。
●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就个人阅读过的少量民族志与理论著作而言,本书的总结精当而切中肯綮。但其论述似乎更侧重于法、英等国的研究,对美国学者的成果的概述稍显简略。
●看不太懂
●翻译的水平一般
●刚开始,读杜尔干的理论写得很清晰,挺有意思的,我也终于分清楚了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孔德和杜尔干之间的联系
●无数看不懂……= =
●好吧。。那可能確實是翻譯的不行。。
●这个书有2个版本。蒙养山人译《人类学理论入门》。罗攀苏敏译《人类学理论导论》。前一个版本翻译太恶心,后一个没读过,不知道是不是也这样。
《他者的眼光》读后感(一):打这个分是给蒙养山人打 的
打这个分是给蒙养山人打 的。
本书之翻译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为我国人类学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的贡献。本书P171页,把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国籍奥地利(Austrian)翻译成“澳大利亚”(Australia),这是一波什么操作。为甚么总是外行人翻译内行的作品呢?
这部书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是比较清晰易懂的,书中引用的大部分材料和相关学者的作品,都是人类学界比较知名的研究。作者的介绍只是选出了几个小理论,对人类学的理论史进行了贯穿。
《他者的眼光》读后感(二):翻译得很差
这本书不仅翻译得差,而且校对也做得不到位
我本人没看到英文原版,但译者连中文的句子都不通顺
很多部分得去划分隔符,调整语序,才勉强读得下去
两位译者罗攀、苏敏都是北大的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
居然这么不爱惜自己的名声
最后一章“后现代主义”
黄剑波曾翻译并收录在《人类学经典导读》一书中
一比照,本书翻译的水平就现了原形
除此之外,作者有个很糟糕的习惯,不注意文献规范
在文中经常出现“涂尔干认为,利奇认为,”
这显然是作者对学者观点的概括,结果在句尾,我没看见任何文献出处
《他者的眼光》读后感(三):关于游牧社会的一点想法
作者在本书123页介绍了Burnham与Goldschmidt的研究结论。游牧民族由于有灵活机动性,如果两部落出现争吵,其中一个部落离开即可,不需要复杂的调节机构,也不会出现独裁现象。由于放牧的羊、牛等动物需要更多的草,分散更有利于生存。
试想中国古代几个游牧社会,比较典型的蒙古与女真族。蒙古族前身蒙兀室韦及其几个大的北方民族,都是以部落的方式进行游牧。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但是分封子弟管辖征服疆域。直至忽必烈统治中原前期,仍旧出现阿里不哥等政权斗争。忽必烈后期中央集权加大。至明朝初年元朝被迫北迁,无法实行定居农业,到元昭宗后慢慢开始恢复分散的情况。达延汗统一东蒙古,进行的也是分封制。强有力的达延汗之后蒙古地区又落入互相斗争的局面。这也是游牧社会的性质决定。
女真并非游牧民族,是渔猎社会。但由于很少采用定居农业,所以对大自然资源依赖很大,仍旧是一个分散型社会。进入中原后采取了中央集权方式。原先留在东北故地的生女真部落在金朝亡了之后又恢复了部落,且迁徙频繁。比如辽金时期的水鞑靼路原住女真,明朝时期分散为小部落,在辽东与朝鲜之间迁徙。
《他者的眼光》读后感(四):在田野考察的路上
虽然入门还浅,却也有过几次田野考察的经历。从来都是很兴奋的去,很疲惫的回,很沮丧的整理报告。自己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田野考察的存在和意义。
回溯人类学的历史,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烙下了很深的殖民主义的色彩,还有脱胎于史学的痕迹。人类学的传统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对异文化的调查和解决决定了我们除了书本上的文献考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战场就是事件发生的现场。这就要求我们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远古残留物来反观一个族群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田野与文献结合。
关于田野考察中的主位和客位,其实两者定义本身就是一种田野态度;将主位和客位的出发点都放在“原住民”的身上,这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学思考的一个基点和态度,也是我们试图融入当地并以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事件。当我们在进入一个社区的时候,首先应该确立文化平等的观念,不应先入为主地片面的看待所谓的“异文化”。如果缺少了这一个“心灵环节”,那么整个调查也会随之变味。
有人评价人类学家,说他们的兴趣只局限于那些业已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所谓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人讽刺说他们从事所谓的filed work 的工作还不如说是一些旅游观光者和文化猎奇者更准确适当。虽然这种说法尖酸刻薄了点,可是也很能说明我们常常犯下的毛病。我们对异文化总是充满了自信,这种强烈的自信感源于我们所承载的强势文化。当强势文化与相对的弱势相碰撞的时候,强势者往往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欲同化的愿景。怎么解决这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态度是关键。
在最近的一次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报告,是地震的课题。我强烈的感觉到我所在的学科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责任感和行动力——田野考察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我在做课题的同时我感觉到,我们是在用很严格的学术原则在进行记录,我们和新闻媒体的最大不同是,十几年后,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仍然是“干货”;媒体是在塑造现实和符号,我们是在用田野考察来还原历史。以后当回头来考察这一段史料的时候,我们和媒体是完全不同的一套技术方法。
这次地震课题最让我深刻体会的是,我作为在校的学生,我除了可以做身体力行的志愿者以外,我已经可以参与到学术自愿的团队中来。我想这也是我进入到这门学科的第一次考验。在后来,我内心对地震的恐惧感和对社会产生的暂时不适应的感觉都是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慢慢消除的。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还帮助了自己,我想这应该是社会科学的对研习者最特殊的礼遇吧。
课堂上,那一句田野考察是人类学家的成人礼,让我心生敬意。在很多族群中,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到了这个族群社会“法定”的年龄就要举行盛大的“成人礼”或“成丁礼”。在人类学家的眼里,这个仪式是相当重要的,它表明你被这个社会承认,被接纳。同样,学界把田野考察放得如此地位,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希望自己永远带着这种感觉在路上,在田野考察的路上。
《他者的眼光》读后感(五):笔记
一、社会制度观念
社会人类学:比较社会学,小规模社会研究-求“普通理论”、“文化翻译”
人类学之父:希罗多德
英国内战,议会派提倡古日耳曼人“最早的人类状态”
18世纪加拉伊波人一大早把把床卖掉,而不考虑晚上还用,到晚上再请求购回】卢梭“尚未脱离自然状态的加拉伊波人”
互动主义(interaction)亚当.史密斯,劳动分工导致社会产生-社会秩序产生于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间互动;交换活动是自然人性,狗不会互换骨头。
有机论(organic)19世纪,孔德,郝伯特.赛宾斯,人类本质就是社会的存在,社会生物论。——涂尔干、马克思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与达尔文《物种起源》同年出版。马克思吸取了亚当史密斯四观点:
1交换导致社会关系产生
2人们能创造出比自身所需更多的产品
3拥有金钱赋予人们购买他人劳动权利
4虽然供需可能引起一种商品价格的波动,但其真实的或自然的价值是由生产所需劳动价值决定
社会进展:马克思-积极反馈,涂尔干-消极反馈
涂尔干:社会事实(social facts),对个体意识施加强制影响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涂尔干社会发展的单线模式:
简单-游牧部落
复合a-氏族集团
复合b-地方同体体
复杂-中央政府
二、功能主义
马凌诺斯基在远离新几内亚北海岸的岛上搭起帐篷,想办法住进特罗布里恩德人的村庄。马凌诺斯基观察特罗布里恩德交易的结论:它们不是表面上相同,而是社会力量和心理上雷同。文化相比其他自然选择而言包含了一种更有效更好的方法来满足人的内在欲望。
拉德克利夫-布朗:质疑者
功能主义将社会结构设想成由互相联系角色接连成的地位网络(社会分析基石)
功能主义社会网络的基本数字为“2”
被期望无限延续的群里,称为“共享群体”(corporate group)
三、结构主义
涂尔干——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人们的信仰与观念是由其所处的物质环境决定的。
最早结构主义分析出现于1903年,涂尔干与外甥合著的《原始分类》,图腾制理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发端于对事物声音的模仿
范.吉内普三分论: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801849711/
四、互动理论
马歇尔.莫斯:1社会关系是通过交换而产生,而不是作为现存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被“赋予”“我没有把社会系统描述地似乎它们是被固定在静态的框架中一样...我们所见的社会系统是活动的”
2交换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参与者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