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物》影评精选
《创造物》是一部由阿涅斯·瓦尔达执导,凯瑟琳·德纳芙 / 米歇尔·皮科利 / 伊娃·达尔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物》精选点评:
●3.5
●瓦尔达的单色滤镜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意味,不禁想起安公那部古装片浆糊般的用色……
●“左岸派”和“电影手册派”作为新浪潮的两个分支,区别还是很大的。回顾瓦尔达所走过的电影道路,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瓦尔达拍了部谷克多气质的电影?
●
●三个层次的创造物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时空里: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下棋时所控制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新生儿的诞生。
●啃完了英文字幕版 没找到中字和法字 什么是虚拟 什么才是现实 红色代表疯狂 紫色代表美好或是有趣 瓦尔达用这样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作家的不同迷思 最后哑妻生下了一个男孩 终于又学会了说话
●#6700. [2019年11月瓦尔达√]。瓦尔达奶奶的科幻神作!!!原来法国新浪潮的各种大佬都拍过科幻!!!(真的要找机会认真写一写了!!)这炸裂的元叙事!!!啊这片子不只一层,其实是两层元叙事!!!!看得激动得都要哭了!!!!此外还要赞美这神出鬼没的剪辑(谜之闪前,故意混淆的季节,空镜的神来之笔般的用法),评论性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以及相当有趣的用法),以及黑白片的染色处理!!!!(而且是直接作用在元叙事和叙事上的!!!)啊啊啊我年度最佳电影时刻必须发给这个片!!!!德纳芙在这个片很好看,不过基本就是酱油花瓶吧……啊这些都不重要啊!!!!!双层元叙事实在太令人兴奋了!!!!
●早期同“5-7时克莱奥”、“幸福”手法上继承的实验性,Agnes Varda在创造物中的创造力,不由感慨之后的诸多作品简直是浪费天赋….可以说她很随性,在开场尝试用故事表现象征意义之后,不再用技巧设计迷宫,返璞归真的直奔主题,在这一部中科幻的人生操控(更应称之为影像中文学创作的悬念破解)就是如此“硬核的着陆”
●多层嵌套的叙事固然精妙,但瓦尔达在用的几个技巧也非常有意思,一个极少使用POV和特写,使得镜头总是处于旁观的状态,但更妙的是,里面的人物以某种很日常的方式行动、交往、对话,你能接收到他们的表情和心理,却几乎无法由此产生情绪。有表情而无情绪,让我想到了布列松,尽管布列松以肢体为主导的影像做得更极致,但瓦尔达这一次的做法可以看作某个中间层,体现出她的独特视角,同时也与她一向以展现性和情绪性为核心做法大相径庭,显得过于理性了
《创造物》影评(一):关于工程师的一些想法
孰真孰假?亦真亦假。
在这部法国新浪潮中的科幻片中,“工程师的棋盘”无疑是最大的科幻点。但我要提出一个观点:工程师是否真实存在。
每当画面呈现鲜红,便是工程师对人的操纵。但细细品味这些所谓被操纵者做出的行为,实际是人最本真的欲望,性欲、贪婪、复仇…而如果我们抛开工程师的干预,这些人在当时的情景下究竟可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呢?仔细想来有些荒谬但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影片名为“创造物”,其实并没有人可以创造别人的人生;而那些创造者,无非是人最初的欲望。
这位工程师十分孤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甚至在死的时候都不知道讲死讯告诉谁,而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的邀请:他为何偏要与男主下一盘棋?嗜玩如命?并不合理。工程师更像是一位导师,一步一步让男主自己明白命运并不为他人操纵。
所以何为创造物?人;何为创造者?人。
《创造物》影评(二):Roger Ebert的影评翻译
(以下为个人对Roger Ebert影评的翻译)
阿涅斯·瓦尔达的《创造物》是一次复杂且有催眠作用的研究,研究如何将真实变成虚构。它似乎在很多层面上起作用,但实际只在一个层面,它表明了幻想、现实和风格是如何同时浮现在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脑海里的。 作家由米歇尔·皮科利饰演。他与他的哑巴妻子一起生活在一个偏远的村庄,在那里他们成了流言蜚语的中心。但他一直都在将村民们转变为他小说中的角色。这本小说是关于一个制造圆盘的男人;当圆盘被悄悄放进某人的口袋时,那个人将变成一个服从制造者命令的机器人。 随着作家思考这一小装置并在小镇上徘徊观察邻居,瓦尔达偶尔会切换成红色色调,表示村民作为机器人的假定场面。这些幻想与作家对妻子(凯瑟琳·德纳芙 饰)的感情有关。她在一场车祸后变成哑巴明显是出于心理原因,而非生理原因。现在她怀孕了;作家关于创作和控制的想法反映了他对妻子的态度。 电影到一半的时候,作家想象出一个住在塔楼里的邻居,他有一个秘密房间,里面装满了可以控制人类行为的电子设备。这个男人硬逼着作家和他下一盘棋,而棋子则是村民们。在制定了复杂的规则后,他们开始游戏。 他们操纵生活的方式(拒绝一些可能性,尝试另一些可能性)类似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处理人类经验的方式。 但瓦尔达的象征手法更为具体;现实的人在棋盘上被操纵,按钮用来引导他们的行为。这个幻想是以作家和他怀孕的妻子的关系为背景,而在电影的最后妻子恰好就有了孩子(就像作家孕育了完整的故事一样)。 但《创造物》并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很复杂,以至于我们有时会分不清故事与幻想的界线。这可能是瓦尔达想要实现的:我们的过去既成事实,但我们的未来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在未来会不断创造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小说家创作他的故事一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创造物》影评(三):FIFF12丨DAY1《创造物》: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又创造了什么?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开幕片《创造物》,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海滨居民们心思各异的评价了!RIVER:
有趣又无聊。
张益达:
不同层次的故事巧妙的交织在一起,刺激奔忙,节奏很快,构图也很美,只是情节稍显凌乱
格系艺人:
迷幻的剪辑,奇特的配乐,灵巧的叙事以及别出心裁的染色,剧本内容有趣的同时也具有其本身的形式特点。总算是在连续几天的黑白片中找到乐趣了。
Daisyrrr:
非常富有想象力及趣味性的一部科幻电影。象棋游戏的设置让我想到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创造物》通过女性角度并且用更奇情的方式婚姻与艺术中创造和控制的关系。
我们敏熙:
以女人的失语表现男人创作中的困顿。男人头上的裂痕,女人下身,分别孕育了小说和新生儿,都是“创造物”。但最后德纳芙看到新生儿变化的眼神和对新生儿注视的镜头,给人一种恐惧感。
子夜无人:
有创作者的视角、也有影像本身的视角,画面可以突然变色、配乐始终像被拨乱的琴弦,打完人之后看见有人站在窗口俯视狂笑、棋盘上不断多出来的人偶变成芸芸众生,所有的不安和异变串联起来的正是瓦尔达丰富有趣的脑内世界。男人创世的角度是要占据主导权,用愤怒、用焦虑、用尽情宣泄打造自己的作品;女人创世的角度是极力从眼前环境挣脱,她们由失语到学语、由恪守贞洁到撕碎衣裙,由不甘于花瓶的努力到最终去历经受孕、阵痛、分娩的命运。
oard19920313:
在去年看完了《阿涅斯与瓦尔达》之后,我逐渐认识到这位被尊称为“法国新浪潮教母”的著名女导演电影史地位的来由。这部《创造物》更是充分表现了她惊人的想象力与掌控力,乍一看起来情节十分混乱和零碎,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部非常高概念的作品,呈现出的是导演对于人间许多人类行为的另类思考,非常值得玩味。法国殿堂级影后凯瑟琳·德纳芙这时候还是一个非常美艳动人的清纯少女形象,不过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她的角色略显花瓶,倒是男主角米歇尔·皮克利比较出彩。
#FIFF12#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