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室》的影评大全
《音乐室》是一部由萨蒂亚吉特·雷伊执导,Chhabi Biswas / Padmadevi / Pinaki Sengupta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室》影评(一):无题
一个是世袭制的没落贵族,一个是白手起家的资本家。故事围绕着这两条线展开。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在印度的大环境之中,展现了新旧的社会形态的更迭。在这部雷伊初期的影片中,已然看出他是一位擅用影像说话的导演。在整部影片中,一盏华丽的吊灯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几乎是随着剧情发展而出现。从吊灯灯火辉煌、布上了蜘蛛网、摇摇欲坠、灯火熄灭……吊灯喻示了没落贵族的命运。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贵族远远地看自己养的一头大象,此时,一辆车经过,带起的尘埃将大象完全遮蔽。导演将全片的主旨浓缩于这一幕。
《音乐室》影评(二):面子
基本没有什么故事,整部电影都是跟随着贵族雷艾欣赏印度歌舞。他将所有家产都用在了音乐会上,他会邀请大量的音乐爱好者来到家中参加音乐会,既有派头又有面子还能彰显自己的音乐品味。他甚至会卖了妻子的首饰来支付歌手的演出费劲,食物的费用,还有为了面子抢着付的小费。雷艾唯一有理智的时刻是因为妻儿死在了暴风雨中。那一段时间他停止了攀比,停止了举办家庭音乐会。可过了没多久得知隔壁的攀比对手请了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家中表演后,坐不住的雷艾再次走上了攀比炫耀之路,或者说这是他唯一能找到存在感的方式。只不过这次他花掉了最后一分钱。他抢在对手之前给了小费,在他眼中这是胜利的标志。他对仆人炫耀自己贵族的血统,这是他胜利的原因。可逐渐熄灭的蜡烛和吊灯在告诉他他的时代结束了。雷伊用华丽的灯具彰显贵族的奢靡也宣布了贵族的落寞。最后发疯的雷艾骑马狂奔摔死在地。
《音乐室》影评(三):黄金剧本指南,配上美丽影像,杀伤力太强
围绕着一个“音乐室”意象的黄金剧本,节奏感相当好,整体性非常强,当然还有雷伊标志性的自然风格美丽镜头。
第一唱散尽家财,第二唱妻离子散,第三唱自我毁灭,经典三幕循序渐进。
拍摄风格都差不多,就看故事饱满度,能不能让导演功力发挥到百分之百。
既盼又栗,终归落寂。
都是借着故事展示一片土地的风土人情。故事只是钢筋,风土人情演员表演生活化的对话才是上面的水泥墙皮。烂片就是急于展示钢筋,而对水泥墙皮极度敷衍,可是观众更在意的却是水泥墙皮,只有水泥墙皮吸引了他们,钢筋的存在才有意义。
雷伊的每部影片都有死亡存在,这已经是既定的情节,但是在高超的皮肉外衣下观众不会产生任何不信任感,好像这就应该是最自然发生的情节,这就是功力。
想表现一个场景可以不直接拍,用手拄着拐杖,让场景变为后景增加气氛感。
后半段很忌讳情节突然缓下来,很破坏节奏。
三段歌舞循序渐进,依次拔高直到最终幕观众心满意足。
最激情紧张的场景之后一定要加入无声震惊情节。
蟋蟀、蜘蛛等动物对命运的暗示非常精彩。
前提:盲目攀比使人毁灭。证明得很出色。
笔记:
影片中人物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极具吸引力,在和缓之中透出一种几于凝滞的钝态美感和厚重气息。镜头的推拉摇移彰显出一种井然有序的调度,运用顺畅且不事张扬,大巧若拙。这种返璞归真的纯净与特质,将使观者忘掉情节的推动,把分散的心力收束起来和影片同步的前进,因为这时没有心理预期的静态欣赏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电影所要做的,一方面要把握好歌舞的篇幅不可以成为影片的累赘,另一方面又要把印度的文化以这种形式传扬出来,萨耶吉特·雷伊熟谙其道。在影片最后的一场音乐会上,那段时间不短的舞蹈表演着实精彩之极,大肆铺张给舞者的镜头将影片的气韵和观众的的情绪升上了最高点。而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急转直下的把影片画上一个句号。
贵族的没落,不是因为被进步阶级推翻,而是因为沉湎与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